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人体的九窍与五脏六腑有着极为密切的生理联系和病理影响,其作用机理多与某一脏或某一腑之经络循行络属某一苗窍有关。自《内经》首言脾“不及则令人九窍不通”之后,历代医家从脾胃角度对苗窍病证的辨证治疗,多有阐发。李东垣在《脾胃论》“脾胃虚则九窍不通论中提出“脾胃既为阴火所乘,谷气闭塞而下流,即清气不升”为九窍不利的主要病机,对后世颇有影响。笔者有见于此,乃搜集近年有关临床资料,以“补脾益窍”法之名统之,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2.
耳鸣是常见病、多发病,居耳科三大难题(耳鸣、耳聋、耳眩晕)之首,西医目前对于耳鸣尚缺乏确切有效的治疗方法,祖国传统医学在耳鸣治疗方面虽然较西医存在较大优势,然而,多数医家常常囿于《内经》“肾开窍于耳”理论,治疗上往往束于“滋阴补肾”之桎梏。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李东垣在《内经》“脾不及,则令人九窍不通”基础上进一步详尽阐释了其“脾胃虚则九窍不通论”,对后世从脾胃辨治耳鸣方面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文章从脾胃与耳窍的联系及脾胃失调致耳鸣的病因病机两方面加以剖析,试图探其秘旨。  相似文献   

3.
单兆伟教授精于临床,学验俱丰,对于脾胃病治疗心得颇丰。李东垣在《脾胃论》中提出"脾胃虚则九窍不通",此论在慢性病的防治中具有指导意义。单兆伟教授通过对"脾胃虚则九窍不通"的理论探讨,运用于解决脾胃系统相关病证疗效颇佳,文章归纳总结其临床实际经验,以资同道。  相似文献   

4.
钱丽 《辽宁中医杂志》1994,21(11):494-495
《内经》“其不及,则令九窍不通”在耳鼻喉科的运用钱丽南京中医学院耳鼻喉科教研室(南京210009)《内经》中关于耳鼻咽喉科的论述极其丰富,如《素问·玉机真脏论》指出:“脾为孤脏……其不及,则令九窍不通”,《素问·通评虚实论》提出:“头痛耳鸣,九窍不利...  相似文献   

5.
"脾胃虚则九窍不通"为李东垣论治九窍病变的重要理论。文章试分别阐述"九窍""九窍不通""脾胃虚"的含义,探讨脾胃与九窍的联系。《脾胃论》中所载的九窍并非局限于五脏所属之九窍,此外九窍亦为阳气、阴液所循之通道。九窍者,既为窍道,当以通利为用,其窍道不利则生他疾。"脾胃虚"可以概括为脾胃气虚或脾胃阳虚,均可致"九窍不通"。便秘病亦属"九窍不通"的范畴,其发病亦与脾胃虚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论脾胃与眼的关系张彬刘怀栋(河北省人民医院050051)眼与脾胃的关系十分密切,在临床上有着重要的价值,《脾胃论》及先贤均有论述眼与脾胃的关系,提出了“诸脉皆属于目论”、“脾胃虚弱则九窍不通”的学术观点,指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治疗宜健脾益气升阳...  相似文献   

7.
<正> 李东垣的脾胃内伤学说自成体系,对中医的发展影响甚大。笔者对其“脾胃虚则九窍不通”研习既久,并用以指导临床施治,小有体会,兹简述如下。 1 脾胃虚则九窍不通的病因病机脾胃虚弱引起的九窍不通,其致病原因主要有三:一是饮食不节,寒温不适;二是劳倦过度;三是精神刺激。引起九窍不通的病因往往是综合的。东垣《脾胃论·阴病治  相似文献   

8.
"脾胃虚则九窍不通"是李东垣论治"九窍"疾病的重要理论,脉道从形态及功能上可隶属"九窍"范畴。脾胃健运则"九窍"得养,脉道通利;脾胃损伤则九窍失利,脉道张弛无度,血行不律,血压升高。高血压病程较长者,久病入络,临床辨治高血压,当标本兼顾,健脾之时,注重益气养阴、凉血活血、散瘀通络。  相似文献   

9.
从李东垣的《脾胃论》中概括脾胃虚则九窍不通论的理论要点,并彰显其对《内经》理论的阐释与完善。提示李东垣脾胃虚则九窍不通论的丰富性和《内经》理论对中医学术发展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自东垣“脾胃虚则九窍不通”立论之后,历代医家从脾胃角度对九窍病的辨证治法,多有阐发。当今已发展到“补脾益窍”法,广泛应用于临床。补中益气汤有调补脾胃,益气升阳之功。笔者用其加减治疗窍病,每能应手奏效。现举数案谈谈个人应用及体会。  相似文献   

11.
耳鸣治验1则     
李凭 《河北中医》2008,30(4):390-390
耳鸣是临床常见症状之一,早在《内经》中就有相关论述。《素问.玉机真藏论》曰:“夫子言脾为孤藏,中央土以灌四傍,其太过与不及,其病皆何如……其不及,则令人九窍不通,名曰重强。”《灵枢.口问》中提到:“黄帝曰:人之耳中鸣者,何气使然?岐伯曰:耳者宗脉之所聚也,故胃中空则宗脉  相似文献   

12.
郝军  郝纪蓉 《中医研究》2011,24(11):5-8
《内经》脾胃藏象辨证论治思想体现在:认为生理上脾胃内与其他脏腑、外与四肢百骸具有的密切的联系,病理上将多种病证的发病原因归结为脾胃,强调了对多种病证从脾胃进行辨证论治的重要性,对后世医家产生论深远的影响,对临床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在《内经》脾胃藏象病证论治思想指导下,对从脾胃治疗咳嗽、心悸、失眠、黄疸、水肿等病证分别进行了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13.
脾胃学说是祖国医学理论宝库中的灿烂明珠,导源于《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等古代典籍。金元时期,经易水学派的发挥,广泛应用于内、外、妇、儿各科临床。本文拟就笔者应用脾胃学说治疗皮科病证的体会,介绍几则验案,供读者参考。  相似文献   

14.
麻黄附子细辛汤为《伤寒论》方,有助阳解表之功。笔者多年来据《内经》“清阳出上窍”、“阳不胜其阴,则五脏气争,九窍不通”之旨,随证加味运用该方于鼻、齿、喉疾患,疗效显著,现举隅如下。  相似文献   

15.
气虚致病,在临床上可分为上气不足、中气不足和下气不足三种证候。对上气不足证的认识,李东垣的论述具有代表性,他说:“饮食入胃,先行阳道,而阳气升浮也。浮者、阳气散满皮毛,升者、充塞头顶,则九窍通利也”。“脾胃既为阴火所乘,谷气闭塞而下流,即清气不升,九窍为之不利”。在总结《内经》有关上气不足的论述后他又指出:“皆由脾胃先虚,而气不上行  相似文献   

16.
<正>《素问·玉机真藏论》言"脾不及则令人九窍不通",本文对此《内经》条文进行探讨,分析其机理意义,使其能为广大医者理解接受,从而更好的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17.
眼与脾胃的关系十分密切,眼之上睑属脾,下睑属胃,眼的约束、眼带等均由脾之精气升腾结聚而成。脾胃具有升清降浊之功,升降得宜,则九窍通利。《脾胃论》及先贤均有论述眼与脾胃的关系,提出了“诸脉皆属于目论”、“脾胃虚弱则九窍不通”等观点,指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治疗宜健脾益气,升阳通络。尤其是儿童,脾禀未充,胃气未动,运化力弱,除了正常生理活动之外,还要不断生长发育,因而对脾胃运化输布水谷精微之气的要求则更为迫切,故脾常不足的生理特点决定了小儿容易发生脾胃功能失调的病症。  相似文献   

18.
眼与脾胃的关系十分密切,眼之上睑属脾,下睑属胃,眼的约束、眼带等均由脾之精气升腾结聚而成。脾胃具有升清降浊之功,升降得宜,则九窍通利。《脾胃论》及先贤均有论述眼与脾胃的关系,提出了“诸脉皆属于目论”、“脾胃虚弱则九窍不通”等观点,指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治疗宜健脾益气,升阳通络。尤其是儿童,脾禀未充,胃气未动,运化力弱,除了正常生理活动之外,还要不断生长发育,因而对脾胃运化输布水谷精微之气的要求则更为迫切,故脾常不足的生理特点决定了小儿容易发生脾胃功能失调的病症。  相似文献   

19.
邵健民 《山东中医杂志》2001,20(10):631-631
《素问·玉机真脏论》曰 :“脾太过 ,则令人四肢不举 ;其不及则令人九窍不通。”《脾胃论》曰 :“胃气一虚 ,耳、目、口、鼻俱为之病。”这是因为九窍都属于五脏的外候 ,而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皆依赖脾胃营运之气的供养 ,从而保证皮肤固密 ,筋骨柔和 ,九窍通利 ,所以说“脾为正气之根”。若“饮食失节 ,寒温不适 ,损伤脾胃 ,则灾害立生 ,百病生焉”。基于此认识 ,笔者用扶脾祛邪法治疗耳鼻喉口诸窍慢性病 ,根据程度的不同分三法治之。1 健脾养血、润燥祛风法 遵从“治风先治血 ,血行风自灭”的治则 ,从健脾入手 ,使脾健血生燥润风消。…  相似文献   

20.
从中医学角度而言,便秘为九窍不通的表现,究其病因,自古以来多有阐述。如《脾胃论》:脾不及则令人九窍不通;《黄帝内经》:阳不胜其阴,则五脏气争,九窍不通;《八十一难经》曰:五脏不和则九窍不通。现代人饮食不节、作息紊乱,其病因病机更加复杂。在中医整体观念的指导下,辨证地探讨其病因病机,方能以不变应万变,效如桴鼓。现选取临床跟诊验案3则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