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正>传统的医学形态学我们主要指的是解剖学、组织学与胚胎学、病理学。在医学基础课里,组织学是很重要一门课程,它研究的是机体微细结构及其相关功能的科学,它是病理学的基础。病理学是研究疾病状态中机体宏观和微观的结构变化,必须以正常机体的组织结构作为参照。本人经常听闻病理上课老师提起问到学生们组织学基础知识时学生们  相似文献   

2.
收集和保存高质量大体标本(即人体病理大体标本)在近一二十年来普遍不被临床病理科重视,其标本装置技术基本处于停滞状态.然而这项工作确有其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广阔的应用前景.本科室收集筛选了2003-2005年间住院患者手术标本近200例,通过精心设计和制作,建立了大体标本陈列室,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制作塑化标本的大体解剖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塑化标本不需用福尔马林液保存,无毒无味,且使用时间长。现在尸体材料来源越加困难,标本经塑化后使用和保存对教学和科研都非常有益,这也是人体解剖学标本发展的一个趋势。现有的技术资料对标本的塑化过程已有详尽介绍[1,2]。故本文重点介绍为制作塑化标本进行的...  相似文献   

4.
利用淘汰的废旧大体标本取材制作瓶装标本的程序段坤昌,张葆功(中国医科大学110001)朱震(抚顺矿务局卫校)由于教学尸体来源困难,我们在标本制作过程中,利用废旧大体神经血管标本取材,制作循环系统、神经系统全貌及其它部位的瓶装标本,取得满意效果,现介绍...  相似文献   

5.
刘畅  李忠华 《解剖学研究》2002,24(4):318-318,F004
<正> 在进行临床解剖学研究时,往往要用感光材料去记录所研究的内容,但有些人拍摄的相片或幻灯片效果却并不理想,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作者从标本拍摄的实践中获得了一些经验,现作以下几个方面的探讨。  相似文献   

6.
生物塑化技术是由德国解剖学家哈根斯教授于1978年发明的一种技术,主要用于生物类标本的塑化保存。目前.生物塑化技术已广泛应用于生物学和解剖学教学领域。尽管生物塑化技术对标本的保存效果得到广泛认可,但是对塑化标本保存效果的评价多见于标本的大体水平,而对塑化后标本的组织结构和细胞形态研究较少。因此,探究生物塑化技术对组织结构的影响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和科学价值。  相似文献   

7.
大鼠眼球标本石蜡切片的制作方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眼球是构造复杂、结构精细的球形体,各部组织的软硬度悬殊,且各层次间连接性差,液体不易渗透致使制作切片难度较高。一是组织固定不好造成球内结构分离的现象,二是常规乙醇脱水和二甲苯透明等步骤使视网膜严重收缩而剥离。传统用火棉胶制片时,费时且成本高,切片不能适应实际需要。笔者结合大鼠眼球组织特点,在常规方法基础上进行技术改进,获得了满意结果。  相似文献   

8.
由于肾组织在显微镜下呈囊腔状结构,肾小管上皮细胞又含有丰富的内源性过氧化物酶,在免疫组化染色时常出现结构不清晰,阳性信号定位差,背景非特异性着色深等现象,影响诊断的准确性。针对这些问题,笔者采用几种方法进行比较,经反复摸索,发现用Trition X-100处理切片,蛋白酶K修复抗原解决了上述问题,获得了满意的效果,现将具体方法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套式PCR检测HCMV为例研究了用于PCR检测的全血和血清,口腔和宫颈粘液,羊水,新鲜组织及石蜡切片等标本的多种处理方法,并对各种方法的特点进行比较,这些方法的特点是简便快速,所需试剂和仪器低廉适合于基层医院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0.
人蛲虫卵石蜡切片标本发生变形的原因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人蛲虫卵石蜡切片标本发生变形的力学原因。方法:根据人蛲虫卵壳的形态特征和标本制作过程的受力状态,用薄壳的弹塑性力学理论分析在卵壳内部发生的应力。结果与结论:标本制作过程由于技术掌握不当,可在卵壳内外产生较大的压差而使卵壳发生永久塑性失稳变形,变形最易在卵的两侧壳最薄的部位发生。  相似文献   

11.
在骨超微结构研究和临床外检工作中,我们利用Epon812含钙盐的骨组织标本来制备超薄切片。由于不脱钙的超薄切片在电镜下显示了骨组织的真实结构,更利于深入地研究骨组织的形态学。  相似文献   

12.
Motic显微数码互动实验室在病理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病理学是一门研究患病机体器官、组织、细胞形态结构,机能和代谢变化,揭示疾病本质的科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实验课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病理学实验课主要是通过大体标本和组织切片观察、认识病理变化,以达到印证所学的理论知识,加深对理论课的理解。对于传统的病理学实习教学而言。由于尸体来源不足,上课时只能20多人围在一起观察,不能使所有学生清楚地观察示教标本的病变。并且,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医学研究的进步,一些疾病已经很少见或极少出现典型病例,由此引起的死亡就更少见。如大叶性肺炎和细菌性痢疾,是炎症和传染病中必讲的疾病,但对于已损坏的标本切片要进行补充,几乎是不可能,使大体标本和组织切片的损耗补充不足,严重影响了学生对实验内容全局的理解和掌握。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我院于2004年建立了Motic显微数码互动实验室,用于病理学的实验教学。  相似文献   

13.
14.
解剖实验教学瓶装标本建设的思考与探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体解剖学是最重要的基础课之一 ,是研究正常人体形态结构的科学 ,而主要的学习方法是理论联系实际 ,即联系实践、联系活体、联系临床、表面形态联系内部结构、前后联系、断面联系立体。通过观察标本 ,增强理解记忆 ,应证理论。作为观察标本的主要场所一解剖实验室 ,是在老师指导下学生通过观察进行学习的实验教学课堂 ,必须进行教学改革 ,增加教学手段 ,提高标本的可识别性和联系性以及长久性。随着招生规模的扩大以及标本的来源越来越紧缺 ,建设实验室瓶装标本体系 ,已成为改善人体解剖学实验教学手段的一项迫切任务。1 实验室里教学标本…  相似文献   

15.
病理学是一门注重形态教学的医学基础课.病理实验课是学习病理知识的重要途径.形象、直观的病理大体标本是病理实验教学中不可替代的教具,是重要的知识载体.但是,现在大多数病理大体标本均用福尔马林浸泡保存,在教学过程中散发出甲醛气体,直接对老师和学生的身体健康造成危害.学生对大体标本"敬而远之",影响教学效果.为改善此现象,我们尝试将福尔马林浸泡的病理标本利用硅橡胶浸渍技术进行塑化处理.硅橡胶塑化技术是由德国学者von Hagens于20世纪70年代末发明.这项技术主要利用硅橡胶塑化剂对标本进行渗透,取代组织中的水分和脂类而达到长期保存标本的目的[1].利用塑化技术制作的病理标本无气味,亦能很好的显示病变结构,可触摸,存放时间长,在实验教学中收到了较为理想的效果[2].  相似文献   

16.
火棉胶切片标本盒装的保存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建  李云生 《解剖与临床》2005,10(2):165-166
随着显微外科和影像医学的进展,对断层解剖学的研究要求也越来越深入和细致,传统的断层标本制作有如下几种方法:①锯切法:包括分部、划线、冰冻、锯切几步,层厚4-5mm,待点锯耗大、欠精确,难以显示细微结构。②生物塑化包埋法:用生物塑化技术制备断层切片层厚1.2mm,锯耗0.3mm。但塑化技术设备要求高、费用贵,现在国内尚未普及。  相似文献   

17.
褪色切片标本复染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邝佳 《解剖学杂志》2007,30(1):117-117
组织学、病理学切片标本是组织学、病理学实验教学中必不可少的实验器材。但组织学、病理学的切片标本,随着使用时间的延长,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标本组织的褪色,盖玻片与载玻片间出现龟裂现象。为了延长组织标本的使用寿命及长期保存一些罕见的病理学切片标本,我们对褪色的切片标本进行了脱片、复染的处理,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图1、2)。1材料和方法1.1材料褪色或盖玻片龟裂的组织切片标本。1.2方法褪色切片标本去除标签后,置二甲苯溶液中浸泡2~3d(室温),至陈旧切片标本的盖玻片与载玻片自然分离。小心取出贴有组织的盖玻片或载玻片,置无水乙醇中2…  相似文献   

18.
局部解剖学尸体标本的有效利用和管理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随着高等医学院校办学规模的扩大,局部解剖学实验教学标本用量也逐渐增多,而尸源却逐渐减少。为解决这一问题我教研室采取了如下措施。  相似文献   

19.
内窥镜检查是临床早期发现和诊断肿瘤的主要手段。随着龟疫组化工作的开展,需要将活检标本作边续冰冻切片。我们采取2次包埋法较好地解决了标本过小难以定位的难题,并应用于临床。 1 活检标本连续冰冻切片的具体做法 1.1 先将0.5 ml尖底塑料离心管在离开口1.5 cm处剪断,底部弃去。剩下部分其上端  相似文献   

20.
基于CNN和频率切片小波变换的T波形态分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电实时监控是心血管疾病防治的重要手段.心电图中T波的变化是心肌缺血和心脏猝死等疾病的重要表征,T波形态自动识别是心电远程监控中一个重要问题.由于实时监护用心电的强噪声背景影响,传统的T波特征提取与分类算法遭遇瓶颈.提出一种结合切片频率小波变换和卷积神经网络的T波形态识别算法,包括:自动定位R波波峰位置与T波终点位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