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李琳  张声生 《四川中医》2013,(1):137-142
通过对近十年肠易激综合征外治法相关文献的搜集整理,从肠易激综合征外治法的种类、外治法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相关机制及疗效等方面进行归纳总结。并就目前运用各种外治法治疗肠易激综合征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为临床及科研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中医学的角度概述IBS的发病机制入手,按温和灸、隔药灸、万应笔点灸等不同艾灸方法的方式归纳了近年来艾灸治疗IBS的临床研究进展.可知艾灸治疗IBS已初步显示出它的优越性和广阔的发展前景.但要想发挥其更加良好的作用,还有诸多问题有待完善.  相似文献   

3.
李丹丹 《山西中医》2010,26(9):58-60
肠易激综合征(irrita blebowel syndrome,IBS)是一种以腹痛或腹部不适伴排便习惯改变为特征的功能性肠病,须经检查排除可引起这些症状的器质性疾病。  相似文献   

4.
艾灸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临床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张诗燕  高宏  张全爱  李邦伟 《新中医》2018,50(5):189-192
以温和灸、热敏灸、隔物灸等不同灸法为纲,对艾灸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的临床治疗进展进行综述,总结分析灸法在IBS-D治疗中的作用及其施灸材料、部位、适应症以及联合其他疗法等相关技术参数;认为加强规范艾灸治疗IBS-D的操作技术,保障施灸安全,提高临床疗效,有利于艾灸治疗IBS-D的推广运用;并对目前临床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反思。  相似文献   

5.
肠易激综合征中医药治疗概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是一种以腹痛或腹部不适伴排便习惯改变为特征的功能性肠病,须经检查排除可引起这些症状的器质性疾病。临床表现主要是腹泻、腹痛、便秘、腹泻与便秘交替等消化系统症状,及心慌、乏力、多汗、失眠、焦虑等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的症状,是  相似文献   

6.
韩诚正  朱垚  沈洪 《光明中医》2008,23(6):875-877
从中医文献对肠易激综合征病因病机的认识,以及辨证论治、方药加减、针灸治疗、针药结合和中西医结合治疗等方面进行综述,肯定中医药在防治肠易激综合征方面积累的丰富经验及明确疗效,同时也提出了其今后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7.
艾灸治疗肠道易激综合征36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肠道易激综合征是消化系常见病,病情复杂、迁延难愈。我们在临床治疗过程中采用艾灸治疗36例,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共收治36例病人,其中男10例,女26例;年龄18~55岁;病程4个月~7年;兼腹痛者22例,腹泻便秘交替5例,腹胀20例,伴有纳少、神疲、乏力10例。 诊断标准:腹泻每天3次以上超过2个月;大便多次镜检无红、白细胞及寄生虫,培养3次以上阴性:X光或肠镜检查无器质性病复;伴有全身性神经官能症或肠痉挛等易激现象。2 治疗方法 取穴:足三里、夭枢。采用艾条温和灸,距皮肤约2~…  相似文献   

8.
肠易激综合征(irrita blebowel syn drome,IBS)是一种常见的胃肠功能紊乱性疾病,是一包括腹痛、腹胀、排便习惯和大便性状异常,而缺乏特异性形态学、生物化学和感染性原因的症候群。发病率极高,欧美地区报道占人群的10%~20%[1],其中14%~50%需要就诊,占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艾灸辅助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证属脾肾阳虚的临床疗效.方法:6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得舒特(匹维溴铵)、思密达(蒙脱石散)口服,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艾灸治疗,两组均治疗4周后观察疗效.结果:治疗组显效21例,好转7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3.3% (95% CI=77.9%~99.2%);对照组显效13例,好转11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80.0%(95%CI=64.1%~92.3%);两组综合疗效比较(u=1.937 3,P=0.052 9),差异尚未达到显著性意义.结论:得舒特、思密达辅助艾灸治疗IBS的疗效优于单纯应用西药的疗效尚不确定,其收益为OR =0.29(95% CI =0.05-1.55),NNT =4(95% CI=2.48 ~ 16.31).  相似文献   

10.
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 IBS )是以腹痛、腹部不适,伴排便习惯及大便性状改变为主要临床症状的慢性功能性肠病,部分患者同时伴有失眠、焦虑、抑郁等神经精神症状。该病的发病机制目前尚未明确[1-4],多认为与肠黏膜屏障及肠道动力异常、内脏感知异常、肠道菌群失衡及精神心理障碍等因素有关,是多种因素和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1.
肠易激综合征(IBS)是肠道动力学与内脏感觉异常的胃肠功能性疾病,中医属”腹痛“泄泻”“便秘”等范畴。近年来中医药在IBS治疗研究方面取得了明显进展,今将研究成果加以归纳,提出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一些展望。  相似文献   

12.
肠易激综合征中医治疗概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肠易激综合征(IBS)又称结肠功能紊乱、过敏性结肠炎、痉挛性结肠炎、粘液性结肠炎.是一种较常见的与精神因素有关、以肠道生理功能紊乱为主的消化系统疾病。临床表现以腹泻或腹泻与便秘交替、腹痛为主要特征。病情缠绵、久治不愈。西医疗效常不满意。近年来,中医药对该病的治疗取得一定效果,现综述如下。1基本方随证加减治疗刘艳等[1]用薯蓣苤汤(张锡纯方:山药50g、车前子20g)作稠粥服,腹泻缓解后,并用痛泻要方加山药12g,车前子9g.脾胃虚弱加黄芪、党参、茯苓、炙甘草;腹痛甚倍用白芍,加香附、元胡;腹胀甚加砂仁、莱菔子;…  相似文献   

13.
肠易激综合征的中医药研究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合古代典籍及现代医家论述,得出肠易激综合征的病机关键在于肝脾失调;从辨证论治、专方专药、中西医结合、针灸推拿治疗等方面进行综述,肯定中医药在治疗肠易激综合征方面积累的丰富经验及明确疗效,并指出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相似文献   

14.
从经方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和实验研究入手探讨肠易激综合征的经方治疗现状,经方葛根芩连汤、乌梅丸、麻子仁丸、四逆散、芍药甘草汤、半夏泻心汤等多用于肠易激综合征的治疗;实验研究主要集中于四逆散、芍药甘草汤、理中汤等方药;今后应大力发展应用经方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研究,从而拓宽经方和肠易激综合征的研究范畴.  相似文献   

15.
肠易激综合征腹泻型的中医药研究概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在我国是常见病,目前对本病的中医病因病机认识已达成一定共识。运用辨证论治、针灸治疗、中西医相结合治疗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6.
肠易激综合征(IBS)是一种病因尚不清楚的胃肠道功能紊乱性疾病。近年来中医药治疗IBS的报道较多,且疗效较满意,现将有关文献综述如下:1病因病机周氏等[1]认为,其发病多因情志失调,或饮食不节,损伤脾胃,或脾胃素虚复感外邪,影响脾胃升降和肝胆疏泻功能,最终出现肠传导功能紊乱。  相似文献   

17.
对近年来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中医病因病机认识及针灸治疗概况进行了综述,同时对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指出应进一步加强其发病机制研究和疗效评价的标准化。  相似文献   

18.
肠易激综合征的中医药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北平  刘丰 《中医研究》2001,14(3):53-57
肠易激综合征是胃肠道功能紊乱的一种表现 ,是胃肠道最常见和最典型的功能性疾病 ,临床表现为腹痛、腹胀、排便习惯和大便性状异常持续存在或间歇发作的一组症候群。病情缠绵 ,难以治愈 ,西医疗效常不满意。近年来中医药对该病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现综述如下。1 基础研究1 1 中医病因病机研究根据本病的临床表现 ,一般将其归属于中医的“泄泻”、“腹痛”、“便秘”、“滞下”、“郁证”等范畴。1 1 1 情志所伤 ,肝脾相因不少学者通过临床观察认为 ,本病症状的发作和加重与情绪紧张有关。周向阳等认为肠易激综合症的证候表现虽以脾胃…  相似文献   

19.
肠易激综合征的中医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3 实验研究这方面的研究比较少 ,而且主要是对胃肠激素的研究 ,谢建群等[16 ] 研究疏肝健脾汤 (柴胡、枳壳、香附、白术、白芍 )对肠易激综合征患者血浆胃动素的调节作用 ,研究结果表明腹泻型IBS患者的血清 5 HT及MOT水平明显高于正常组 ,经治疗后 5 HT、MOT明显下降。李合国等[17] 研究整肠灵 (党参、白术、茯苓、木香、炮姜、乌梅、白芍、枳壳、炒防风等 )对脾胃虚寒型大鼠肠易激综合征的胃肠激素影响 ,结果显示该方可明显改善脾胃虚寒型IBS的大鼠症状体征 ,且成一定的量效关系 ,降低SS、VIP的含量。表明该方可通过调整紊乱的…  相似文献   

20.
肠易激综合征的中医药治疗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肠易激综合征(IBS)是以下腹部不适或腹痛及排便行为异常为特征的一组肠功能障碍综合征,无任何器质性疾病的改变或生化指标的异常,其发病机理目前仍不是很明确,认为与消化道动力异常、消化道敏感性增加、脑肠轴的改变、社会心理及精神因素的异常等有关。有报道本病有精神疾病史者约占半数,在本病发生和症状恶化时,有38%患者可找到精神受刺激或情绪波动的因素存在,半数以上患者有恐病症尤其是恐癌症。其发病因素与敏感性格、长期服药史、失眠、焦虑、长期紧张状态、家庭纠纷、咖啡、酗酒、海产品、高汤等有关。临床分为腹泻型和便秘型,现今临床以综合治疗为主,虽然临床不断有新药在开发运用,但至今没有发现任何单一的药物可以有效的治疗IBS。中医中药通过辨证论治在治疗IBS方面确有优势,疗效肯定,副作用少,值得临床医生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