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 目的 分析桡动脉径路冠脉介入治疗术后患者并发症和舒适度影响因素,为此类患者护理提出相应对策。方法 便利选取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南院心内科2016年7月至2016年11月实施桡动脉径路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患者90例,通过询问、现场测量与观察相结合的方法,收集入选病例用于判断并发症及舒适度的各项指标,通过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筛选出影响患者术后并发症及舒适度的相关因素。结果 穿刺时间及手术时间是迷走反射发生的危险因素(P=0.01<0.05),拔管者是疼痛发生的危险因素(P=0.02<0.05),术前抗凝药物的使用、穿刺时间、充气量是术后肢体肿胀的危险因素(P=0.02、0.03、0.04<0.05)。结论 随着穿刺时间及手术时间的延长,迷走反射发生率也随之增高;拔管者拔管手法的差异是疼痛发生的主要因素;术前使用多种抗凝药物、穿刺时间长、止血带充气量大易引起患者术后肢体肿胀。  相似文献   

2.
目的为减少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PCI)术后拔管出现的迷走反射。方法将88例行PCI术的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间断拔管组及常规拔管组,其中间断拔管组46例,均采用每次拔出2~3 cm,暂停30~60 s。观察术后迷走反射发生情况。结果间断拔管组无一例出现迷走反射,而常规拔管组有3例发生,占7.14%,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间断拔管法可显著减少PCI术后拔管出现的迷走反射。  相似文献   

3.
探讨心脏介入术后血管迷走反射(VVRS)的原因和护理对策.回顾分析我院心内科介入术后6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发生的原因及护理对策.加强健康教育,减少和消除患者的紧张情绪.加强术者操作水平,避免人为因素,细致观察,及时发现并处理并发症.去除血容量不足、尿潴留等诱发因素,采取积极的护理干预手段,可有效预防拔管后迷走反射的发生.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并在术前术后给予心理、生理上的护理干预,采取相应措施,尽量避免引起血管迷走反射的各种诱因,能使病人安全度过围手术期.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五音疗法联合经络梳理对降低冠脉介入诊疗中桡动脉穿刺后血管痉挛和迷走反射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2020年3月-2022年7月于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心血管科经桡动脉穿刺冠脉介入诊疗的患者10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即对照组、观察组,分别50例,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基于此,观察组进行五音疗法联合经络梳理干预;比较两组动脉穿刺后血管痉挛[桡动脉痉挛(RAS)、冠状动脉痉挛(CAS)]、迷走反射的发生率;并记录两组血管活性药物应用比例(主要包括多巴胺注射液、阿托品、硝酸甘油等)。结果 观察组血管痉挛发生率为6.00%,低于对照组的20.00%;且观察组迷走反射发生率为4.00%,低于对照组的18.00%,有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血管活性药物总使用率为10.00%,低于对照组的26.00%,有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至介入术后6h,两组患者精神状态良好,呼吸未见明显变化,均未出现心律不齐、意识不清晰等情况。结论 五音疗法联合经络梳理能够降低冠脉介入诊疗中桡动脉穿刺后血管痉挛和迷走反射发生率,减少血管活性药物使用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介入术后并发血管迷走反射患者的有效护理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解放军总医院心血管病中心2007年1月至2012年1月行冠状动脉介入术后并发血管迷走反射的32例患者的抢救过程,总结临床护理经验、预防措施及抢救流程。结果因护理发现及时,保持有效静脉通路,拔管时医护密切配合,重视拔管时患者精神状态,针对高危人群提前备好抢救用药等措施,32例患者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减少冠状动脉介入术后血管迷走反射的发生重在预防,及早发现,加强拔除鞘管时的医护配合,有助于降低血管迷走反射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心血管介入术后血管迷走反射的原因及护理措施,降低其发生率,提高抢救成功率.方法:对785例心血管介入术后发生的13例血管迷走反射的一般资料、原因、发生时间分布情况及抢救过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3例中迷走神经反射发生时间,10例发生于拔出动脉鞘管20 min内,2例发生于刚返回病房时.1例发生于术后1 h内、砂袋压迫穿刺点止血的过程中.经抢救后,1例意识丧失患者5 min内意识转清,12例患者30 min内心率恢复正常,50 min内血压升至正常范围,颜面转红润.结论:心血管介入术前及拔除鞘管前后做好充分准备,拔除鞘管后密切观察病情,及时发现并采取正确的抢救措施,可有效预防血管迷走反射的发生,提高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7.
拔管致迷走神经反射原因分析及护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总结拔管致迷走神经反射的原因和护理方法。方法 对我院496例行心脏介入术后拔管情况进行分析.寻找拔管致迷走神经反射的相关因素。结果 15例患出现拔管致迷走神经反射。结论 拔管致迷走神经反射有诸多因素,加强手术前后的病情观察和护理,可以预防及减少拔管致迷走神经反射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冠脉介入治疗术后血管迷走反射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冠脉介入治疗术在临床应用越来越广泛,部分病人于介入术后拔除动脉鞘管时出现低血压、心动过速或心动过缓、出冷汗、面色苍白、恶心、呕吐、头晕等一系列临床症状,称为拔管反应(SPS)。其中迷走神经反射引起的拔管反应最常见,其发生率为3%~5%。如不及时发现和处理,可危及病人的生命。本文就心脏介入诊疗术后血管迷走神经反射的临床表现、发生原因、防治和护理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 (PTCA)加支架 (Stent)术后低血压的防治。方法 针对PTCA Stent术后低血压发生的原因 ,对 80例PTCA Stent病人采取预防血管迷走反射、预防血容量不足、做好心理护理、加强监护 ,密切观察病情等措施。观察低血压的发生率并与 80例按一般常规护理的对照组进行对比。结果 干预组低血压的发生率为 2 .5 % ,对照组低血压的发生率为 1 2 .5 %。结论 对于PTCA Stent患者采取改良的护理措施 ,对降低低血压的发生率有显著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冠状动脉介入诊疗两种途径穿刺效果及护理对比观察。方法将286例患者随机分为桡动脉组(165例)和股动脉组(121例)。桡动脉组采用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诊疗,股动脉组采用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诊疗,并对两组进行比较。结果桡动脉组皮下淤血、穿刺部位血肿、迷走反射、术后尿潴留、腰背疼痛发生率显著低于股动脉组,但桡动脉穿刺成功率为96.4%,股动脉穿刺成功率为100%。结论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诊疗术安全、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可减轻患者痛苦。  相似文献   

11.
可调钠透析法对透析患者血压影响的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彭秀玲 《天津护理》2005,13(5):252-253
目的:探讨可调钠透析递减式脱水在大量超滤时降低患者低血压发生的作用。方法:按照标准抽取超滤量≥5%,在规律性透析过程中反复发生低血压的患者12例。在试验阶段每位人选患者按可调钠透析和常规透析各1周的顺序循环进行。观察患者透析过程中血压和心率变化,每月1次监测透析前后肾功能和电解质变化。试验结束后分可调钠组和常规透析组,比较两种透析方法的差异。结果:可调钠组共透析757例次,常规组共透析729例次,低血压发生率可调钠组低于常规组,透析后电解质两组间无差异,尿素氮清除率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结论:可凋钠透析递减式脱水在大量超滤中能降低低血压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降低干扰素所致焦虑、抑郁发生率的有效护理干预措施,使乙型肝炎患者顺利完成干扰素治疗.方法 选择220例接受α-干扰素治疗的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115例和对照组10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组在此基础上运用密切观察、心理干预、对症处理等综合干预方法.采用Zung抑郁自评量表比较2组焦虑、抑郁发生率及患者的治疗完成情况.结果 治疗3,6、12个月后,干预组焦虑、抑郁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组112例完成全程治疗,对照组72例完成全程治疗,全程治疗率干预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 密切观察、心理干预、对症处理等护理干预措施可有效降低α-干扰素所致焦虑、抑郁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降低干扰素所致焦虑、抑郁发生率的有效护理干预措施,使乙型肝炎患者顺利完成干扰素治疗。方法选择220例接受α-干扰素治疗的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115例和对照组10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组在此基础上运用密切观察、心理干预、对症处理等综合干预方法。采用Zung抑郁自评量表比较2组焦虑、抑郁发生率及患者的治疗完成情况。结果治疗3、6、12个月后,干预组焦虑、抑郁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组112例完成全程治疗,对照组72例完成全程治疗,全程治疗率干预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密切观察、心理干预、对症处理等护理干预措施可有效降低α-干扰素所致焦虑、抑郁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适合地方血友病诊疗中心开展的儿童血友病家庭治疗和护理行为的干预模式。方法由血友病护士和2~18岁的血友病患儿及其父母组成护理干预小组,针对儿童血友病家庭治疗和护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和归纳,通过文献回顾和专家咨询,制定综合性护理干预措施,包括个体化凝血因子注射培训指导、血友病知识讲座、血友病患儿家庭联谊会、家庭治疗护理行为随访等,并于干预前后对儿童血友病家庭治疗和护理行为进行测评比较,判断干预效果。结果干预后血友病患儿家庭的治疗和护理行为的测评显示,22个具体行为中,19个行为明显改善,干预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59.88,36.47,96.30,13.57,34.67,55.06,55.06,21.85,22.69,45.69,39.33,68.25,11.99,35.39,35.39,17.24,81.51,85.75,13.57;P〈0.01);“准确记录每一次出血及处置经过”由干预前的2例(3.85%)上升至干预后的48例(92.31%),“按月向血友病护士报告出血及治疗护理信息”由干预前的5例(20%)上升至干预后的52例(100%),干预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81.51,85.75;P〈0.01)。结论综合性护理干预措施可以在改善儿童血友病家庭治疗和护理的行为的同时实现血友病诊疗中心对血友病患儿病例信息的有效管理,适合在我国地方血友病诊疗中心开展。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颅脑损伤后上消化道出血的主要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80例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高危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80例颅脑损伤患者发生急性上消化道出血39例(48.8%),死亡26例,其中伴上消化道出血组死亡21例(53.8%),不伴有上消化道出血组死亡5例(19.2%)。在影响颅脑损伤后上消化道出血的相关因素中,上消化道出血的发生与患者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败血症、去大脑强直、低血压、代谢性酸中毒和高血糖水平呈显著相关(x2 =13.96,x2=27.43,x2=46.28,x2=27.33,x2=11.88,x2=5.71,P<0.05或P<0.01)。结论 在颅脑损伤的监护治疗中,应尽早干预上消化道出血的相关危险因素,降低消化道出血的发生,可改善颅脑损伤患者预后,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过度通气对控制性降压下颅内动脉瘤夹闭术中脑氧代谢的影响。方法:择取颅内动脉瘤患者36例,ASAⅠ~Ⅱ级,随机分为正常通气组(A组,PaCO235~40mmHg)、轻度通气组(B组,PaCO230~35mmHg)和中度通气组(C组,PaCO225~30mmHg)。各组应用硝酸甘油控制性降压,降压幅度在基础值的20%~25%,在降压达到目标值15min后进行过度通气。各组于降压前(T0)、降压达到目标血压15min后(T1)、过度通气使PaCO2达到各组预定值15min后(T2)、MAP恢复且PaCO2恢复到35~40mmHg后15min(T3)抽取桡动脉血和颈内静脉血进行血气分析,计算动脉血氧含量(CaO2)、静脉血氧含量(CjvO2)、动脉-静脉血氧含量差(Da-jvO2)和脑氧摄取率(CERO2)。结果:与T0比较,各组T1、T2时MAP显著降低(P<0.05),T3时MA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T0比较,A组和B组其余时点各项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T0比较,C组各时点CaO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2时C组CjvO2明显降低(P<0.05)、Da-jvO2和CERO2显著升高(P<0.05)。结论:控制性降压下颅内动脉瘤夹闭术中保持PaCO2在(30±2)mmHg时脑氧代谢障碍,维持PaCO2在(35±2)mmHg以上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护理干预对减少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术后精神障碍发生的效果.方法 将202例CABG患者分为对照组100例和干预组102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心脏外科常规治疗和护理,干预组患者接受系统的护理干预.采用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对2组患者的精神状况进行评价.结果 对照组发生精神障碍16例,发生率16.00%,干预组发生精神障碍4例,发生率3.92%,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采取有效的护理干预,配合有效的治疗,CABG术后患者精神症状是可以预防与控制的.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妊娠期营养对妊娠期糖尿病(GDM)母婴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在本院2014年1月至2015年10月产检确诊为GDM患者93例,将其随机分为干预组(综合干预:营养指导、有氧运动、适当体育锻炼)和对照组(常规饮食控制),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空腹血糖(FBG),餐后两小时血糖(2h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的差异及妊娠结局和围产儿不良结局发生率.[结果]在干预后,干预组的FBG、2hBG和HbA1c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羊水污染的发生率(12例,25.0%)低于对照组(26例,57.78%),妊娠高血压的发生率(8例,16.67%)低于对照组(17例,37.78%),剖宫产的发生率(17例,35.42%)低于对照组(28例,62.22%),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低出生体重儿的发生率(5例,10.42%)低于对照组(13例,28.89%),小于胎龄儿的发生率(6例,12.50%)低于对照组(15例,33.33%),新生儿低血糖的发生率(2例,4.17%)低于对照组(10例,22.22%),新生儿窒息的发生率(4例,8.33%)低于对照组(11例,24.44%),转儿科治疗的发生率(7例,14.58%)低于对照组(16例,35.56%),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妊娠期营养综合护理干预能有效的降低妊娠期糖尿病、妊娠不良结局和围产儿不良结局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肺结核患者化疗强化治疗期焦虑障碍的心理干预作用。方法按照纳入标准选择2009年1~10月门诊就诊的初发肺结核患者120例,随机分为两组,即干预组和非干预组,每组60例。采用心理治疗方法之解释法对患者进行化疗强化治疗治疗期心理干预治疗,使用焦虑自评量表(SAS)评价治疗效果。结果在化疗强化治疗期肺结核病患者中,干预组伴发焦虑障碍的发生率明显降低,由干预前的70.0%降至3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降低了35.0%,SAS评分降低13.97%;非干预组伴发焦虑障碍发生率无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理干预治疗可有效地降低化疗强化治疗期肺结核病患者伴发焦虑障碍的发生率,促进药物化疗强化期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分级分期管理在压疮临床护理中的作用.方法 选择住院的压疮高危人群402例,随机分为干预组(202例)与对照组(200例),干预组进行临床护理压疮护理知识培训、成立二级压疮委员会、及时填写皮肤压疮危险度评分表和上报报告、分级分期进行护理,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方法,即对压疮高危人群进行翻身、按摩、治疗等方法,分析干预组与对照组压疮发生率.结果 对照组压疮发生率为2.3%,二三期发生率为1.5%;干预组压疮发生率为1.2%,二三期发生率为0.4%,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压疮的临床护理中,进行分级分期管理对压疮的发生率有明显的降低,转归有显著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