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江西省钩端螺旋体病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江西省钩端螺旋体病的流行状况,为钩端螺旋体病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江西省2001-2008年钩端螺旋体病疫情资料和监测资料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2001-2008年全省共报告钩端螺旋体病病例1 405例,年报告发病率在0.11/10万~1.15/10万,年均发病率为0.42/10万;共报告钩端螺旋体病死亡病例38例,病死率为2.75%,病例以散发为主;病例主要发生在江西省的赣州市、宜春市和上饶市,3市病例占全省总病例数的74.59%;7-8月为钩体病发病高峰,占总病例数的71.96%;职业以农民为主,占总病例数的76.44%;发病年龄集中在10~59岁,占全部病例的91.74%;男女性别之比约为2∶1;2002-2007年钩体病监测发现流行菌群为黄疸出血群(32.61%)和澳洲群(15.94%)。结论2001-2008年江西省钩体病发病率呈逐年下降趋势,但部分地区发病率仍较高,7-8月为高发季节,与早晚季水稻"双抢"有关,也与职业人群相符,表现为稻田型流行特征;主要传染源及流行菌群分别为野外鼠和黄疸出血群钩体。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2002-2006年宜宾市钩端螺旋体病流行规律,为有效预防和控制钩体病的发生与流行提供依据。方法对宜宾市2002-2006年钩端螺旋体病疫情资料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2002-2006年宜宾市钩端螺旋体病共报告病例393例,死亡2例,平均发病率为1.52/10万;该病有明显的季节性,发病主要集中在每年8~9月份,男女性别比为2.14∶1,10~35岁组人群为该病的主要发病人群,职业分布以农民、学生为主,占发病总数的97.46%。结论宜宾市近5年钩端螺旋体病发病率处于相对较高水平,应该采取包括加强钩端螺旋体病传染源控制与管理、健康教育、接种钩端螺旋体菌苗等综合性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宜宾市钩端螺旋体(钩体)病疫情动态和流行规律,为有效预防控制钩体病的发生与流行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04—2007年宜宾市钩体病疫情资料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4年共发病299例,无死亡病例,年平均发病率为1.51/10万;发病主要集中在8~9月,占发病总数的91.30%,男女性别比为2.69:1;病例主要集中在10~35岁年龄组,占报告病例总数的76.59%;农民、学生是发病的主要人群,分别占发病总数的59.87%和36.79%。结论宜宾市钩体病发病高峰在8、9月份,青壮年农民及学生为主要发病对象。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四川省高县钩端螺旋体病(钩体病)流行特征,为制定控制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1976-2013年高县钩体病疫情报告及其相关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1976-2013年累计发病3 814例,死亡16例,年均死亡率和发病率为0.09/10万和21.42/10万,年均发病率经趋势卡方检验,χ2=604.74,P0.01。1976-1983年发病率波动在5.39/10万~38.10/10万之间,年均发病率为27.63/10万;1984-1993年发病呈现3次暴发流行,发病率波动在7.55/10万~169.95/10万之间,年均发病率为58.43/10万;1994-2013年发病率波动在0.21/10万~7.84/10万之间,年均发病率为1.34/10万。发病主要集中在8~10月,占病例总数的94.87%,流行形式以稻田型为主,流行菌群以黄疸出血群为主。病例集中在10~34岁,年均发病率为66.05/10万,男女病例性别比2.63∶1,职业主要集中在农民,其次是学生分别占总病例数的77.66%和14.55%。结论四川省高县钩体病年均发病率呈现逐年下降趋势,提示钩体病综合防治措施成效显著。8~10月为高发季节,男性发病高于女性,10~35岁的农民和学生是高危人群。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近五年来广西钩端螺旋体病流行病学特征,为有效预防与控制钩端螺旋体病的发生和流行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和医学统计学技术对2007-2011年广西钩端螺旋体病疫情报告及其相关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和评估。结果 2007-2011年广西钩端螺旋体病共报告病例259例,死亡9例,病死率为3.47%,年均发病率为0.11/10万。6-9月是本病流行季节,发病人数占全部病例的69.11%,8月是发病高峰。职业分布以农民和学生为主,其发病人数占全部病例的83.01%。病例男性多于女性,性别比为2.28:1。流行的主要菌群是黄疸出血群,主要流行形式是稻田型。结论采取包括传染源控制与管理、健康教育及接种菌苗等综合性防控措施是防治本病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浙江省2005—2014年钩端螺旋体病(钩体病)监测资料,探索浙江省钩体病流行规律。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人间钩体病疫情数据;采集鼠肾、蛙肾、猪肾、牛尿、鸭肾、鸭血和蛙血进行病原体分离培养,临床确诊病例和宿主动物采用显微镜凝集实验检测抗体,分析宿主动物和人群中钩端螺旋体流行菌群携带和变动情况。结果浙江省2005—2014年累计发病131例,死亡3例,报告发病率为0.025 2/10万,死亡率为0.000 6/10万,病死率为2.29%。2007年发病率最高,为0.108 4/10万。除舟山市和湖州市外,其余各市均有病例报告,病例主要集中在浙中和浙南山区。40~65岁人群是钩体病的高发人群,占75.57%。宿主动物以携带黄疸出血群为主,占68.50%;鸭血阳性率最高,为23.94%。人群血清抗体种群以秋季群和黄疸出血群为主。结论 2005—2014浙江省钩体病疫情维持在较低水平,宿主动物携带菌群相对稳定。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安徽省钩端螺旋体病流行特征,为制定防治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2015-2019年安徽省钩端螺旋体病流行特征进行分析,采用病原学、血清学检测方法探索主要的流行菌群.结果 2015-2019年安徽省钩体病年平均发病率为0.028/10万,发病最高年份是2016年(0.077/10万),职业...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2010—2012年资阳市钩端螺旋体病(1eptospimsis,钩体病)疫情流行病学特征,为钩体病防控工作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0—2012年全国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的报告数据和四川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检测数据,利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2010—2012年,资阳市钩体病累计报告85例,年均发病率0.71/10万,合计死亡7例,合计病死率为8.24%。不同地区间发病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86.753,P〈0.01);仅8、9、10月份有病例报告,发病高峰为9月,占病例的84.7l%。病例中农民占92.94%,35岁以上中老年病例占82.35%。2010年乐至县发生1起钩体病疫情。85例钩体病病例均有田间劳动和游泳戏水史,流行的主菌群是黄疸出血群。结论2010—2012年资阳市钩体病疫情维持在较高水平,流行因素广泛存在,病死率较高,夏秋之交高发,典型的稻田型钩体病流行,中老年为钩体病主危害人群。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2005-2010年峨眉山市梅毒疫情流行特征,为制定有效的防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描述流行病学的方法,对2005-2010年峨眉山市梅毒疫情进行分析。结果 2005-2010年峨眉山市共报告梅毒病例305例,年平均发病率为11.73/10万,发病率由2005年的6.95/10万上升到2010年的21.65/10万;2010年居8种性病之首;以Ⅰ期梅毒为主,隐性和胎传梅毒逐渐增多;职业以农民为主,共155例,占总病例数的50.8%,疫情向普通人群扩散;发病年龄主要集中在20~45岁,该年龄段共发病194例,占总病例数的63.61%;文化程度中学占绝大多数,共193例占总病例数的63.28%;传播方式以非婚性接触。结论 峨眉山市梅毒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以青壮年农民为发病的主要人群,应为防治的重点对象。  相似文献   

10.
钩端螺旋体病 (下称钩体病 )是由致病性钩端螺旋体引起的动物源性传染病 ,严重危害群众身体健康。 195 8年在大竹县被临床证实 ,以后每年均有病例发生。为了解钩体病在大竹县的流行特征及影响发病因素 ,为制定钩端螺体病防制策略提供科学依据。现将 1970 - 2 0 0 2年钩体病发生和流行情况统计分析结果报告于后。1 资料来源统计资料来源于全县法定传染病月报表、年汇总表。人口资料摘自县统计局每年统计的人口数。2 结果2 1 流行概况 共报告病例 1340 6例 ,年均发病率4 7 17/ 10万 ,死亡 98例 ,死亡率 0 34/ 10万 ,病死率0 73%。 33年…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广元市虫媒传染病流行特征,为制定虫媒传染病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运用流行病学方法分析1996-2010年虫媒传染病三间分布。结果广元市1996-2010年共报告8种虫媒传染病1 302例,死亡48人,年均发病率2.86/10万。1996-2000年报告乙脑、钩体、出血热及疟疾4种虫媒传染病;2001-2005年新增报告狂犬病、血吸虫和黑热病,报告7种虫媒传染病;2006-2010年新增报告布鲁菌病,报告8种虫媒传染病病例;2006-2010年年均发病率较1996-2000年下降73.70%;1996-2000年病种以乙脑、钩体为主,占虫媒传染病的81.97%;2001-2005年与1996-2000年一致,病种以乙脑、钩体为主,占虫媒传染病的77.37%;2006-2010年病种以乙脑为主,占虫媒传染病的64.04%。乙脑病例集中在7~9月,其中8月为发病高峰,占乙脑报告病例的59.12%;发病年龄主要集中在10岁以下,占乙脑病例的95.13%;钩体分布在5~11月,其中10月为发病高峰,占钩体报告例数的74.41%;发病年龄主要在20~59岁组,占钩体病例的87.60%;出血热以6~7月、11月~翌年1月发病较多;发病年龄主要集中在40~59岁,占出血热病例的64.16%。发病职业以农民、散居儿童、幼托儿童和学生为主,占报告病例的93.70%。结论广元市虫媒传染病总体呈下降趋势,但报告病种有增加趋势,虫媒传染病发病有明显的季节性和重点人群,应实施重点人群、重点区域、重点疾病、重点环节的防控策略。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2001~2010年徐州市疟疾监测资料,为制定疟疾防治对策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01~2010年徐州市疟疾监测资料、疫情报告及控制措施等资料,分析疟疾流行特点,评价防治效果。[结果]2001~2010年全市共发病1 241例,年发病率为0.59/10万~1.36/10万;流动人口血检阳性率与本地人口血检阳性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病例主要集中在6~10月,占总发病数的92.51%;8~9月中旬为全年蚊媒密度高峰。[结论]疟疾发病较稳定,应继续开展监测,尤其要加强流动人口的监测和管理,防止疟疾暴发流行。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黄石市2008-2010年上半年手足口病发病情况,探讨流行规律,为制定手足口病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黄石市手足口病疫情报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08-2010年上半年黄石市共发生手足口病4666例,死亡2例,发病率有明显上升趋势.全年均有病例报告,但有明显的季节性发病高峰...  相似文献   

14.
郑霄雁  王镜泉  官陈平  丁浩 《职业与健康》2011,27(23):2750-2752
目的分析2010年福州市手足口病疫情的流行病学特征及规律,为制定手足口病预防控制(防控)策略提供科学的依据。方法对2010年福州市手足口病病例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影响福州市手足口病流行特征的有关因素。结果福州市2010年全市报告手足口病病例数11 849例,报告发病率为175.05/10万。6月份出现手足口病发病高峰。发病率前3位的地区为仓山区、晋安区和台江区。男女性别比为1.71∶1;发病年龄主要集中在5岁以下,占报告病例数的91.16%;发病以散居儿童、幼托儿童、学生为主。结论福州市手足口病疫情呈上升趋势。应根据流行特征做好手足口病知识的宣传工作,并依法、科学、有序地开展手足口病防控工作,以最大限度地控制手足口病疫情的扩散。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掌握大连市猩红热发病趋势和流行特征,为制订有效的防制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大连市2004~2010年猩红热疫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2004~2010年大连市累计报告猩红热4 687例,年均发病率为11.26/10万。猩红热发病率(/10万),2004~2010年分别为6.17、10.97、18.58、17.77、10.53、8.56、6.24(P<0.01)。2004~2010年年均发病率(/10万),城区为21.87,农村为5.22(P<0.01);男性为13.61,女性为8.91;0~1岁为7.25,2~3岁为49.97,4~5岁为172.45,6~7岁为201.96,8~14岁为46.16,≥15岁为0.20。4 687例病人中,2~14岁占97.14%;幼托儿童占47.02%,学生占43.27%,散居儿童占8.83%,其他占0.87%;5~6月发病的占22.87%,11~12月发病的占25.03%。[结论]2004~2010年大连市猩红热发病率较高,托幼儿童、学生是防治的重点人群。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2001-2010年徐州市疟疾监测资料,为制定疟疾防治对策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01~2010年徐州市疟疾监测资料、疫情报告及控制措施等资料,分析疟疾流行特点,评价防治效果。[结果]2001~2010年全市共发病1241例,年发病率为0.59/10万~1.36/10万;流动人口血检阳性率与本地人口血检阳性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1);病例主要集中在6~10月,占总发病数的92.51%;8~9月中旬为全年蚊媒密度高峰。[结论]疟疾发病较稳定,应继续开展监测,尤其要加强流动人口的监测和管理,防止疟疾暴发流行。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平凉市2001~2010年孕产妇死亡率变化趋势、主要死亡原因及变化特征,为进一步降低孕产妇死亡率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131例死亡孕产妇观察资料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孕产妇死亡率变化及死亡原因。结果:平凉市孕产妇死亡率从2001年的69.84/10万下降到2010年的37.35/10万,降幅为46.52%;产科出血(46.56%)、妊娠合并内科疾病(23.66%)、妊娠期高血压疾病(15.27%)、羊水栓塞(6.87%)等是造成孕产妇死亡的主要原因。结论:2001~2010年平凉市孕产妇死亡率整体呈下降趋势,产科出血为导致孕产妇死亡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
黄春文  郑霄雁  官陈平 《职业与健康》2011,27(19):2227-2228
目的分析福州市2010年流行性感冒(流感)的流行病学特征,为福州市流感的防控工作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流行病学方法对流感疫情资料进行描述性分析,同时,采用实时荧光(RT-PCR)法对哨点医院疑似流感患者的咽拭子样本进行检测和分型。结果 2010年全市共报告流感病例206例。流感病例发病率在3月份达到一个高峰,发病率为1.02/10万;流感病例主要分布在福州市区;男女比例为1.08∶1,以30岁以下年龄为主;流行性感冒病例以托幼、散居儿童和学生为主。结论把握流感的流行特征,加强对特定人群的流感监测排查,对控制辖区内流感疫情的暴发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清远市清城区2004—2010年食物中毒的流行特征进行分析,为进一步预防和控制食物中毒提供依据。方法用回顾性流行病学方法对清远市清城区2004—2010年发生的食物中毒进行分析。结果清远市清城区2004—2010年共发生食物中毒45起,中毒人数759人,年均发病率为19.30/10万,病死率为0;中毒多发生在第2、3季度;致病因素以细菌性为主,占48.89%,其次是原因不明的食物中毒,占28.89%;中毒发生场所以集体食堂为主,占35.56%,其次是饮食服务单位,占33.33%。结论清远市清城区食物中毒以集体食堂发生的细菌性食物中毒为主,家庭发生的食物中毒以有毒动植物为主,情节较为严重;加大食品卫生的宣传力度,加强工厂食堂的卫生管理,提高人们群众的卫生意识是预防及控制食物中毒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0.
1997—2006年宜昌市钩端螺旋体病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对宜昌市1997—2006年钩端螺旋体病(钩体病)发病情况分析,为制定预防和控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宜昌市1997—2006年钩体病的发病情况,揭示其流行病学特征。结果1997—2006年宜昌市累计发生钩体病病例526例,死亡18例,年均发病率为1.32/10万。高发人群为20~50岁年龄组男性青壮年,尤其是田间耕作的农民;高发季节为每年的8—9月;各地区发病不均,以枝江地区平均发病率最高。结论宜昌市1997—2006年钩体病发病率总体上呈下降趋势,但应继续开展监测工作,警惕因恶劣天气引起的雨水型和洪水型钩体病的暴发流行;加强灭鼠工作,强化预防接种,提高易感人群免疫力,控制钩体病的发生和流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