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用犬制作胆道梗阻模型,观察梗阻后不同时相犬十二指肠和回盲部需氧菌与厌氧菌的变化,并对其肠壁进行组织学与超微结构观察,以探讨胆道梗阻对小肠菌群的影响和肠道菌群在胆道感染等内源性感染中的作用。结果显示:随犬胆道梗阻时间的延长,小肠菌群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表现为细菌的轻度增殖,定殖菌种数增多,下段小肠细菌(主要是大肠杆菌)移位到十二指肠,使十二指肠内总需氧菌和大肠杆菌的定殖率明显增高;回肠粘膜充血水肿、炎细胞浸润、上皮微绒毛减少、破坏等病理改变。由此表明,胆道梗阻时肠菌失凋和肠粘膜屏障的破坏可能与胆道梗阻时胆道感染发生率高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临床上在及时解除胆道梗阻的同时,还应注意调整胆道梗阻患者的肠道菌群平衡,阻止下消化道细菌上行定植,以防上肠源性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术中结肠灌洗对左侧结肠癌性梗肠道内细菌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我们观察了左侧结肠癌性梗阻患者行术中结肠灌洗前后肠道内细菌的变化。结果明显与对照组比较灌洗前癌性梗阻患者结肠内容物及肠粘膜需氧和厌氧菌量显著增高(P<0.001);灌洗后结肠内容物及肠粘膜需氧和厌氧菌量显著下降(P<0.01),达到甚至低于择期结肠手术行口服抗生素及机械性肠道准备患者的水平。这表明,术中结肠灌洗作为左侧结肠癌性梗阻一期切除吻合的肠道准备,就细菌学而言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3.
胆盐在胆道梗阻所致肠道细胞易位中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Wistar大鼠,分别制成胆道梗阻及梗阻后胆道外引流动物模型,对其血液及脏器进行定量细胞培养。研究发现:胆道梗阻及梗阻后胆道外引流均可致肠道细胞易位,肠道微生态失衡是细菌易位发生的重要病理基础,肠道胆盐缺乏是细菌易位的主要致病因素,口服去氧胆酸盐有助于维持肠道微生态环境的稳定,阻止肠源性内毒素入血,对肠道细胞易位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4.
胆盐在胆道梗阻所致肠道细菌易位中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Wistar大鼠,分别制成胆道梗阻及梗阻后胆道外引流动物模型,对其血液及脏器进行定量细菌培养。研究发现:胆道梗阻及梗阻后胆道外引流均可致肠道细菌易位,肠道微生态失衡是细菌易位发生的重要病理基础,肠道胆盐缺乏是细菌易位的主要致病因素,口服去氧胆酸盐有助于维持肠道微生态环境的稳定,阻止肠源性内毒素入血,对肠道细菌易位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5.
胆道梗阻及再通术后感染及与肠道细菌易位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胆道梗阻及再通后感染与肠道细菌易位的关系。方法分别对51例胆道梗阻患者及37例胆囊结石患者采用偶氮显色法测定门静脉血浆内毒素含量,同时行胆汁细菌培养及肠道菌群测定。结果胆道梗阻组肠道菌量及门静脉血浆内毒素含量较胆囊结石组明显升高(P<0.05);此外,胆汁细菌培养51例胆道梗阻患者中有40例有菌生长(78.4%),与胆囊结石组(32.4%)相比差异显著(P<0.01)。结论梗阻后胆道外引流及术后肠功能抑制均可诱发肠道细菌易位。胆道梗阻再通术后选用敏感抗生素行胆道冲洗,适当的胆道限流及促进胃肠蠕动,有助于维持胆道微生态环境的稳定,阻止肠源性内毒素入血,对防止肠道细菌易位,廓清术后胆道感染,改善预后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左侧结肠癌性梗阻肠道细菌学的研究   总被引:43,自引:0,他引:43  
作者对左侧结肠癌性梗阻患者进行了肠道细菌学调查,结果:左侧结肠癌性梗阻患者回、结肠内容物及结肠粘膜需氧和厌氧菌量明显增高(P<0.01);术前静脉用抗生素后回、结肠内容物及结肠粘膜需氧和厌氧菌量无明显下降(P>0.05);术中结肠灌洗后结肠内容物及肠粘膜需氧和厌氧菌量明显降低(P<0.01),达到甚至低于择期结肠手术行口服抗生素及机械性肠道准备患者的水平。结果表明:术中结肠灌洗可使左侧结肠癌性梗阻患者肠道细菌降至安全进行结肠吻合的水平,是一种较理想的肠道准备方法。  相似文献   

7.
阻塞性黄疸对肠道细菌及小肠粘膜组织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为探讨阻塞性黄疸(简称阻黄)对肠道细菌及粘膜组织的影响,通过建立阻黄动物模型,观察阻黄大鼠肠道细菌移位以及小肠粘膜组织学变化。结果发现:阻黄组(BDL)术后3周厌氧性细菌移位的阳性率(43.75%)显著高于假性手术组(SL)(0%),P<0.05;组织学检查显示BDL组肠粘膜发生了实质性损害。提示:阻黄时肠道内胆盐缺乏导致肠道常驻菌过度繁殖,肠道粘膜屏障的损害以及机体免疫功能抑制可能是促进肠道细菌移位,导致阻黄时感染易感性增高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胆道梗阻及再通术后感染与肠道细菌易位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胆道梗阻及再通后感染与肠道细菌易位的关系。方法 分别对51例胆道梗阻患者及37例胆囊结石患者采用偶氮显色法测定门静脉血浆内毒素含量,同时行胆汁细菌培养及肠道菌群测定。结果 胆道梗阻组肠道菌量及门静脉血浆内毒素含量较胆囊结石组明显升高(P<0.05);此外,胆汁细菌培养51例胆道梗阻患者中有40例有菌生长(78.4%),与胆囊结石组(32.4%)相比差异显著(P<0.01)。结论 梗阻后胆道外引流及术后肠功能抑制均可诱发肠道细菌易位。胆道梗阻再通术后选用敏感抗生素行胆道冲洗,适当的胆道限流及促进胃肠蠕动,有助于维持胆道微生态环境的稳定,阻止肠源性内毒素入血,对防止肠道细菌易位,廓清术后胆道感染,改善预后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抗生素在肝胆系统外科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黎沾良 《临床外科杂志》2004,12(12):721-722
一、肝胆系统感染的细菌学理论上肝脏和胆汁是无菌的 ,但在下列情况下 ,胆汁中可能有菌 :( 1)胆结石 ,尤其是胆管结石 ;( 2 )胆管 (胆囊管 ,肝内、外胆管 )梗阻或狭窄 ;( 3 )急慢性胆囊炎、胆管炎或曾有此类病史 ;( 4 )胆道手术史 ,尤其是胆肠吻合、Oddi括约肌切开或成形、放置胆道支架 ;( 5 )ERCP后 ,有时可导致菌血症 ;( 6)老年病人。胆汁有菌者行肝胆手术 ,容易发生感染。从胆汁中培养出的细菌都是肠道常驻菌。主要是肠道杆菌科细菌 (大肠杆菌、克雷伯肺炎杆菌、肠杆菌等 ) ,大约占 60 %~ 80 % ,其次是肠球菌 (约占 14 % )、厌氧类杆…  相似文献   

10.
胆道感染细菌的变迁及细菌对抗生素敏感性分析   总被引:43,自引:0,他引:43  
目的:了解近10年胆汁中感染细菌群变化及其对抗生素的敏感性。方法:将1988年6月至1998年7月100例胆汁培养阳性的120株需氧菌及其对抗生互敏感性试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20株细菌中包含着34种菌种,其中动力细菌占60%,无动力细菌占20.8%。在21例混合感染的病人中7例感染绿脓杆菌。庆大霉素对常见阴性杆菌的耐药性增加,头孢菌素的第3代抗菌效果较好,但也有一定耐药率。喹诺酮类的环丙沙星对胆道感染各菌种有高度敏感性,对绿脓杆菌也有71.4%以上的有效率。结论:与80年代初期比较,胆道感染菌种在增加,菌群在变迁,临床应用广泛的抗生素耐药率增加。  相似文献   

11.
中药清胰汤对犬急性坏死性胰腺炎肠粘膜损伤修复的影响   总被引:25,自引:2,他引:23  
为观察中药清胰腺对急性坏死性胰腺炎(ANP)犬肠粘膜损伤修复的作用,经主胰管注入牛磺胆酸钠和胰蛋白酶复制犬ANP模型,观察ANP时及中药清胰汤治疗后肠粘膜组织结构的变化,肠组织蛋白、丙二醛(MDA)含量及二胺氧化酶活性(DAO)改变,肠通透性变化,检测血中内毒素水平,并做脏器细胞培养。结果发现,经中药清胰汤治疗后,ANP犬的肠粘膜损害明显减轻,肠粘膜绒毛宽度、高度和面积显著增加,肠组织蛋白含量增加,肠通透性显著下降,血中内毒素水平下降1~2倍,脏器细菌移位率减少50%。本实验结果提示:中药清胰汤能显著减轻犬ANP时肠粘膜的损伤,保护肠屏障功能,减少肠道内毒素和细菌移位  相似文献   

12.
急性坏死性胰腺炎并发感染的机理研究   总被引:43,自引:0,他引:43  
Wu C  Li Z 《中华外科杂志》1998,36(4):230-233
目的观察急性坏死性胰腺炎时肠屏障损伤与细菌移位情况,探讨急性胰腺炎继发感染的机理。方法15只犬于肠道内定植PUC18质粒菌JM109后,分对照组(n=7)和急性坏死性胰腺炎组(ANP,n=8)。ANP组经主胰管注入牛磺胆酸钠和胰蛋白酶制作ANP模型。结果ANP组较对照组血胰淀粉酶显著升高(P<0.01);尿中乳果糖/甘露醇比值高出对照组2~12倍;空、回、盲肠粘膜及肠内容物中大肠杆菌明显增加(P<0.01),双歧杆菌、乳酸杆菌明显减少(P<0.01、P<0.05)。对照组犬血培养阴性,除2只犬肠系膜淋巴结培养出细菌外,其余脏器培养均阴性。ANP组犬血和脏器细菌培养阳性率均为100%,且每只犬都能检出术前定植于肠道的质粒菌JM109;胰腺腺泡出血、坏死;肠粘膜绒毛破坏;血浆、回肠组织二胺氧化酶活性下降。结论ANP时肠粘膜屏障功能严重受损,发生肠道细菌移位,成为继发性胰腺感染的潜在根源。  相似文献   

13.
急性坏死性胰腺炎犬肠道菌群的变化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为探讨急性死性胰腺炎时肠道菌变化的规律,经主胰管注人牛磺胆酸钠和胰蛋白酶复制犬 ANP模型,而后对模型犬肠粘膜及盲肠内容物的菌群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对血及脏器作细菌培养。  相似文献   

14.
对150例病人的胆总管下端开口形态及功能作前瞻性设计研究。将胆总管下端开口形态归纳为四型:圆点型、放射型、不规则型和横裂型,并分别测定上述四型开口的胆总管基础压、乳头基础压、平均蠕动波波幅、蠕动频率和对解痉剂的反应。结果显示,胆总管下端开口形态异常改变与胆道结石、炎症、梗阻等有关。胆总管下端开口病理性松弛时,则易发生十二指肠液返流入胆道,并证实括约肌松弛是肠道蛔虫进入胆道的重要因素之一。同时发现胆肠侧侧吻合内引流术后可发生“盲端综合征”。十二指肠乳头狭窄分痉挛性和器质性,前者可经药物及气囊导管扩张治愈,后者需气囊导管扩张和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5.
原发性肝内胆管结石的细菌学和电镜观察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肝内胆管结石与胆道感染的关系。方法 手术过程中,在无菌条件下收集35例原发性肝内胆管结石病人的胆管胆汁35份,结石30份,进行需氧菌培养,并对部分结石行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观察。结果 胆汁细菌培养阳性率为94.2%,结石细菌培养阳性率为96.7%。胆汁和胆石培养出的细菌种类相似,均以肠球菌属细菌占首位,其次为大肠杆菌和克雷伯菌属。对6例肝内胆管结石行扫描电镜观察,5例行透射电镜观察,均观察到结石内的有细菌存在,这11例病人的胆汁、胆石细菌培养均呈阳性。结论 原发性肝内胆管结石内有细菌存在,可能是引起胆道感染的重要感染源之一。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胆道感染时胆汁中致病菌菌群及其对抗生素敏感性的变化,为临床选择用药提供参考和依据。方法将2002年1月至2003年12月培养阳性的264例胆汁标本323株病原菌及药敏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323株细菌中包含了52种细菌,其中革兰阴性杆菌占594%,革兰阳性球菌占406%。排列前6位的细菌依次为肠球菌220%,大肠埃希菌195%,克雷白菌属118%,葡萄球菌属108%,假单孢菌属87%,肠杆菌属84%。59例混合感染中,大肠埃希菌和铜绿假单孢菌各占12例和10例。细菌对青霉素类、头孢类、喹诺酮类、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敏感性普遍下降,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万古霉素、替考拉宁仍保持相当高的敏感率。阿米卡星对细菌敏感性也较高,尤其对铜绿假单孢菌有效率仍达687%。结论胆道感染致病菌菌群不断在改变,细菌数量和种类在增加,其对药物敏感性普遍下降;治疗胆道感染应动态监测菌群和药物敏感性的变化及合理应用抗生素。  相似文献   

17.
原发性胆管色素结石形成原因的阶段性研究总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从多角度研究及探讨胆管色素结石的成因。方法1997—2006年10年间围绕原发胆管结石成因的研究包括对胆管结石及胆汁进行细菌培养及电镜观察:对胆管结石术后病人,放射性核素检测肠胆反流;同样利用该同位素,检测胆系病人肠道通透性;使用金黄地鼠制造胆囊色素结石模型,观察内毒素含量及二胺氧化酶变化,评价肠道黏膜通透性与胆结石的关系;调查胆管结石与胆囊切除术间的关联;观察门奇静脉断流术前后Oddi括约肌运动功能的变化;研究肠胆反流及胆汁排出速度的变化对胆管结石形成影响;钡餐造影研究十二指肠降段憩室与胆管色素结石形成间的关联;观察药物对Oddi括约肌收缩及胆道压力的影响。结果对原发性胆管结石病人结石及胆汁细菌培养表明,胆石中需氧菌阳性率29/30(96.7%);胆汁中需氧菌阳性率33/35(94.2%)。经扫描及透射电镜亦观察到结石内有细菌存在。放射性核素检查发现胆道残石病人中44/123(35.8%)存在明显的肠液反流。胆管色素结石病人肠壁通透性明显升高。胆囊色素结石模型提示金黄地鼠血清中内毒素含量显著高于造模前水平,二胺氧化酶测试亦表明肠黏膜通透性显著升高。调查发现618例胆管结石病人中既往因胆囊结石行胆囊切除者约占12%。切断迷走神经可使消化间期Oddi括约肌张力减低,餐后Oddi括约肌舒张延迟。核素显像对EST前后胆汁排出情况的研究发现,Oddi括约肌切开后胆汁排出明显加快。钡餐造影显示十二指肠降段憩室在胆管色素结石病人中的发生率较高。多种药物可影响Oddi括约肌的运动功能。结论Oddi括约肌受神经体液因素影响,其结构、功能异常是诱发肠胆反流、胆道感染乃至胆管色素结石形成的重要原因。肠道黏膜通透性增高、细菌易位亦与胆管色素结石的形成存在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18.
采用犬胆总管梗阻模型,观察阻道梗阻后不同时期胆囊胆汁及胆管胆汁流动特性的变化。结果:正常犬胆囊胆汁及胆管胆汁的流动符合Casson流动;胆道梗阻后,随胆道梗阻时间延长,胆囊及胆管胆汁均保持Casson流动,胆管胆汁的屈服值及高、低切变率下表观粘度变化均类似于胆囊胆汁。  相似文献   

19.
5只杂种犬于定植耐氨苄青霉素大肠杆菌(携带质粒PUC18的JM109)后,随机分组。实验组(n=8)胰管内注入5%牛磺胆酸钠和胰蛋白酶引发急性坏死性胰腺炎;对照组(n=7)仅作单纯剖腹术。7d后活杀。定量分析腑道粘膜及内容物中的菌群,且对血液和内脏进行细菌培养。结果发现,胰腺炎组肠粘膜及内容物中大肠杆菌计数高出对照组10~300倍,而双歧杆菌及乳杆菌则明显减少(P<0.05);肠粘膜厌氧菌与需氧菌比值严重倒置(P<0.05)。脏器和血培养结果,胰腺炎组所有动物均出现了肠道细菌移位,以肠系膜淋巴结和胰腺移位率最高(87.5%~100%),且大部都能找到术前人工定植于肠道的耐药质粒菌。第1、2天血培养用性率分别为75%和62.5%,而对照组全部阴性。本研究证实,急性坏死性胰腺炎时肠道出现明显的微生态失调,以过度生长的G^-杆菌为主的腑道细菌移位到胰腺及其它脏器,成为胰腺及胰周感染的根源。  相似文献   

20.
胆道是连接肝脏、胰腺和胃十二指肠的管道系统,构成机体的一个解剖区域和消化系统的功能单位。担负着胆汁的生成、转运、输送、存储和排流,其内环境的自稳态与参加消化的活动规律,是完成胆道正常生理功能的根本所在。胆道内环境异常、紊乱或破坏,是产生胆道疾病的基础,胆肠内引流术(CJ)是在胆道梗阻或胆道破坏情况下,建立胆道与肠道的通道,旨在恢复胆汁排流的通路。胆道手术的根本目的是改善和修复胆道内环境.而不应该既造成胆道内环境紊乱又引发新的病理状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