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胆脂瘤上皮细胞增殖及分子调控机制的免疫组化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近年来研究表明胆脂瘤细胞的过度增殖行为与信号传导相关的蛋白酪氨酸激酶(protein tyrosine kinases,PTKs)异常激活有关,信号传导中涉及细胞周期,G1期的重要调控者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4(cyclin dependen kinase4,CDK4)和其特异性抑制因子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抑制物p15调控结果对细胞周期产生重要影响,有决定细胞增殖还是凋亡的作用,因此,我们用超敏免疫组化技术(ultrasensitive immunohistochemistry,SP)检测胆脂瘤上皮细胞磷酸化PTKs、CDK4、p15的表达水平,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中耳胆脂瘤上皮具有异常增殖的能力,在某些基因、蛋白、细胞因子的调控下,其凋亡能力亦显著增强.先后有多种基因被发现在胆脂瘤上皮中存在异常表达,其中既有促进细胞增殖的基因,如c-myc、c-jun、Ras;也有促进细胞凋亡的基因,如Erb-2、p53、p27.本文就近年来胆脂瘤上皮增殖与凋亡的基因调控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3.
胆脂瘤上皮细胞增殖与凋亡涉及细胞的化学介质信息分子、信息传导、基因调控等方面因素,本文就这些因素及其对上皮细胞增殖、凋亡及骨质破坏的影响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4.
胆脂瘤上皮细胞增殖与凋亡的信息传导及基因调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胆脂瘤上皮细胞增殖与凋亡涉及细胞的化学介质信息分子、信息传导、基因调控等方面因素,本就这些因素及其对上皮细胞增殖、凋亡及骨质破坏的影响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中耳胆脂瘤上皮的过度增殖性和生长方式。方法 用免疫组化SP法观察了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epidermalgrowthfactorreceptor,EGFR) ,增殖细胞核抗原Ki6 7、Ⅳ型胶原蛋白(collagenIV)和层粘连蛋白 (laminin ,LN)在 18例胆脂瘤标本的表达 ,并与 8例外耳道正常皮肤相比较。结果 EGFR有两种染色图案 ,棕黄色的线状或颗粒状胞膜强染色和颗粒状的胞浆染色 ,胆脂瘤标本染色均强于皮肤。在Ki6 7的免疫染色中 ,阳性细胞核为棕黄色 ,胆脂瘤上皮的阳性细胞核比皮肤多。CollagenIV和LN图案极其相似 ,为连续的棕黄色线状和 (或 )带状图案。 4例胆脂瘤上皮基膜下结缔组织中的血管比皮肤丰富。结论 EGFR和Ki6 7在胆脂瘤上皮的表达从不同角度反映了胆脂瘤上皮的过度增殖性。CollagenIV和LN的表达说明胆脂瘤属良性病变 ,血液供应可能比皮肤丰富  相似文献   

6.
胆脂瘤上皮过度增殖行为的免疫组化研究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20  
目的 探讨中耳胆脂瘤上皮的过度增殖性和生长方式。方法 用免疫组化SP法观察了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增殖细胞核抗原Ki67、Ⅳ型胶原蛋白(collagenⅣ)和层粘连蛋白(laminin,LN)在18例胆脂瘤标本的表达,并与8例外耳道正常皮肤相比较。结果 EGFR有两种染色图案,棕黄色的线状或颗粒状细胞膜强染色和颗粒状的胞浆染色,胆脂瘤标本染色均强于皮肤。在Ki67的免疫染色中,阳性细胞核为棕黄色,胆脂瘤上皮的阳性细胞核比皮肤多。CollagenIV和LN图案极其相似,为连续的宗黄色线状和(或)带状图案。4例胆脂瘤上皮基膜下结膀组织中的血管比皮肤丰富。结论 EGFR和Ki67在胆脂瘤上皮的表达从不同角度反映了胆脂瘤上皮的过度增殖性。CollagenIV和LN的表达说明胆脂瘤属良性病变,血液供应可能比皮肤丰富。  相似文献   

7.
中耳咀脂瘤发病机制研究目前主要集中在分子水平上,包括胆脂瘤上皮细胞增殖与凋亡、胆脂瘤组织蛋白水解酶、细胞因子及骨保护素/核因子-K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核因子-kB受体活化因子系统等。本文就目前国内外该领域的研究方向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8.
中耳咀脂瘤发病机制研究目前主要集中在分子水平上,包括胆脂瘤上皮细胞增殖与凋亡、胆脂瘤组织蛋白水解酶、细胞因子及骨保护素/核因子-K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核因子-kB受体活化因子系统等。本文就目前国内外该领域的研究方向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9.
中耳胆脂瘤是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的一种类型,其特征是中耳腔内存在高度增殖的角化鳞状上皮和邻近骨质的破坏以及细胞的加速凋亡。先后有多种基因被发现在胆脂瘤上皮中存在异常表达,其中既有促进细胞增殖的基因,如c-myc、c-jun、Ras;也有促进细胞凋亡的基因,如Erb-2、p53、p27。本文就近年来中耳胆脂瘤与增殖凋亡相关基因调控研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0.
增殖期细胞核抗原(PCNA)是出现于细胞周期G1期至S期的细胞核中的蛋白质,参与细胞核DNA合成与细胞增殖。为了解中耳胆脂瘤表皮的增殖能力,应用抗PCNA抗体的免疫组化方法,观察了外耳道骨部皮肤(对照组)胆脂瘤表皮PCNA染色差异性及胆脂瘤表皮下炎性细胞浸润对PCNA染色的影响,并在同一标本上观察了PCNA和转化生长因子-α(TGF-α)的分布。用于该研究的胆脂瘤标本系为成人患者手术中收集,共15例;正常外耳道骨部皮肤5例。与对照组不同的是,不但胆脂瘤表皮基底细胞层和基底上细胞层,而且更靠近表面…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PCNA)在中耳胆脂瘤上皮中的表达和定位以及与中耳炎道皮肤关系。方法:采用PCNA单克隆重抗体对16例中耳胆脂瘤组织例正常外耳道皮肤,面部支及鼓膜进行免疫定位检测。结果:PCNA阳性细胞率愈高。结论:中耳胆脂瘤上皮组织具有过度增殖能力。上皮下炎症反应可能是角化细胞过度增殖的一个原因。  相似文献   

12.
中耳胆脂瘤上皮增殖能力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增殖细胞核抗原 (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PCNA)在中耳胆脂瘤上皮中的表达和定位以及与中耳炎症的关系。方法 :采用 PCNA单克隆抗体对 16例中耳胆脂瘤组织和 6例正常外耳道皮肤 ,面部皮肤以及鼓膜进行免疫定位检测。结果 :PCNA阳性细胞仅见于正常外耳道、面部皮肤和鼓膜的基底细胞层和棘细胞层的开始部位 ,亦可见于胆脂瘤组织上皮全层。上皮下炎性细胞浸润愈重 ,PCNA阳性细胞率愈高。结论 :中耳胆脂瘤上皮组织具有过度增殖能力。上皮下炎症反应可能是角化细胞过度增殖的一个原因  相似文献   

13.
中耳胆脂瘤上皮细胞DNA的特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采用流式细胞术分析胆脂瘤上皮细胞的 DNA特征 ,探讨胆脂瘤的病理学属性。方法 :利用机械捣碎法将新鲜的胆脂瘤和外耳道上皮制成单细胞悬液 ;采用 PI法 ,对 2 5例胆脂瘤上皮和 10例正常外耳道细胞上皮的 DNA进行流式细胞术分析。结果 :胆脂瘤上皮细胞和外耳道上皮细胞的核型均为二倍体 ,未见异倍体。胆脂瘤上皮细胞 S期细胞数 (10 .9± 2 .32 ) %明显高于外耳道上皮 (7.31± 2 .82 ) %。结论 :虽然胆脂瘤破坏力强 ,易复发 ,但从染色体水平看来 ,仍提示为一种炎性病变 ,未见有恶变倾向。  相似文献   

14.
中耳胆脂瘤上皮细胞增生与凋亡状态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研究中耳胆脂瘤上皮细胞增生和凋亡的状态。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染色 SABC技术及原位凋亡细胞标记技术 (TU NEL 法 ) ,对 2 0例中耳胆脂瘤上皮组织和 10例外耳道正常上皮组织样本进行研究。结果 :在中耳胆脂瘤上皮中 ,增殖细胞核抗原 (PCNA )阳性细胞大量存在于基底细胞层、棘细胞层及颗粒细胞层 ,而在正常外耳道上皮中 PCNA阳性细胞仅存在于基底层 ;在胆脂瘤上皮中 PCNA阳性细胞率和平均光密度分别为(36 .91± 2 2 .77) %和 0 .2 4 2 7± 0 .0 5 86 ,明显高于正常外耳道上皮中的 PCNA阳性细胞率 (10 .2 5± 2 .6 5 ) %及平均光密度 (0 .1340± 0 .0 36 3) ,其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0 .0 5 )。同时 ,在胆脂瘤上皮中 ,凋亡细胞存在于棘细胞层及颗粒细胞层 ,而外耳道正常上皮与之相似 ,但两者的凋亡率分别为 (2 7.5 0± 12 .5 0 ) %和 (9.96± 3.86 ) % ,其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 )。结论 :中耳胆脂瘤上皮具有高度增生和凋亡的能力 ,并因上皮细胞的增生、分化、凋亡导致角化碎片累积而形成胆脂瘤  相似文献   

15.
中耳胆脂瘤的发病机制迄今仍是个争论的问题。作者用对细胞角蛋白(CK)链特异的单克隆抗体和间接免疫过氧化物酶染色技术测定中耳胆脂瘤中CK表达的模型来调查研究。获得性中耳胆脂瘤:调查肯定了当基质分化时CKs5,10,和14的专性表达。全部12例的基质组织均被抗体21D7弱染,12例中11例染色达到全部累积的碎片。细胞角蛋白10染色较强,且限于基底上层。但在分化晚期仅8例基底上层染色。另4例CK10染色是从基底上第一层向上出现的。K。8.60产生相同的染色。外形。细胞角蛋白是下半基质的突出标记。CK14的渐进性丧失成为终未分化的特性…  相似文献   

16.
不同部位胆脂瘤侵袭性的免疫组化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用免疫组化的方法探讨不同原发部位胆脂瘤侵袭性的差异。方法根据胆脂瘤的原发部位对标本进行分组,其中上鼓室胆脂瘤7份,鼓室窦胆脂瘤8份,外耳道胆脂瘤4份。对中耳胆脂瘤根据上皮下基质炎症情况分别进行观察,其中炎症组7份,非炎症组8份。用免疫组化SP法观察增殖细胞核抗原Ki-67和Ⅳ型胶原在不同原发部位,基质不同炎症反应程度的胆脂瘤标本中的表达,并对染色结果进行量化处理,采用非参数秩和检验并进行统计学对比分析。结果Ki-67在胆脂瘤中具有明显的表达,计算表达阳性率,比较上鼓室胆脂瘤和鼓室窦胆脂瘤的阳性率,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Z=0.189,差异参数为0.850)。中耳胆脂瘤和外耳道胆脂瘤标本之间,差异也没有统计学意义(Z=1.306,差异参数为0.192)。对同一标本的不同部位按炎症反应程度进行量化分类比较,2组之间进行非参数的秩和检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2.939,差异参数为0.003)。Ⅳ型胶原在胆脂瘤上皮中仅有间断表达,尤其在胆脂瘤乳头状突出的部位表达断裂明显。结论原发部位的不同不是造成胆脂瘤侵袭性差异的主要因素,而炎症的严重程度能影响胆脂瘤的侵袭性。Ⅳ型胶原在各组胆脂瘤的表达中的断裂说明胆脂瘤侵袭骨质的行为是胆脂瘤局部的至少是从局部开始并逐渐扩散的行为,局部病情的严重程度与局部的炎症反应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 :通过探讨胆脂瘤上皮 (CE)、胆脂瘤患者外耳道上皮 (CAMS)和正常健康者外耳道上皮(NAMS)的增殖和凋亡及 p5 3基因与上皮细胞增生和凋亡的关系 ,阐明增殖和凋亡异常在胆脂瘤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和原位末端标记技术检测细胞增殖标记物 PCNA、Ki- 6 7和 p5 3蛋白在 33例 CE、2 5例CAMS和 10例 NAMS细胞的表达及细胞凋亡。结果 :在上述标本中均有 PCNA表达及凋亡细胞存在 ,但不同类型上皮阳性细胞数量、染色强度及分布不同。 CE存在过度增殖和凋亡 ,CAMS亦存在过度增殖。 p5 3表达与PCNA呈正相关 ,与细胞凋亡呈负相关。结论 :CE具有过度增殖和凋亡的特性 ,增殖与凋亡的紊乱与胆脂瘤形成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8.
自从德国生理学家JohannesMfieller于1838年首次提出“胆脂瘤”概念以来.各家学者对其发病机制的研究作了大量的工作,但其局部的膨胀压迫性生长和骨破坏性作用机制仍不明了。后天性胆脂瘤的临床特征是以复层鳞状上皮向中耳腔内生长,形成囊袋,角化上皮组织不断堆积,逐渐扩展累及邻近结构导致听力损失、前庭功能障碍、面神经麻痹和颅内外一系列并发症。本文复习既往的文献对中耳胆脂瘤的发病机制及分子生物学基础的论述。  相似文献   

19.
内陷袋胆脂瘤形成的机制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就近年来引起耳鼻喉科医生广泛关注的内陷袋及内陷袋胆脂瘤的形成机制、影响因素、诊断和治疗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文献上在关于胆脂瘤发病机制的报导中,都指出胆脂瘤上皮下层形态学改变的重要作用。认为颞骨破坏的程度直接与上皮下层炎症反应和肉芽组织的扩展有关;骨间质为酶所破坏,除胶原蛋白酶之外,溶酶体的酶作用也参予这一过程。本文研究的目的就是从这一方面来探讨胆脂瘤的发病机制。作者们从乳突根治术病人身上采取胆脂瘤基质及鼓窦入口附近的骨质标本共1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