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作者对20例胆固醇结石和15例正常人的胆囊上皮细胞分泌颗粒和溶酶体进行了定量分析,同时测定其胆囊胆汁中的糖蛋白含量,比较两组间的差异。结果显示:结石组胆囊上皮细胞分泌颗粒数、体密度和总面积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而溶酶体含量则明显低于对照组;结石组胆汁中糖蛋白含量较对照组高,且胆汁中糖蛋白含量与细胞分泌颗粒数呈正相关,与溶酶体含量呈负相关。作者认为胆囊上皮细胞分泌颗粒影响胆汁糖蛋白量的变化,而溶酶体则可能与细胞内分泌颗粒或蛋白的降解有关,提示胆囊粘膜细胞内结构改变对结石形成起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和分析Megalin mRNA在胆石症病人胆囊上皮细胞的表达变化及其意义.方法 检测62例胆结石和38例胆囊息肉病人胆囊内皮细胞的Megalin mRNA表达水平,应用RT-PCR分析Megalin的表达.结果 发现胆结石病人胆囊上皮细胞表达Megalin mRNA水平远低于胆囊息肉病人的水平,同时检测两组病人血清胆固醇水平的结果 显示血清胆固醇无差别.结论 胆囊上皮吸收胆固醇机制可能在胆结石的病理发生过程中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腹腔镜下治疗正常直径胆总管结石术中行胆囊管切开置入胆道镜,取净结石后留置鼻胆管引流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2017年1月至2022年12月诊治的272例胆总管结石合并胆囊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胆总管直径≤0.8 cm为胆总管正常直径组(n=125),胆总管直径>0.8 cm为胆总管扩张组(n=147)。胆总管正常直径组经胆囊管切开入路取石后缝合胆囊管,胆总管扩张组直接切开胆总管取石后一期缝合。比较两组围手术期临床指标和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 胆总管正常直径组较胆总管扩张组结石小[(0.67±0.12)cm vs(1.21±0.32)cm],术后鼻胆管引流量少[150.00(100.00,250.00)mL vs 200.00(150.00,300.00)mL],术后第1天ALT低[92.00(52.00,167.50)U/L vs 129.00(85.00,208.00)U/L]、总胆红素低[20.00(14.00,34.30)µmol/L vs 25.30(18.40,42.50)µmol/L],术后急性胰腺炎发生率高[9.6%(12/125)vs 3.4%(5/14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正常直径胆总管结石患者行腹腔镜下胆囊管切开取石,留置鼻胆管引流安全可行,可减少患者胆总管创伤,促进快速康复。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胆囊功能改变,并对照血浆中胆囊收缩素(CCK)浓度与胆囊壁CCK受体(CCK-R)数目在胆囊结石发病中的意义。方法 用B超测量胆囊功能,并分正常组、胆囊结石组。对照研究胆囊功能、血浆CCK浓度和胆囊平滑肌CCK-R数。结果 结石组中14例胆囊收缩率正常,空腹体积增大,餐后CCK血浓度正常;另外10例胆囊收缩率降低,餐后CCK血浓度增高。结石组中收缩率正常者胆囊壁CCK-R数明显多于降低者。结论 胆囊空腹体积增大及胆囊壁CCK-R数降低是形成胆石的基础。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腹腔镜与开腹胆囊切除治疗急性结石性胆囊炎的临床疗效及对机体炎症反应的影响。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7年6月收治的117例急性结石性胆囊炎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分为腹腔镜组(61例)和开腹组(56例),采用SPSS17.0软件对所有临床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两组患者术前术后各项指标、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SA)及炎症相关指标等计量资料以( ±s)表示,采用独立t检验;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发生率及并发症发生率等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均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腹腔镜组患者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肛门首次排气时间、VSA评分、下床活动时间、恢复饮食时间以及平均住院时间均明显优于开腹组(均P<0.05);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镜组患者术后1 d、3 d、5 d的血清中C-反应蛋白(CRP)、白介素-6(IL-6)水平和7 d内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开腹组(P<0.05)。 结论腹腔镜胆囊切除治疗急性结石性胆囊炎是安全可行的,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术后恢复快及炎症反应轻的优势,值得在临床中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胆囊微小结石与胆源性胰腺炎关系的回顾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胆囊结石与胆源性胰腺炎的关系一直备受关注,对其认识也在不断深化中。本文回顾性分析有急性胰腺炎病史或于急性胰腺炎恢复期接受胆囊切除术的215例患者的临床及胆囊结石标本等资料,就胆囊微小结石与急性胰腺炎的关系以及急性胰腺炎患者的胆囊切除术等相关问题进行讨论,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探讨胆道菌群结构、免疫水平与胆囊胆固醇结石形成的关联关系.选取2015年6月—2018年6月于河南省直第三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100例胆固醇结石患者作为实验组,选取同时期在该院接受胆囊息肉手术的非胆结石患者100例作为对照组.应用PCR-DEEG技术研究实验组和对照组胆汁和胆囊黏膜细菌种群结构,放射免疫试剂盒检测免疫球蛋...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粘蛋白 (MUC1,MUC3 )在结石性胆囊炎和胆囊腺瘤样息肉中的表达规律。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AEC法和蛋白印迹杂交 (Westernblot)方法对 2 0例正常胆囊标本 (对照组 ) ,3 8例结石性胆囊炎 (结石组 )及 18例胆囊腺瘤样息肉 (息肉组 )的胆囊粘膜中MUC1、MUC3的表达进行检测。结果 免疫组化检测与蛋白印迹杂交分析结果均显示 ,结石组及息肉组MUC1的表达阳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P<0 .0 1) ,而MUC3的表达阳性率则明显低于对照组(P<0 .0 1) ;结石组MUC3的表达阳性率又明显高于息肉组 (P<0 .0 1)。结论 MUC1和MUC3在结石性胆囊炎及胆囊腺瘤样息肉中的表达呈负相关 ,这可能与结石形成及胆囊癌前病变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富含半胱氨酸酸性分泌糖蛋白(SPARC)的全长蛋白及其2.1肽段对人肾小球系膜细胞(HMC)增殖、凋亡及细胞周期的影响,初步探讨SPARE全长蛋白及其肽段对HMC作用的可能机制。方法 采用体外传代培养的HMC,用不同浓度的SPARC全长蛋白及其肽段分别作用不同时间。采用噻唑蓝(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及细胞凋亡;应用Western印迹检测SPARC全长蛋白及肽段对HMC细胞周期调控蛋白cyclin D1、p21^Wafl表达的影响。结果 (1)与对照组比较,不同浓度(12.5、25、50μg/ml)SPARC全长蛋白及其肽段作用48h都能明显抑制HMC的增殖,并呈剂量和时间依赖性,96h达到高峰。(2)12.5μg/ml SPARC全长蛋白及其肽段作用96h,能明显影响细胞周期,使G0/G1期细胞增加,S期细胞减少,可使HMC的细胞周期阻滞在G0/G1期。(3)SPARC全长蛋白及其肽段可在体外诱导HMC细胞凋亡。(4)cyclin D1的表达明显减弱、而p21^Wafl的表达明显增强。结论 SPARC全长蛋白及其肽段可剂量依赖性地抑制HMC的增殖,其作用可能通过抑制cyclin D1的表达、上调p21^Wafl的表达,使细胞周期阻滞在G0/G1期。这为临床治疗原发性、继发性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提供了线索。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随着我国人均寿命的提高.胆囊结石的高龄患者逐年增加。由于高龄患者各大脏器功能显著减退,因此一旦患者处于应急状态重要脏器的代偿功能将显著下降。既往此类患者多选择腹腔镜手术进行治疗,但是由于高龄患者往往病史较长,合并症多,病情发展较为迅速。因此,腹腔镜手术的风险相对也较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开腹胆囊切除术(OC)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对急性结石性胆囊炎患者术后胃肠功能的影响。方法随机将60例急性结石性胆囊炎患者分为开腹组(26例)和腹腔镜组(34例)。开腹组实施OC,腹腔镜组实施LC。比较2组患者术后肠鸣音恢复时间、肛门排气排便时间、进食时间及血清CRP水平。结果 2组均顺利完成手术。腹腔镜组术后肠鸣音恢复时间、肛门排气排便时间、进食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手术后血清CRP水平低于O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OC比较,LC治疗急性结石性胆囊炎,对术后肠胃功能影响小,可促进患者早期康复。  相似文献   

12.
缩胆囊素(CCK)与CCK受体结合发挥胆囊收缩功能。CCK受体是细胞膜上的一类糖蛋白,属G蛋白偶联受体超家族。CCK-1受体(CCK-1R)是CCK受体两个亚型之一,其基因定位于第4号染色体,由5个外显子和4个内含子组成。人类胆囊平滑肌细胞只有CCK-1R,它有三个结构域:N-端胞外域;跨膜区域和G端胞浆域。  相似文献   

13.
背景与目的:病原菌感染可增加结石形成风险,研究胆总管结石患者胆汁和肠道病原菌特点及其与结石复发的相关性对于降低复发风险以及指导医生采取针对性抗菌治疗具有重要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9年6月—2021年6月于海南省琼海市人民医院普通外科接受治疗的82例胆总管结石患者,采用全自动细菌鉴定仪检测胆总管结石患者胆汁和十二指肠...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与小切口胆囊切除术治疗急性结石性胆囊炎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总结2017年5月至2019年8月手术治疗的61例急性结石性胆囊炎患者的临床资料,42例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腹腔镜组),19例行开腹小切口胆囊切除术(小切口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术后第1天疼痛评分、引流管留置时...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急性结石性胆囊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对患者应激反应和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01—2020-06在长垣市中医医院外一科行LC治疗的78例急性结石性胆囊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将2016-01—2017-12行开放胆囊切除术(OC)的患者作为OC组,将2018-01—2020-06行LC术的患者...  相似文献   

16.
17.
采用凝集素免疫组织化学及常规牯液组织化学方法对15例肝内结石病人及3例正常人肝脏的肝内胆管和胆囊的形态学及组织化学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肝内结石病人肝内胆管壁内粘液腺大量增生.浆液腺及胆管上皮出现粘液化改变;胆囊粘膜基本完整,上皮也有轻度粘液化;胆囊与肝内胆管的凝集素受体表达存在一致性,阳性范围与粘液组织化学粘液染色区相对应.且均以岩藻糖及半乳糖含量最丰富。故认为肝内结石主要形成于肝内,胆囊也主动参与了所伴胆囊结石的形成。胆囊的改变不足以支持常规胆囊切除。  相似文献   

18.
19.
目的:观察CD68在胆囊壁中的表达和分布,探讨其与胆固醇结石发病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PV-9000免疫组化方法检测CD68在34例胆固醇结石患者胆囊壁(结石组)和15例非胆囊结石患者胆囊壁(对照组)标本中的表达。结果:CD68主要表达于胆囊黏膜上皮细胞顶侧。结石组的CD68表达显著高于对照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胆固醇结石患者胆囊壁中CD68的表达上调,与胆固醇结石的形成可能有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一期腹腔镜胆囊切除(LC)联合胆总管探查取石(LCBDE)与分期内镜取石(ERCP)和LC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4年6月在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微创治疗的112例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资料,其中52例行一期LC+LCBDE(LCBDE组),60例行ERCP后24 h或择期行LC(ERCP组),比较两组相关临床指标。结果:除LCBDE组平均年龄小于ERCP组外(42.4岁vs.57.4岁,P0.05),两组其余一般资料均具有可比性。两组均无死亡病例,手术成功率(94.3%vs.98.4%)、总并发症发生率(8.2%vs.10.1%)、结石残余发生率(2.0%vs.1.7%)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ERCP组术后高淀粉酶血症发生率明显高于LCBDE组(16.9%vs.4.1%,P0.05),但均为单纯性淀粉酶升高;与ERCP组比较,LCBDE组术后住院时间更短(4.9 d vs.6.3 d),总住院费用减少(21 685.9元vs.30 354.3元),但LCBDE组手术时间明显延长(117.1 min vs.97.4 min)(均P0.05)。结论:一期LC+LCBDE或分期ERCP+LC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均安全、有效,可根据患者情况选择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