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超声或放射监测下经皮腔内血管成型术结合药物溶栓治疗血液透析动静脉内瘘急性血栓形成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4年10月至2017年10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动静脉内瘘血管经过物理和影像学检查证实存在血栓形成和血流停滞的患者192例,血栓形成时间一般不超过72 h,排除活动性出血、严重凝血功能障碍等溶栓及手术治疗禁忌患者。在超声或放射监测下,采用尿激酶和肝素等渗氯化钠混合液溶栓,狭窄部位行球囊扩张术,使内瘘血流再通并恢复功能。结果: 2014年10月至2017年10月共192例患者施行了274例次内瘘血管急性血栓形成的腔内介入手术,技术成功率为98.2%,临床成功率为93.8%,并发症发生率1.46%。自体动静脉内瘘患者术后3、6、12个月的初级通畅率分别为87.4%、76.7%、63.9%,次级通畅率分别为93.7%、91.6%、83.0%;移植血管动静脉内瘘患者术后3、6、12个月的初级通畅率分别为60.7%、51.5%、43.1%,次级通畅率分别为82.7%、77.1%、70.8%。结论: 腔内介入技术结合药物溶栓是治疗动静脉内瘘急性血栓形成安全、有效的方法,能够延长内瘘的使用寿命,保护患者宝贵的血管资源。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浙江省院前急救医疗服务(EMS)是否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的预后相关。方法回顾性分析浙江省70家医院中行静脉溶栓治疗的2123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通过急救车途径到达医院急诊室分为EMS组(808例)和非EMS组(1315例)。3个月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2分及以下定义为预后良好。比较EMS组和非EMS组起病至溶栓时间(ONT)、起病至入院时间(ODT)、入院至溶栓时间(DNT)和预后的差异,并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患者3个月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与非EMS组比较,EMS组年龄更大、病情更重、合并心房颤动病史比例更高(均 P < 0.05),两组ONT、ODT、DNT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EMS与患者3个月预后良好无相关性( OR=0.856,95% CI:0.664~1.103, P>0.05)。 结论目前EMS途径尚不能缩短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患者的ONT等,也未能改变其3个月预后。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合并心房颤动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后颅内出血转化的影响。方法收集2017年6月至2018年12月浙江省71家医院3272例静脉溶栓患者的资料。静脉溶栓后24 h影像学检查提示颅内出血表现定义为颅内出血转化。根据患者是否出现出血转化分为出血转化组(533例)和未出血转化组(2739例),采用单因素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分析心房颤动是否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相关。结果出血转化组患者的年龄、起病至溶栓时间、基线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基线血糖水平、心房颤动患者比例高于未出血转化组( P < 0.05或 P < 0.01)。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心房颤动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后颅内出血转化的发生独立相关( OR=2.527,95% CI:2.030~3.146, P < 0.01)。 结论心房颤动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增加相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不同工作时间段就诊并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预后是否存在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浙江省71家医院2017年6月至2018年9月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305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资料。比较周末组与非周末组、工作日夜间组与白天组、非常规工作时间组与常规工作时间组的基线资料及预后,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法研究周末、工作日夜间、非常规工作时间是否为静脉溶栓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结果周末组与非周末组、工作日夜间组与白天组、非常规工作时间组与常规工作时间组患者7 d病死率、3个月病死率和3个月预后良好的比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周末、工作日夜间、非常规工作时间均不是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治疗3个月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均 P>0.05)。 结论浙江省周末与非周末、工作日夜间与白天、非常规工作时间与常规工作时间接受静脉溶栓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预后无差异。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医院内卒中与医院外卒中患者静脉溶栓治疗时间的差异以及医院内卒中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至2018年9月在浙江省71家医院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305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医院内卒中(101例)与医院外卒中(2949例)患者溶栓治疗各时间点的差异,并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医院内卒中患者静脉溶栓治疗3个月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医院内卒中患者比医院外卒中患者的入院至影像时间长[53.5(32.0,79.8)min vs 20.0(14.0,28.0)min, P < 0.01]、影像至溶栓时间长[47.5(27.3,64.0)min vs 36.0(24.0,53.0)min, P < 0.01]、入院至溶栓时间长[99.0(70.5,140.5)min vs 55.0(41.0,74.0)min, P < 0.01]。在医院内卒中患者中,高级卒中中心比初级卒中中心入院至影像时间更长[59.5(44.5,83.3)min vs 37.5(16.5,63.5)min, P < 0.01],入院至溶栓时间更长[110.0(77.0,145.0)min vs 88.0(53.8,124.3)min, P < 0.05],但影像至溶栓时间更短[36.5(23.8,60.3)min vs 53.5(34.3,64.8)min, P < 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 OR=0.934,95% CI:0.882~0.989, P < 0.05)和基线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 OR=0.912,95% CI:0.855~0.973, P < 0.01)是医院内卒中患者静脉溶栓治疗3个月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 结论与医院外卒中相比,医院内卒中存在一定延误,未来需要建立更加流畅的医院内卒中溶栓流程。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左炔诺孕酮宫内节育系统(曼月乐)治疗子宫腺肌病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9至12月于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因子宫腺肌病就诊并放置曼月乐的患者75例,共随访39个月,观察曼月乐的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月经量增多和月经量正常的患者放置曼月乐后月经量评分均降低(118±13和29±33,82±15和14±13,均 P < 0.01),月经量增多者比月经量正常者的月经量评分降低更明显(90±35和69±19, P < 0.01)。放置曼月乐后患者痛经评分降低[7(6,7)和1(0,2), P < 0.01]。患者发生曼月乐脱落18例(24.0%),放置曼月乐无效9例(12.0%),发生月经模式改变28例(37.3%)。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未发现治疗后痛经评分、治疗前后月经量评分和月经稳定时间与曼月乐环脱落相关(均 P>0.05)。 结论曼月乐在子宫腺肌病的长期保守治疗中总体安全有效,约1/3的患者可能因曼月乐脱落或治疗无效接受进一步治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子宫动脉栓塞术(UAE)治疗产后出血对再次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收集宁波市妇女儿童医院产科2010年1月至2016年1月收治的产后出血病例,选取再次妊娠的117例患者病例资料,根据之前是否行UAE治疗分为UAE组(40例)和对照组(未行UAE治疗,77例),比较两组再次妊娠和分娩情况并分析UAE治疗对再次妊娠和分娩的影响。结果UAE组与对照组早孕人工流产和剖宫产瘢痕妊娠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或 P < 0.01),再次妊娠分娩时UAE组子宫切除、复发产后出血、胎盘植入的比例高于对照组( P < 0.01或 P < 0.05)。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UAE后再次妊娠的患者发生剖宫产瘢痕妊娠的风险增加( P < 0.05),发生胎盘植入及复发产后出血甚至子宫切除的风险增加( P < 0.05或 P < 0.01)。 结论UAE后再妊娠产妇发生剖宫产瘢痕妊娠、胎盘植入及相关的产后出血甚至子宫切除的风险增大。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究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再灌注治疗时间与预后的关系。方法纳入2017年6月至2018年9月在浙江省卒中急救平台上报的71家医院中接受单纯静脉溶栓或者桥接动脉取栓治疗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3229例。3个月改良Rankin量表(mRS)2分及以下为预后良好。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法研究入院至溶栓时间(DNT)、入院至再灌注时间(DRT)与患者治疗后3个月预后的关系。结果DNT和DRT分别是单纯静脉溶栓治疗、静脉溶栓桥接动脉取栓治疗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 OR=0.994,95% CI:0.991~0.997, P < 0.01; OR=0.989,95% CI:0.983~0.995, P < 0.01)。对于单纯静脉溶栓治疗的患者,DNT每减少1 h,3个月预后良好的比例提高约4.7%;而对于静脉溶栓桥接动脉取栓治疗的患者,DRT每减少1 h,3个月预后良好的比例提高约11.4%。 结论缩短时间窗内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DNT或DRT,可以不同程度地提高患者再灌注治疗3个月预后良好的比例。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曲美他嗪治疗对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心功能及运动耐量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的前瞻性研究方法。选择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60例,随机分成曲美他嗪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均给予规范降压、降糖、抗血小板及他汀类药物降脂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口服盐酸曲美他嗪治疗,对照组使用安慰剂治疗,疗程为1年。两组治疗前后均行心脏超声心动图检查、运动心肺功能测定、血浆氨基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浓度测定,并测定其超敏C反应蛋白、TNF-α、血管紧张素Ⅱ、血浆内皮素等血浆细胞因子水平。结果曲美他嗪治疗组治疗后,左心室质量指数、二尖瓣血流频谱E峰与A峰比值、二尖瓣环运动舒张早期峰速度与舒张晚期峰速度比值及收缩期峰值速度均明显改善,与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 P < 0.05);NT-ProBNP下降,与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 P < 0.05);运动耐量改善,表现为运动时间延长,运动当量、最大摄氧量、无氧阈增大,各指标与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 < 0.05);治疗组超敏C反应蛋白、血浆内皮素、TNF-α、血管紧张素Ⅱ下降,相比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 < 0.05)。对照组未见上述指标在治疗前后有明显差异(均 P>0.05)。两组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 结论曲美他嗪能有效改善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的心功能,提高运动耐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索超声引导下镍钛合金支架植入治疗动静脉瘘(AVF)早期复发性狭窄的可行性、具体方法和效果。方法:收集2018年4月至2020年7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肾内科接受超声引导下镍钛合金支架植入的AVF狭窄患者共30例,所有病例均为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术后早期复发性狭窄。观察超声对器材和操作的显像情况,统计技术成功率、临床成功率以及并发症的发生例次,评估干预后全通路初级通畅率、靶病变初级通畅率和次级通畅率。结果:超声可清晰显示介入器材和操作过程,技术成功率和临床成功率均为100.0%。8例患者出现支架内再狭窄,接受PTA治疗。30例患者支架植入后3、6、9、12个月的全通路初级通畅率分别为91.3%、86.2%、86.2%、64.2%,靶病变初级通畅率分别为100.0%、100.0%、86.4%、69.3%,次级通畅率为100.0%、100.0%、100.0%、94.4%。与患者支架植入前一次PTA比较,支架植入具有更高的干预后靶病变初级通畅率和更低的成本/效果比(均 P<0.05)。随访期间未观察到血管破裂、假性血管瘤、支架感染、支架移位、支架外露等其他并发症。 结论:超声可以清晰、精准地引导镍钛合金支架植入患者AVF中,对患者PTA术后早期复发性狭窄的近、中期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应用第三代芳香化酶抑制剂来曲唑治疗纤维性骨营养不良综合征(MAS)女性患儿外周性性早熟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2年3月至2017年6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儿科就诊的MAS女性患儿21例。患儿反复阴道出血、乳房增大同时伴或不伴咖啡牛奶色斑或骨纤维发育不良,黄体生成素(LH)和卵泡刺激素(FSH)水平低下,排除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症、分泌雌激素的肿瘤及外源性雌激素摄入所致等情况。给予来曲唑0.5~2 mg·m -2·d -1治疗,疗程6~12个月,观察患儿乳房分期变化、阴道出血次数、性激素水平、肝功能、骨龄变化、子宫卵巢容积变化及有无不良事件发生。 结果经过来曲唑治疗后,患儿骨龄与时序年龄比值减小(1.23±0.30降至1.11±0.18, P < 0.01);预测成年身高从(156.2±5.9)cm增加至(158.4±2.1)cm( P < 0.05);阴道出血次数减少,雌二醇水平下降,睾酮未见明显升高;子宫未见明显增大,也未发生卵巢扭转及肝酶升高等不良反应。 结论来曲唑治疗MAS相关的外周性性早熟可延缓骨龄进展,减少阴道出血的频率,未观察到肝功能受损等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EVAR)中封堵髂内动脉后发生盆腔缺血症状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14年1月—2018年6月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血管外科EVAR中行单侧髂内动脉封堵的腹主动脉瘤患者82例,根据随访结果将患者分为盆腔缺血组(20例)和对照组(62例),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患者术后发生盆腔缺血的危险因素,并通过ROC曲线分析其预测髂内动脉封堵术后发生盆腔缺血症状的价值。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盆腔缺血组和对照组封堵对侧髂内动脉分支显影数和同侧股深动脉狭窄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 < 0.05),随着显影分支条数增加,盆腔缺血症状的发生率下降。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对侧髂内动脉分支显影数降低时发生盆腔缺血症状的危险度增加( OR=8.383,95% CI:1.469~47.841, P < 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对侧髂内动脉分支显影数预测髂内动脉封堵后盆腔缺血症状的 AUC为0.816,临界值为3.5,敏感度为0.861,特异度为0.167。 结论术前封堵对侧髂内动脉分支显影数降低是术后发生盆腔缺血的危险因素,然而其预测特异性较低,有待积累病例研究。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meta分析比较显微外科手术与血管内栓塞治疗硬脊膜动静脉瘘的临床疗效。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Cochrane临床试验数据库、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hinese BioMedical Literature Database,CBM),检索时间从数据库建库至2019年12月,纳入采用显微外科手术和血管内栓塞治疗硬脊膜动静脉瘘的所有中英文文献。使用RevMan 5.3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评估术后早期失败率、远期复发、神经功能恢复程度、并发症情况,比较两种治疗方式对硬脊膜动静脉瘘的临床疗效,并对血管内栓塞治疗进行亚组分析。结果纳入文献46篇,共1 958例硬脊膜动静脉瘘患者,其中935例采用显微外科手术治疗,1 023例采用血管内栓塞治疗,漏斗图显示未见明显发表偏倚。经meta分析结果显示,显微外科手术早期治疗失败的发生率低于血管内栓塞治疗(OR=0.20, 95%CI: 0.13~0.30, P < 0.05),远期复发率也低于血管内栓塞治疗(OR=0.36, 95%CI: 0.22~0.58, P < 0.05),显微外科手术治疗后患者神经功能改善情况优于血管内栓塞治疗的患者(OR=2.86, 95%CI: 1.36~5.99, P < 0.05),两种治疗方式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1.52, 95%CI: 0.88~2.64, P=0.14)。血管内栓塞治疗的患者中,使用Onyx胶进行栓塞比使用α-氰基丙烯酸正丁酯(n-butyl 2-cyanoacrylate,NBCA胶)有更高的治疗失败或复发风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4.70, 95%CI: 1.55~14.28, P < 0.05)。结论虽然血管内栓塞治疗硬脊膜动静脉瘘的应用日趋广泛,但显微外科手术所获得的临床疗效仍明显优于血管内栓塞治疗。  相似文献   

14.
药物治疗是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AML)的核心治疗策略,但目前的治疗药物普遍存在生物利用度低、不良反应大、静脉给药不便等缺陷。纳米药物递送系统通过针对性优化药物的递送方式可以显著提高药物的抗AML活性。有机纳米载体包括聚合物载体、脂质体、纳米乳、纳米胶束和蛋白质载体等,具有负载能力强、生物相容性好和易于功能化等特性;无机纳米载体包括金纳米粒、硅纳米粒、铁纳米粒及其他无机盐纳米粒等,表现出多样化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在作为药物载体的同时还有多种生物医学应用。有机纳米载体和无机纳米载体均具有改变药物的药动学和药效学的潜力。本文综述了当前有机纳米载体、无机纳米载体作为纳米药物递送系统在AML应用中的最新进展。  相似文献   

15.
血管平滑肌细胞作为血管壁的主要细胞成分,其功能(表型转化、凋亡等)调节在颅内动脉瘤发病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自噬可通过参与细胞功能调控进而参与血管功能的调节。在颅内动脉瘤起始阶段,自噬的激活促使血管平滑肌细胞发生表型转化,并抑制其凋亡;随着颅内动脉瘤的发展,自噬的激活与细胞凋亡由最先的对抗关系转化为协同或推动关系,血管平滑肌细胞大量凋亡导致颅内动脉瘤破裂。本文对自噬调控血管平滑肌细胞功能在颅内动脉瘤发生、发展以及破裂过程中的作用进行了系统阐述,以期为深入理解颅内动脉瘤的发病机制及寻找阻止颅内动脉瘤形成和破裂的分子靶点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静脉溶栓治疗急性重度脑梗死的疗效、安全性,分析溶栓后预后不良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共纳入152例急性重度脑梗死患者,发病时间均在4.5 h之内,随机信封法分为对照组(76例)和观察组(76例),对照组给予抗血小板聚集、调脂固斑、神经保护及活血药物等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同时给予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记录两组患者治疗24 h、1周和1月后的NIHSS评分;治疗3月后的mRS评分;治疗1周后发生症状性颅内出血的例数。依据治疗3月后mRS评分将观察组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30例)、预后不良组(46例),对影响预后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观察组治疗24 h、1周及1月后的NIHS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F=24.684,P < 0.001)。治疗3月后,观察组mR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t=4.396,P < 0.001),预后良好率明显高于对照组(χ2=13.636,P < 0.001)。治疗1周后,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发生症状性颅内出血4例和2例,无明显差异(χ2=0.694,P=0.405)。发病至溶栓间隔时间(OR=0.173,P=0.035)、溶栓前收缩压(OR=0.869,P=0.019)及入院时NIHSS评分(OR=0.466,P=0.011)是静脉溶栓治疗急性重度脑梗死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急性重度脑梗死应用静脉溶栓治疗是有效且安全的;发病至溶栓间隔时间、溶栓前收缩压及入院时NIHSS评分是静脉溶栓后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