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3 毫秒
1.
本研究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检测门静脉高压(PH)大鼠肝、肾脏局部肾素、血管紧张素原mRNA的表达,以探讨其在门静脉高压内脏血流动力学紊乱中的作用。1.材料与方法:(1)动物模型的制作:选取30只健康SD大鼠随机数字法分为PH组18只和假手术(SO)组12只。采用门静脉部分缩窄法建立门静脉高压动物模型。SO组只游离而不结扎门静脉。术后,PH组死亡4只,SO组死亡1只,所余25只用于本实验研究。(2)取材和检测:3周后颈椎脱臼法处死两组动物,剖腹取肾脏及肝脏组织,立即置于-80℃液氮保存备用。应用RT-PCR技术检测大鼠肝、肾脏局… 相似文献
2.
门静脉高压症患者脾血管内皮素-1 mRNA的表达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门静脉高压症的具体病理生理过程尚不清楚,我们研究了局部缩血管活性物质内皮素-1(ET-1)mRNA在内脏血管中的表达,探讨其在门静脉高压症血管病变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病人门静脉腔静脉分流术前后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水平的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肝硬化腹水病人行门静脉腔静脉分流术前后血中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水平的变化。方法:应用光度比色分析法对16例肝硬化合并少量腹水病人行门静脉腔静脉分流术和16例胃肠道肿瘤病人行肿瘤切除手术前后的门静脉、外周静脉和动脉血中ACE及门静脉压(PVP)进行了测定。结果:(1)肝硬化组术前肝静脉楔入压和术中门静脉压(PVP)显著高于术后3天和术后7天(P<0.01),对照组术中、术后3天、术后7天的PVP比较,三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肝硬化组术前、术中、术后3天、术后7天,动脉、周围静脉、门静脉血中的ACZ水平明显高于相应的对照组(P<0.01)。(3)肝硬化组术后3天、术后7天,动脉、周围静脉和门静脉血中ACE水平显著低于术前和术中(P<0.01)。(4)对照组之间ACE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肝硬化组门静脉血中ACE水平与PVP成明显正相关(r=0.48,P<0.01)。结论:肝硬化腹水病人行门静脉腔静脉分流术后血浆中ACE水平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门静脉高压症病人脾动脉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 (PDGF)mRNA及转化生长因子 β(TGF β)的表达并探讨与门静脉高压血管病变的关系。方法 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病人 37例及外伤性脾破裂病人 17例 ,取脾门处脾动脉。原位杂交法检测PDGFmRNA的表达 ,免疫组化法检测TGF β的表达 ,经计算机图像处理后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对照组PDGFmRNA及TGF β表达为阴性或弱阳性 ,门静脉高压组PDGFmRNA及TGF β表达均明显增强 ,为中到强阳性 ,平滑肌层有明显表达。图像光密度值有显著性差异 (PDGFmRNA :73 2 6± 12 35vs 18 2 7± 5 86 ,P <0 0 5 ;TGF β:6 5 36± 9 74vs 12 17± 6 5 5 ,P <0 0 5 )。结论 门静脉高压内脏血管PDGFmRNA及TGF β的表达增加可能为高动力循环、毒血症等引起的血管损伤所诱导 ,并可加重平滑肌细胞过度增生及纤维化 ,在门静脉高压血管病变及细胞表型转化过程中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5.
6.
慢性肾脏病患者尿血管紧张素原与肾脏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活性的相关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慢性肾脏病(CKD)患者尿血管紧张素原(AGT)与肾损伤指标及肾脏局部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活性的关系。 方法 用放射免疫法和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血、尿RAS组分的浓度,并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评价肾内肾素、AGT、血管紧张素Ⅱ(Ang Ⅱ)和血管紧张素Ⅱ受体的表达。分析129例CKD患者尿AGT与临床指标的相关性以及73例行肾组织活检的CKD患者尿AGT与肾脏局部RAS组分表达的相关性。 结果 129例CKD患者尿AGT (159.08±125.18)μg/g Cr,Scr(113.20±105.05) μmol/L,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58.52±27.15) ml·min-1·(1.73 m2)-1,尿蛋白量(2.03±2.65) g/24 h,尿AngⅡ(164.71±139.25) ng/g Cr,尿Ⅳ型胶原(447.60±800.66)μg/g Cr,尿钠(162.17±81.61) mmol/24 h。 经Pearson单因素相关分析,尿AGT与eGFR (r = -0.55,P < 0.01)、尿钠 (r = -0.20, P < 0.05)呈负相关;与Scr(r = 0.51,P < 0.01)、24 h尿蛋白量(r = 0.30,P < 0.01)、尿Ang Ⅱ(r = 0.20, P < 0.05)及尿Ⅳ型胶原(r = 0.47,P < 0.01)呈正相关。多元回归分析发现尿AGT与eGFR呈负相关(P < 0.01),与Scr(P < 0.01)、24 h尿蛋白量(P < 0.05)、尿AngⅡ(P < 0.05)、尿Ⅳ型胶原(P < 0.01)呈正相关。73例CKD患者肾活检组织中,尿AGT与肾脏AGT(r = 0.45,P < 0.01)、AngⅡ(r = 0.52,P < 0.01)和AngⅡ 1型受体(r = 0.28,P < 0.05)免疫组化阳性面积呈正相关。 结论 尿AGT可能是反映CKD肾脏损伤尤其是慢性损伤程度的指标,可作为肾脏局部AngⅡ活性的无创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7.
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实验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是一种临床常见但较难处理的疾病 ,严重危害病人的健康及生命。因对其发病机理尚不完全明了 ,临床治疗多以治标为主。近来对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的实验研究又有了新的进展 ,为我们更深入阐述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发病机理 ,血液动力学变化 ,并为临床提供更有效的治本方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一、胃粘膜病变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常伴有胃粘膜病变 ,而门静脉高压性胃粘膜病变又是上消化道出血的常见原因之一。对门静脉高压性胃病变发病机理的研究将对指导临床治疗有重要意义。对门静脉高压性胃病大鼠病程中胃壁动静脉短路开放情况… 相似文献
8.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对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门静脉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对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门静脉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探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治疗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的有效性及机制。方法: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80例,在服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后不同时期,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测量门静脉最大血流速度和门静脉血流量。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浆肾素活性和醛固酮浓度。结果:脾切除加断流术的肝硬化患者16例,应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后30分钟、60分钟、1周时,门静脉压力分别下降0.45±0.34kPa(P<0.05)、0.52±0.32kPa(P<0.05)、0.43±0.24kPa(P<0.05),门静脉血流量、最大血流速度较用药前略有增加,但无统计学意义。因浆肾素活性从4±2mg/ml·h升高到14±6mg/ml·h(P<0.05),血浆醛固酮浓度从125±5ng/L下降到45±4ng/L(P<0.05),未见明显副作用。结论: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能快速降低门静脉压,不减少门静脉血流量,长期应用降低门静脉压力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9.
众所周知,我国是乙型肝炎病毒感染高发区,25%~40%的患者最终将死于肝硬化,肝硬化的结局之一是门静脉高压症,由于肝移植手术风险和高昂的手术费用,并不是所有的门静脉高压症患者都能行肝移植,传统的外科手术仍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内科药物和内镜及介入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内镜止血是20世纪80年代发展起来的微创治疗手段,紧急止血疗效较佳,对于肝功能欠佳而不能耐受手术的患者是一个较佳的选择,虽止血有效率达81%,但也存在着注射硬化剂时使注射部位出血的缺点。套扎也是较先前发展起来的技术,现通过不断技术改进已成为一个较成熟的治疗手… 相似文献
10.
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手术治疗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的外科治疗,无论是采用断流术抑或是分流术,其目的都是为制止食管和胃底曲张的静脉出血。现将我院1988年1月-2002年12月手术治疗的病例资料作回顾性总结分析。 相似文献
11.
门静脉高压症脾功能亢进脾巨噬细胞吞噬功能的变化及其与脾亢程度的相关性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 观察门静脉高压症患者脾功能亢进(脾亢)时,脾脏巨噬细胞(MΦ)吞噬功能及其与外周血细胞计数变化的相关性。方法 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脾亢患者20例(脾亢组),外伤性脾破裂患者6例(对照组)。术前检测患者外周血细胞计数,并收集其手术切除的脾脏,用玻片贴壁法分离培养脾脏MΦ,鸡红细胞吞噬法检测MΦ的吞噬功能。结果 脾脏MΦ吞噬率:脾亢组为(12 6±3 0)%,显著高于对照组(6 9±0 5)%,P<0 01;吞噬指数:脾亢组为0 146±0 035,显著高于对照组0 076±0 008,P<0 01。外周血白细胞计数与脾MΦ的吞噬率负相关(r=-0 472,P<0 05),与吞噬指数也呈负相关(r=-0 625,P<0 01);外周血血小板计数与脾MΦ吞噬率负相关(r=-0 485,P<0 05),与吞噬指数负相关(r=-0 523,P<0 05)。结论 门静脉高压症脾亢脾MΦ吞噬功能增强可能是引起脾亢发生及决定脾亢程度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合并腹水的门静脉高压症患者门腔静脉分流术前后血中肾素活性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合并腹水的门静脉高压症患者门腔静脉分流术前后肾素活性(PRA)水平的变化.方法应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16例患者在门腔静脉分流术前后门静脉及外周动、静脉血中PRA水平,分析其与门静脉压力(PVP)变化的相关性.结果(1)分流术后7dPVP水平为(26±4)cmH2O,显著低于术前的(36±4)cmH2O,P<0.01.(2)分流术后动脉、外周静脉及门静脉血中PRA水平(ng*ml-1*h-1)较术前显著下降,即(0.8±0.4)对(1.8±0.6)、(0.8±0.3)对(1.9±0.7)及(0.8±0.3)对(2.2±1.0),P值均<0.01.(3)分流术前后门静脉血PRA水平与PVP变化呈显著正相关(r=0.56,P<0.01).结论肝硬化腹水患者行门腔静脉分流术后血浆中PRA水平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不同手术方式与血栓形成部位及发生率的关系,探讨血栓形成的机制。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间收治的资料完整的72例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术前术后的临床资料,脾切除+断流手术25例,选择性断流术15例,脾切除脾肾静脉分流+断流的联合手术32例,分析术前术后患者的血小板数量、凝血功能、门静脉血流动力学状况与血栓形成的关系。结果①术前在有无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的两组问各项凝血功能参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唯门静脉血流速度在血栓组较无血栓组显著减慢(P〈0.05)。②术后有无血栓形成的两组间血小板数量无明显差异,D-二聚体均较正常值为高,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③行断流术的25例患者,在术后2周和2个月时,血栓形成率可达100%,主要为脾静脉血栓,其中12例(48%)合并门静脉主干及分支血栓。④选择性断流术后以脾静脉血栓为主,部分可向门静脉主干或分支蔓延,将胃冠状静脉一食管旁静脉闭塞;部分患者仅显示肠系膜上静脉-胃冠状静脉-食管旁静脉,门静脉主干、分支及脾静脉均闭塞。⑤脾肾静脉分流加断流的联合手术后2个月时血栓形成率最高(75%),至6个月时下降至41%,为3组中最低(P〈0.01)。主要为门静脉主干和(或)分支血栓,除1例外,肠系膜上静脐-脾静脉-吻合口血流通畅。结论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的术前、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与凝血功能改变无明显关系。无论何种手术,术后门静脉系统均有血栓形成可能,术式不同其血栓发生的部位可不同,血栓形成主要与门静脉系统血流动力学改变有关。联合手术后,虽门静脉主干及分支内可有血栓形成,但吻合口通畅,基本上无术后再出血,且肝性脑病发生率低、易被处理,应成为首选。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肝炎后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断流术前后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及门静脉血流动力学的改变.方法 在胃镜下观察肝炎后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Hassab手术前后161例患者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情况,用彩色多普勒检测手术前后不同时期门静脉血流动力学的改变.结果 术后6、12、18个月内轻度食管静脉曲张比例分别为44.1%、34.7%、28.4%,较术前(7.5%)升高(P<0.05);重度食管静脉曲张比例6、12、18个月分别为25.1%、30.0%、35.0%,较术前(65.2%)降低(P<0.05);轻度食管静脉曲张伴胃底静脉曲张术前为16.6%、术后6、12、18、24个月分别为7.4%、9.2%、9.1%、10.3%,重度食管静脉曲张伴胃底静脉曲张术前为43.8%、术后6、12、18、24个月分别为45.8%、45.2%、47.4%、48.8%,两者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12个月内门静脉主干、门静脉右支内径分别为(10.5±2.2)mm、(11.2±1.2)mm、(8.1±1.3)mm、(8.2±2.2)mm,与术前(13.5±1.7)mm、(9.8±2.0)mm相比变小(P<0.05);术后6、12个月门静脉主干最大血流速度和门静脉左支平均血流速度分别为(11.5±1.6)cm/s、(11.8±1.8)cm/s、(11.0±1.9)cm/s、(11.1±1.9)cm/s,分别较术前(13.6±2.6)cm/s、(13.3±2.6)cm/s减慢(P<0.05);门静脉主干血流量术后6、12个月分别为(847±249)ml/min和(907±310)ml/min,分别较术前(1095±290)ml/min减少(P<0.05);门静脉右支平均血流速度在术后6个月时为(11.6±2.6)cm/s,较术前(13.2±2.9)cm/s减慢(P<0.05).结论 Hassab断流术后18个月内食管静脉曲张程度减轻,18个月后食管静脉曲张程度逐渐增加,而且随食管静脉曲张程度增加胃底静脉曲张发生率增高.Hassab术后12个月内门静脉血流速度减慢、血流量减少、门静脉内径缩小. 相似文献
15.
门静脉高压症患者脾动脉局部血红素氧合酶表达异常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血红素氧合酶(HO)在门静脉高压症患者脾动脉的表达,探讨血红素氧合酶-内源性一氧化碳系统(HO-CO)在门静脉高压症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应用半定量逆转录- 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HO-1、HO-2 mRNA表达,Western blot进一步检测其蛋白表达。试验组为门脉高压症并行择期脾切除加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患者,同期外伤性脾破裂行脾切除术患者为对照。结果 HO-1mRNA及蛋白仅在门静脉高压症患者组的脾动脉表达,在非门脉高压症患者组不表达,吸光度比值半定量分析结果相比差异都有统计学意义(mRNA 0.81±0.12 vs 0.03± 0.00,P<0.01,蛋白1.56±0.25 vs 0.04±0.01,P<0.01);而HO-2 mRNA及蛋白在门静脉高压症患者组与非门脉高压症患者组都有表达,且吸光度比值半定量分析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mRNA 0.58±0.09 vs 0.64±0.12,P>0.05,蛋白0.92±0.12 vs 0.84±0.14,P>0.05)。结论 HO-CO系统,尤其是HO—1在门静脉高压症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酚妥拉明对肝硬变门静脉高压症患者门静脉压力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作者观察了14例经病理确诊为坏死后肝硬变门静脉高压症患者及7例无肝脏疾病及肝脏转移的大肠癌患者周围静脉输入α肾上腺受体拮抗剂酚妥拉明前后肝静脉楔入压(WHVP)和门静脉压(PVP)的变化情况。结果显示酚妥拉明能够有效地降低肝硬变门静脉高压症患者的WHVP和PVP,(0.56~0.63kPa,0.42~0.50kPa,P<0.01),但同时对动脉舒张压和心率有一定影响(动脉舒张压下降0.94~1.27kPa,心率上升8.67~10.67次/分),酚妥拉明对没有肝脏疾病和门静脉高压症的患者没有降低门静脉压力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肝炎后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后,早期门静脉血栓形成(PVT)的易患因素及术后早期预测PVT的可能.方法 对2004年1月至2009年11月间,27例肝炎后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后早期PVT形成的患者,与同期住院的未发生PVT的37例患者进行临床资料的回顾分析与对比.结果 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显示,与肝炎后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后早期PVT形成有关的因素有4个,即术后术前PLT比值、术后D二聚体、术后全血黏度、术后门静脉流速.每例患者术后PVT的总的预测正确率为87.3%.结论 患者术后术前PLT比值、术后D二聚体、术后全血黏度增高、术后门静脉流速减缓是肝炎后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后早期PVT形成的易患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经皮脾门静脉99mTc-Phytate显像对肝硬化门静脉高压及其侧支循环的诊断价值和临床意义。方法:对50例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患者和10例阴性对照者采用经皮脾门静脉99mTc-Phytate显像、彩色多普勒超声和胃镜检查。根据肝功能Child-Pugh分级将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患者分为A级15例,B级19例,C级16例。结果:经皮脾门静脉99mTc-Phytate显像显示对照组脾门静脉呈"S"形,门体分流指数(PSSI)为0.19±0.07;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患者分为3型:肝内分流型13例,PSSI为0.52±0.19,侧支循环型31例,PSSI为0.64±0.28,完全肝外型6例,PSSI为0.91±0.03。按其血管走向门静脉侧支循环又分为上行为主、下行为主及混合型。PSSI随肝硬化ChildA、B、C分级依次升高(P〈0.05)。结论:经皮脾门静脉99mTc-Phytate显像能对肝硬化门静脉高压作出较为准确的定量和侧支循环的形态学诊断,为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伴有门静脉高压症(portal hypertension,PH)的肝硬化相关的原发性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患者R0切除的并发症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2001年1月至2010年12月获R0切除的肝硬化相关原发性HCC患者523例的临床资料、术后并发症和死亡率和随访结果.结果 523例患者中有146例(27.9%)伴有PH(PH组),377例无PH的证据(72.1%,无PT组);二组的术前资料对比分析显示,PH组患者术前TACE治疗、Child-PughB级、血清白蛋白值<35g/L、输血和肿瘤直径≤5 cm者显著多于无PH组(P<0.05).PH组和无PH组患者的手术死亡率为3.4%(死因均为肝病相关)和0.5%(x2=6.676,P=0.010),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分别为28.1%和14.3% (P =0.001),PH组主要是肝病相关并发症(腹水>800 ml/d、肝功能不全和肝衰竭)高.去除手术死亡的517例患者中,PH组和无PH组患者获R0切除术后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46.8%和54.6% (P =0.047),无瘤生存率分别为37.0%和38.0%(P=0.725);Kaplan-Meier分析显示伴有PH、AFP≥20 ng/ml、肿瘤直径>5 cm、非孤立型HCC、肝切除范围超过1个肝段和输血的患者其生存率显著降低(P<0.05);Cox回归分析显示肿瘤直径>5 cm和非孤立型HCC是影响肝硬化背景HCC患者R0切除术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伴有门静脉高压症的HCC患者R0切除术后的并发症和手术死亡率显著高于无PH的患者,肝病相关并发症是主要因素.虽然PH组HCC患者R0切除术后的生存时间显著低于无PH组,但伴有PH不是影响HCC患者R0切除术后长期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门脉高压症出血病人肝功能变化情况 ,同时评价应用乌司他丁 (Ulinastatin ,UTI)治疗的效果。方法 将 4 6例肝硬化门脉高压症出血病人分为两组 :Ⅰ组 (n =2 2 )为一般治疗组 ,Ⅱ组 (n =2 4 )为UTI治疗组 ,分别检测Ⅰ、Ⅱ组出血后 1,2 ,4 ,7,10 ,14d血ET变化情况 ,并检测1,7,14d的肝功能。另选肝硬化门脉高压症未出血病人 (n =2 0 ) ,检测血浆ET ,作为对照组。结果 出血后 7,14d ,Ⅰ、Ⅱ组总胆红素 (TBIL)均呈先升高后下降 ,但Ⅱ组较Ⅰ组下降快 (分别P <0 0 5 ,P <0 0 1)。ALT、AST亦呈先升高后下降 ,但于出血后 14日Ⅱ组较Ⅰ组下降快 (P <0 0 5 )。Ⅰ、Ⅱ组出血后 1d血ET浓度较对照组显著升高 (P <0 0 1) ,随后逐步下降。Ⅱ组ET下降较Ⅰ组快 ,于出血后 2d(P <0 0 5 )、4d (P <0 0 1)、7d(P <0 0 5 )有显著差异。出血后 1dⅠ、Ⅱ组ET浓度与TBIL呈正相关 (r=0 734,P <0 0 1) ;Ⅰ、Ⅱ组血ET下降指数与TBIL增高指数呈负相关 (r =- 0 4 86 ,P <0 0 5 )。结论 肝硬化门脉高压症大出血后应用UTI治疗可抑制TBIL、ALT、AST、ET等的升高 ,起到保护肝脏功能的作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