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静脉穿刺是临床治疗和护理工作中最常见的治疗手段和技术操作,通常采取顺向(向心方向)静脉穿刺,原则上是从远端到近段。我院门诊输液量较大,且有许多久病和老年病人,因长期或反复穿刺静脉血管受到严重损害,发生静脉炎,血管变硬、变细,给穿刺造成极大困难。为了充分利用四肢末梢血管,我科护士在临床上试行了手背静脉逆向穿刺,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静脉输液是儿科常见的治疗手段,小儿因皮下脂肪丰满,血管纤细,加上患病时皮肤弹性不良,表浅静脉凹陷,常规静脉穿刺经常因回血不明显或不回血,误认为穿刺不成功而继续进针或退针,极易穿破血管,造成穿刺失败.  相似文献   

3.
正在临床护理工作中,静脉穿刺是护理人员最基本的技能,静脉穿刺顺利与否不仅与护士技术有关,还与患者血管粗细程度相关,但在冬季我们会碰到一个问题,当患者手背血管太细或当手背血管因多次穿刺而不合适再次穿刺时,我们只能寻找上肢或下肢血管。如脱掉衣服,将衣服袖子或裤子向上卷时,患者不愿意,也担心着凉。为解决上述问题,我们设计一款静脉穿刺服,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手背浅静脉的逆行穿刺在肿瘤患者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化疗是一种治疗癌症的有效手段,在化疗中对血管内膜刺激性较大的药物常可引起静脉炎或栓塞性静脉炎。表现为从注射部位静脉开始,沿静脉走行,受累静脉发红或色素沉着,疼痛、血管变硬、呈条索状以至血流受阻。我们用手背浅静脉逆行穿刺法使肿瘤患者减轻了因反复化疗,而致穿刺难度加大的痛苦,提高了穿刺成功率收到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5.
为提高PICC静脉插管成功率,减轻肿瘤患者痛苦,确保治疗效果,将血管鞘及seldinger穿刺法应用于25例肿瘤患者PICC静脉插管化疗,均一次成功.血管鞘借助于seldinger穿刺法用于PICC插管,可以有效避免因患者血管细、脆性大、管腔不直或护士穿刺技术不熟练等原因导致的置管失败,极大地提高了一针穿刺成功率,减轻了患者痛苦,操作简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拇指推压法在穿刺难度较大的头皮静脉输液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头皮静脉输液是儿科护理工作中一项最常见的技术操作。但在临床实践中发现 ,肥胖及水肿患儿因皮下组织增厚致血管较深 ;皮肤黝黑患儿因肤色较深掩盖了静脉血管走向 ;长期或频繁腹泻、呕吐患儿可因脱水而致静脉充盈不良 ;长期输液者血管有时判断不清。因多种原因均可使患儿头皮静脉显现不清 ,致使穿刺时难度较大 ,一次穿刺成功率降低。现根据小儿头皮静脉解剖特点 ,运用拇指推压法行头皮静脉穿刺 ,取得了满意效果 ,现介绍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选取 1998年 3月— 2 0 0 0年 5月儿科住院患儿中因多种原因致头皮静脉输液难度较大者 …  相似文献   

7.
一些患者因长期输液或输入各种抗癌药物作用时,使血管壁弹性越来越差,充盈不良,给静脉穿刺带来很大困难。如何提高静脉输液质量和穿刺成功率,减轻患者痛苦,笔者在临床上采用了硝酸甘油热敷小静脉穿刺输液法,效果佳,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8.
在慢性肾功能衰竭(尿毒症)患者中,相当一部分患病由于多年,反复动、静脉血管穿刺,血管损坏的机会较常人多,有部分患者多次因动一静脉内瘘闭塞而反复手术,有因为反复穿刺,血管假性动脉瘤形成,或由于患者自身血管条件较差,或静脉太细,或血管解剖异于常人,动脉和静脉相距较远,无法行直接动、静脉血管吻合术,  相似文献   

9.
中国误诊学杂志社编辑部:在抢救失血性休克患时,因患循环不良,肢体静脉充盈不良或塌陷,穿刺时往往因回血不好或不回血,误认为穿刺失败,如果来回反复穿刺破坏了血管,就会耽误抢救时机。笔在临床工作中总结了一种提高此类患应用留置针穿刺成功率的方法,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0.
硝酸甘油扩张浅静脉的临床应用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为解决临床上因病人血管状态不佳导致的静脉穿刺困难,采用0.01%的硝酸甘油扩张手背浅静脉。结果显示,外涂药物2min以内,受试者血管直径明显增宽(P〈0.01),且效果较654-2更佳,显效率达93.8%,对临床上40例因血管条件不佳常规穿刺失败者,实施该方法后再行穿刺,一次成功的35例,重复给药后成功的4例,总有效率达97.5%,应用中未发现不良反应,表明硝酸甘油外涂在解决临床静脉穿刺困难方面有  相似文献   

11.
任婷  杨军 《中国误诊学杂志》2005,5(8):1566-1567
术中输血时穿刺部位常规选择较粗、较直的血管,一般多用肘正中静脉、头静脉、贵要静脉和大隐静脉,正常情况下操作简单,易于成功。但是对于创伤较重、失血较多、手术时间较长、病情危急的患,因血容量严重不足,静脉血管常痉挛、塌陷、不充盈,穿刺前可先进行局部热敷,水温不超过45℃,防止烫伤,亦可用2%的利多卡因进行局部封闭,以解除静脉血管的痉挛,使血管舒张充盈。以上方法均失败时,应立即进行大隐静脉切开或锁骨下静脉插管,不应反复穿刺,以免浪费宝贵时间,并且对重要血管是一种不必要的破坏。穿刺针首选静脉留置针或12~16号头皮针,针头过小不但能破坏红细胞,而且还影响输血的速度,延误救治时机。  相似文献   

12.
经外周穿刺中心静脉(PICC)置管是经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或头静脉穿刺,经腋静脉到达上腔静脉或锁骨下静脉,是深静脉置管的一种方法,起到了外周血管穿刺,中央静脉治疗的效果。临床PICC置管传统采用平卧位,但遇到血管塌陷、血管痉挛、血管扭曲畸形等情况常常会导致插入受阻,甚至置管失败。受阻的原因大多为穿刺针无法准确进入血管或导管置人头臂静脉与锁骨下静脉成角处送管困难,  相似文献   

13.
在临床护理工作中,静脉穿刺一般首选手足背静脉进行操作。手足背静脉网是浅静脉的一部分,有很好的网状结构,与深静脉相通,可回流心脏。在临床患者中,有相当一部分人的手足背浅静脉或平行,或交错,或纵横。在为此类患者行静脉穿刺一旦失败后,可利用以下补救方法行皮下二次穿刺,补救成功率较高,且可减轻常规拔针后重新静脉穿刺的痛感及损伤。静脉穿刺时,因手足背静脉网内可利用的血管数量较多,在选择其中一条静脉穿刺失败,即扎穿血管后,  相似文献   

14.
桂翠萍  Liu Honge  吉秀芳  李劲松 《护理研究》2008,22(21):1938-1938
静脉穿刺是临床治疗和护理工作中最常见的治疗手段和技术操作,通常采取顺向(向心方向)静脉穿刺,原则上是从远端到近段.我院门诊输液量较大,且有许多久病和老年病人,因长期或反复穿刺静脉血管受到严重损害,发生静脉炎,血管变硬、变细,给穿刺造成极大困难.为了充分利用四肢末梢血管,我科护士在临床上试行了手背静脉逆向穿刺,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临床上.在输液寻找血管时,存在着因种种原因而致血管不扩张充盈的现象,从而导致穿刺失败。近一年来.我们在患者行静脉穿刺前0.5~1小时使用一次性注射贴来扩张血管、镇痛,取得很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四肢远端静脉是临床静脉给药的常用部位,许多患者因长期或反复静脉输液后,血管受到严重损害,给输液造成极大困难。而静脉是患者的生命线,保护静脉显得特别重要。江苏省沭阳县中医院2006年6月~9月对需长期静脉输液的患者,本着交替轮流、由远至近、正逆结合的穿刺原则,对患者在应用常规静脉穿刺方法的同时,应用离心穿刺进行静脉输液,取得较好效果,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7.
静脉穿刺技术是临床护士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操作技能。临床上为肥胖及静脉暴露不明显病人进行静脉穿刺时常采用嘱病人反复握拳或护士用大拇指按压、拍打静脉等方法,目的使静脉血管充盈,从而提高穿刺成功率。但个别病人使用以上方法后血管扩张充盈仍不明显,为了提高穿刺成功率,我科采用指甲留痕法效果满意,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8.
杜业芳 《护理研究》2006,20(8):2255-2255
胸腹壁浅静脉穿刺虽然在临床中应用较少,但当病人四肢血管出现穿刺困难,而家属又不接受锁骨下静脉穿刺和静脉切开时;或基层卫生院条件有限,不能行锁骨下静脉穿刺而病情危急时,行胸腹壁静脉穿刺。能及时运用抢救药物,为抢救病人赢得抢救时机。我院20例住院病人采用胸腹壁浅静脉穿刺.取得满意效果。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9.
额静脉和眶上静脉具有位置较固定、管腔较粗的特点,穿刺部位多在发际处,容易固定穿刺针头,且小儿头部活动时针头不易脱出血管。但在临床实践中,常遇到肥胖或皮肤偏黑的小儿,因静脉走行不清易导致穿刺失败。作者根据额静脉及眶上静脉的解剖特点,探索出一种运用两手示...  相似文献   

20.
浅静脉穿刺双止血带结扎法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吕艳 《现代护理》2003,9(10):785-786
目的 探讨浅静脉穿刺双止血带结扎法对静脉充盈度及静脉穿刺成功率的影响。方法 将100例因周围静脉循环不良或哀竭而导致血管充盈不佳的患者,采用自身对照法分单日组(对照组)和双日组(实验组),单日组采用单止血带结扎法;双日组采用双止血带结扎法。结果 两组止血带结扎法静脉充盈度及静脉穿刺成功率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01和P<0.025)。结论 说明浅静脉穿刺双止血带结扎法对因周围静脉循环不良或哀竭而导致血管充盈不佳的患者及其他原因造成的末梢静脉充盈度差的患者,能明显改善其静脉充盈度及提高静脉穿刺成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