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他汀类药物是羟甲戊二酰辅酶A(HMG—CoA)还原酶抑制剂,是目前临床治疗高胆固醇血症的药物之一,其作用机制为抑制胆固醇在体内生物合成。自1976年第一个他汀类药物美伐他汀(mevastatin)问世以来,他汀类药物已发展至第3代,目前上市的治疗高脂血症的他汀类药物有(按问世先后顺序):洛伐他汀(lovastatin)、普伐他汀(pravastatin)、辛伐他汀(simvastatin)、氟伐他汀(fluvastatin)、阿托伐他汀(atorvastatin)和西立伐他汀(cefivastatin)等。  相似文献   

2.
他汀类药物是降脂常用药,可降低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适用于高胆固醇血症、高甘油脂血症及动脉粥样硬化的治疗。常见他汀类药物包括阿伐他汀、辛伐他汀、普伐他汀、卢伐他汀和弗伐他汀等。  相似文献   

3.
程艳 《大家健康》2009,(4):69-69
他汀类药物是降脂常用药,可降低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适用于高胆固醇血症、高甘油脂血症及动脉粥样硬化的治疗。常见他汀类药物包括阿伐他汀、辛伐他汀、普伐他汀、卢伐他汀和弗伐他汀等。  相似文献   

4.
他汀类药物是中老年人防治血脂异常疾病的有力武器之一。他汀类药物的化学结构相似,作用机理相同,主要用于降低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及甘油三酯。目前他汀类药物主要有洛伐他汀、辛伐他汀、普伐他汀、美伐他汀、西力伐他汀、阿伐他汀、血脂康等。他汀类药物在调节血脂异常的同时,还有预防心血管疾病、保护肾脏细胞、抗肿瘤细胞增殖、抗骨质疏松和预防痴呆等作用。以下就为您介绍一些他汀类药物可防治的常见中老年疾病:一、防治心脑血管疾病他汀类药物可降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并有抗氧化、抗炎、抑制细胞增殖、调节…  相似文献   

5.
王晓玲 《中国民康医学》2007,19(15):654-655
近年来大量的临床资料表明,血脂异常是缺血性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其中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的升高使得缺血性卒中风险增加。他汀类药物不仅能调节血脂,而且能使缺血性卒中风险和病死率显著降低。现临床中常用他汀类药物有:阿托伐他汀、辛伐他汀、洛伐他汀、普伐他汀、氟伐他汀等。在相同剂量下,其降脂作用依次减弱。我们应用阿托伐他汀对伴发高血脂脑梗死治疗,观察其血脂变化及脑梗死再发率。[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他汀类药物为羟甲基戊二酰辅酶A(HMG—CoA)还原酶抑制剂.主要有阿托伐他汀、辛伐他汀、普伐他汀、洛伐他汀和氟伐他汀等,他汀类药物以高效、低毒的优点已成为降血脂、防治冠心病中的首选药物,由于该药阻断羟甲戊酸的生化途径,不但能抑制胆固醇的合成.而且还可以抑制该途径中其他诸如泛醌、多萜醇、法尼脂等的代谢。所以对其深入研究将扩大该类药物的应用范围。  相似文献   

7.
他汀类药物具有降脂、改善血管内皮功能、降低炎症反应等作用。不同种类他汀类药物的起效时间和作用强度有所不同,本研究旨在观察阿托伐他汀(辉瑞公司)与辛伐他汀(默沙东)疗效的差别。[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目前,临床上常用的羟甲基戊二酸单酰辅酶A(HMG-GoA)还原酶抑制剂即他汀类药物,如洛伐他汀、辛伐他汀、普伐他汀、氟伐他汀、阿托伐他汀和西立戊他汀等。该类药物不仅具有显著的降脂疗效,且对心脑血管疾病还具有独特的防治或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9.
<正>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在其官网上发布公告,提醒医务人员和患者警惕他汀类药物引发的血糖异常不良反应及与HIV蛋白酶抑制剂的相互作用。他汀类药物是一类临床广泛使用的口服降脂药,主要用于降低血液中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预防和治疗心血管疾病,国内上市的产品包括辛伐他汀、洛伐他汀、普伐他汀、瑞舒伐他汀、阿托伐他汀、氟伐他汀和匹伐他汀。  相似文献   

10.
他汀类药物相关性肌病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荣  沈洁 《基层医学论坛》2009,13(4):176-178
他汀类药物为3-羟基3-甲基戊二酰辅酶A(3-hydroxymethyl-3-methy lglutaryl coezymeA,HMG-CoA)还原酶抑制剂。自1987年上市以来,几项大型随机试验证实了他汀类药物在减少心血管死亡、非致死心肌梗死、中风等事件上起着重要作用。但是,他汀类药物最为严重的常见副作用是肝脏损害和肌病,其他表现包括胃肠不适、头痛、睡眠障碍、周围神经病变等。在他汀类药物广泛使用及2001年西伐他汀因横纹肌溶解副作用停止销售后,他汀类药物的安全性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而他汀类相关性肌病中的横纹肌溶解症,对生命影响最为严重。本文主要对他汀类药物相关性肌病的发病率、发病机制、防治措施等方面进行总结,以供临床参考。  相似文献   

11.
一、他汀类药物有预防骨折的作用 澳大利亚的研究人员对1375名年龄在50岁以上的使用他汀类药物的妇女跟踪调查,在骨折发生率及骨密度等数据方面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他汀类药物,包括目前世界上最强的降血脂药物阿伐他汀,不但能抑制胆固醇的合成,而且可以增加骨密度,预防骨折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他汀类药物体外抗人类免疫缺陷病毒I型(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type 1,HIV-1)活性并评价匹伐他汀与其它抗HIV药物联合使用时的抗病毒活性。方法 采用噻唑蓝(MTT)比色法测定他汀类药物对C8166细胞的毒性作用;合胞体计数检测他汀类药物对实验株HIV-1IIIB诱导C8166细胞病变的抑制作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测定HIV-1 p24抗原检测他汀类药物对实验株HIV-1IIIB急性感染C8166细胞中病毒复制的抑制作用以及匹伐他汀与其它抗HIV药物联合用药的联合效应。结果 他汀类药物中匹伐他汀具有显著体外抗HIV-1活性,匹伐他汀与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替诺福韦、恩曲他滨、拉米夫定、齐多夫定)和蛋白酶抑制剂(茚地那韦和达芦那韦)联合用药时,药物间呈现协同作用;与非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依曲韦林)联合用药时,药物间呈现拮抗作用;与整合酶链转移抑制剂(雷特格韦和度鲁特韦)联合用药时,药物间呈现相加作用。结论 匹伐他汀除与依曲韦林联合时药物间呈现拮抗作用外,与其它抗HIV药物联用均呈现相加或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3.
《肝博士》2015,(5)
<正>我国已逐渐步入老年化社会,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呈不断上升的趋势。血脂异常对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与预后均起着重要作用。他汀类药物(包括辛伐他汀、普伐他汀、洛伐他丁、阿托伐他汀等)临床上常被用于治疗高胆固醇血症,从而达到抗动脉粥样硬化和预防心血管疾病的目的。然而,随着他汀类药物的普遍应用及剂量的加大,临床上与他汀类药物相关的肝损害屡见报道。那么,影响他汀类药物造成肝损害的因素有哪些,  相似文献   

14.
动脉硬化斑块的形成,不是简单的脂质沉积病,而是全身动脉的一种慢性炎症反应结果。他汀类药物可改善细胞内皮功能,具有抗炎、稳定斑块的作用。瑞舒伐他汀是他汀类药物家族的新成员。作者观察了瑞舒伐他汀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浆高敏C反应蛋白(hs—CRP)、血脂水平以及凝血系统的影响,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5.
目前冠心病的发病率大概在0.77%,治疗冠心病的主要一个方面是降脂,而降脂的主要目标就是降低LDL-C水平。在临床上使用较为多的调脂类药物主要是他汀类药物。汀类药物在高脂血症和高胆固醇血症以及冠心病等等一些心脑血管疾病当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瑞舒伐他汀与阿托伐他汀是目前临床医学上使用相对较多的两种调脂的汀类药物。本文将会着重的将瑞舒伐他汀与阿托伐他汀进行比较,并且通过120例冠心病患者,做平行对照实验,对这两种药关于冠心病患者血脂达标的效果进行研究,分析这两种汀类药的有效程度和安全程度。  相似文献   

16.
张磊 《肝博士》2023,(4):50-51
<正>他汀类药物是临床上的常用调脂药物,成员众多,氟伐他汀、普伐他汀、辛伐他汀、洛伐他汀、阿托伐他汀、瑞舒伐他汀,让人眼花缭乱。他汀类药物适用于高胆固醇血症,混合性高脂血症和ASCVD患者。不同种类与剂量的他汀降胆固醇幅度有较大差别,但任何一种他汀剂量倍增时,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进一步降低幅度仅约6%。他汀类可使TG水平降低7%-30%,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评估他汀类药物的多效性能否减少谵妄的发生.方法 检索2000年1月至2016年6月PubMed、万方数据库、Cochrane library、EMBase、维普中文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收录的关于他汀类药物使用能否减少谵妄发生的随机对照试验文献,以"谵妄,ICU谵妄,他汀,辛伐他汀,阿托伐他汀,西立伐他汀,氟伐他汀,洛伐他汀,美伐他汀,普伐他汀,罗素伐他汀,HMG-CoA还原酶阻滞剂"等为检索词检索,使用Jadad量表对纳入的文献进行严格的质量评价,主要评估指标为使用他汀类药物是否有效,次要评估指标包括住院时间,机械通气的例数,最后用RevMan5.2统计软件进行系统分析.结果 共纳入7项研究,290274例患者.其中,显示服用他汀类药物不能减少谵妄的发生率(OR:1.01;95%CI:0.81~1.26),也不能缩短住院时间(WMD:1.93;95%CI:-5.62~9.47).但是,他汀类药物能够减少危重患者机械通气的发生率(OR:0.65;95%CI:0.47~0.90).结论 使用他汀类不能减少谵妄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普伐他汀、氟伐他汀和阿托伐他汀治疗新西兰兔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疗效并探讨与疗效相关的机制。方法:实验分为普伐他汀、氟伐他汀和阿托伐他汀干预组,缺血再灌注前2 h经灌胃分别给予50 mg.kg-1的干预药物。术后2 h测量心肌梗死面积并检测缺血区内皮型一氧化氮合成酶活性。测定以上他汀类药物诱导血管内皮细胞表达内皮型一氧化氮合成酶的含量,并检测相关的p-Akt信号分子的表达。结果:在50 mg.kg-1剂量下,阿托伐他汀减少缺血再灌注后心肌梗死面积以及增加缺血区内皮型一氧化氮合成酶含量的作用较其它其它两种他汀类药物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阿托伐他汀诱导血管内皮细胞表达内皮型一氧化氮合成酶的作用较其它他汀类药物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阿托伐他汀上调血管内皮细胞p-Akt蛋白的作用比其它两种他汀类药物更显著。结论:在相同剂量下,阿托伐他汀对于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疗效优于普伐他汀和氟伐他汀,机制可能为其具有更强的激活p-Akt信号通路并产生更多的具有保护性作用的内皮型一氧化氮合成酶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他汀类药物是迄今为止应用最广泛的降脂药物,已成为治疗高脂血症及预防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基石。大量研究已经证实他汀类药物能够预防继发性心血管事件的发生,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及病死率。他汀类药物不仅通过发挥降脂作用改善心血管疾病的预后,同时还通过改善内皮功能、抗氧化、抗炎、抗血小板活性、稳定和改变斑块成分等作用使患者获益,即所谓的他汀类药物多效性。本文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他汀类药物———阿托伐他汀,对他汀类药物多效性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0.
我国已逐渐步人老年化社会,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呈不断上升趋势;血脂异常对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与预后均起着重要作用;他汀类药物包括辛伐他汀、普伐他汀、洛伐他丁、阿托伐他汀等,临床上常被用于治疗高胆固醇血症,从而达到抗动脉粥样硬化和预防心血管疾病的目的.然而,随着他汀类药物的普遍应用及剂量的加大,临床上与他汀类药相关的肝损害屡见报道,如何防治他汀类药物引起的肝损害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