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瘢痕疙瘩p53基因突变高发区基因结构的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 探讨p53抑癌基因在病理性瘢痕组织中的结构异常与临床病理的关系。方法 采用PCR-SSCP及基因测序技术,以增生性瘢痕及正常皮肤为对照,检测瘢痕疙瘩组织标本p53基因突变高发区外显子4~6的基因结构。结果 瘢痕疙瘩p53基因外显子4、5、6均存在突变,对照组未发现突变。结论 提示瘢痕疙瘩p53基因抑制细胞进程及介导细胞凋亡等功能丧失。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胃癌及癌前病变组织中p53基因蛋白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对74例慢性胃炎,59例肠上皮化生,66例异型增生和81例胃癌进行了p53基因蛋白检测。结果 正常胃粘膜与慢性胃炎中无p53表达,随着异型增生程度的增加,p53阳性表达也在增加,重度异型增生的阳性率与胃癌的阳性率相近。结论 p53蛋白在胃癌前病变中即显示异常表达,其突变发生于胃粘膜癌变的早期阶段,p53蛋白的表达对于鉴别胃良恶性病变具有较大意义。  相似文献   

3.
p53基因是迄今发现与人类肿瘤相关性最高的基因。p53基因与人类50%的肿瘤有关,作为抑癌基因,p53基因的突变与癌症的产生密切相关。突变后的p53蛋白在泌尿系统肿瘤中的阳性表达率很高,具有很高的预后价值;另外,p53和其他基因及其产物的联系也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综述了p53基因抑癌和突变致癌的基本机制,讨论了p53在膀胱癌研究中的现状和在基因治疗中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胆囊癌中抑癌基因p53突变与肿瘤血管生长的相关性。方法:1998年1月至2000年12月共收集44例胆囊切除标本,其中24例胆囊癌,20例胆囊腺瘤。用免疫组化方法定性检测突变抑癌基因p53蛋白产物的表达,同时检测标本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以反映肿瘤血管生长的情况,比较二者的相关性。结果:胆囊癌中p53蛋白的阳性率达到62.5%。VEGF的阳性率为75%,其阳性表达率随胆囊癌的病理分期的进展而逐渐增强(P<0.05)。p53与VEGF的阳性率显著相关(P<0.01)。结论:抑癌基因p53突变在胆囊癌早期发生中起重要作用,在胆囊癌晚期则通过促进肿瘤血管的生长,导致癌肿的浸润转移。  相似文献   

5.
肝癌bcl-2基因异常及与p53蛋白表达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bcl-2和p53基因与肝细胞癌的关系,采用半套式原位聚台酶链反应和免疫组化技术原位检测40例肝细胞癌中bcl-2/JH融合基因、bcl-2蛋白及突变型p53蛋白的表达。结果显示40例肝细胞癌中6例bcl-2蛋白阳性,发生bcl-2基因重排10例,25例p53蛋白阳性,bcl-2蛋白表达与bcl-2/JH融合基因间无相互相对应关系。p53蛋白与bcl-2蛋白表达及bcl-2基因重排间无明显关系。结果说明,bcl-2和p53基因均与肝细胞癌的发生有一定关系。bcl-2/JH融合基因不是引起bcl-2蛋白表达的唯一原因。bcl-2和p53基因在肝细胞癌变过程中无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6.
p73基因是肿瘤抑制基因 p53家族的新成员 ,在编码蛋白的结构、功能等方面两者很相似 ,但也存在着非常显著的差异。本文综述了 p73基因的研究现状 ,与肿瘤发生、预后等的关系以及表达情况。对p73基因的深入研究将有助于人们进一步认识肿瘤的本质 ,为最终攻克癌症带来希望。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和自动DNA序列分析方法检测肿瘤基因变异及p53基因、p53蛋白在大肠癌发生、转移过程中的动态变化。方法 以DGGE及自动DNA序列分析法检测41例大肠癌原发病灶和肝转移灶p53外显子5~11的基因突变。以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p53蛋白表达。结果 41例中24例有p53基因突变(62%),其中6例仅在肝转移灶发现p53基因突变,其余均为原发灶、转移灶有一致性的突变。另有3例原发灶即有p53基因突变的病人,在转移灶除保留原有突变外,还出现新增加的突变。在原发、转移灶同时有突变的16例中,14例呈现突变的p53碱基峰和正常峰之比在肝转移灶明显高于大肠癌原发灶(P<0.001)。p53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和DGGE、DNA序列分析结果高度一致。但在基因分析呈无义突变的癌灶,免疫组织化学显示p53蛋白的过度表达。结论 在大肠癌肝转移过程中,p53基因突变主要开始于肠癌原发灶,并被保持于转移至肝脏的癌细胞内,在转移灶其含量或含突变型p53癌细胞量明显增加。p53基因突变与p53蛋白过度表达呈正相关关系。DGGE和自动序列分析法只有在于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结合使用时,才能对基因改变作出最全面的判断。  相似文献   

8.
p53引起的细胞凋亡和恶性肿瘤的基因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肿瘤抑制基因p53的基因治疗可抑制大多数p53突变的恶性肿瘤细胞的体外增殖和在裸鼠上的成瘤能力,对于原位和皮下的肿瘤移植模型,WT-p53基因治疗可使肿瘤缩小。这些变化与调节细胞周期和肿瘤细胞凋亡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野生型p53(wtp53)基因及其相关调控基因转录、翻译水平的变化与肠道干细胞分化的关系。方法:利用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RT-PCR)和免疫组织化学技术,以细胞分化标志肝脂肪酸结合蛋白(L-Fabp)mRNA水平为动态参照,分别检测大鼠胚胎期E14d,E19d和幼鼠其E19d至成年大鼠,RT-PCR能够检测到小肠细胞内L-Fabp的mRNA,其中P2d,L-Fabp的mRNA含量最高,证实这两个期间为肠道干细胞高分化阶段。从胚胎到成年大鼠,小肠细胞p21mRNA及其蛋白表达均为阴性,p53mRNA水平无明显变化。然而从E14d-P2d,小肠上皮细胞p53蛋白信号呈逐渐增强趋势。P7d以后至成年期,p53蛋白信号为阴性。结论:在肠道干细胞迅速分化期,p53蛋白高表达可能是因为其半衰期延长,最终导致蛋白量累积的结果,而与转录水平无关,提示蛋白的稳定性对于p53调节肠道干细胞分化期基因的稳定性十分重要,另外,p53蛋白调节肠道干细胞的分化机制与p21途径无关。  相似文献   

10.
p53基因是突变频率最高的抑癌基因,骨肉瘤相关家族性综合征中已检测到p53基因突变或缺失.动物模型研究证实p53基因缺失或突变鼠及犬易患骨肉瘤,并发现与骨肉瘤转移相关的等位基因.p53基因突变在骨肉瘤患者中阳性表达提示骨肉瘤恶性程度高,与预后相关,但缺乏有力的统计学研究.通过反义核酸等技术抑制p53基因突变的表达,能有效提高骨肉瘤细胞对抗肿瘤药物的敏感性.该文就p53基因与骨肉瘤相关性研究及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1.
瘢痕疙瘩p53基因检测试剂盒的研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p53蛋白的聚集现象。并与p53基因突变或缺失有关。p53基因第4外显子的第72密码子具有CCC/GGC的单核苷酸多态性,其编码的氨基酸分别为脯氨酸(Pro)和精氨酸(Arg)。在前阶段研究中发现p53基因第72密码子多态性与瘢痕疙瘩的发生有关基础上,本实验旨在设计并装配成一套p53基因检测试剂盒,用于预测瘢痕疙瘩高危个体。  相似文献   

12.
瘢痕疙瘩组织p53基因突变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分析瘢痕疙瘩中p53基因第4—8外显子的突变及其意义。方法:取手术切除的瘢痕疙瘩和正常瘢痕各12例,并分别取同一患者正常皮肤对照,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方法(PCR-SSCP)和基因测序,检测各组织p53基因的突变情况。结果:12例瘢痕疙瘩标本中有9例p53基因外显子4、5、6、7出现点突变和移码突变,正常瘢痕标本、正常皮肤标本均未检出突变。结论:p53基因突变是瘢痕疙瘩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3.
早期直肠癌中p53和hMLH1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p53基因和hMLH1基因的突变是否是直肠癌发生的早期事件之一。方法用PV-9000二步法免疫组化检测技术对我院2003年2月至2009年7月期间的32例早期直肠癌、32例直肠腺瘤及30例正常直肠黏膜组织石蜡切片进行p53和hMLH1基因蛋白表达的检测。结果①正常直肠黏膜组织、直肠腺瘤组织及早期直肠癌组织中p53蛋白表达阳性率分别为0(0/30)、59.38%(19/32)及68.75%(22/32),其在直肠腺瘤组织和早期直肠癌组织中的p53蛋白表达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二者均明显高于其在正常直肠黏膜组织中的表达(P0.01);hMLH1蛋白在前述三种组织中的表达阴性率分别为0(30/30)、12.50%(4/32)和50.00%(16/32),其在早期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阴性率明显高于在直肠腺瘤组织和正常直肠黏膜组织中的表达(P0.01)。②在直肠腺瘤组织和早期直肠癌组织中p53阳性表达同时合并hMLH1阴性表达者分别占9.38%(3/32)及37.50%(12/32),二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8)。③p53阳性表达和hMLH1阴性表达均与早期直肠癌的分化程度有关(P0.05),而均与患者的性别、年龄、肿瘤最大径、浸润深度及大便潜血均无关(P0.05)。④p53阳性表达与腺瘤的增生程度有关(P=0.009),hMLH1阴性表达与腺瘤的增生程度无关(P0.05)。结论 p53基因和hMLH1基因的同时突变致癌作用明显,可能是直肠癌发生的早期事件之一。  相似文献   

14.
p53 ser249突变对小鼠EF细胞周期和凋亡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研究p53 249编码子突变对小鼠EF细胞p53功能和信号传导的影响.方法 利用基因打靶技术在小鼠ES细胞p53基因249编码子中引入点突变.使编码子249由Arg变成Ser,根据同源重组规律采用PCR或Southern方法筛选带有p53 249突变的阳性ES细胞,并通过测序确定该ES细胞的p53 249编码子已经由Arg变成Ser,然后将含突变而不含筛选标记的ES细胞微注射到从Hprt-/-小鼠收集的囊胚中,将注射过的囊胚植入假孕的雌性小鼠子宫,到第14天取小鼠胚胎EF细胞,用含HAT的培养液[DMEM含10%FCS,glutamine,antibiotics,50 mM mecaptoethanol,和HAT(0.016 mg of hypoxanthine/ml,0.01 mM aminopterin,0.0048 mg of thymidine/ml)]筛选出从ES细胞分化而成的MEF细胞,经测序证实该细胞含有249 Arg到Ser的突变后,该细胞用于研究.利用细胞流式仪检测该突变对MEF细胞周期及凋亡的影响,并利用Western检测相关蛋白的表达.结果 (1)用UV处理EF细胞后,含p53 249编码子突变的EF细胞凋亡百分数,较含野生型p53的EF细胞凋亡百分数明显减少(P<0.05).(2)用UV处理EF细胞后,含p53 249编码子突变的EF细胞对UV诱导的G1/G0细胞周期阻滞作用减弱.(3)用UV处理细胞后,含p53 249编码子突变EF细胞的p53的表达,与含野生型p53 EF细胞p53的表达没有差别,但含p53 249编码子突变EF细胞的BAX和p21的表达,较含野生型p53 EF细胞的BAX和P21的表达减少.结论 p53 249编码子突变可以减弱p53在uV诱导MEF细胞周期阻滞和凋亡过程中的作用,但对p53的表达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15.
p53和c-erbB-2与胃癌关系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介绍近年来抑癌基因p53和癌基因c-erbB-2与胃癌关系的研究进展。方法收集近年来国内、外关于胃癌中p53和c-erbB-2的相关文献并进行综述。结果 p53基因突变和c-erbB-2的过表达是胃癌发生中的常见事件。p53突变与胃癌的发生部位及其侵袭性生物学行为有关;c-erbB-2的过表达可作为判断胃癌预后的独立参数。针对p53及c-erbB-2的基因靶向治疗药物也在不断研究中。结论深入研究p53与c-erbB-2基因在胃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将有助于清楚地认识胃癌的生物学行为,并为胃癌的基因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盛蕾  蒋凤仙  戴俊 《骨科》2023,14(3):281-287
目的 探究脊髓性肌萎缩症(spinal muscular atrophy,SMA)中p53积累的分子机制。方法 构建运动神经元生存基因(Survival motor neuron,Smn)敲低的稳转小鼠运动神经元细胞系NSC34,采用蛋白质印迹和荧光定量PCR检测蛋白和基因的变化;用蛋白合成抑制剂放线菌酮(Cycloheximide,CHX)抑制蛋白合成,蛋白质印迹检测p53蛋白降解情况,采用免疫共沉淀检测p53与MDM2结合情况;采用免疫荧光检测小鼠脊髓组织运动神经元数量,运用流式细胞仪分析细胞周期的分布。结果 在Smn敲低的NSC34细胞中,p53蛋白水平显著增加,但是其基因水平未发生明显变化;当蛋白合成被抑制后,SMN缺失会抑制p53蛋白降解,p53积累后会调控下游MDM2表达显著增加,但是其与p53结合却显著减少;p-p53(Ser18)和acetyl-p53(K382)水平显著升高,K382乙酰化位点会影响p53泛素化结合,导致其泛素化被抑制;最终p53积累导致NSC34细胞和SMA小鼠脊髓组织中细胞周期阻滞和凋亡增加。结论 SMN蛋白缺失通过抑制p53泛素化降解途径导致其积累,进而引起细胞周期阻滞和凋亡。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野生型p53(wtp53)基因对体外培养的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KFB)增殖的影响。方法 通过腺病毒载体将wt-p53基因转染至KFB中,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检测转染组与非转染组KFB中wt-p53的mRNA表达;通过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转染组与非转染组KFB中wt-P53蛋白表达;转染后1~6d用台盼蓝染色法计数活细胞数,并绘制生长曲线;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两组细胞生长周期各时相分布。结果 两组细胞中wt-p53的mRNA表达相差明显,转染组细胞中wt-P53蛋白表达明显强于非转染组;转染组细胞G0~G1期比例明显高于非转染组(P〈0.05),而G2~M期比例明显低于非转染组(P〈0.05)。结论 wt-p53基因能明显抑制体外培养的KFB增殖。  相似文献   

18.
Survivin在胆囊癌中的表达及其与p53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检测胆囊癌中凋亡抑制因子Survivin的表达,研究其与胆囊癌f临床特征的关系,并探讨其与p53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45例胆囊癌组织、20例胆囊息肉、20例胆囊炎及10例正常胆囊组织中Survivin和p53表达。结果45例胆囊癌组织中40例表达Survivin蛋白,34例表达p53蛋白,表达p53的病例中,31例表达Survivin阳性。而在胆囊息肉、胆囊炎及正常胆囊组织中不表达。且Survivin的表达与胆囊癌病人性别、年龄、肿瘤大小、病理分级、Nevin分期、淋巴结转移无关(P〉0.05),而p53与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P〈0.01)。结论Survivin在胆囊癌中的高表达提示其可能与肿瘤的发生有关,Survivin和p53突变对凋亡抑制的协同作用在胆囊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p53对胃癌细胞BGC823中Survivin基因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p53基因对胃癌细胞株BGC823中Survivin基因表达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Western blot技术检测胃癌细胞株BGC823中Survivin和p53基因表达情况;利用质粒pcDNA3.0-rpS3转染该细胞株。应用实时聚合酶链反应(PCR)和Western blot检测细胞在培养后不同时间点Survivin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确认了胃癌细胞株BGC823中Survivin和突变型p53基因的表达。受野生型p53质粒转染的胃癌细胞在培养16和24h后,Survivin mRNA和蛋白质水平呈明显下降趋势。结论 野生型p53在转染胃癌细胞株BGC823后可显著抑制后者Survivin基因的转录和表达。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野生型p53基因对人胃癌细胞端粒酶逆转录酶(hTERT)mRNA转录及端粒酶活性的影响。方法 将含人野生型p53基因的pcDNA3—p53转染人胃癌细胞系BGG—823,通过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转染后细胞hTERT基因mRNA的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结合酶联免疫吸附(PCR ELISA)方法检测端粒酶活性。结果 转染野生型p53基因后48、72h BGC-823细胞的hTERT基因mRNA转录量由对照组的( )下降为( )和( );转染前BGC—823细胞表达高水平的端粒酶活性(3.049),而转染48、72h后的端粒酶活性分别为1.678和0.757。结论 野生型p53基因能够显著抑制人胃癌细胞hTERT基因mRNA的转录,通过下调hTERT、基因mRNA的转录来抑制胃癌细胞的端粒酶活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