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血清胱抑素C在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肾损害中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血清胱抑素C(CysC)在高胆红素血症患儿肾损害中的意义。方法收集54例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患儿(轻度黄疸组19例,中重度黄疸组35例)和20例正常足月新生儿的血清,以生化分析法测定总胆红素(TBIL)、胱抑素C(CysC)、尿素氮(BUN)、肌酐(SCr)含量,并进行相关的统计学分析。结果中重度黄疸组CysC、BUN、SCr浓度明显高于轻度黄疸组和正常对照组(P〈0.05);中重度黄疸组CysC的异常率显著高于BUN和SCr的异常率(P〈0.05)。结论血清CysC是评价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早期肾损害一项敏感可靠的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血清β2微球蛋白对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肾功能损害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本院34例足月产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患者血清,分为轻度黄疸组和中重度黄疸组,同步测定血清β2微球蛋白(β2-MG)、血清尿素氮(BUN)、血清肌酐(Scr)浓度,同时收集30例正常足月产新生儿患者血清作为对照。结果中重度黄疸组:血清β2微球蛋白、血清尿素氮、血清肌酐浓度明显高于轻度黄疸组和正常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中重度黄疸组血清β2微球蛋白的异常率显著高于血清尿素氮和血清肌酐的异常率(P〈0.01)。结论与血清尿素氮、肌酐相比,血清β2微球蛋白是一种更为敏感、准确地诊断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肾功能损害的指标,值得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围产期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血胆红素、血胱抑素C的变化及其对肾脏损害的评估价值。方法选择2009年10月-2010年10月在本院住院的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患儿44例为观察组,按黄疸程度分为轻度黄疸,220-265μmol/L,中度黄疸265-342μmol/L,重度黄疸≥342μmol/L,对照组为同期在本科住院的无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新生儿40例,所有患儿在入院当天抽股静脉血3毫升,查肝功、肌酐、尿素氮、β2微球蛋白及胱抑素C,黄疸消退后复查血胆红素及胱抑素C,并做统计学处理。结果轻度组21例,中重度组23例,对照组40例,观察组与对照组在总胆红素及间接胆红素数值有显著性差异(P<0.01);观察组与对照组肌酐、尿素氮无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胱抑素C、β2微球蛋白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P<0.05),提示黄疸程度越重,血胱抑素C及β2微球蛋白值越高,肾脏损害越重,经治疗后,观察组总胆红素、胱抑素C及β2微球蛋白水平明显下降,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P<0.05),观察组治疗后血胱抑素C显著下降,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血胱抑素C、β2微球蛋白、尿素氮与总胆红素值之间的关系:血清CysC、β2-MG与TBil值呈正相关(r分别为0.71、0.42,P均<0.01);尿素氮、肌酐与总胆红素值之间无相关性(r=0.24,P>0.05)。结论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可造成肾脏损害,围产儿尤其明显,但它对肾脏损害是暂时的,可逆的,通过对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患儿检测血胱抑素C,可以早期发现肾损害,避免使用肾损伤药物,及早进行干预,提高本病的治愈率。  相似文献   

4.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病因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通过对我院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病因分析,探讨不同时期感染、母乳和围产三大因素对新生儿黄疸的影响及其干预措施.方法将911例高胆红素血症患儿分为母婴同室前(Ⅰ组)和母婴同室后(Ⅱ组),并按其病因进行分类比较. 结果Ⅱ组和Ⅰ组相比,感染性黄疸发生率下降明显,母乳性黄疸和早产、低出生体重儿出现高胆红素血症的比率明显上升(P<0.005),有极显著性差异;病因不明的比率有所上升,但G6PD缺乏症的比率则呈下降趋势,两组对比,P<0.01;ABO血型不合溶血病比率仅呈轻微上升,两组对比无显著性差异.结论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病因发生了明显的变迁,由母婴同室前的感染性黄疸为主演变为近年的母乳性黄疸为主,围产因素已成为影响新生儿高胆的重要因素之一,提示改善环境因素、预防感染是降低感染性黄疸的主要措施,对母乳喂养儿及合并围产因素的新生儿,生后即应进行血微量胆红素监测并进行早期干预和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中药三黄汤、茵栀黄联合西药、蓝光照射等联合治疗新生儿黄疸的临床疗效。方法轻度:三黄汤加鲁米那、强的松口服治疗三天,中重度:茵栀黄加白蛋白、强的松、维生素、鲁米那、蓝光照射等。结果 31例轻度患儿给予三黄汤加鲁米那治疗后黄疸消退时间3-4天23例,5-6天8例,血清总胆红素平均6天降到正常值;137例中重症患儿,茵栀黄加白蛋白、强的松、维生素、鲁米那、蓝光照射后嗜睡、呕吐消失,二便正常,皮肤及巩膜黄染6-20天消退,血清总胆红素平均6-8天(105例)、8-10天(24例)、10-18天(8例)降到正常。结论早期发现并早期应用中药配合西药综合治疗新生儿黄疸,可以明显缩短病程并预防核黄疸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新生儿窒息缺氧与黄疸程度的关系。方法采用回顾分析将轻度窒息、重度窒息足月儿黄疸的发生程度与无窒息的足月儿对照比较。采用微量血胆红素测定方法。结果通过统计学检验,轻、重度窒息新生儿黄疸的发生率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新生儿黄疸程度与缺氧窒息程度呈负相关。结论重度窒息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生率及黄疸程度明显低于轻度窒息儿。  相似文献   

7.
为探讨早期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高胆症)的脑电图变化,我们对46例高胆症患儿进行了脑电图监测,现将结果报告如下。l资料与方法 高胆症组:46例均为1996年7月~ 1997年 11月我院新生儿室及 NICU收治的高胆症患儿,并符合以下条件:胎龄38~42周,体重 2500~4000 g,入院时日龄≤7大,血清胆红素浓度>205umol/L,以间接胆红素升高为主,无胆红素脑病症状.除外窒息、颅内出血、颅内感染、低血糖、红细胞增多症、代谢性疾病、先天畸形等。46例中男27例,女19例。黄疽原因:新生儿ABO…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病因及治疗方案的选择,降低致残率.方法 对2009年6月~2010年5月我科住院的138例患有高胆红素血症的新生儿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溶血性疾病57例为最常见病因,占41.3%;感染性疾病41例,占29.7%;其中先天性胆道闭锁患儿1例行手术治疗、Rh溶血患儿2例予换血治疗,其余患儿针对病因给予对症处理,治愈率达99.3%.仅有1例发展为胆红素脑病警告期,3个月后发现听力障碍.结论 高胆红素血症是儿科的常见病,虽然大都预后良好,但也有进展成核黄疸导致死亡或严重后遗症的发生,对其病因分析和治疗方案的选择有利于降低该病的致残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100例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患儿的护理体会,提高护理质量,改善护患关系。方法从新生儿室选50例为治疗组,予以蓝光照射,由护士整体护理,家长进行健康教育;从普通病房选50例为对照组,予以蓝光照射,家长自行护理。结果治疗组胆红素下降程度优于对照组,1w黄疸治愈较对照组高。结论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原因复杂,及时采取蓝光治疗及相应的护理措施,促进患儿早日康复,改善护患关系。  相似文献   

10.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患儿血β2微球蛋白变化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血β2微球蛋白在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患儿血中的变化及临床诊疗意义。方法对临床确诊的48例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患儿进行血β2微球蛋白含量测定,并与正常新生儿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患儿血β2微球蛋白含量明显增高,且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患儿血胆红素水平越高,血β2微球蛋白含量亦明显增高,胆红素水平的高低与血β2微球蛋白含量呈明显正相关。结论血β2微球蛋白在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时明显升高,且与胆红素水平呈正相关,提示临床在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患儿的同时,应加强肾脏的保护治疗。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血清相关指标的检测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120例高胆红素血症患儿临床资料。比较不同高胆红素血症严重程度、肾损害情况患儿血清25-羟基维生素D3[25-(OH)D3]、视黄醇结合蛋白(RBP)、β2-微球蛋白(β2-MG)水平差异,分析上述指标与血清总胆红素(TBIL)水平相关性,评估上述指标对高胆红素血症相关肾损害的诊断效能。结果血清25-(OH)D3水平在不同严重程度高胆红素血症患儿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与患儿TBIL水平无显著相关性(P>0.05);而血清RBP、β2-MG水平比较重度>中度>轻度(P<0.05),且与患儿TBIL水平呈显著正相关性(r>0,P<0.05)。伴有与不伴有肾损害高胆红素血症患儿血清25-(OH)D3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伴有肾损害高胆红素血症患儿血清RBP、β2-MG水平均明显高于不伴有肾损害患儿(P<0.05)。血清RBP、β2-MG诊断高胆红素血症相关肾损害的灵敏度分别为65.38%、84.62%,特异性分别为77.66%、80.85%,截断值分别为≥27.10 mg/L、≥7.35 mg/L。结论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血清RBP、β2-MG水平与病情密切相关,具有较高临床检测价值,而25-(OH)D3与病情关系不大,检测价值仍有待进一步论证。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高胆红素血症足月新生儿血清谷草转氨酶(AST)、乳酸脱羟酶(LDH)、胱抑素C(CysC)及β2-微球蛋白(β2-MG)水平并分析其与病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将我院儿科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200例高胆红素血症足月新生儿作为观察组,另选择同期200例正常足月新生儿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新生儿血清AST、LDH、CysC及β2-MG水平。根据高胆红素血症严重程度将观察组新生儿分为轻度黄疸组、中度黄疸组和重度黄疸组,探讨其血清AST、LDH、CysC及β2-MG与病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血清LDH、CysC及β2-MG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AST水平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LDH水平:重度黄疸组>中度黄疸组>轻度黄疸组(P<0.05),三组血清AST、CysC和β2-MG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胆红素血症足月新生儿血清LDH水平与总胆红素(TBiL)水平呈中度正相关(r=0.720,P<0.05),AST、CysC、β2-MG水平与TBiL水平无相关性(r=0.108、0.229、0.213,均P>0.05)。结论高胆红素血症足月新生儿血清LDH、CysC及β2-MG水平均较高,且血清LDH水平会随着TBiL水平的升高而升高,临床可通过检测血清LDH水平来判断高胆红素血症足月新生儿病情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13.
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脑干听觉诱发电位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观察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对外周及脑干听觉传导系统的影响及机制。方法 :根据血清胆红素水平把 4 6例新生儿分成A组 (2 9例 ,5 8耳 ,血清间接胆红素小于 342 μmol/L)和B组 (17例 ,34耳 ,血清间接胆红素大于 342 μmol/L)两组进行脑干听觉诱发电位检测。 结果 :AB两组患儿分别有15耳和 2 2耳出现Ⅴ波反应阈轻度升高 ,两组相比 ,差异有显著意义 (P <0 .0 1)。与A组比较 ,B组患儿BAEP异常率显著增高 (P <0 .0 1) ,其中Ⅰ波、Ⅴ波异常率 ,Ⅰ -Ⅴ间期异常率显著增高 (P <0 .0 1) ,Ⅲ波及Ⅰ -Ⅲ峰间期、Ⅲ -Ⅴ峰间期异常率差异无显著意义 (P >0 .0 5 )。结论 :高胆红素血症可导致新生儿听神经损害 ,血清间接胆红素水平与BAEP异常程度有直接关系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时血清TBA、ALT、AST、GGT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717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德国DILAB试剂,对70名正常新生儿和30名轻度黄疸患儿和38名中、重度黄疸患儿的血清进行检测。结果将轻度黄疸和中、重度黄疸各测定项目分别与正常对照组进行两样本均数t检验,轻度黄疸TBA(P〈0.05)与正常对照组有显著差异,ALT、AST、GGT(P均大于0.05)无显著差异。中重度黄疸TBA(P〈0.01)、AST、GGT(P〈0.05)均有显著性差异,ALT(P〉0.05)无显著差异。结论新生儿黄疸患儿的胆汁酸与正常对照有显著差异,且随黄疸程度增加显著升高,而ALT、AST、GGT变化不明显。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心肌酶谱与D-二聚体(D—Dimer,DD)在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中的临床意义,探讨有效措施降低因高胆红素血症对新生儿的死亡率。方法对在我院自2011年12月至2012年12月接受治疗的60例高胆红素血症的新生患儿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将他们随机分为两组,-组为足月组,另-组为早产组。且两组患儿均次日空腹采静脉血分别进行血清胆红素、谷草转氨酶(AST)、乳酸脱氢酶(LDH),血浆DD、PT及APTT水平等。结果早产组患儿的血清胆红素、AST、LDH均高于早产组;DD水平随着日龄增长均有所降低,但早产儿降低较慢;APTT水平对于足月儿而言持续较长,而W则无明显变化。结论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可以引起对患儿心肌的损害,且出生后DD水平高于正常值。但是通过观察心肌酶谱与D-二聚体生理水平并进行相应的治疗,能够较好地避免高胆红素血症对新生儿的危害。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脐带血检验早期诊断新生儿G6PD缺陷,探讨G6PD缺陷程度与患儿高胆红素血症发生率的相关性.方法对1302例足月健康新生儿脐带血进行G6PD定量检验后跟踪调查其高胆红素血症发生率.结果(1)106例G6PD缺陷的患儿发生高胆红素血症25例(23.58%);1196例G6PD正常的新生儿发生高胆红素血症31例(2.59%).两组病例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生率有极显著差别(χ2=104.25 P<0.01).(2)49例G6PD显著缺陷的患儿发生高胆红素血症19例(38.78%);57例G6PD轻度缺陷的患儿发生高胆红素血症6例(10.53%).两组病例高胆红素血症发生率有极显著差别(χ2=11.67 P<0.01).结论G6PD缺陷是本地区新生儿发生高胆红素血症的主要病因之一,G6PD活性越低,患儿发生高胆红素血症的可能性越大.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新生儿重症高胆红素血症的临床危险因素。方法选择重症高胆红素血症患儿60例,收集所有患儿的临床资料,分析其中影响新生儿重症高胆红素血症的高危因素。结果新生儿重症高胆红素血症危险因素中病例数较多的因素依次为院围产因素(35.0%)、早产(28.4%)及感染因素(25.0%),三种因素与其他任何因素相比,差异显著(<0.05),认为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新生儿重症高胆红血症的主要临床危险因素为,围产因素、早产及感染,在临床治疗中,应注意存在这种因素的患儿,及早防范,避免新生儿重症高胆红血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新生儿黄疸(高胆红素血症)是指新生儿由于胆红素代谢异常,引起血液中胆红素水平异常增高从而导致皮肤、黏膜、巩膜及全身其他组织黄染的临床现象[1].黄疸是新生儿期常见的临床症状,约60%的新生儿可出现不同程度的黄疸.  相似文献   

19.
新生儿黄疸光照疗法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生儿黄疸(高胆红素血症)是指新生儿由于胆红素代谢异常,引起血液中胆红素水平异常增高从而导致皮肤、黏膜、巩膜及全身其他组织黄染的临床现象[1].黄疸是新生儿期常见的临床症状,约60%的新生儿可出现不同程度的黄疸.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引起新生儿高间接胆红素血症的相关因素。方法将88例新生儿高间接胆红素血症的发病因素进行归纳分析总结。结果88例中,非感染因素所致黄疸占65例,包括因溶血致黄疸13例,围产因素致黄疸17例,母乳性黄疸14例,早产儿1例,不明原因10例。非感染性黄疸占发病率74%。感染因素致黄疸23例,占黄疸发病率26%。讨论新生儿高间接胆红素血症常由多种因素所致,本文资料显示非感染因素占首位,其次为感染因素,多项因素混合和原因不明各占一定比例,非感染因素中我院为围产因素致黄疸为主,其次为母乳性黄疸。所以对缺氧围产不良因素应予以重视,对有高危因素的高胆红素血症患儿需早期诊断,早期防治,对于合并有其他疾病等高危因素即使未达到高胆红素血症程度也需积极采取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