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 毫秒
1.
目的:研究线粒体DNA突变与氨基糖甙类抗生素致聋(AAID)的关系,建立相应的基因诊断方法。方法:应用连接酶链反应(LDR)对一个AAID家系的所有成员(共11人)及56例听力正常对照个体的线粒体DNA(mtDNA)突变进行研究。结果:AAID家系中检出7例突变个体,而56例听力正常对照个体均无突变。结论:本研究建立一种特异、方便,简便,适合批量检测AAID中mtDNA点突变的方法,通过对一个AA  相似文献   

2.
3.
目的:通过对一个氨基甙类抗生素致聋家系11名成员的线粒体DNA进行分析,探讨该病的遗传方式及与线粒体DNA突变的关系。方法:对11名成员外周血线粒体DNA进行PCR-RFLP及测序分析。结果:8例标本的PCR-RFLP结果异常,测序表明其均存在1555位点C-T突变。结论:氨基甙类抗生素致聋与线粒体DNA突变有关,该家系呈典型母系遗传。  相似文献   

4.
抗生素中毒所致的耳聋 ,是感觉细胞遭受损害而引起的耳聋。一般认为 ,人体内的神经细胞一旦死亡 ,就不能再生。因此 ,抗生素药物性耳聋的治疗 ,至今仍是医学上一大难题。1 药物性耳聋的严重性药物性耳聋 ,早已成为医药学家密切关注的问题。引起药物性耳聋的关键是用药不当。前  相似文献   

5.
66例氨基糖甙类抗生素致聋患者的线粒体DNA1555位突变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认为 mt DNAA15 5 5 G突变与氨基糖甙类抗生素致聋 (AAID)有关。通过调查采集了 6 6例 AAID病例 ,采外周血作 PCR- RFL P分析 ,对照组为 30例正常人 ,分析 mt DNAA15 5 5 G突变在 AAID中的作用。研究发现 :6 6例AAID患者中 ,14例具有 A15 5 5 G突变 ,而其余的 5 2例和对照组均无此突变。这表明 mt DNAA15 5 5 G突变是人体对氨基糖甙类抗生素遗传易感性的分子基础之一 ,基因和环境因素的相互作用可能在 AAID的发生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线粒体 D N A 突变与氨基糖甙类抗生素致聋( A A I D) 的关系,建立相应的基因诊断方法。方法:应用连接酶链反应( L C R) 对一个 A A I D 家系的所有成员( 共11 人) 及56 例听力正常对照个体的线粒体 D N A(mt D N A) 突变进行研究。结果: A A I D 家系中检出7 例突变个体,而56 例听力正常对照个体均无突变。结论:本研究建立了一种特异、简便、适合批量检测 A A I D 中mt D N A 点突变的方法,通过对一个 A A I D 家系mt D N A 点突变的研究,为探讨 A A I D 发病的分子遗传学机制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一个氨基甙类抗生素致聋家系线粒体DNA序列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对一个氨基甙类抗生素致聋家系11名成员的线粒体DNA进行分析,探讨该病的遗传方式及与线粒体DNA突变的关系。方法:对11名成员外周血线粒体DNA进行PCR-RFLP及测序分析。结果:8例标本的PCR-RFLP结果异常,测序表明其均存在155位点C-T突变。结论:氨基甙类抗生素致聋与线粒体DNA突变有关,该家系呈典型母系遗传。  相似文献   

8.
细菌性脑膜炎致聋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抗生素治疗方法的进步,脑膜炎所引起的病死率大大降低。但许多幸存下来的患者伴有各种严重的神经系统损害,其中耳聋是最常见的后遗症。细菌性脑膜炎所致耳聋通常为永久性、不可逆的双耳聋,发生率为6%~37%,其中极重度聋(〉90dB)约占5%。细菌性脑膜炎是后天获得性感音神经性耳聋和耳蜗骨化最主要的原因之一。而在所有病原体中,肺炎链球菌导致耳聋的发生率最高。  相似文献   

9.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致聋的遗传异质性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确定线粒体 DNA1 2 S r RNA基因的 1 5 5 5位点 A→ G的突变与药物性致聋的关系。方法 :采用 PCR- RFLP的方法分析家族性和散发性氨基糖苷类抗生素 ( Am An)致聋的易感性与 1 2 SRNA的相关性。结果 :在一个典型的 Am An致聋的家系中 ,全部患者均未检出 1 2 SRNA基因 1 5 5 5 G的突变 ,在 1 88例散发 Am An致聋的患者中仅有 5 .32 %携带 1 5 5 5 G的突变。而在一个母系遗传的进行性感音神经性耳聋 ( SNHL)家系中却检到了 1 5 5 5 G的突变。结论 :Am An致聋具有遗传异质性 ,Am An致聋可能还有线粒体基因的其它位点的突变参与。  相似文献   

10.
孙健美 《实用医技杂志》2006,13(19):3527-3527
阿司匹林应用于心脑血管疾病的抗凝治疗,在临床上收到了良好的疗效,但阿司匹林引起上消化道出血的病例也不少见。我院近年来收住的1例老年男性患者,持续服用阿司匹林防治心脑血管疾病,引起上消化道出血致死亡,值得临床医生借鉴。  相似文献   

11.
欧强 《大家健康》2009,(11):53-53
阿司匹林被称为20世纪奇药,可镇疼、降热、消炎,预防心脏病和中风也可服阿司匹林。现在又传出消息说,阿司匹林可防大肠癌。最近美国研究者有一篇文章发表在《新英格兰医药》杂志上。  相似文献   

12.
阿司匹林肠溶片致胃肠粘膜损伤42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阿司匹林作为一种非甾体类抗炎药物,在临床上很受欢迎,随着医药界深入研究,其新的药理作用不断被重新认识和发现.近年用于预防缺血性脑血管病及心肌损害等,但其导致的胃肠道粘膜损伤渐被临床所重视,为了减少消化道反应,制成肠溶片,每片仅25mg,但仍有导致胃肠粘膜损伤的可能,现将1997年1月~2002年1月胃肠镜检查所遇阿司匹林肠溶片致胃肠粘膜损伤42例进行回顾性分析.  相似文献   

13.
14.
《求医问药》2006,(1):51-51
常用于对付头痛脑热及心脏病的百年老药阿司匹林,也可用于预防“妊高征”。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经过8年多的研究发现,孕妇从妊娠第28周至30周开始,每天口服小剂量阿司匹林,可降低“妊高征”和胎儿生长迟缓的发生率。王泽华教授带领的课题组从1995年6月起,选取84例怀孕28周至30周的高危孕妇,分成两组,对其中一组每天给予75毫克阿司匹林口服,连续服用6至8周;另一组只服用安慰剂。经超声仪监测发现:第一组妊高征和胎儿发育迟缓的发生率(分别为10%和7.5%),均显著低于第二组(均为27.3%),且小剂量阿司匹林对母婴无明显副作用。“妊高征”又称妊…  相似文献   

15.
李子洪  彭敏 《中原医刊》2003,30(4):39-40
抗生素的发展给人类健康带来福音 ,但随着科技的进步 ,抗生素的更新换代和广泛的临床应用其缺陷也暴露出来 ,特别是耳毒性抗生素对人类的危害已引起专家和社会的高度重视。1 什么是耳毒性抗生素某些抗生素类药物的使用能损害听力器官、影响中枢神经 ,甚至使人因药物中毒而致耳聋 ,这些抗生素统称为“耳毒性抗生素”。主要有 :链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新霉素等。有些抗生素容易损害前庭 (管理平衡的器官 )引起眩晕、有些则选择性地伤害耳蜗 (管理听觉的器官 )引起耳聋。像链霉素等属前者 ,而双氢链霉素等属于后者 ;卡那霉素等可同时侵…  相似文献   

16.
17.
18.
我今年64岁,患脑梗已经5年了。两周前,我在去医院复查时,医生给我开了银杏叶片和阿司匹林,让我长期服用。请问,我能同时服用这两种药物吗?  相似文献   

19.
近10年应用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致聋文献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明仲  章激 《中国全科医学》2005,8(18):1518-1519
目的 探讨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致聋的原因。方法 检索1994年以来医药刊中庆大霉素、阿米卡星、小诺霉素致聋报道。按用药指征、剂量、用法等指标分析其用药合理性。结果 检得13篇文献25例致聋报道,不合理用药占76%。结论 合理用药是避免该类药物致聋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线粒体DNA(mitochondrial DNA,mtDNA)突变与非综合征性遗传性耳聋的关系,并且建立相应的基因诊断方法。方法:调查并收集2个非综合征性耳聋家系、6个散发病例及25例正常个体的外周静脉血样本.从白细胞中提取DNA,聚合酶链反应扩增mtDNA目的片段,分别用BsmAⅠ、ApaⅠ及XbaⅠ限制性内切酶检测1555^G、3243^G、7445^G和del961Cn点突变,对相关的扩增片段进行基因测序。结果:酶切检测,两家系中全部12例的耳聋患者均为1555^G点突变阳性。家系中的其他成员、6例散发病例及25例正常人均为阴性,调查的所有个体(包括患者)3243^G、7445^G和del961Cn点突变均为阴性。mtDNA测序:酶切显示,1555G突变阳性病例均发现(nt)1555A→G转换,3243^G、7445^G及del961Cn点突变阴性。结论:1555^G点突变呈母系遗传;1555^G点突变在母系遗传非综合征型耳聋家系中有较高的发生率,在散发型病例中发生率较低:提示1555^G点突变是该类耳聋分子诊断的有用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