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动态24h食管pH值监测在小儿胃食管反流诊治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动态24h食管pH值监测在小儿胃食管反流(GER)诊治中的作用,研究小儿病理性GER的特点。方法对80例经钡餐造影确诊为GER的患儿进行动态24h食管pH值监测,其中以反复呕吐症状为主者58例,以反复呼吸道症状或哮喘发作为主者22例。并对其中62例诊断为病理性GER患儿经治疗后进行复查。以35例无消化道症状并排除消化系统疾病和肺支气管疾病的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结果 GER组中62例为病理性GER(占77.5%),另外18例为生理性GER。GER组各项返流指标显著高于对照组。病理性GER以卧位时明显。复查的62例患儿治疗前后返流指标变化有统计学差异。结论通过24h食管pH值监测来判定反流类型,不仅提高了病理性GER的诊断率,而且为不同临床类型的反流治疗方案的确定提供了依据,动态24h食管pH值监测可用于小儿GER的诊断、分析和疗效评定。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不同类型胃食管反流病24h食管pH监测指标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对符合胃食管反流病(GERD)诊断标准的43例患者,经内镜检查分为反流性食管炎(RE)组、非糜烂性反流病(NERD)组、Barrettt食管组,随后进行高分辨多通道毛细灌注测压检查及食管pH动态监测,比较各组24h食管pH监测指标。结果三组患者食管pH〈4反流次数(次),反流持续时间≥5 min反流次数(次)、pH〈4总时间, pH〈4百分时间(%), DeMeester积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类型胃食管反流病食管粘膜损伤与食管酸反流无相关性,食管组织化生与食管酸反流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24 h食道动态pH测定在微量射频治疗(Stretta)胃食管反流病中(GERD)的应用,并评价该治疗的疗效。方法选取住院确诊的GRED患者33例,行24 h食道pH监测,进行内镜下Stretta治疗术,术后再次复查食道pH值。结果 33例中Stretta治疗前DeMeester记分均〉51,治疗后DeMeester记分均〈14.72。结论 24 h食道pH监测对GERD的诊断有重要价值,研究数据表明Stretta治疗GERD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24h食管pH值监测胃食管反流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7月~2013年12月在本科就诊,可疑胃食管反流的患儿507例,给予24 h食管pH值监测,分析监测结果.结果 反复呕吐254例,喘息134例,反复咳嗽117例,重症肺炎72例,胸痛、胸闷11例,其他13例.随着年龄的增长胃食管反流发生率降低,年龄越小,重度胃食管反流的比例越高.结论 24h食管pH值监测应用广泛,涉及多个系统疾病,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 比较反流性食管炎(RE)、非糜烂性反流病(NERD)、Barretts食管(BE)患者的反流特点.方法 将胃食管反流病(GERD)患者根据内镜表现分为RE、NERD、BE 3组,同步进行食管下段24 h pH及胆红素监测,比较其反流特点.结果 (1)RE、BE组酸暴露指标及中重度酸反流患者比例显著高于NERD组.(2)BE组中病理性反流(82.61%),尤其是酸胆汁混合反流(30.43%)比例明显高于NERD组.(3)无病理性反流的SI+患者酸暴露水平高于SI-患者.结论 酸、胆汁暴露程度差异是造成胃食管反流病患者内镜表现不同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究24 h食管动态pH监测中平均反流周期数、反流持续时间≥5 min的次数及最长反流持续时间对新生儿胃食管反流病(GERD)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2016年12月至2018年6月空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儿科住院治疗的足月新生儿101例,根据现行诊断标准,将其分为GERD组(54例)与对照组(47例)。采用接受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灵敏度、特异度及约登指数等指标探究上述监测指标的诊断价值。结果 平均反流周期数、反流持续时间≥5 min的次数和最长反流持续时间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70、0.993和0.983,3种指标用于诊断GERD有统计学意义(P<0.05);当24 h平均反流周期数>51.50次,反流持续时间≥5 min的次数>2.25次,最长反流持续时间>15.45 min时,约登指数分别为0.886、0.852、0.868,分别最接近1;采用上述3种指标进行系列诊断试验时,系列诊断试验的灵敏度为0.852,特异度为0.915。结论 平均反流周期数、反流持续时间≥5 min的次数和最长反流持续时间对GERD的诊断具有较高的价值,3种指标联合诊断可以降低漏诊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胃食管反流病量表与食管阻抗-pH监测在胃食管反流病诊断中的作用。方法 将60例确诊为胃食管反流病患者作为研究组,将60例健康体检的健康人作为对照组,依次给予胃食管反流病量表与食管阻抗-pH监测,对比两组诊断结果。结果 两组食管阻抗-pH监测结果比较差异显著(P<0.05)。研究组的胃食管反流病量表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亚型胃食管反流病的胃食管反流病量表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胃食管反流病量表与食管阻抗-pH监测均可用于胃食管反流病诊断,联合应用可进一步确诊患者的疾病,可及时辅助临床有效治疗患者疾病,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GerdQ量表在矿区人群胃食管反流病(GERD)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因烧心等反流症状就诊的矿区GERD患者122例,均完成内镜检查、24h食管pH值监测及GerdQ量表,根据结果将患者分为GERD组(88例)和非GERD组(34例),糜烂性食管炎(RE)组(65例)和非糜烂性GERD(NERD)组(23例),酸暴露组(79例)和非酸暴露组(43例),观察GerdQ评分和酸暴露之间的相关性.以内镜检查、24 h食管pH值监测任一阳性为金标准,根据GerdQ评分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结果 GERD组的GerdQ评分[(10.3±2.6)分]高于非GERD组[(4.8±2.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25,P<0.01).GerdQ评分与24 h食管动态pH值监测有很好的相关性,酸暴露组患者的GerdQ评分[(11.0±3.3)分]亦高于非酸暴露组[(6.7±2.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4.102,P <0.01).RE组与NERD组的GerdQ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3.251,P>0.05).以GerdQ评分取诊断临界值为9分时,敏感度为82.3%,特异度为86.0%,ROC曲线下面积为0.905,面积的标准误为0.035,P<0.05,95%置信区间为0.836~ 0.973.结论 GerdQ量表为适合矿区人群GERD初步诊断的客观、可行的诊疗工具.  相似文献   

9.
十二指肠胃食管反流在胃食管反流病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研究了十二指肠胃食管反流(DGER)在胃食管反流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及其对非糜烂性反流病(NERD)的诊断价值。研究中将95例患者根据内镜检查的结果分为反流性食管炎和NERD组,对其均进行2 4 h食管p H和胆汁联合监测。结果显示:反流性食管炎患者DGER的各项指标:吸光度值>0 .14时间百分比(% )、总反流次数和反流>5 min的次数分别为(19.0 5±2 3.4 4 )、(30 .5 6±34.0 4 )和(5 .90±6 .37) ,均显著高于NERD组相应的(7.2 6±11.0 8)、(15 .6 8±2 0 .92 )和(2 .5 9±3.5 7) (P<0 .0 5 ) ,而酸反流差异无显著性,随着反流性食管炎的程度…  相似文献   

10.
胃食管反流病临床分型诊断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詹群珊  朱惠明  黄勋 《河北医药》2002,24(12):938-940
目的:应用24h食管内胆红素与pH监测(食管内双监测)以及食管内镜检查对胃食管反流病(GERD)进行临床分型研究指导临床治疗。方法:按食管胆红素与pH双监测和食管内镜检查的情况结合病人症状对GERD进行临床分型,观察病人在各型的分布。结果:食管内24h胆红素与ph监测结果显示I、Ⅱ型病人的胆红素吸收值≥0.14及pH<4总时间百分比、酸反流次数和胆汁反流次数较对照组和Ⅲ型明显增加(P<0.05),而型和Ⅱ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Ⅲ型病人分别为23.3%、65.9%、10.8%。结论:病理性酸反和胆汁反流的破坏作用是导致GERD的重要原因。临床分型对GERD治疗中药物选用具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1.
反流性疾病问卷对胃食管反流病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反流性疾病问卷(RDQ)在诊断胃食管反流病中的价值。方法在接待消化内科门诊就诊病人中,对存在反流相关症状者进行问卷调查。记录烧心、反流、非心源性胸痛、反酸4个症状的频率及程度的积分,分析经内镜检查证实的反流性食管炎患者RDQ积分分布情况,计算诊断GERD的临界值。结果1655例门诊病人中379人有反流症状,男女比例1.11:1,平均年龄50.16±14.17岁。经内镜检查,诊断反流性食管炎122例,内镜正常者73例,二者RDQ评分差异有显著。以RDQ分值16为临界值,Youden指数最大,ROC曲线下面积为0.75,对GERD诊断阳性符合率81.48%,阴性符合率为60.92%,敏感度为72.13%,特异度为68.49%。RDQ分值与RE的洛杉矶分级无关。结论RDQ可作为初步诊断胃食管反流病易行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 (GERD) is a chronic relapsing disorder commonly encountered in the primary care setting. Considerable uncertainty still exists with respect to basic questions concerning pathophysiological factors and the cause of extraoesophageal symptoms in some patients with GERD. The numerous receptors located in the muscular layer at the site of the lower oesophageal sphincter (LES) are under neurological control. These receptors are of interest in the investigation of both LES dysfunction and new potential pharmacological approaches for GERD. Therapies for GERD, based on various pathophysiological mechanisms, with attention to either drug inhibition of acid secretion, protection of the oesophageal mucosa, influencing salivary composition or improving oesophageal clearance, have been reviewed. Alternative approaches to the more traditional treatments for 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 are also being pursued. In particular, pharmacological efforts towards modification of intrinsic and extrinsic neurological controls of oesophageal motility, aimed at improving LES function,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3.
颜国栋 《中国新药杂志》2006,15(21):1876-1877
目的:观察雷贝拉唑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胃食管反流病患者随机分为2组,雷32拉唑组30例,服用雷贝拉唑10mg,qd;对照组服用雷尼替丁150mg,bid,早晚服用。疗程均为4周。结果:雷贝拉唑治疗组临床症状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并明显改善内镜下食管炎分级,且不良反应少。结论:雷贝拉唑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4.
陈睿  汪洁  吴姗姗  郭金芝  张元瑞  曹彬 《安徽医药》2014,(12):2326-2328
目的:探讨安徽省铜陵地区胃食管反流病( GERD)的患病情况。方法采用症状问卷筛查方法,通过对2012年铜陵地区3个市级医院的消化专科门诊及病房就诊的人群进行调查,采用Zung抑郁自评量表( SDS)、Zung焦虑自评量表( SAS)、中文版SF-36生活质量量表进行研究,并建立数据库,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男性患者患病率高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GERD以40~60岁年龄多发,不同年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不同文化程度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GERD患者合并焦虑、抑郁情况的比例明显高于健康人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生活质量与健康人群相比明显下降(P<0.05)。结论安徽省铜陵地区GERD发病率,与国内患病水平接近;患者易合并抑郁、焦虑,生活质量明显下降,重视GERD患者抑郁、焦虑的治疗,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5.
徐斌  黄玉凯  鲁明 《中国基层医药》2014,(18):2731-2732
目的 研究埃索美拉唑、莫沙比利、铝碳酸镁治疗胃食管反流病(GERD)的疗效,寻找有效治疗方法.方法 90例初诊为GERD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30例)、B组(30例)、C组(30例)三组,A组埃索美拉唑40 mg,1次/d.B组埃索美拉唑40 mg,1次/d;莫沙比利5 mg,3次/d.C组埃索美拉唑40 mg,1次/d;莫沙比利5mg,3次/d;铝碳酸镁1.0g,3次/d.治疗4周及治疗8周评价症状缓解情况.结果 治疗4周后A组、B组、C组临床症状缓解率分别为66.7%、83.3%和90.0%,治疗8周后A组、B组、C组临床症状缓解率分别为73.3%、90.0%和96.7%,治疗8周时A组与C组总有效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B组、B组与C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埃索美拉唑联合莫沙比利、铝碳酸镁治疗GERD可获得较好疗效,提高症状缓解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兰索拉唑治疗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NERD)的疗效.方法 将64例NERD患者完全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32例,予兰索拉唑30 mg,早餐前1次;莫沙比利5 mg,早、中、晚餐前各1次;对照组32例,予兰索拉唑30 mg,早餐前1次.治疗前及治疗8周时进行胃食管反流病量表(GerdQ)评分,并于治疗8周后进行疗效评定.结果 观察组显效20例,有效7例,总有效率为84.4% (27/32);对照组显效15例,有效5例,总有效率为62.5% (20/32);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8周后2组GerdQ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观察组:(7.0±2.0)分比(9.8±2.6)分;对照组:(8.2±2.0)分比(10.3±2.1)分;均P<0.05],且治疗8周后观察组GerdQ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兰索拉唑联合莫沙比利治疗NERD疗效优于单用同剂量兰索拉唑.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枳术宽中胶囊联合泮托拉唑钠肠溶片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12月—2017年1月陵水黎族自治县人民医院收治的胃食管反流病患者16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80例。对照组清晨空腹口服泮托拉唑钠肠溶片,40 mg/次,1次/d。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口服枳术宽中胶囊,3粒/次,3次/d。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2个月。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比较两组的症状积分和胃食管反流病诊断问卷(Gerd Q)评分。结果治疗后,对照组和治疗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76.3%、93.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个月后,两组症状积分均显著降低,同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症状积分明显低于治疗同期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个月后,两组Gerd Q评分均显著降低,同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Gerd Q评分明显低于治疗同期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枳术宽中胶囊联合泮托拉唑钠肠溶片治疗胃食管反流病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能够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安全性较好,具有一定的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在简要介绍胃食管反流病发病机理的基础上,对其药物治疗的临床实施和疗效评价进行阐述,为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胃食管反流病(GRED)与幽门螺杆菌(Hp)的关系。方法确诊的胃食管反流病患者60例及浅表糜烂性胃炎患者63例(对照组),均行幽门螺杆菌检测,再将60例GERD患者分为2组,25例常规三联抗HP治疗,为HP根除组,另外35例作为Hp持续感染组。随访1年。结果 60例GERD患者Hp感染率为58.3%,对照组Hp感染率82.5%,GERD患者Hp感染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p根除组GERD复发率高于Hp持续感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Hp根除后GERD的发病率为25.5%。结论 Hp感染可能在GERD的发病过程中起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