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 研究奇任醇在葡聚糖硫酸钠(DSS)诱导的小鼠溃疡性结肠炎(UC)发生和发展中的作用。方法 将C57BL/6小鼠随 机分为UC+双蒸水灌胃组和UC+奇任醇治疗组。所有小鼠连续7 d在饮水中加入DSS建立UC模型,第0天到第7天双蒸水或 奇任醇灌胃给药。每日观察小鼠体质量、直肠出血和粪便性状等临床指标并进行疾病活动度指数评分(DAI)。7 d后处死小鼠, 观察结肠组织形态和长度,行组织病理学分析。取肠系膜淋巴结制成单细胞悬液并体外用抗CD3和抗CD28刺激活化,分析细 胞培养上清中分泌的细胞因子IFN-γ、IL-17A、IL-6 和TNF-α的含量,流式细胞术检测肠系膜淋巴结细胞的凋亡百分比。结果 奇任醇可以抑制DSS诱导的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生发展,减轻结肠损伤,抑制炎症细胞因子的分泌,诱导淋巴细胞的凋亡。结论 奇任醇可以缓解DSS诱导的溃疡性结肠炎,这种作用可能与抑制炎症细胞因子分泌和诱导炎性淋巴细胞凋亡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IL-23在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外周血中的表达及其对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分泌IL-17、IFN7的影响及意义。方法60例活动期UC患者为UC组,健康体检者40例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取肘静脉血3mL,送实验室进行PBMCs分离与培养。ELISA法检测上清液(经或未经LPS刺激)中IL-23含量;ELISA法检测上清液(经或未经IL-23刺激)中IL-17、IFN-γ含量。结果UC组上清液中IL-23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经LPS刺激后,两组上清液中IL-23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LPS刺激前(P〈0.01)。未经IL-23刺激的两组间IL-17、IFN-γ表达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UC组明显高于对照组;IL-23刺激后两组间IL-17、IFN-γ表达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UC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各组经IL-23刺激后,IL-17、IFN-γ表达水平均显著高于IL-23刺激前(P〈0.05或P〈0.01)。结论IL-23是UC发病的重要启动因素,IL-17(IL-23诱导)在UC发病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陈保疆 《中国热带医学》2011,11(10):1267-1268
目的了解特应性性皮炎(Atopic dermatitis,AD)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培养上清液中部分细胞因子水平。方法分离培养97例AD患者及20例健康对照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采用ELISA方法检测细胞培养上清液白介素4(IL-4)、γ-干扰素(IFN-γ)、白介素2(IL-2)水平。结果 AD患者PBMCs培养上清液IL-4、IL-2水平高于健康对照组(P分别〈0.01及0.05),而IFN-γ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细胞因子IL-4、IFN-γ、IL-2水平的变化在AD患者发病过程中起到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还原型巨噬细胞诱导剂N-乙酰半胱氨酸(N—Acetylcysteine,NAC)对硫酸葡聚糖钠(Dextran Sodium Sulphate,DSS)诱导的小鼠实验性肠炎的预防及治疗作用。方法:建立DSS实验性小鼠肠炎模型,NAC及氧化型巨噬细胞诱导剂N,N’-联乙醇-L-胱氨酸(N,N’-diacetyle—L-cystine,(NACOMe)2)在致模前后腹腔注射;检测腹腔巨噬细胞中还原型谷胱甘肽(GSH)与氧化型谷胱甘肽(GSSG)的变化;对结肠进行病理学评价,并检测结肠IL-4、IFN—g的表达。结果:NAC预处理组:结肠长度和病理学指标均优于其他预处理组,腹腔巨噬细胞内GSH及GSH/GSSG升高;结肠分泌的IL~4、IFN-γ明显降低。NAC治疗组:体重增加程度明显高于其它治疗组,结肠炎症及黏膜损伤较轻,腹腔巨噬细胞内GSSG明履减低,GSH和GSH/GSSG升高,病变结肠分泌的IL-4、IFN-γ明显降低。结论:还原型巨噬细胞诱导剂NAC可以通过诱导巨噬细胞内GSH产生增多从而减轻实验性肠炎的黏膜损伤及临床症状,对DSS诱导的实验性肠炎有一定的预防及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采用葡聚糖硫酸钠(DSS)构建实验性结肠炎小鼠模型,探讨肿瘤坏死因子相关凋亡诱导配体(TRAIL)的受体基因敲除(TRAIL -R -/-)对结肠炎症及Th17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将C57BL/6品系小鼠分为4组:TRAIL -R -/-结肠炎组、TRAIL -R -/-对照组、野生型(WT)结肠炎组、WT对照组,每组各9只。结肠炎组饮用3.5%的DSS,对照组饮用清水。7 d后,从临床表现和组织病理学上评估小鼠结肠炎的严重程度。取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和结肠黏膜固有层单个核细胞(LPMCs),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Th17细胞占CD4+T细胞的比例,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qPCR)、Western blot和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检测视黄酸相关孤儿受体(ROR-γt)和IL-17A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采用TUNEL荧光染色技术及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结肠组织中Th17细胞的凋亡率。通过比色法检测结肠组织中凋亡蛋白酶Caspase 3、Caspase 8和Caspase 9的活性。结果:DSS诱导后,TRAIL -R -/-小鼠较WT小鼠发生了更为严重的结肠炎。TRAIL -R -/-结肠炎小鼠PBMCs中Th17 细胞的比例(P <0.01),以及ROR-γt和IL-17A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高于WT结肠炎小鼠(均P <0.05)。TRAIL -R -/-结肠炎小鼠LPMCs中Th17细胞的比例(P <0.01),以及ROR-γt和IL-17A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高于WT结肠炎小鼠(均P <0.05)。与WT结肠炎小鼠相比,TRAIL -R -/-结肠炎小鼠的结肠组织中Th17细胞的凋亡率(P <0.01)以及Caspase 3和Caspase 8的酶活性均显著降低(均P <0.01)。结论:DSS诱导后,TRAIL -R -/-小鼠的结肠炎症较WT小鼠更为严重,原因可能是Th17细胞凋亡减少,其数目和活性增高所致。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抗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抗体对葡聚糖硫酸钠(DSS)结肠炎小鼠肠黏膜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制备小鼠DSS结肠炎模型,实验分成正常对照组、DSS模型组、抗TNF-α抗体组,每组6只.抗TNF-α抗体5 mg/kg腹腔注射给药,正常对照组和DSS模型组用等量生理盐水腹腔注射,每周2次,注射时间共7 d.每日进行疾病活动指数(DAI)评分,实验结束后取小鼠结肠进行HE染色评分,结肠黏膜匀浆检测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和TNF-α、干扰素γ(IFN-γ)、白介素13(IL-13)和白介素17(IL-17)水平.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DSS模型组小鼠出现明显体重减轻、便血和腹泻,DAI评分和HI评分增加(P<0.01),结肠匀浆中MPO活性、TNF-α、IFN-γ、IL-13和IL-17水平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P<0.01).与DSS模型组比较,抗TNF-α抗体组小鼠DAI评分和HI评分明显降低(P<0.01),结肠匀浆中MPO活性、TNF-α、IFN-γ、IL-13和IL-17水平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P<0.01).结论 DSS结肠炎小鼠结肠局部免疫功能紊乱,抗TNF-α抗体具有调节DSS结肠炎小鼠结肠黏膜局部免疫功能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IL-12对炎症性肠病患者外周血和肠黏膜固有层淋巴细胞激活和炎症介质分泌的影响。方法:收集并分离15例克罗恩病、21例溃疡性结肠炎和13例结肠镜检正常者(对照)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及肠黏膜固有层单个核细胞(LPMC),体外培养并用IL-12刺激,培养12h、24h、48h后,用流式细胞仪测PBMC或LPMCCD69表达情况;培养48h后,收集细胞培养上清液并用ELISA检测干扰素(IFN)-γ、IL-2和肿瘤坏死因子(TNF)-α的水平。结果:IL-12刺激后炎症性肠病患者外周血T细胞表达高水平的CD69。克罗恩病患者的PBMC和LPMCCD69表达水平及IFN-γ、IL-2和TNF-α分泌水平较溃疡性结肠炎和对照者明显增高(P<0.05)。结论:IL-12能直接刺激炎症性肠病患者外周血和肠黏膜固有层淋巴细胞激活,并产生大量促炎症介质。  相似文献   

8.
张静  韩英  纪欣  李虹义  王志红   《中国医学工程》2005,13(6):561-566
目的探讨硫酸葡聚糖钠(dextran sodium sulphate,DSS)诱导的小鼠肠炎模型腹腔巨噬细胞和脾细胞中还原型谷胱甘肽(GSH),氧化型谷胱甘肽(GSSG)的变化特征及其与Th1/Th2型细胞因子IFN-γ,IL-4的分泌及黏膜GSH表达与炎症损伤的关系.方法实验组小鼠给予含5%DSS的蒸馏水自由饮用7天之后处死,采集腹腔巨噬细胞及脾细胞,检测腹腔巨噬细胞及脾细胞中GSH与GSSG的变化.分离出的病变结肠一部分评价其病理学,另一部分结肠及脾脏培养后检测其IL-4、IFN-g的表达.结果DSS诱导的实验性肠炎小鼠腹腔巨噬细胞中的GSH较对照组降低,而GSSG较对照组增多,且GSH/GSSG比值明显减低.其脾细胞内GSH较对照组明显降低,GSH/GSSG比值较对照组降低但差异不明显.DSS诱导的实验性肠炎组病变结肠的IL-4明显升高,而其脾脏分泌的IFN-γ明显降低.结论DSS实验性肠炎中腹腔巨噬细胞是以氧化型巨噬细胞表形为主的.腹腔巨噬细胞及脾细胞中GSH的消耗、GSH/GSSG比值的减低与黏膜损坏及IL-4分泌增多、IFN-γ分泌减少相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建立小鼠结肠炎模型,予以抑制白介素-1β(IL-1β)的表达,分析IL-1β与溃疡性结肠炎(UC)发生发展的相关性。方法:建立与人UC相似的葡聚糖硫酸钠(DSS)小鼠结肠炎动物模型,雌性BALB/c小鼠40只分为4组(n=10):正常对照组、DSS模型组、美沙拉嗪治疗组、地塞米松治疗组。正常对照组小鼠自由饮用蒸馏水7天,其余3组小鼠饮用5% DSS溶液7天。从给DSS第3天开始,美沙拉嗪治疗组胃管注入美沙拉嗪20mg·kg-1,每天3次,共5天;地塞米松治疗组给予地塞米松0.1mg·kg-1(0.2mL),腹腔注射,每天1次,共5天。ELISA检测血清IL-1β浓度、RT-PCR、Western Blot检测结肠黏膜IL-1β表达变化,观察各组小鼠治疗前后疾病活动指数、结肠病理大体形态评分、组织学病理评分。结果:血清及局部组织检测提示IL-1β在正常对照组中微弱表达,在DSS模型组中表达明显上调,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地塞米松组、美沙拉嗪组IL-1β表达低于DSS模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地塞米松治疗组、美沙拉嗪治疗组小鼠结肠炎症状明显改善。结论:IL-1β在小鼠UC中表达上调,参与疾病的发生发展,抑制其表达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白细胞介素受体相关激酶1/4(interleukin receptor-associated kinase 1/4,IRAK1/4)抑制剂对葡聚糖硫酸钠(dextran sulfate sodium, DSS)诱导结肠炎小鼠肠道屏障功能的保护作用。方法 30只雄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空白组、DSS组、IRAK1/4抑制剂组,每组10只。DSS组与IRAK1/4抑制剂组小鼠使用质量浓度为30g/L的DSS共7天构建结肠炎模型,每组分别给予相应药物试剂处理。每天同一时间观察记录小鼠生命活力、体质量变化、粪便性状及粪便隐血情况,进行疾病活动指数(disease activity index, DAI)评分,并根据病理切片计算组织病理评分,ELISA法检测结肠组织炎性细胞因子(IL-1β、IL-6、TNF-α、IFN-γ)活性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法检测结肠组织屏障功能相关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 与空白组比较,DSS组结肠组织DAI评分明显增高(P<0.01),炎性细胞因子(IL-1β、IL-6、TNF-α、IFN-γ)、屏障功能相关蛋白(ZO-1、occlud...  相似文献   

11.
12.
陈玮  陆允敏  陈维雄 《上海医学》2007,30(10):774-776
目的观察白细胞介素(IL)-4、IL-13在恶唑酮诱导的小鼠实验性结肠炎中的变化,并探讨其在溃疡性结肠炎(UC)中的作用机制。方法健康昆明小鼠24只随机均分为正常组和模型组(以恶唑酮灌肠造模)。造模3d后全部处死,提取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脾脏单个核细胞(SMC)和肠黏膜固有层单个核细胞(LPMC)。进行细胞培养后,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IL-4、IL-13的表达量。结果培养24h后,模型组SMC、LPMC和PBMC中IL-4的表达量均显著高于正常组(P值均<0.01),SMC和PBMC中IL-13的表达量均显著高于正常组(P值分别<0.05、0.01)。结论IL-4和IL-1 3在UC的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摘要】 目的 探讨微管相关蛋白-1(DCAMKL-1)在结肠上皮的表达,同时分析DCAMKL-1阳性细胞在急性结肠黏膜损伤〔葡聚糖硫酸钠(DSS)诱导的结肠炎〕及慢性结肠黏膜损伤(结肠炎相关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变化。方法 取60只健康雌性C57 BL/6J 小鼠,其中40只用于DSS结肠炎模型实验,20只用于结肠炎相关结直肠癌模型实验。DSS结肠炎模型实验中小鼠分为4组,每组10只,其中3组饮用2.5%DSS溶液7 d,再分别自由饮用自来水不同天数后处死,对照组小鼠仅自由饮用自来水,7 d后处死;结肠炎相关结直肠癌模型实验中小鼠分为2组,每组10只,其中实验组小鼠腹腔内注射氧化偶氮甲烷(AOM)后给予3个周期DSS溶液和自来水饮用,对照组小鼠腹腔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始终自由饮用自来水,两组小鼠均61 d后处死。采用免疫组化观察DCAMKL-1、Musashi-1、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和β-Catenin的表达,Westem blot分别检测2种模型实验中小鼠结肠上皮DCAMKL-1的表达。结果 正常小鼠结肠上皮存在DCAMKL-1的表达,多数位于结肠隐窝的基底部。所有DCAMKL-1阳性细胞均表达Musashi-1。在DSS结肠炎模型中,DCAMKL-1阳性细胞在DSS 作用7 d后明显减少,停用DSS 3 d后逐渐恢复正常;DCAMKL-1在结肠炎相关结直肠癌小鼠结肠上皮中表达明显增加,除隐窝底部以外,部分DCAMKL-1阳性细胞位于隐窝的中部,且部分 DCAMKL-1阳性细胞胞浆内出现β-Catenin表达。结论 DCAMKL-1可能是结肠干细胞的标志物之一。使用DCAMKL-1作为结肠干细胞的标记物,我们能够描述结肠干细胞在急慢性结肠黏膜损伤中的表达变化情况。  相似文献   

14.
15.
目的 采用体内转染小干扰RNA(siRNA)和口服葡聚糖硫酸钠(DSS)的方法构建小鼠结肠炎模型,研究WDSUB1对小鼠结肠炎症损伤的影响并探讨可能的机制。 方法 在小鼠成纤维细胞L929中转染不同的WDSUB1 siRNA序列,采用Western blotting (WB)检测的方法,选择WDSUB1敲低效果最佳的siRNA序列进行小鼠体内转染实验。选择12只雄性C57BL/6小鼠随机进行尾静脉注射siRNA(siWDSUB1/siControl),口服2.5% DSS饮用水,构建两组DSS诱导的结肠炎小鼠模型,根据siRNA不同,分为WDSUB1敲低组和对照组,6只/组。通过WB和RT-PCR方法验证两组小鼠结肠组织中WDSUB1的表达水平,记录实验过程中结肠炎小鼠的体质量及粪便性状,并进行临床症状评分。采用RT-PCR和WB方法,分别检测两组结肠炎恢复期小鼠结肠组织中炎性因子IL-6,COX-2,TNFα的mRNA表达水平,以及NF-κB通路中IκBα和P65的表达变化。结果 L929细胞中转染不同WDSUB1 siRNA 序列后,选择敲低效果最佳的WDSUB1 2#完成体内转染,构建结肠炎小鼠模型。RT-PCR和WB结果均表明,WDSUB1敲低组小鼠的结肠组织中WDSUB1 mRNA和蛋白表达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在分析两组小鼠结肠炎症状时,WDSUB1 敲低组结肠炎小鼠的体质量丢失明显少于对照组,腹泻和便血程度较对照组也明显减轻(P<0.05)。WDSUB1敲低组小鼠结肠组织中COX-2,IL-6和TNFα mRNA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且IκBα表达明显受抑制,而p65表达无明显变化。结论 敲低WDSUB1能够减轻实验性小鼠结肠炎症程度,此过程可能是通过抑制NF-κB通路和炎性因子表达实现的。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溃结癌变小鼠结肠黏膜miR-21、Caspase-8、肠上皮细胞凋亡及β-防御素表达,探讨溃结相关癌变的可能发病机制.方法 40只雄性清洁级Balb-c小鼠按体质量随机分2组即正常组和模型组,其中正常组10只,模型组30只.采用二甲肼/葡聚糖硫酸钠(DMH/DSS)复合法制备溃结癌变相关模型,造模30周结束后处死全部小鼠,应用光镜检测小鼠结肠黏膜组织形态学变化,电镜检测超微组织结构及上皮细胞凋亡变化;应用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检测miR-21、Caspase-8及β-防御素表达变化.结果 与正常组比较,溃结相关癌变小鼠结肠黏膜光镜下见结肠黏膜不同程度缺损,表面渗出及坏死物,细胞形态异型,呈浸润癌改变;电镜下见肠黏膜层上皮细胞表面微绒毛稀疏,长短不一,细胞连接间隙增宽,见大量上皮细胞凋亡小体及细胞自噬,线粒体肿胀,结构不清,嵴结构消失,造模成功率约70%.与正常组比较,溃结癌变小鼠结肠黏膜miR-21、Caspase-8、β-防御素蛋白及mRNA表达均呈明显上升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溃结相关癌变的发生及发展可能是由于溃疡性结肠炎(UC)炎症持续,诱导miR-21、Caspase-8及β-防御素表达增加,破坏肠道免疫平衡,导致肠黏膜通透性增加,肠上皮细胞凋亡凋亡/自噬加剧,造成恶性循环,进一步破坏肠道稳态,上皮细胞异型增生,甚则癌变.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黄芩素通过TLR4/NF-κB信号通路对葡聚糖硫酸钠(DSS)诱导的实验性结肠炎的干预作用。方法:将C57BL/6 雄性小鼠随机分为5 组,即对照组、结肠炎组、黄芩素低剂量(Ba-L)治疗组[10 mg/(kg·d)]、黄芩素高剂量(Ba-H)治疗组[25 mg/(kg·d)]和5-氨基水杨酸(5-ASA)治疗组,每组各12只。对照组小鼠饮用清水,其余各组小鼠均连续7 d饮用3.5%的DSS溶液构建实验性结肠炎模型。在DSS造模开始前7 d和造模开始后给予不同剂量黄芩素或5-ASA灌胃治疗,共14 d。比较各组小鼠之间的平均体质量、疾病活动指数(DAI)以及结肠组织学活动程度评分(HAI);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测定各组小鼠的结肠组织中IL-1β、TNF-α、IFN-γ、TLR4、NF-κB p65、MyD88的mRNA水平;采用免疫荧光技术测定肠上皮细胞中NF-κB p65的入核率。结果:结肠炎组小鼠与对照组小鼠相比,出现严重的结肠炎,表现为小鼠体质量降低、全结肠长度缩短、DAI和HAI大幅度升高(均P <0.01)。与结肠炎组小鼠相比,Ba-L治疗组、Ba-H治疗组和5-ASA治疗组小鼠的结肠炎有明显改善(均P <0.05)。结肠炎组小鼠的结肠组织中IFN-γ、TNF-α、IL-1β、MyD88、NF-κB p65、TLR4的mRNA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小鼠(均P <0.01);而Ba-L治疗组、Ba-H治疗组及5-ASA治疗组中上述mRNA表达水平则均明显低于结肠炎组小鼠(均P <0.05)。结肠炎组小鼠的肠上皮细胞中NF-κB p65的入核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小鼠(P <0.001),但Ba-L治疗组、Ba-H治疗组以及5-ASA治疗组的肠上皮细胞中NF-κB p65的入核率则明显低于结肠炎组(均P <0.001)。结论:黄芩素可能通过TLR4/NF-κB信号通路抑制DSS诱导的结肠炎症。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5-羟色胺(5-HT) 对双氧化酶2 (Duox2) 在小鼠结肠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及其在炎症中的意义.方法 选取6~8周龄的健康清洁级C57BL/6J(B6)雄性小鼠,随机分为5组(n=8):对照组自由饮用无菌蒸馏水;葡聚糖硫酸钠(DSS)(1.0%、2.5%)组自由饮用相应浓度的DSS溶液;5-HT组采用直肠灌药方式(1.0 mg/kg)给药,每3 d 1次;DSS+5-HT组同时给予1.0% DSS和5-HT.于造模第6天处死小鼠取结肠组织.通过结肠长度、疾病活动指数(DAI)评分和HE染色等方法评估肠道炎症程度,采用实时定量PCR(RT-PCR)检测小鼠结肠组织中白介素(IL)-1β、IL-6、肿瘤坏死因子(TNF)-α和 Duox2 mRNA表达水平,应用免疫组化检测结肠组织中Duox2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 对照组和5-HT组小鼠无肠炎表现;DSS (1.0%) 组小鼠表现为轻度肠炎;DSS+5-HT组和DSS (2.5%) 组有严重急性肠炎表现.IL-1β、IL-6和TNF-α等表达量随炎症程度加重而增加.Duox2 mRNA在5-HT组和DSS (1.0%) 组表达增高(均P<0.05),在DSS+5-HT和DSS (2.5%) 组表达下调(均P<0.05).免疫组化结果显示Duox2蛋白主要表达于小鼠结肠上皮刷状缘及上皮细胞胞质中,与mRNA表达一致.结论 5-HT可能通过影响Duox2的表达在小鼠结肠炎的发生发展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华支睾吸虫来源的分子伴侣rCsHscB对葡聚糖硫酸钠(DSS)诱导的小鼠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的作用。方法 诱导大肠杆菌表达体外获得高纯度重组rCsHscB蛋白。将C57BL/6雄性小鼠随机分为NC组(n=10)、rCsHscB组(n=10)、DSS组 (n=15)和DSS+rCsHscB组(n=15),采用2%的DSS常规建立小鼠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模型。rCsHscB组和DSS+rCsHscB组在给予DSS同一周的第4、7天腹腔注射125 μg/mL rCsHscB,NC组和DSS组注射无内毒素PBS。第84天处死小鼠后对结肠组织进行HE和Masson染色,并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和小肠固有层淋巴细胞中CD4+T细胞、CD8+T细胞的表达,ELISA检测结肠匀浆上清中IL-6、IL-10和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含量,Western blot 检测结肠组织中MAPK信号通路相关蛋白ERK1/2、JNK和P38的磷酸化和非磷酸化水平。结果 与NC组相比,rCsHscB组小鼠未出现不良反应。DSS组小鼠结肠组织病理损伤显著,胶原纤维沉积加重,外周血及小肠固有层淋巴细胞中CD4+T细胞比例升高、CD4+ T/CD8+T细胞比值明显上升。结肠匀浆上清中IL-6和MCP-1水平显著升高,IL-10分泌没有明显变化(P=0.11),ERK1/2、JNK和P38的磷酸化水平显著升高;与DSS组比较,DSS+rCsHscB组小鼠结肠组织病理损伤缓解、胶原纤维沉积减少,外周血及小肠固有层淋巴细胞中CD4+T/CD8+T细胞比值明显降低,结肠匀浆上清中IL-6及MCP-1水平显著下降,IL-10水平显著上升(P=0.003),ERK1/2、JNK和P38磷酸化水平显著降低。结论 rCsHscB对小鼠慢性溃疡性结肠炎具有一定的预防改善作用,其可能是通过MAPK抑制促炎因子产生并调控 CD4+T/CD8+T细胞平衡来发挥作用的。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肌醇需求酶1(IRE1)α和IRE1β在葡聚糖硫酸钠(DSS) 诱导的小鼠慢性结肠炎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选择8~10周龄的C57BL/6雌性小鼠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10只,正常饮水;慢性炎症组10只,先给予1.0% DSS自由饮用7 d,然后正常饮水14 d如此作为一个周期,循环3个周期建立小鼠慢性结肠炎模型.通过疾病活动指数(DAI)评分、结肠长度测定和HE染色等方法评估肠道炎症程度.采用实时定量PCR技术检测小鼠结肠组织中炎症因子、内质网应激因子IRE1α、IRE1β、非剪接型X-盒结合蛋白1(XBP1u)、剪接型X-盒结合蛋白1(XBP1s)和黏蛋白(MUC)2 mRNA表达,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IRE1α、IRE1β和MUC2表达.结果 对照组小鼠无肠炎表现,而慢性炎症组在3个周期末结肠出现炎症表现.实时定量PCR结果显示白介素(IL)-6、IL-8和肿瘤坏死因子(TNF)-α mRNA在慢性炎症组高于对照组(P<0.05);XBP1s 和IRE1α mRNA在两组表达无明显差异;XBP1u mRNA在慢性炎症组表达低于对照组(P<0.05).IRE1β和MUC2 mRNA在慢性炎症组表达均低于对照组(P<0.05).IRE1α蛋白主要表达于结肠上皮的刷状缘、浆细胞等细胞的胞质中,其表达量在炎症组高于对照组,IRE1β蛋白和MUC2蛋白主要表达于结肠上皮细胞胞质中,两者表达量在炎症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IRE1α可能通过对XBP1进行剪接来参与肠道炎症反应,并且IRE1α还有可能通过其他机制来调节自身的表达来参与炎症过程;IRE1β和MUC2可能与结肠上皮的功能维持有关,在肠道炎症过程中IRE1β和MUC2表达功能受到抑制而影响炎症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