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 毫秒
1.
《太平圣惠方》[1](以下简称《圣惠方》)为北宋初期第一部官修大型方书。系由翰林医官使王怀隐等人,广泛收集宋以前方书和当时民间单、验方,历时14年编纂而成。全书共  相似文献   

2.
宋业强 《四川中医》2006,24(12):33-34
《太平圣惠方》(以下简称《圣惠方》)是宋王朝组织编纂的第一部大型方书,是一部理论联系实际,具有理、法、方、药完整体系的医方著作,很有临床实用价值。本文初步分析《圣惠方》治疗白癜风的内治方9首、外治21首,并对其立法用药进行了剖析。认为其内治强调祛风通络,尤以擅用虫类药而见长;外治则以毒攻毒,擅用有“毒”之品。《圣惠方》治疗白癜风与当今临床用药有较大不同,值得借鉴和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3.
王莉 《浙江中医杂志》2004,39(6):250-251
<太平圣惠方>(简称<圣惠方>)是宋代医官王怀隐受朝廷之命所编写的一部重要的医药文献,共100卷,1670门,收方16834则,是继唐代<千金方>、<外台秘要>之后,对中医药的又一次全面总结.目前,医界经常认为宋代医学的特点之一是喜用香燥,当时部分医者确有这种倾向,如<医说·卷四>谓:"今人才见虚弱疾证,悉用燥热之药,如伏火金石附子姜桂之类,致五脏焦枯,血气干涸而致危困".然而,这仅仅是少数医者的一种用药偏向,属魏晋药石遗风的痕迹,而作为宋代最有代表性的医学巨著<圣惠方>来看,则恰恰相反,其治虚劳善用滋润之药,通过滋养润泽,来疗虚损,祛除病邪,正如张杲在<医说·卷四>中所说:"肌肉之虚……非滋润粘腻之物以养之不能实也,故前古方中,鹿角胶、阿胶、牛乳、鹿髓、羊肉、饴糖、酥酪、杏仁煎、酒、蜜、人参、当归、地黄、门冬之类者,盖出此意.  相似文献   

4.
5.
略论《太平圣惠方》编著特点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田文敬 《陕西中医》2006,27(9):1135-1137
据《宋史》“王怀隐传”及《玉海》记载,宋太宗在藩邸时曾对方药有所研究,暇日多留意医术,藏有名方千余首。称帝后又诏翰林医官院,各具家传验方以献,又万余首。在太平兴国三年诏命翰林医官使王怀隐与副使王祐、郑奇和医官陈迢遇等人,广收验方、秘方、时方以及历代医书所载之方,进行参对编类。  相似文献   

6.
王莉 《浙江中医杂志》2005,40(6):236-238
近人每称宋代"重方药,轻理论",其实重方药不等同于轻理论,方药之中就有重要的理论可研究、可探索.以现在临床常用的生地黄、麦冬、石斛、玄参等甘寒药来说,自朱丹溪<局方发挥>讥宋人好用香燥之后,后世沿袭,甘寒法似与宋代绝缘,令人以为甘寒法是清代学者叶天士、薛生白、吴鞠通、王孟英的发明.事实上,由唐入宋,甘寒诸品自然汁的入药治病,已趋鼎盛,其应用之广泛,变化之灵活,学验之丰富,是金、元、明、清以至今日临床所不能相提并论的.兹略举<太平圣惠方>(以下简称<圣惠>)中时病、虚劳、血证数例说明之.  相似文献   

7.
一、芍药分赤白说 芍药分为赤白,当始于魏晋以后,六朝之时。陶弘景《本草经集注》曰:“今出白山、蒋山、茅山最多,白而长尺许,余处亦有而多赤,赤者小利。”《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引别本注云:“此有两种,赤者利小便、下气。白者止痛散血。”唐·日华子云:“赤色者多补气,白者治血。”宋·马志《蜀本草》曰:“此有赤白两种,其花亦有赤白二色”。宋·苏颂《本草图经》曰:“芍药有二种,一者金芍药,二者木芍药,救病用金芍药,色白多脂肉,木芍药色紫瘦多脉。”宋·王衮《博济方》云:“治五淋赤芍药一两”、《广利方》云:“治金疮血不止、痛、白芍药一两。”宋·初虞世《初虞世方》云:“治咯血衄血白芍药一两。”《本草纲目》列入草部芳草部类,李时珍  相似文献   

8.
《太平圣惠方》编辑思想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宋太宗以朝廷的名义组织编纂、颁行的《太平圣惠方》,以其抑制巫术迷信、导民向医的科学宗旨,丰富详赡的内容和较强的临床实用性得到了后人的认可和肯定。其编辑思想对后世医学书籍的编纂均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其中的一些方法对我们今天医学书籍的编纂仍有一定价值。《太平圣惠方》的编辑思想有:1、济世救民的编纂宗旨。2、"搜隐微","求妙删繁"的求全宗旨。首先借鉴隋唐医药学的成就,其次,《太平圣惠方》的方药中还吸收了大量唐以后的医学成果。3、吸收当时最新的医学成果。4、反复强调医者的医术和医德。5、反对巫术迷信、倡导医疗科学。  相似文献   

9.
消渴证,系因饮食不节,情志失调,肾阴亏损终致肺燥、胃热、肾虚,以口渴多饮,多食善饥,多尿如脂,身体消瘦为特征的病证。消渴证从临床特点来看,与现代医学的糖尿病相合,为一种常见的多发慢性病,目前尚无法根治。为了发掘祖国医药学宝库,笔者对《太平圣惠方》所收载的消渴证方药进行了分析,供筛选、研究治疗消渴证药物时参考。  相似文献   

10.
陈子秋  庞博 《河南中医》2021,41(4):542-547
目的:分析《太平圣惠方》治疗脓毒症的用药规律。方法:以“外感热病”“温毒”“内陷”“走黄”为关键词,计算机检索“国家人口与健康科学数据共享服务平台———中医药学科学数据中心”的中国方剂数据库中《太平圣惠方》治疗脓毒症的处方,对方剂中药物、主治、功效的频数进行分析,并对药物进行聚类分析及关联规则分析。结果:《太平圣惠方》治疗脓毒症药物使用频次位于前5位的是大黄、黄芩、甘草、栀子、麦冬等;主治病症频次位于前4位的是热毒、肠结、伤寒、烦躁等;功效频次位于前4位的清热、解毒、导滞、养阴。根据聚类分析得出5组聚类药物组合;根据关联规则得到大黄+黄芩等的药物组合,热毒+肠结等的主治病症组合,清热+解毒等的功效组合。结论:《太平圣惠方》治疗脓毒症重视大黄和黄芩的使用,以清热解毒、导滞养阴为治疗大法。  相似文献   

11.
臧明 《中医药学刊》2010,(6):1328-1329
《太平圣惠方》是集北宋以前各种方书之大成而编纂成的一部大型方书,该书内容颇丰,涉及面广,对针灸的论述是针法、灸法俱载。对该书的灸法学思想进行了归纳总结,认为该书在倡导针法和灸法并重的同时,对隋唐时期部分医家偏重施灸的思想进行了批评和纠正,对灸法的适宜范围、施灸部位、灸量,以及施灸禁忌等提出了独到见解,为后世系统化和科学化研究灸法提供了思路借鉴。  相似文献   

12.
《太平圣惠方》是宋王朝组织编纂的第一部大型方书,由王怀隐等人编写,历时10年,于公元992年成书。  相似文献   

13.
《太平圣惠方》儿科学思想探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探寻北宋以前中医儿科学发展概况 ,深入挖掘早期儿科学的理论脉络及临床诊疗经验 ,文章从文献角度就书中所收载的有关小儿养护思想、危急重症的预防措施等内容从 7个方面进行了探讨。对书中由于历史原因存在的某些不足 ,笔者也提出了相关见解 ,为指导现今儿科临床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4.
丁毅  王国为  夏洁楠  徐世杰 《中医杂志》2014,(18):1611-1612,1618
《太平圣惠方》认为,腰脚疼痛是"由肾气不足,受风邪之所为也。劳伤则肾虚,虚则受于风冷,与真气交争,故腰脚疼痛"。强调"宜以食治之也",《太平圣惠方》所载食治腰脚疼痛共有5大类型9首方剂,分为肝肾虚热型、风湿型、肾气虚损型、肾脏虚冷型、肾脏风冷型,方如梅实仁粥方、豉酒方、婆罗粥方等,除了针对病证风、寒、湿的药物外,还运用米、面等与其相伍,可见注意脾胃的调理是提高治疗腰脚疼痛疗效的一种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5.
张昆  郑君 《江苏中医药》2011,43(8):76-77
《太平圣惠方》是宋朝政府组织编纂的一部大型方书,成书于淳化三年(公元992年)。全书共100卷,分1670门,载方16834首。内容涉及内、外、妇、儿、骨伤、金创、胎产等病证,是一部具有完整的理、法、方、药理论体系的医书。书中有不少涉及灸疗内容的论述,见解独特,影响深远,无论对完善灸法理论,还是指导临证施灸,均有重要的贡献。现就其有关灸疗内容试作探讨,以发扬其思想。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对《太平圣惠方》(简称《圣惠方》)的肝脏论篇中药物应用频数进行频数统计分析,结果为:在16类56种药物中,解表药使用频次最高,达138次,占17.7%,其次为补虚药120次,占15.4%,第三位是温里药71次,占9.1%。分析其用药规律为:"风"为《圣惠方》中肝脏的主要证候特点,具有祛风、解痉、止痛功效的解表药应用广泛;《圣惠方》中虚证无阴、阳之分,具有益气、补脾、止痛功效的补虚药多有侧重应用;《圣惠方》虚证则直指肝虚,且多虚寒之证,多应用具有温阳、散寒、止痛功效的温里药。  相似文献   

17.
《太平圣惠方》是我国第一部由政府组织编修的大型综合性方书,其认为腰脚湿痹是"风湿冷三气相攻而成也。气胜则通行流转,不为留滞。风湿冷气胜,则住于腰脚。是为湿痹。……风湿痹,冬多中人血脉腠理,则为诸风矣。本由外风邪,入于经络气俞也。"脚腰痛是"由肾气不足,受风邪之所为也。劳伤则肾虚,虚则受于风冷,与真气交争,故腰脚疼痛。"《太平圣惠方·食治腰脚疼痛诸方》认为"宜以食治之也",《太平圣惠方》所载食治腰脚疼痛诸方中,除了针对病证风、寒、湿的药物外,还运用米、面等与其相伍,如梅实仁粥方、豉酒方、婆罗粥方等方剂,这是借米、面之力调护脾胃,另有引风湿之药入脾经四肢之效。可见注意脾胃的调理,是提高治疗风寒湿痹疗效的一种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18.
《太平圣惠方》妇科同证异病的组方特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制方有据,与病相符”是《太平圣惠方》的组方特色。在辨证论治的前提下,考虑到了“异病”的因素,包括生理、体质上存在的差异,充分体现了辨病、辨症与辨证的紧密结合。就该书对妇科“同证异病”的组方选药特色进行了举例浅析。  相似文献   

19.
邹世洁  邹外一  王琳 《北京中医药》2008,27(12):944-945
《太平圣惠方》(简称《圣惠方》)的舌诊在中医舌诊学说的历史发展中具有一定的地位。本文探讨了《圣惠方》舌象的特点,并与其它舌诊源流研究进行了比较。方法特点,一是只研究舌象本身,而不涉及其诊断意义;二是采用频数统计方法。研究发现:(1)《圣惠方》各类舌象、各种舌象与现代舌象比较,现代舌象较为重视的舌色、苔质、苔色在《圣惠方》中出现频数较小,反之,现代舌象较不重视的舌面津液(舌干)、舌态(舌强)、舌体病变(舌生疮)、舌形(舌肿)在《圣惠方》中出现频数较大。(2)《圣惠方》中出现频数较大的上述各类舌象和各种舌象均属可直接影响舌的功能,因而是能“强制性”引起注意的舌象。《圣惠方》中出现频数较小的舌色、苔质、苔色类舌象均属需要有意识观察才能获得的舌象。(3)《圣惠方》舌象的上述特点是因其舌诊发展仍较初步,这从其舌象总的出现频数较小也可反映。  相似文献   

20.
《太平圣惠方》是一部有较高临床实用价值的大型方书,书中有关肝气虚证的记载较多。通过对《太平圣惠方》的研读,总结出肝气虚证主要症状有筋脉抽掣疼痛、眼目昏暗、视物不清、手足不收、两胁胀满和泪出不止等。《太平圣惠方》中善用白茯苓与五味子组成药对治疗肝气虚证,且善以风药治疗肝气虚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