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测算浙江省15岁及以上居民健康期望寿命,为评价浙江省成人健康水平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3年浙江省死因监测资料、死因漏报调查资料和2013年全国第五次卫生服务健康调查数据,采用Sullivan方法测算健康期望寿命和无慢性病期望寿命,并计算其占期望寿命的比例。结果浙江省15~20岁组居民健康期望寿命为55.80岁,占期望寿命的87.70%;无慢性病期望寿命为46.68岁,占期望寿命的73.37%;两者占期望寿命的比例均随年龄增加而下降,85岁~组分别降至41.83%和39.54%。15~20岁组男女健康期望寿命占期望寿命的比例分别为89.65%和85.58%,无慢性病期望寿命占期望寿命的比例分别为75.37%和71.12%,各年龄组比较男性均高于女性。15~20岁组城乡居民健康期望寿命占期望寿命的比例分别为86.33%和88.12%,无慢性病期望寿命占期望寿命的比例分别为68.01%和74.80%,各年龄组比较农村均高于城市。结论浙江省居民健康期望寿命、无慢性病期望寿命占期望寿命的比例均达70%以上,且男性高于女性,农村高于城市。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2013年北京市户籍居民高血压流行分布特征,定量分析由高血压导致的缺血性心脏病(IHD)对北京市户籍人群死亡及期望寿命的影响。方法通过2013年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血压测量数据,了解北京市人群高血压流行水平;通过文献综述得到IHD死亡相对危险度(RR),采用全球疾病负担(GBD 2010)研究可比较的危险因素评估(CRA)框架理论,利用血压流行水平数据和RR值计算人群归因危险度(PAR),在北京市死因监测数据(包括人口数据、死亡数据)的基础上,计算2013年北京市归因于高血压的IHD死亡数及其对期望寿命的影响程度。结果 2013年北京市因高血压造成的IHD死亡8 411例,占总IHD死亡人数的43.0%。男性和女性归因于高血压的IHD死亡人数最高的均是75~79岁年龄组,死亡人数随着年龄呈上升趋势。2013年北京市户籍居民0岁期望寿命为81.5岁,其中男性为79.5岁,女性为83.6岁,去除高血压造成的IHD死因后,期望寿命增加1.2年,各年龄组均为女性高于男性。结论北京市户籍人群高血压造成的缺血性死亡比例较高,男性高于女性;对居民期望寿命的影响较为严重,各年龄组的寿命损失均为女性高于男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各类死因对贵州省国家疾病死因监测点居民期望寿命的影响,为政府决策提供依据。方法利用2012年死因监测数据,采用简略寿命表及去死因简略寿命表,计算期望寿命、去死因期望寿命、寿命损失年数和损失率。结果 2012年贵州省国家疾病死因监测点居民的期望寿命76.13岁,男性73.44岁,女性79.15岁,女性期望寿命高于男性。居民期望寿命的损失以循环系统疾病和呼吸系统疾病最严重,对2类疾病去死因后,居民期望寿命男性可增加6.05岁、3.36岁,女性可增加7.27岁、4.57岁。循环系统疾病对男女居民寿命的损失以脑血管疾病影响最大,男性居民损失寿命3.37岁,女性居民损失3.23岁,呼吸系统疾病对男女居民寿命的损失以慢性下呼吸道疾病影响最大,男性居民损失寿命1.72岁,女性居民损失2.18岁。结论期望寿命的提高,在于对心脑血管疾病、慢性下呼吸道疾病等慢性病的预防和控制。  相似文献   

4.
上海市居民期望寿命与健康期望寿命的差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分析不同年龄、性别的上海市居民期望寿命和健康期望寿命的差异。方法 分析比较上海市和全球长寿国家/地区期望寿命的变化趋势;利用全球疾病负担研究建立的疾病和健康结局的失能权重,应用Sullivan法测算上海市居民健康期望寿命,并分析不同年龄、性别人群的健康寿命损失。结果 近40年,上海市期望寿命增长了10.86岁,2016年上海市居民期望寿命为83.18岁,其中男性80.83岁,女性85.61岁。健康期望寿命为69.46岁,其中男性为68.68岁,女性为70.23岁;与期望寿命的差距分别为13.72、12.15和15.38岁;分别占期望寿命的16.49%、15.02%和17.97%。与期望寿命相同,各年龄组女性的健康期望寿命均高于男性,平均差距为1.76岁,两者差距在20~24岁组最小为1.36岁,70~74岁组最大为2.24岁。健康期望寿命损失率随着年龄的上升而上升,<65岁女性高于男性,≥65岁则相反。结论 上海市期望寿命已达世界领先水平,但健康寿命损失较大,需要在降低死亡率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寿命质量,尤其是女性和≥65岁男性是重点关注人群。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浙江省居民1998、2003和2008年健康期望寿命以及年龄、性别和城乡之间的差异.方法 利用浙江省死因监测资料和浙江省卫生服务调查家庭户成员相关健康资料,采用Sullivan法计算健康期望寿命.结果 浙江省居民期望寿命、健康期望寿命和健康期望寿命比值,1998年为73.89岁、58.09岁和78.62%,2003年为75.91岁、57.76岁和76.08%,2008年为76.70岁、59.57岁和77.66%.浙江省居民期望寿命、健康期望寿命和健康期望寿命比值均随着年龄的上升而下降.女性期望寿命高于男性,男性健康期望寿命比值高于女性.城市居民期望寿命高于农村居民,但是农村居民健康期望寿命和健康期望寿命比值均高于城市居民.结论 浙江省居民期望寿命随着年份递增而递增,不同年龄、不同性别和不同地区的健康期望寿命存在差异,应采取不同卫生政策.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我市城市居民 1982~ 1999年寿命损失对人群生存时间和工作时间的影响。方法 运用减寿年数 (PYL L )统计方法对 1982~ 1999年昆山市居民潜在寿命减少年数进行分析。结果 寿命损失以损伤与中毒及恶性肿瘤为高 ,此二者的 PYL L占全死因 PYL L的 5 6 %以上 ,其中男性二者的 PYL L占全死因 6 0 %以上 ,男性 PYL L率均大于女性 ,男、女性的 PYL L率 (除脑血管病外 ) 1991~ 1999年较 1982~ 1990年均有所下降 ,这与我市居民的人口老龄化比例逐年提高和期望寿命逐年增加、女性高于男性相一致。结论 引起我市居民“早死”的主要原因是损伤与中毒和恶性肿瘤 ,因脑血管病死亡引起的居民寿命损失呈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长春市全死因监测点死因分布特点,计算长春市5城区居民期望寿命以及重要死因对期望寿命的影响,为慢性病的预防、控制提供依据。方法利用死亡率、构成比及期望寿命对2011年五城区居民死亡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1年5城区居民总死亡率5.23‰,男性高于女性。前5位死因依次是心脏病、恶性肿瘤、脑血管病、呼吸系统疾病及其他疾病,占总死因的83.43%。本市5城区居民期望寿命78.56岁,女性期望寿命高于男性。如果去除主要死因,长春市期望寿命将有提高。结论慢性病在总死亡中所占比例最高,是目前危害本市居民健康的主要疾病和死因,预防和控制慢性病是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估糖尿病患病和死亡对居民健康期望寿命的影响。方法 采用去病因健康期望寿命计算方法,整合人群死因、健康自评以及糖尿病患病等资料,定量分析糖尿病对人群健康期望寿命的影响以及造成健康损失的内部构成。结果 2013年浙江省15岁居民健康期望寿命为55.80岁,去除糖尿病病因,男、女性居民健康期望寿命分别增加0.86岁和1.13岁,城市和农村居民分别增加1.04岁和0.66岁,女性居民增幅大于男性居民,城市居民增幅大于农村居民;糖尿病死亡、患病造成的健康寿命损失分别为0.10岁和0.79岁,患病/死亡健康寿命损失之比为7.92。结论 2013年浙江省居民糖尿病患病导致的健康寿命损失远大于死亡,应降低城市地区,特别是女性人群的糖尿病流行水平是减少糖尿病对人群健康寿命影响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遵义市居民期望寿命,了解主要死因对遵义市居民期望寿命的影响,为制定疾病预防和控制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2014年遵义市死因监测点数据和漏报数据,运用简略寿命表和去死因简略寿命表,计算期望寿命、去死因期望寿命、寿命损失年数和损失率等指标。结果 2014年遵义市死因监测点居民期望寿命为75.76岁,男性和女性依次为73.41岁和78.43岁,女性期望寿命比男性高5.02岁。去除循环系统疾病、肿瘤、呼吸系统疾病、损伤与中毒、消化系统疾病前5位死因后,人均期望寿命可依次增加6.66、2.03、1.97、1.35和0.40岁,男性期望寿命增幅与全人群一致,女性期望寿命顺位与全人群略有差别,呼吸系统疾病居第2位。去除脑血管病、心脏病、恶性肿瘤和慢性下呼吸道疾病后,期望寿命分别增长2.80岁、2.31岁、0.92岁、0.87岁。结论 遵义市居民期望寿命值有待进一步提高,重点应加强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以及慢性下呼吸道疾病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防治工作。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2014—2019年中山市户籍居民心血管病死亡现状及寿命损失情况,为制定科学有效的心血管病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4—2019年中山市死因监测数据,按照ICD-10对疾病编码和分类,利用Excel-2010计算不同性别、年龄组的心血管病粗死亡率和标化死亡率,死亡率的时间变化趋势分析采用Cochran-Armitage趋势检验。计算去心血管病期望寿命、潜在减寿年数(PYLL)、潜在减寿率(PYLLR)和平均减寿年数(AYLL)等寿命损失指标并比较。结果 2014—2019年中山市心血管病平均粗死亡率为227.91/10万(标化死亡率189.30/10万)。男性死亡率高于女性;无论男性还是女性,粗死亡率和标化死亡率均呈下降趋势(P0.01)。心血管病死亡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加(P0.01),死亡主要集中在45岁及以上年龄组,15~44岁组、65岁及以上年龄组的死亡率呈下降趋势(P0.01)。脑血管病、缺血性心脏病和高血压性心脏病占心血管病死因的95.63%。全死因期望寿命为80.00岁,去心血管病死因后,男性和女性寿命分别增加3.50岁和2.75岁。因心血管病死亡导致的PYLL为137 845人年,PYLLR为14.02‰,AYLL为5.95年。PYLLR呈现总体逐年下降趋势,而AYLL总体逐年上升。男性PYLL、PYLLR和AYLL明显高于女性。结论中山市心血管病死亡率呈下降趋势,但心血管病导致的疾病负担仍然严重,其中男性和45岁及以上年龄组人群是心血管病死亡的高危人群,应对不同人群采取有针对性的预防措施,以减少心血管病的发生和死亡,提高居民健康生命质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石林县男女期望寿命情况 ,为有关部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流行病学调查研究方法进行研究。结果 :石林县男性平均期望寿命为 70 .12岁 ,女性平均期望寿命为 73.89岁 ,女性比男性寿命长 3.77岁 ,比云南省第四次人口普查期望寿命提高 13.4 9岁 ,平均每年延长 1.35岁。结论 :石林县近 10年经济、文化、医疗、卫生保健发展很快 ,人民群众期望寿命延长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北京市大兴区户籍居民的主要死因及对期望寿命的影响,为提高居民健康水平和制定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利用2018年北京市大兴区户籍居民死亡监测资料,计算死亡率、标化死亡率、死因顺位、期望寿命和去死因期望寿命等相关指标。结果 2018年北京市大兴区户籍居民粗死亡率为612.49/10万,标化死亡率为415.31/10万,男性死亡率(697.89/10万)高于女性(361.77/10万)。居民死因顺位前5位分别是心脏病、恶性肿瘤、脑血管病、呼吸系统疾病、损伤和中毒,占全部死因的比例达82.14%;其中恶性肿瘤及心脏病分列男女性的首位死因,分别占男女性全部死因的25.52%和25.36%。居民人均期望寿命为81.07 岁,男性78.59岁,女性83.62岁;造成寿命损失的死因依次为心脏病、脑血管病、恶性肿瘤、呼吸系统疾病、损伤和中毒,去除后寿命分别增加2.98、2.82、2.54、0.87和0.81岁。结论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是影响大兴区居民健康和期望寿命的主要因素,应加强慢性病的综合防治工作。此外,应重视交通事故、跌落和自杀等伤害的监测与干预,提高居民期望寿命。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比较上海市1990—2010 年不同时期人群期望寿命变化趋势,探讨疾病谱变化对期望寿命的影响,确定疾病干预的优先领域。 [方法] 利用1990—2010 年上海市居民死亡登记系统的死亡数据和上海市公安系统的人口数据,应用简略寿命表法、期望寿命分解法、死因分解法,比较年龄和不同死因对期望寿命的影响。 [结果]1990—2010 年上海市男性和女性期望寿命分别增加了6.91 岁和6.94 岁,年均增寿均达0.35 岁。65 岁以上老年人口对期望寿命增长的贡献最大,男女分别占增寿总量的52.97%和51.44%。呼吸系统疾病、循环系统疾病和肿瘤死亡率的降低是期望寿命增加的主要原因,他们对男女性期望寿命的贡献分别为2.13 岁和1.98 岁、1.42 岁和1.89 岁、1.35 岁和0.67岁。 [结论] 上海市现阶段,居民的死亡大部分是疾病造成,提高人群期望寿命,重点是关注中老年人健康状况。近20年慢性病死亡率虽大幅下降,但仍是上海市主要死因,建立健全慢病防治体系,提高慢性病防治效果,是进一步提高上海市人口健康水平,增加上海市居民期望寿命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4.
目的:基于卫生系统现有数据测算北京市居民健康期望寿命,对该指标本土化研究与应用提出建议。资料与方法:利用2008年北京市年度人口和死亡资料,第四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和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资料,基于沙利文法测算常用健康期望寿命指标。结果:2008年北京市居民0岁自评健康期望寿命为72.75岁,男性71.22岁,女性73.89岁。0岁无失能期望寿命75.18岁,男性73.85岁,女性76.56岁。0岁无慢性病期望寿命62.73岁,男性61.87岁,女性63.75岁。北京居民健康期望寿命在期望寿命中的占比男性通常高于女性,但老年人口中,男性健康期望寿命在期望寿命中的占比低于女性。政策建议:使用健康期望寿命作为居民健康状况评价的重要指标,借鉴国外成熟经验建立本土化的数据报告和收集制度,推进居民全生命周期人口相关信息数据的整合与利用,重视老年人口的长期照护需求及其健康支持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启东市居民1975—2004年预期寿命的变化趋势,了解启东居民的健康水平。[方法]寿命表的编制采用蒋庆琅(C.L.Chiang)法,使用SPSS 11.0软件编程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975—2004年启东市居民的平均寿命由71.5岁增加到78.8岁,提高了7.3岁。从1995年以后随着婴儿死亡率的下降,预期寿命提高明显;各时期女性的预期寿命均明显高于男性(7岁左右)。[结论]启东市居民预期寿命的提高体现了启东居民健康水平的提高和经济发展和卫生事业的进步。  相似文献   

16.
辽宁省城乡居民30年间出生期望寿命差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分析30年间辽宁省城乡居民出生期望寿命的变化及主要疾病死亡率对期望寿命年代差异的影响.方法 应用简略寿命表法、期望寿命差异的年龄分解和死因分解法分析辽宁省城乡居民1973-1975年和2004-2005年的死亡数据,以死亡率变化对出生期望寿命年代差异的贡献值及百分比为分析指标.结果 30年间辽宁省城市、农村居民期望寿命分别增加了4.68岁和4.91岁,女性增幅显著大于男性.0~4岁和55~74岁组人群死亡率下降对城乡居民期望寿命增加的贡献比例最大,男性为76.27%和82.81%,女性为58.76%和62.13%.呼吸系统疾病和传染病是对期望寿命年代差异贡献最大的两类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率下降对不同人群期望寿命增加的贡献比例为62.20%(城市女性)~85.39%(农村男性),传染病的贡献比为16.70%(城市女性)~36.26%(农村男性).城乡居民心脏病死亡率、农村居民脑血管病和恶性肿瘤死亡率的增加对期望寿命年代差异的贡献率为负值.结论 呼吸系统疾病和传染病是影响30年间辽宁省城乡居民期望寿命差异的主要疾病,提高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防治水平是进一步提高居民期望寿命的关键.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impact of mortality by age and causes of death on life expectancy at birth among residents of Liaoning province.Methods The study included mortality data of urban and rural residents in two periods (1973-1975 and 2004-2005).Both Abridged Life Table and Arriaga method were used to calculate and to decompose life expectancy changes by age and causes of death.Results From 1975-2005,the life expectancy increased by 4.68 years in urban residents and 4.91 for rural residents with a higher increment among females than males.Most part of the increase (76.27% and 82.81% for urban and rural male,58.76% and 62.13% for urban and rural female) in life expectancy within the last 30 years could be explained by the decrease of mortality in the populations at age 0-4 and 55-74.Diseases related to respiratory system and infectious disease were contributing the most to the gap in life expectancy between the two periods.Mortality of heart disease was a negative contributor to the changes in life expectancy among both rural and urban residents while the mortalities of cerebro-vascular diseases and malignant tumors were the negative contributors for rural residents.Conclusion The increase of life expectancy in the last 30 years was mainly resulted from the decrease of mortality on both respiratory and infectious diseases.Control of chronic diseases is the key point to increase the life expectancy among the residents of Liaoning province.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2017年开封市居民期望寿命及寿命损失情况。方法收集2017年开封市死亡资料,采用ANACONDA(Analysis of Causes of National Deaths for Action,ANACONDA)软件对死亡数据质量进行评价,通过死亡率、标化死亡率、构成比、死因顺位、期望寿命、潜在减寿年数(Potential Years of Life Lost,PYLL)等指标对居民死亡情况及寿命损失进行描述。结果2017年全市共报告死亡病例25099例,死亡率645.05/10万(标化死亡率577.12/10万),男性死亡率高于女性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6.00,P<0.001)。居民平均期望寿命为78.08岁(男性74.90岁,女性81.26岁)。前五位死因依次为:心脏病、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呼吸系统疾病、损伤与中毒。去除前五位死因后,平均期望寿命增加10.43岁。四类慢性病造成的早死概率为18.32%。2017年开封市1~69岁人群因各种疾病导致128808人年的潜在减寿年数损失,平均减寿年数(Average Years of Life Lost,AYLL)为13.77年。结论慢性病尤其是心脑血管疾病及恶性肿瘤是造成开封市居民寿命损失的主要原因,期望寿命的提高关键在于对循环系统疾病、恶性肿瘤等慢性病的预防和控制。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山西省居民预期寿命水平,并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SAS13.0软件编制普查人口简略寿命表;用系统聚类法分析经济状况、卫生事业发展水平对居民预期寿命的影响。结果2010年山西省居民预期寿命为77.07岁,其中男性为75.02岁,女性为79.39岁,比2000年分别提高4.40岁、4.07岁和4.78岁,城镇居民预期寿命高于农村。2010年11个市居民预期寿命仍为太原市最高,晋城市最低。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山西省经济及卫生事业发展越好的地区预期寿命越高。不同地理位置居民预期寿命有所差别,中部地区居民预期寿命较高。结论山西省居民预期寿命不断提高,社会经济、卫生事业发展水平以及自然环境因素是影响居民预期寿命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