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通过对气管切开患者使用垫式系带,观察其对颈部皮肤损伤的预防效果。方法:将266例气管切开患者分为对照组(普通系带)、实验组(垫式系带)进行颈部皮肤护理。结果:实验组和对照组对颈部皮肤损伤的预防效果比较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垫式系带能有效预防气管切开患者颈部皮肤损伤。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改良式自制水枕在程序性镇静危重症患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9年1月1日~12月31日治疗的50例程序性镇静危重症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5例,观察组使用改良式自制水枕,对照组使用常规棉枕;比较两组压力性损伤发生情况及退热效果。结果:观察组压力性损伤发生率及压力性损伤危险因素评估量表(Braden)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P<0.01),物理降温效果优于对照组(P<0.01,P<0.05)。结论:对程序性镇静危重症患儿实施改良式自制水枕,可有效防止压力性损伤的发生,具有一定的物理降温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和评价经面罩湿化给氧在老年心脏病患者体外循环术后的效果。方法选取心血管外科行体外循环手术病例6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31例和实验组33例。实验组采用经面罩湿化给氧系统进行加温湿化高流量氧疗,对照组采用常温蒸馏水湿化瓶装置联合储氧面罩氧疗。比较2种氧疗方式对2组痰液黏稠度、舒适度改变、肺部啰音、无创呼吸机辅助、二次插管或气管切开等临床指标变化。结果实验组在痰液黏稠度、舒适度改变、肺部啰音、无创呼吸机辅助、二次插管或气管切开方面均好于对照组。结论经面罩湿化给氧系统明显改善了常规氧疗效果,不仅帮助排痰、提高了氧疗舒适度、减少了呼吸道并发症,而且可促进术后呼吸功能恢复,降低了二次插管风险。  相似文献   

4.
5.
张霞  刘岩  徐惠 《华西医学》2015,(3):531-532
目的观察改良鼻饲法应用于危重症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11年12月-2012年2月在重症监护病房住院且住院时间>12 d的危重症患者58例,采用抽签法分为改良组和对照组,改良组32例,采用改良鼻饲法管喂肠内营养乳剂,3次/d,500 m L/次,用营养泵200~250 m L/h泵入;对照组26例,用营养泵持续泵入肠内营养乳剂1 500 m L,泵入时间>20 h。两组营养乳剂均加热并应用恒温器保持其温度在38~40℃。观察两组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改良组呕吐、高血糖等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改良鼻饲法管喂肠内营养乳剂能有效降低危重症患者的并发症,是较为理想的喂养法。  相似文献   

6.
有研究表明[1],局部氧疗能提高新生儿脐炎的治疗效果。关于如何用氧未做具体说明,鉴此,笔者采用一次性氧气面罩辅助新生儿脐部氧疗治疗新生儿脐炎,达到了提高局部用氧浓度、保证治疗效果、减轻护士劳动强度和提高新生儿舒适度  相似文献   

7.
卧床患褥疮发生危险因素量化评估.诺顿评分,是法国优格公司提供的。对于卧床患,美国卫生保健政策研究机构推荐应用诺顿评分来预测褥疮发生的可能性。诺顿评分小于14分的患,是褥疮发生的高危人群,必须严格执行预防措施,包括使用气垫,加强危险区皮肤护理,及时翻身缓解患的持续受压及对于危险区域的皮肤应用皮肤保护剂。  相似文献   

8.
【】目的 总结了脉搏指数连续心输出量监测(PICCO)在危重症患者的临床应用与护理经验。PICCO是一项测定精确、危险程度较低、实用性好的连续性监测心排血量技术。医护人员可根据监测的各项结果,判断患者的各项血流动力学参数是否稳定,并使用各种技术和药物使其维持在正常水平。规范PICCO的护理操作对于准确检测各项参数,并根据结果进行处理及预防相关并发症十分重要。护理人员应熟练掌握PICCO各项操作技术及护理技术,了解各项参数的临床意义,对于减少PICCO的并发症、提高监测指标的精确性、保障医疗护理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王艳  张红 《当代护士》2016,(4):16-17
综述了危重症患者疼痛观察量表(CPOT)在危重症患者疼痛观察过程中的应用,首先对CPOT的概念内容进行简单介绍,其次从CPOT在各种疼痛量表使用中的突出优势、CPOT信度及效度评价以及CPOT的操作简易性等方面进行了阐述,最后对CPOT的应用前景进行概述。  相似文献   

10.
目前,患者在高压氧舱吸氧应用的吸氧面罩,头带材料为松紧带,4个头带固定钮在壳体下缘。长期的实践应用中发现,头带易松弛且作用力不在壳体的重心上,很多情况下要靠人力扶压或更换面罩才能完成吸氧,既浪费人力又增加患者的经济负担。为此,2006年8月,我们对面罩做了改造,应用于临床,发现改良的吸氧面罩既降低了制作成本,又节省了人力,还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既能很好地保证吸氧效果,又提高了工作效率,提高了患者满意度,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面罩式医用雾化器应用于重型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患者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1年1月至2012年6月90例重型颅脑损伤行气管切开术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观察组应用面罩式医用雾化器,对照组采用传统方法在气管切开处覆盖双层生理盐水纱布并辅以雾化吸入、气管内滴药,比较两组血气分析及气道湿化情况。结果SPO2<90%观察组0例,对照组12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痰液黏稠度Ⅰ、Ⅱ、Ⅲ度者均小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在气管切开术后使用面罩式医用雾化器,能有效湿化气道,有利于痰液的咳出,减少吸痰次数,提高氧疗效果,降低肺部感染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便携式呼吸机在危重症患者转运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6月1日~2019年6月1日在本院转运的危重症患者70例,根据转运方式的不同将患者分为对照组34例和观察组36例,两组均给予常规转运护理,对照组使用简易呼吸气囊转运,观察组使用便携式呼吸机转运;比较两组转运时期护理需要度、不良事件发生率、生命体征及血氧饱和度(SpO_2)。结果:转运中和转运后,观察组护理需要度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转运中和转运后,观察组心率(HR)、自主呼吸频率(SR)、收缩压(SBP)及SpO_2均优于对照组(P0.01);转运后,两组HR、SBP均优于转运中(P0.05),对照组SpO_2优于转运前(P0.05)。结论:便携式呼吸机在危重症患者的转运过程中,能维持患者生命体征和SpO_2的稳定,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方便及时,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3.
14.
2007年1月~12月,我们对25例心肌梗死合并便秘患者实施了改良式通便法,经精心护理,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改良式通便法在心肌梗死合并便秘患者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5年12月~2007年12月,我们对97例患者进行剖宫产术后切口感染高危因素分析,并在围术期给予精心护理,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品管圈在提高危重症患者口腔清洁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3年6月入住重症医学科的危重患者97例作为对照组,采用常规口腔护理;选择2013年10月入院重症医学科的危重患者97例作为观察组,成立品管圈活动小组,运用品质管理手法管理ICU危重症患者的口腔清洁度。结果:观察组危重症患者口腔清洁度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正确运用品管圈可提高危重症患者口腔清洁度,并且能提高圈员的综合护理能力。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将多种平喘药物及化痰药物放入面罩式气动雾化吸入器中来缓解重症哮喘;同时对合并冠心病者,减少由于药物的副作用而诱发的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方法将80例患者随机分为面罩式气动雾化吸入器治疗组以及超声雾化吸入器对照组。结果面罩式气动雾化吸入器治疗组在治疗效果、患者耐受力、用药方法、药物使用情况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组,发生心血管事件的比例明显减少。结论面罩式气动雾化吸入器在抢救重症哮喘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提高了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无障碍通气面罩在肥胖患者麻醉诱导期通气中的应用效果.方法:90例择期手术全身麻醉BMI>26 kg/m2的患者,随机分为普通面罩组(A组)、普通面罩+口咽通气道组(B组)、无障碍通气面罩组(C组),每组30例.在麻醉诱导后气管插管前进行面罩通气,评估面罩通气效果,并记录发生低氧的情况.结果:3组患者的一般情况没有差异.B组和C组发生面罩通气困难者均为1例,明显少于A组的4例(P<0.05).B组出现低氧者为1例,C组未出现低氧,明显少于A组的4例(P<0.05).结论:无障碍通气面罩在肥胖患者全麻醉诱导期通气效果确切,容易维持氧合,更好地保证全麻诱导期的患者安全.  相似文献   

19.
白蛋白在危重症患者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海峰 《中国综合临床》2006,22(5):479-480
白蛋白又称清蛋白,是一种中分子量的胶体,呈球状,能溶于水。血清白蛋白是血清中含量最丰富的蛋白质,占血清总蛋白量的50%以上,在血液中具有多种重要的生理功能。有关白蛋白在ICU中应用的争论已经持续了很多年,现将白蛋白在ICU中的应用价值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护理呼吸危重症患者时护理风险管理应用的效果。方法:将医院2017年6月至2018年12月治疗的100例呼吸危重症患者作为护理观察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例数均等。观察组使用护理风险管理方式,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通过比较两组护理后患者呼吸频率、心理、pH值,分析两组的干预效果,并综合两组护理期间意外事件、护理治疗纠纷、非计划性拔管等,分析两组满意度。结果:观察组心理、呼吸频率、护理事件、干预效果和患者满意等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呼吸科危重症患者进行干预时,采用护理风险管理,可以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增加患者认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