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青少年发病的成人型糖尿病(MODY)是一类以常染色体显性模式遗传的单基因疾病,临床表现以无症状、轻度空腹血糖升高为特征,很少出现糖尿病并发症。本文报道一例中国人群中葡萄糖激酶( GCK)基因新发W257R突变所致的MODY。在先证者及父亲、弟弟中均发现GCK基因(Chr744187343)第7号外显子的杂合突变c.769T>C(p.W257R)。该家系中W257R突变在中国人群中为首发。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奥尔波特(Alport)综合征的遗传学特征。方法对原因不明的反复尿检异常的2名先证者进行基于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全外显子组测序,通过基因突变的致病性、孟德尔遗传规律和临床表型的综合分析,筛选出致病的基因突变,最后通过Sanger测序在家系成员中验证基因突变。结果两个家系中分别鉴定出 COL4A5基因上的2个杂合性剪接位点突变:c.2147-2A > T(IVS27)和c.646-2A > G(IVS11)(NM_033380),且这2个杂合突变分别与2个家系的患病成员呈现共分离关联。 结论Alport综合征主要通过女性直系患者遗传,临床上可以通过有效的遗传咨询进行产前诊断。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一个淋巴水肿-双行睫综合征家系的遗传学原因。方法提取先证者(胎儿流产物)DNA行全外显子组测序,初步确定候选致病基因。收集先证者父母及其他家系共8位成员的外周血,通过PCR扩增及Sanger测序等行基因突变检测,并分析其与表型的相关性。结果先证者、母亲、外婆、舅舅、外舅公临床表现为双行睫或下肢静脉曲张,均存在 FOXC2:c.595dupC杂合移码突变,其他无临床表型的受检者不存在该突变。 结论 FOXC2基因c.595dupC杂合突变是该家系的遗传学病因,可导致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淋巴水肿-双行睫综合征,孕期表现为胎儿颈部透明带增厚、胎儿水肿,存在自愈可能。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新生儿3-羟基异戊酰基肉碱(C5-OH)代谢异常的遗传学原因。方法收集2018年1月至12月在浙江省新生儿遗传代谢病筛查中心经串联质谱法筛查结果为C5-OH增高的52例新生儿的资料,包括新生儿筛查与复查随访的C5-OH、C5-OH/C3、C5-OH/C8检测数据,并换算成C5-OH增高倍数。采用液相捕获技术靶向捕获 MCCC1MCCC2等79个遗传代谢病相关基因,通过高通量测序和生物信息学分析获取基因的突变信息,参考美国医学遗传学与基因组学学会(ACMG)分类标准进行分级。依据基因检测情况,将C5-OH增高新生儿分为未检出突变组、 MCCC1母源突变组、 MCCC1父源突变组、 MCCC2突变组,采用威尔科克森秩和检验分析不同组间C5-OH增高倍数的差异。 结果37例检出 MCCC1突变,涉及21种突变型,其中14种为新发现的突变型;4例检出 MCCC2突变,涉及6种突变型,其中5种为新发现的突变型。 MCCC1母源突变组、 MCCC2突变组的C5-OH增高倍数均高于未检出突变组(均 P < 0.05), MCCC1父源突变组的C5-OH增高倍数与未检出突变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MCCC1MCCC2基因突变是导致新生儿血C5-OH增高的主要遗传学原因,其中母源性单杂合突变可导致中重度C5-OH增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一个Ⅰ型神经纤维瘤家系进行遗传学病因分析及产前诊断。方法应用目标捕获高通量测序和Sanger测序技术,对一个散发的Ⅰ型神经纤维瘤家系进行基因突变分析。提取先证者及其父母外周血淋巴细胞RNA,行RT-PCR及扩增产物测序分析。明确突变致病性后,抽取羊水标本对胎儿行产前基因诊断。结果先证者 NF1基因存在c.1260+4A>T杂合剪接突变,为新发突变。RNA剪接分析提示先证者 NF1基因发生转录时,11号外显子3''端发生相邻内含子区13个碱基的插入,理论上可导致蛋白编码提前终止,产生截短蛋白,影响蛋白功能。产前基因检测结果显示胎儿未携带该突变。 结论 NF1:c.1260+4A>T杂合剪接突变是该Ⅰ型神经纤维瘤患者的致病原因,本研究结果为该家系遗传咨询和产前诊断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元,精确的神经树突形态建成是神经环路形成的重要前提。已有研究鉴定了树突发育调控的相关因子并阐明了其功能与机制。根据其在体内发挥功能的位置分为神经元树突发育的内在调控因子和外在调控因子。内在调控因子主要可分为细胞特异性转录因子、肌动蛋白聚合与解聚调控因子和参与分泌、内吞途径的相关因子,它们由神经细胞产生并对本身的树突发育起到重要调控作用。外在调控因子主要分为分泌型因子和接触依赖型因子,分泌型因子主要通过其他组织分泌到内环境的相关因子来调控相应神经树突发育,而接触依赖型因子则主要通过相邻的组织细胞与神经元的接触作用促进或抑制树突导向与生长。本文综述了近些年来人们利用线虫、果蝇和小鼠等多种动物模型在研究神经元树突发育的内在和外在因子分子机制上的进展。这些研究将有助于理解神经系统疾病中相关的树突发育异常机制。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一个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神经元蜡样脂褐质沉积症(NCL)家系的遗传学原因。方法应用目标区捕获高通量靶向测序对先证者进行候选基因突变筛查,并通过PCR测序在先证者及其父母中对突变位点进行验证;RT-PCR及TA克隆测序考察上述两种突变是否影响剪接。结果测序结果显示先证者存在 CLN6:c.486+2T>C和c.486+4A>T复合杂合突变,分别来自父母双方。RT-PCR及TA克隆测序提示两种突变均可导致两种异常剪接。 结论 CLN6:c.486+2T>C和c.486+4A>T复合杂合突变很可能为该NCL家系患者的遗传学病因,新突变基因丰富了 CLN6基因突变谱。  相似文献   

8.
  ໎ &#x;         &#x;ß      ì    &#x;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21,41(12):1899
目的对一例因不明原因胎儿期水肿的流产组织进行临床和遗传学分析,为该家系产前诊断以及遗传咨询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方法采集孕妇外周血进行血常规、Rh血型和TORCH检测。采集羊水细胞用于细胞培养和G显带核型分析。提取胎儿引产组织基因组DNA行全基因组拷贝数变异测序; 采用Agilent''s SureSelect XT Human All Exon V6进行文库制备和外显子捕获, 并使用Illumina NovaSeq 6000对胎儿及其家系成员DNA行全外显子组测序(trios-WES),并利用SIFT、I-mutant2、PolyPhen-2及PROVEAN生物信息学软件对变异位点进行蛋白功能预测。利用Alpha Fold 2和PyMOL软件对CDAN1的结构进行建模和可视化分析; 用Sanger测序对先证者及家系成员进行突变检测和验证。结果胎儿17周超声提示胎儿全身皮下广泛水肿,右侧胸腔大量积液,肝脾增大,胎盘增厚,心包缺损。染色体核型分析检测和染色体拷贝数变异测序结果均正常; 全外显子组测序显示CDAN1基因:c.2140C>T(p.Arg714Trp)和c.1264_1265delCT(p.Leu422Glyfs*16)复合杂合突变,分别来自先证者父亲和母亲,生物信息学预测为可能致病性突变,对应的疾病为先天性红细胞生成障碍性贫血1型。结论全外显子组测序结果显示,该胎儿为先天性红细胞生成障碍性贫血(CDAN1基因突变)导致的胎儿期非免疫性水肿,其中CDAN1基因c.1264_1265delCT为首次报道的突变。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一例临床表现不典型的结节性硬化症(TSC)患者进行基因突变分析以明确诊断。方法收集一例临床上拟诊TSC的患者及其父母的外周血,通过全外显子组测序技术对先证者 TSC1TSC2基因的全部外显子及其侧翼序列进行测序,确定候选致病突变位点,同时对先证者及其父母的外周血DNA进行Sanger测序验证,并用液滴数字PCR技术确定先证者体细胞中该突变嵌合比例。 结果先证者的 TSC2基因第11号外显子存在c.1096G>T(p.E366*)杂合无义突变,为微小突变峰,突变比例未高于其突变阈值,不排除嵌合体的可能。液滴数字PCR结果提示,先证者为c.1096G>T点突变嵌合体,嵌合比例为14%。 结论先证者 TSC2基因发生体细胞镶嵌突变,c.1096G>T可能是该TSC患者的致病原因。液滴数字PCR有助于体细胞镶嵌突变嵌合体的确诊。  相似文献   

10.
与外周神经系统的神经元不同,中枢神经系统中成熟的神经元往往无法实现损伤后再生。近期,有研究发现钙离子传导损伤信号、线粒体运输、细胞骨架重构和蛋白质合成在轴突再生中发挥重要的功能。神经元损伤发生后,细胞内钙离子浓度升高,通过钙离子介导的环腺苷酸(cAMP)-蛋白激酶A(PKA)信号通路活化可激活下游双亮氨酸激酶(DLK),在多种动物损伤模型中促进轴突再生。轴突再生需要生长锥的重构,这一进程需要细胞骨架的有序组装,在损伤处表达特定促进微管和微丝聚合的基因可有效促进生长锥的重构。此外,负责供能的线粒体也会影响生长锥的重构和轴突再生能力。最后,研究还发现多个调控基因表达与蛋白合成的通路可促进轴突再生。本综述将重点概括这些对轴突再生有重要作用的生理过程和分子机制。  相似文献   

11.
目的远端型遗传性运动神经病(distal hereditary motor neuropathy, dHMN)是一组选择性累及运动神经及其神经元的退行性病变,可引起肢体远端肌肉进行性萎缩无力。总结8例dHMN先证者的临床、电生理、病理及遗传学特点,丰富我国dHMN先证者的临床表型和基因型资料,提高临床工作者对dHMN的认识和诊治水平。方法选择2018年6月至2019年4月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就诊的8例dHMN先证者并进而追踪其家系,回顾性分析先证者的临床症状、神经电生理改变、病理特点及基因突变情况。运用基因靶向二代测序技术对所有先证者进行周围神经病相关基因检测,通过Sanger测序验证突变位点,并对可获得的家系成员进行遗传共分离分析。结果先证者发病年龄11~64岁,中位数39.5岁,均为慢性起病,进行性发展,主要表现为远端肢体无力,并逐渐出现肌肉萎缩。神经电生理结果示选择性运动神经损害,运动神经复合肌肉动作电位波幅下降伴神经传导速度减慢,感觉神经不受累,针刺肌电图符合神经源性损害表现。2例先证者肌肉活检显示神经源性骨骼肌损害,1例先证者腓肠神经活检提示感觉神经受累轻微。基因测序显示8例先证者携带了8种不同的已知dHMN致病基因,3例有已报道的致病突变位点,基因诊断率为37.5%,其余5例为临床意义未明的新发点突变,其中2例突变在家系内共分离。结论dHMN是一组临床和基因均具有显著异质性的遗传性周围神经病,二代测序技术广泛运用于dHMN先证者的致病基因搜寻,但仍有超过一半的先证者不能得到明确的基因诊断。  相似文献   

12.
目的拟在1 008个中国人群非综合征型唇腭裂(non-syndromic oral clefts, NSOC)核心家系中探索WNT信号通路相关基因位点单体型在疾病发生风险中的作用。方法本研究数据来自一项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y, GWAS),研究人群为“唇腭裂基因和交互作用的国际合作研究”项目在中国地区募集的806个非综合征型唇裂合并或不合并腭裂(non-syndromic cleft lip with or without cleft palate, NSCL/P)核心家系和202个非综合征型单纯腭裂(non-syndromic cleft palate, NSCP)核心家系。分别在NSCL/P和NSCP家系中,通过传递不平衡检验(transmission disequilibrium test, TDT)探索基因单体型与疾病的关联。经过Bonferroni多重检验校正后,统计学检验的显著性阈值均设为P < 3.47×10-4。单体型关联分析通过plink(v1.07)软件完成。结果经过数据质量控制后,NSCL/P核心家系和NSCP核心家系各纳入7个基因上的144个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 SNPs)位点进行分析。NSCL/P家系中69个单体型与NSCL/P存在关联(P < 0.05),NSCP家系中34个单体型与NSCP存在关联(P < 0.05),但经过Bonferroni多重检验校正后,关联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3.47×10-4)。结论未发现WNT信号通路相关基因位点单体型在NSCL/P和NSCP发病风险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究人源骨骼肌电压门控钠通道hNav1.4 I1363T突变体导致患者出现先天性副肌强直症状的机制。方法利用氨基酸序列比对,检测hNav1.4 I1363位点的保守性;将hNav1.4蛋白的羧基端融合荧光蛋白mCherry,利用共聚焦显微镜观察hNav1.4野生型与I1363T突变体蛋白的表达量与分布情况;通过全细胞电生理技术记录野生型与I1363T突变体的稳态激活及快失活参数,并进一步分析野生型与I1363T突变体的窗电流。结果hNav1.4 I1363位点在各类钠通道中高度保守。野生型与I1363T突变体均能正常上膜,且表达量无明显差异。野生型与I1363T突变体的50%激活电压 V 0.5 分别为(-29.08±0.24)mV和(-28.79±0.21)mV,斜率因子 k分别为5.06±0.21和4.73±0.18(均 P>0.05);野生型与I1363T突变体的50%失活电压 V 0.5 分别为(-68.03±0.34)mV和(-59.01±0.26)mV,斜率因子 k分别为4.55±0.21和5.24±0.23(均 P<0.05),I1363T突变体的失活电压向去极化方向移动,且更为平缓。I1363T突变体形成的窗电流大于野生型的窗电流。 结论I1363T突变会导致hNav1.4慢失活受损,增加肌肉细胞兴奋性,导致肌强直的发生;而增大的窗电流使得钠离子在细胞内缓慢聚集,最终导致细胞兴奋性下降,引发肌无力。  相似文献   

14.
微单倍型是一种可以应用于法医遗传学的新型遗传标记,具有多态性高、突变率低、无stutter产物、扩增片段短的特点。微单倍型可以有效检出混合斑,并对混合斑贡献者定量分析;对严重碎片化的DNA成功分型,应用于降解检材;作为始祖信息位点将全球大陆人群按照遗传结构进行有效划分;提供比短串联重复更多的信息量,帮助鉴定复杂亲缘关系;还可以为肿瘤身源鉴定、细胞系鉴定、产前亲子鉴定提供新的思路,因此具有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就微单倍型的上述应用方向进行论述,以期为法医学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目的基于引入注意力机制的长短期记忆网络(long short-term memory,LSTM)和L1正则化的Logistic回归筛选变量,再通过传统的Logistic回归建立重症监护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ICU)脑卒中患者院内死亡风险预测模型并评价模型效果。方法选取重症医学信息数据库(Medical Information Mart for Intensive Care-Ⅳ,MIMIC-Ⅳ)中的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是否发生院内死亡作为结局变量,备选预测因子包括人口学特征、合并症、入院48 h内实验室检查和生命体征检查等。将数据根据结局指标以8 ∶2的比例随机进行10次训练集和测试集的划分,在训练集上构建LSTM和L1正则化的Logistic回归模型,在测试集上选取重要程度排名前10的变量的并集纳入Logistic回归建立预测模型,以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 AUC)、灵敏度、特异度、预测准确度为指标对模型进行评价,并与未预先进行变量筛选的前进法Logistic回归模型的预测效果进行比较。结果共纳入2 755例脑卒中患者的2 979条ICU入院记录,其中院内死亡记录占17.66%。两个变量筛选模型中,L1正则化的Logistic回归模型的AUC显著优于LSTM模型(0.819±0.031 vs. 0.760±0.018, P < 0.001),两个模型中重要程度均位于前10的变量包括年龄、血糖和尿素氮。最终预测模型的AUC为0.85,灵敏度为85.98%,特异度为71.74%,预测准确率为74.26%,优于未预先进行变量筛选的前进法Logistic回归模型。结论用引入注意力机制的LSTM和L1正则的Logistic回归筛选出的变量的预测效果较好,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胎儿羊水外泌体中miRNA在唐氏综合征(DS)胎儿生长发育中的作用。方法收集DS胎儿羊水和正常胎儿羊水,分别提取羊水外泌体miRNA。设置对照组:正常胎儿羊水外泌体miRNA;DS组:DS胎儿羊水外泌体miRNA。运用miRNA测序技术筛选出两组中差异表达的miRNA,并对差异表达的miRNA进行靶基因预测及功能分析(GO)和信号通路分析。从差异表达的miRNA中挑选3个与DS表型最相关的miRNA进行qPCR验证。通过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技术验证let-7d-5p对BACH1的靶向调控作用。结果和对照组相比,DS组中存在15个差异表达的miRNA,其中表达上调的miRNA有7个,表达下调的miRNA有8个。靶基因预测结果发现差异表达的miRNA可以靶向调控17种与DS相关的基因。GO分析发现靶基因主要功能与蛋白结合、蛋白转运、ATP结合、转移酶活性、突触等有关。Pathway通路分析发现富集显著的功能通路与神经系统发育有着密切的联系。qPCR验证结果发现与对照组相比,DS组中miR-140-3p、let-7d-5p水平显著降低(P < 0.05),与测序结果一致;而DS组中miR-4512水平较对照组显著增加(P < 0.05),与测序结果相反。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结果证实let-7d-5p可靶向调控BACH1的表达。结论羊水外泌体let-7d-5p可能通过调控BACH1的表达促进DS胎儿大脑氧化应激事件。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苯丙氨酸羟化酶( PAH)基因c.158G>A(p.Arg53His)突变的临床意义。 方法:持续监测2例携带 PAH基因p.Arg53His突变的疑似高苯丙氨酸血症患儿血液中苯丙氨酸(Phe)浓度,分析患儿的临床生化特征,应用T-Coffee系统分析PAH蛋白的跨种属保守性,应用Swiss-Model对正常结构及变异结构的PAH进行蛋白质三维结构建模及比对分析突变所致蛋白质空间结构的改变。检索现有数据库及文献统计p.Arg53His突变的人群携带率,应用等位基因表型值(APV)与基因型表型值(GPV)预测系统对该突变相关表型进行预测。 结果:2例新生儿在 PAH基因上分别检出两个突变:c.611A>G(p.Tyr204Cys)、c.158G>A(p.Arg53His)和c.1238G>C(p.Arg413Pro)、c.158G>A(p.Arg53His)。2例新生儿能耐受正常饮食,在随访期间血Phe水平在正常范围内。例2的母亲为p.Arg53His纯合突变,长期未进行低蛋白质、低Phe饮食干预,血Phe浓度、Phe/酪氨酸比值均在正常范围。突变的氨基酸在13个不同物种间并非高度保守。三维结构建模结果显示,p.Arg53His突变使得PAH第53位和第49位氨基酸之间的氢键由2个减少为1个,降低了二聚体的稳定性。p.Arg53His在高苯丙氨酸血症患者中的等位基因频率为0.015 08,在健康人群中的等位基因频率为0.001 621,其中东亚人群中的携带率最高,为0.013 73。APV与GPV系统预测结果显示,该突变与轻度高苯丙氨酸血症型别相关。 结论PAH基因p.Arg53His突变与不同突变组合为复合杂合状态可引起临床表型差异。p.Arg53His突变引起体内酶活性的降低不足以出现苯丙酮尿症临床症状,分类为“可能良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一个联合氧化磷酸化缺陷症1型家系的临床表型及遗传学特点,明确其遗传学病因。方法对先证者父母外周血DNA行全外显子组测序,对先证者(已故)干血斑标本、胎儿(先证者弟弟)羊水和先证者父母亲外周血行Sanger验证。结果全外显子组测序和Sanger测序显示,先证者及其弟弟均为 GFM1基因c.688G>A(p.G230S)与c.1576C>T(p.R526X)复合杂合突变,其中c.1576C>T系首次报道。先证者及其弟弟出生后均出现代谢性酸中毒、高乳酸血症、肝功能异常、喂养困难、小头畸形、生长发育落后、癫痫等临床表现,均在婴儿早期死亡。 结论 GFM1基因c.688G>A与c.1576C>T复合杂合突变是导致该家系联合氧化磷酸化缺陷症1型的遗传学原因。  相似文献   

19.
目的基于平扫和增强CT的影像组学分析在鉴别儿童腹膜后神经母细胞瘤(NB)和节细胞性神经母细胞瘤(GNB)中的价值。方法纳入172例NB和48例GNB患儿,按7∶3的比例分层随机抽样划分为训练集和测试集。分别从平扫期、动脉期和静脉期CT图像中提取并筛选影像组学特征,基于最优特征子集采用多变量回归模型建立各期以及三期复合的影像组学模型,绘制模型ROC曲线,计算并比较各期模型的AUC、准确度、灵敏度及特异性等评价指标。结果从平扫期、动脉期和静脉期CT图像中分别提取了1218个影像组学特征,最终筛选出平扫期模型4个特征、动脉期模型3个特征、静脉期模型2个特征以及三期复合模型5个特征。平扫期模型在训练集中的AUC为0.840(95%CI: 0.778~0.902),测试集中AUC为0.804(95%CI: 0.699~ 0.899)。动脉期模型在训练集中的AUC为0.819(95%CI: 0.759~0.877),测试集中AUC为0.815(95%CI: 0.697~0.915)。静脉期模型在训练集中的AUC为0.730(95%CI: 0.649~0.803),测试集中AUC为0.751(95%CI: 0.619~0.869)。三期复合模型在训练集中的AUC为0.861(95%CI: 0.809~0.910),测试集中AUC为0.827(95%CI: 0.726~0.915)。结论基于平扫和增强CT的影像组学特征有助于区分儿童腹膜后NB和GNB,纹理特征相对于一阶直方图特征能更好的反映病灶的差异。平扫期、动脉期和静脉期影像组学模型均可较好鉴别儿童腹膜后NB和GNB。三期复合模型与平扫期、动脉期模型效能相似,但优于静脉期模型。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探究负载骨髓干细胞来源外泌体的GelMA水凝胶对软骨损伤的修复情况。方法首先利用超速离心法分离提取出骨髓干细胞上清液中的外泌体,并通过外泌体透射电镜、粒径分析以及Western blot检测外泌体表面marker。检测负载外泌体的GelMA水凝胶相关性能(包括流变以及电镜)。通过BCA测蛋白法检测外泌体的释放情况,以及通过PKH26红色荧光染料标记外泌体,观察外泌体被RAW264.7细胞吞噬情况。将RAW264.7细胞种在孔板表面,分为空白对照组(Control组)、单纯外泌体组(Exo组)、单纯水凝胶组(GelMA组)、负载外泌体的水凝胶组(GelMA-Exo组)。通过q-PCR以及免疫荧光检测负载外泌体的GelMA水凝胶对于RAW264.7细胞极化的影响。建立材料/RAW264.7细胞/软骨细胞Transwell共培养模型,上室为软骨细胞,下室为材料/ RAW264.7细胞,分组与上面一致,通过q-PCR以及免疫荧光检测损伤软骨细胞的修复情况。构建大鼠膝关节软骨损伤模型,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单纯损伤组(SI组)、单纯水凝胶组(GelMA组)以及负载外泌体的水凝胶组(GelMA-Exo组),通过HE和Masson染色检测软骨修复情况。结果通过对提取的细胞进行多系分化能力的检测,成功获取了骨髓干细胞。通过透射电镜、粒径分析以及Western blot检测,成功分离出骨髓干细胞外泌体。负载外泌体的GelMA水凝胶明显促进RAW264.7细胞向M2型极化(P<0.05)。体外共培养模型表明负载外泌体的GelMA水凝胶能显著促进损伤软骨细胞的修复通过调节RAW264.7细胞由M1型向M2型转化(P<0.05)。HE和Masson染色表明负载骨髓干细胞来源外泌体的GelMA水凝胶明显促进软骨损伤的修复。结论负载骨髓干细胞来源外泌体的GelMA水凝胶能够通过改善免疫微环境明显促进大鼠软骨损伤的修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