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伤寒论》是中医四大经典之一,是医圣张仲景所著,成书于东汉末年。为学科的确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迄今为止近1800余年历代医家对《伤寒论》潜心研究的丰硕成果,则是形成本学科形成与确立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院院校规划教材,首次将《伤寒论选读》更名为《伤寒学》,并确定为中医专业及机关专业的必修课程。这些中医学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个历史性的学术突破。专家们释义,《伤寒学》是一部有继承性、创新性、优进心和实用性的优秀教材。  相似文献   

2.
翻阅《中医函授通讯》,见有不少有关《伤寒论》方面的文章,读后颇有感想。《伤寒论》为东汉张仲景之名作,其对中医学的发展影响巨大,是我国历代医书中的巨著。历代医家凡可称得上名医、医学家者,无不读过《伤寒论》,并深受其影响。历代注解伤寒者何止百家,故后世医家尊仲景为医圣。明、清时代出现的温病学派及诸医家,亦无例外地对仲景学说有较深的造诣,渊源于仲景。由此可见,  相似文献   

3.
解读     
张仲景是中国医学史上杰出的医学家。他生于公元150年,活了70多岁。虽然官作到长沙太守,但一生嗜好医学,钻研养生,经几十年奋斗写成《伤寒杂病论》,宋代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书,对后世影响颇大。[编者按]  相似文献   

4.
张仲景《金匮要略》中《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篇》相当于全书总论,属概论性质,而《伤寒论》为何没有概论性质的总论呢?作者通过考证,认为《伤寒例》实为《伤寒论》概论也。  相似文献   

5.
有人说:“仲景伤寒学自东汉迄今,千百余年奕世递传。其过程是忽隐忽现,隐现交替,始而乍现即隐,至晋唐若隐若现,唐以后现而再隐,迄宋金则显现,后此而不断发扬光大,显现而不得隐矣。”就在伤寒学发扬光大的明清年间,河北盐山张锡纯先生(1860—1933),勤求博采,阐幽发微,张皇隐奥,其苦心孤诣堪与同时期的伤寒学家齐名。先生于本世纪20年代所著的《医学衷中参西录》一书,在“医论”部分的90篇文章中,有55篇洋洋10万言以专论张仲景的《伤寒论》学。此外,在全书其它各大章节中,无不贯穿着《伤寒论》学的内容,可见其学术思想的渊源所在,正如先生自白曰:“盖愚在医界颇以善治寒温知名”。现谨将其“医论”的伤  相似文献   

6.
喻嘉言对伤寒学术的贡缺,集中反映在《尚论篇》中。喻嘉认为 《伤寒论》历遭劫火,其篇先后差错不全,故在条文绝序方面,偶三纲之说:对仲景原文的阐释,明辨详尽,类证汇聚,深透仲景之旨,且富有创见。喻嘉在临床用药方面亦得心应手,遵循“法随证立,方随法出”。  相似文献   

7.
<伤寒学>之名称,源于熊曼琪主编新世纪全国中医药院校教材的命名.该书称:"<伤寒学>是以中医经典著作<伤寒论>以及历代医学研究与发展<伤寒论>的学术成就为研究对象,以六经辨证理论体系的内涵、外延与理法方药综合运用的规律为主要研究内容,以提高临床辨证论治水平与临床疗效为最终目的的一门科学."  相似文献   

8.
中医典籍《伤寒论》对于伤寒杂病,特别是外感病证的治疗影响深远,为后世温病学奠定了基础。文章结合临床观察,论述《伤寒论》中关于温病三个典型方证——桂枝二越婢一汤、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葛根汤证对于外感温病的治疗,探究《伤寒论》中温病理论及与后世温病学的关系、经方的应用范围,力争为进一步提高治疗温病的临床疗效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多参考。  相似文献   

9.
由学苑出版社出版的<伤寒百年>一书,根据近百年来<伤寒论>研究的脉络,把它归纳为萌芽一发动期、形成一发展期、波折一鼎盛期和成熟一创新期四个阶段进行表述,试图达到再现近现代对仲景学说传承、发展全貌之一斑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清代学者教导弟子常说:“欲免俗儒需读史。”历史如镜,可观得失,可知传承。每一学科都有每一学科自己的历史。《伤寒论》也有自己的传承历史。《伤寒论》是中医的灵魂,从事中医工作者无不把此书作为第一必读之书,因此,了解《伤寒论》从汉代到目前近两千年的基本流传概貌,大体知  相似文献   

11.
《伤寒论》文字古奥,义理精深,要学好它,宜善择注释本。文章从诸多《伤寒论》注解本中,推介了6种版本,对其特点、所长作了阐述。  相似文献   

12.
李宇铭 《陕西中医》2011,32(10):1418-1418
<正>过去对痞证的解释,多以《伤寒论》151条作为痞证的定义:"脉浮而紧,而复下之,紧反入里,则作痞。按之自濡,但气痞耳",七版教材《伤寒学》说:"痞证的特点是心下堵闷不舒,然以手按之却柔软无物",而《伤寒论讲义》则说:"痞证病机为无形之邪阻滞气机,故以心下痞塞,按之如濡软、不痛为脉证特点",两者观点基本一致,均认为痞证的表现必须有两种基本条件:1.闭塞堵闷感,2.按之柔软。但若以此观点解释痞证,则会出现许多矛盾,以下逐一论述。  相似文献   

13.
医圣张仲景所著《伤寒论》为中医经典之一,为历代医家所推崇,书中温法是中医治疗体系中最具特色的治疗方法之一,是通过温性或热性药物来振奋阳气,以消除人体内沉寒痼冷,补益阳气,达到寒去阳复的目的,为寒证的基本治疗原则及方法,是《伤寒论》整个治疗法则中始终贯穿的基本精神.现代社会由于冰箱、空调的广泛应用,以及滥用寒凉药物和抗生素等诸多因素,导致阴寒性病证的发生率提高,故温法可补偏救弊.  相似文献   

14.
蒋明 《中医杂志》2012,53(16):1435-1438
伤寒是病名,伤寒的含义问题即是伤寒病的概念问题,研究其含义可从分析张仲景的疾病观着手。伤寒是一个病,孤例势难判断求证结果,《金匮要略》中有多个病,探索张仲景的疾病观可从《金匮要略》中获得。  相似文献   

15.
张明  张沁园 《河南中医》2006,26(6):78-79
山东中医药大学李心机教授继1998年出版《伤寒论疑难解读》之后,自觉书犹未尽,遂历三暑而成《伤寒论通释》一部,上二书对于《伤寒论》疏注或就其疑点难点作重点阐述,突出一个“深”字;或逐条论注梳理,突出一个“广”字。二书在《伤寒论》研究的思维原理和方法形式上另起炉灶,不  相似文献   

16.
刘玉良 《河南中医》2010,30(4):319-322
《景岳全书·伤寒典》集中反映了景岳研究伤寒的诸多卓见真知和独到心得。如对伤寒基本概念的论述:既推崇伤寒为外感百病之总名。又发皇伤寒舍病、并病、两感之新义;在辨证诊断方面:确立二纲六变与二纲八证之辨证体系;四诊注重望目舌,指出舌黑亦有水火之分;对伤寒脉象的体察精细入微。对伤寒治法亦多有发挥:精论伤寒汗法,曲尽发汗之妙、伤寒散表首分温凉;汗法与他法巧妙合用,寓发汗于补、清诸法之中;邪气有浅深、发汗分轻重,首论“伤寒三表法”;阐伤寒之补法,别开生面。  相似文献   

17.
在近代“中医科学化”浪潮中,中医学家欲以科学方法研究和阐释《伤寒论》作为“中医科学化”的突破口,科学化思想在《伤寒论》中得到了很好的实践和应用。谭次仲的《伤寒评注》是“中医科学化”重要代表著作之一。本研究以谭次仲《伤寒评注》全本为研究对象,重点探讨了谭氏以《伤寒论》为例阐明科学化思想,对伤寒含义及六经实质的创新性发明,对《伤寒论》术语、病证、方药的科学化阐释,总结《伤寒论》的证治规律为“五定法”以及确立“三脏四变”的急救原则,彰显黜虚崇实、实事求是之医学思想等内容。总结出了谭次仲在《伤寒评注》中贯穿的科学精神以及革新传统《伤寒论》研究范式,开创新的研究道路的科学化实践,以期为当今中医药现代化研究提供丰富的思想与实践来源。  相似文献   

18.
郭雍是研究伤寒的又一大家,其方法主要有:1、治学态度严谨客观。郭氏推崇仲景之作,然而并不盲从,认为仲景之书在流传过程中难免有传抄之误,对仲景某些言论及用方提出质疑,并为伤寒病证补充仲景著作所未备之治法或方剂。2、引录文献翔实可信。引录文献皆注明出处;对于引录文献的方式,均予以详尽说明;对于增补仲景之论的引用条文,有疑问处亦作校勘。3、广备众本校勘研究。郭雍所引与林亿校本差别较大,可证非以林亿校本为底本。此外,郭氏除将《伤寒论》与《脉经》、《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外台秘要》等多个传本进行时校外,还应掌握有多个《伤寒论》的版本。4、谨慎对待仲景之方。仲景之方多峻,用方宜谨慎;下法须反复详之方可用;峻烈之方可以他方代之。  相似文献   

19.
尤怡于仲景之学,致力尤深,治伤寒之学,宗以法类证、以证论治的研究思路,且能跳出具体治法之窠臼,继承发扬钱氏研究方法,从临证逻辑思维角度分析归纳《伤寒论》辨证论治体系,具有重要的理论和临床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本是霍乱,今是伤寒"应释义为曾病霍乱,今又伤寒,是指曾患霍乱的体质又感发伤寒,而非论述霍乱与伤寒的区别;"本呕下利者,不可治也",可理解为"本呕,下利者,不可止也",此非不治,而是不可止,使邪有出路,待正复而邪去。临床治病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此即治病求本;要注意当愈不愈而发生的变证,观其脉症,随证治之;疾病的发生发展是动态变化的,辨证论治亦当考虑其动态变化,不可一概而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