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乌司他丁对重型颅脑损伤(sTBI)患者血清S-100B蛋白及NSE的影响。方法选取2010年8月-2011年8月收治的27例伤后1d内入院的sTBI患者为研究对象,以乌司他丁治疗剂量的不同随机分成3组:小剂量组(n=8)每日予乌司他丁10万单位静推,大剂量组(n=7)每日予乌司他丁40万单位静推,2组用法及疗程均为每6h1次,连续5d;对照组(n=12)未予乌司他丁治疗。各组患者于伤后第1~5d抽取伤侧或重伤侧颈静脉球血,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中S-100B蛋白及NSE含量。结果在伤后第3,5d,大剂量乌司他丁组血清S-100B蛋白及NSE浓度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使用40万单位乌司他丁可以降低重型颅脑外伤患者血清S-100B蛋白及NSE水平,在伤后早期对神经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亚低温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颅内压及预后的影响。方法100例重型颅脑损伤根据病情分为两组:亚低温治疗组(50例)于伤后12 h内控制直肠温度在32~35℃,维持5~7 d。对照组(50例)除不行降温外,其余与亚低温治疗组相同。观察颅内压的变化,根据GOS评估法判定疗效。结果与对照组比较,亚低温组患者颅内压明显降低,恢复良好率升高,病死率降低(P<0.05)。结论亚低温具有明显的脑保护作用,能降低颅高压,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亚低温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S100B蛋白和D-二聚体含量的影响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56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亚低温组和对照组,亚低温组采用32~34℃低温治疗,对照组采用常温治疗,观察两组患者入院第1,2,3,5 dS100B蛋白和D-二聚体含量的变化,比较两组患者出院后3月随访的Glasgow预后评分(GOS)。结果亚低温组患者S100B蛋白和D-二聚体含量在第2,3,5 d时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出院3月后随访GOS比较,两组患者在恢复良好评分(≥5分)和植物生存及死亡(1~2分)比较差异明显。结论亚低温能有效抑制颅脑损伤后的高凝状态,降低脑组织代谢和耗氧量,抑制内源性脑损伤因子是可能的脑保护机制。  相似文献   

4.
重型颅脑损伤死亡率、致残率高已日益成为严重社会公害,这一现实已引起国内外医学界关注[1],研究各种方法治疗颅脑损伤,提高疗效,已为当今医学界研究科题,亚低温疗法已被公认为治疗颅脑损伤较为有效的方法之一.总结2002年1月至2004年6月期间使用亚低温治疗43例颅脑损伤病人并与41例单纯保守治疗颅脑损伤的血糖变化与预后相关性作对比,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亚低温治疗对颅脑损伤患者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和S-100的影响及临床意义。方法中重型颅脑损伤患者57例,分为亚低温组和常温组,亚低温组与伤后24h内行亚低温治疗,控制直肠温度33~35℃,持续3~5d,各组患者分别于伤后1d,3d,部分患者5d和7d外周静脉采血标本,另以健康者20例作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中含量。结果颅脑损伤患者血清中NSE和S-100含量分别为(13.87±2.57)mg/L和(0.34±0.12)μg/L,与正常组(6.51±2.31)mg/L和(0.17±0.07)μg/L相比明显增高,持续3~5d,伤后明显下降,但仍高于正常;亚低温组治疗期间及复温后血清中含量低于常温组(P〈0.01)。结论颅脑损伤患者血清S-100和NSE升高,亚低温治疗能降低它们的含量,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6.
7.
目的研究亚低温对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T细胞亚群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共40例,随机分为亚低温组和对照组,亚低温组20例,于伤后24 h内行亚低温治疗,直肠温度控制在32~34℃,持续1~7 d;并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颅内压(ICP)、血糖、血气、血电解质等治疗;对照组20例,除未应用亚低温治疗外其余治疗相同;亚低温组和对照组分别于伤后第1、3、7 d取外周静脉血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阳性细胞及CD4/CD8阳性细胞比值,两组间进行比较。伤后3个月时根据GOS评估法判定疗效。结果亚低温组和对照组之间比较,伤后第1、3、7 d T细胞亚群无统计学差异;预后比较,有统计学差异。结论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可以提高患者的预后,不会加重T细胞免疫功能损伤,临床应用安全有效,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亚低温脑保护对救治重型颅脑损伤的治疗效果。方法 将84例重型颅脑损伤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和亚低温组,对照组42例给予控制血压、脱水、营养脑细胞等常规治疗,亚低温组42例除了常规治疗外,加用33℃~35℃亚低温治疗,进行对比分析,并且前瞻性分析两组疗效。结果 治疗组42例患者,恢复良好率57.1%(24/42),病死率19%(8/42)。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未发生相关的并发症。结论 亚低温能显著降低重型颅脑损伤的死亡率,改善颅脑损伤患者神经功能预后,并具有安全、显著降低病死率及癫痫发生率等优点。  相似文献   

9.
李秀莲 《河北医学》2011,17(3):416-418
目的:探讨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方法以及护理措施。方法:对42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实施亚低温治疗及监护,观察患者治疗过程中的并发症、致残率和病死率,并与未使用亚低温治疗的42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进行对照分析。结果:治疗组致残率和病死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对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及时、有效地采用亚低温治疗和精心的护理,能明显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亚低温与常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入住ICU病区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72例。随机分为亚低温组(n=36)接受32~35℃低温治疗,对照组(n=36)体温维持在(37±0.5)℃,观察其临床疗效。结果:随访6个月,对照组死亡13人,植物状态2人,重度残疾4人,轻度残疾7人,良好康复10人.亚低温治疗组死亡5人,植物状态1人,重度残疾2人,轻度残疾13人,良好康复15人,亚低温治疗组伤后6个月死亡率较对照组降低(χ2=4.471,P=0.029),且良好神经系统转归明显高于对照组(χ2=7.170,P=0.007)。亚低温治疗组血清中S-100B蛋白含量在治疗后3-7d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亚低温治疗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具有脑保护作用并能降低死残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脑局部亚低温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中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S-100蛋白浓度的影响和临床疗效,探讨其对脑缺血的保护机制。方法随机将6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3例,治疗组在药物治疗脑梗死的同时加用局部亚低温治疗技术,在发病后1、3、7、14 d进行NSE、S-100蛋白含量的测定,在治疗前和治疗后7、14、30 d根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所脑卒中量表》(NIHSS)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治疗14、30 d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降低(P<0.01),发病后3、7、14 d血清NSE含量明显降低(P<0.01),治疗7、14 d S-100蛋白含量降低(P<0.05)。结论局部亚低温治疗技术对神经细胞有较好的保护作用,可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及预后。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血清S100B蛋白作为一种生物学指标在颅脑损伤诊断及预后判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颅脑损伤40例,伤后4 h、24 h、72 h、7 d抽取血液标本,以ELISA法检测血清S100B蛋白含量,以GCS≤8分者为重伤组,共24例,以GCS≥9分者为非重伤组,共16例,比较两组在各个时间点的血清S100B蛋白含量有无差异性,另将其结果与患者伤后6个月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进行比较。结果:两组伤后4 h、24 h血清S100B蛋白含量均增高,且于24 h达到高峰,伤后一周趋于正常。重伤组伤后24 h、72 h的S100B蛋白含量与非重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0例患者中预后恶劣组9例,预后良好组31例,预后恶劣组平均血清S100B蛋白含量明显高于预后良好组(P<0.01);预后恶劣组中伤后7天血清S100B在正常水平以上的有4例,预后良好组中血清S100B在正常水平以上仅有2例,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血清S100B蛋白在重型颅脑损伤的诊断及预后判断中具有可靠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重型颅脑损伤经过亚低温治疗的疗效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宋伦贤 《重庆医学》2006,35(4):322-324
目的 比较亚低温与常温治疗109例重型颅脑损伤(SBI)(GCS≤8)合并脑挫裂伤脑水肿、颅内高压患者的效果。方法 109例SBI患者,随机分成亚低温组(55例)和对照组(54例),治疗期间监测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在伤后6个月,根据GCS评分判定预后,结果分为良好、轻残、重残、植物生存与死亡。结果 随访6个月~6年,亚低温组20例预后良好(36.4%),8例中残(14.5%),13例重残(23.6%),2例植物生存(3.6%),12例死亡(21.8%);常温组12例预后良好(22.2%),中残6例(11.1%),重残14例(25.9%),植物生存2例(3.7%),死亡20例(37.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亚低温组颅内压下降速度和程度优于常温组(P〈0.05),其应激性溃疡和癫痫发生率也明显低于常温组(P〈0.05)。两组肺部感染、颅内感染和心律异常发生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亚低温治疗有利于降低SBI病死率,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亚低温治疗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Severe traumatic brain injury,STBI)脑脊液中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necr osis factor alpha,TNF-α)、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及白介素8(Interleukin-8,IL-8)的影响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符合条件的STBI共40例者(格拉斯哥评分(Glasgow Coma Scale score,GCS)≤8分,伤后6 h内入院)随机分为亚低温组和常温对照组各20例,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亚低温治疗前后不同时段脑脊液(Cerebrospinal fluid,CSF)中IL-6、IL-8及TNF-α水平的变化.结果:亚低温治疗组STBI血清IL-6、IL-8及TNF-α浓度较常规治疗组明显降低(P<0.05).结论:亚低温治疗STBI通过细胞因子的水平,减少了患者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ultiple organfailure,MODS)的发生,降低了死亡率,改善了临床预后.  相似文献   

15.
《新乡医学院学报》2016,(11):973-975
目的探讨亚低温治疗在急性重型颅脑损伤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黄冈市中心医院收治的76例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8例。观察组患者于伤后24 h内行亚低温治疗,直肠温度控制在32.0~35.0℃;对照组患者采用降温毯将直肠温度控制在36.5~37.0℃;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3个月检测患者颅内压(ICP)、空腹血糖(FBG)、血清乳酸水平、脑组织氧分压(Pbt O2)及脑微循环血流,于治疗后3个月进行疗效判定。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恢复良好率分别为34.21%(13/38)、13.16%(5/38),观察组患者恢复良好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2组患者ICP、Pbt O2、脑微循环血流、FBG和血清乳酸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个月2组患者ICP、FBG和血清乳酸水平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Pbt O2、脑微循环血流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ICP、FBG和血清乳酸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Pbt O2和脑微循环血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55.26%(21/38)、39.47%(15/38),2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亚低温治疗急性重型颅脑损伤可显著改善患者ICP、Pbt O2和脑微循环血流,促进患者恢复。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亚低温治疗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颅内压(ICP)及脑血液生化学指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收集81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观察组(n=48)和对照组(n=33),所有患者入院后给予重型颅脑损伤常规治疗,在此基础上,观察组患者给予亚低温治疗,治疗时间为72 h.动态监测所有患者入院时及治疗开始第1~7天ICP,入院时和治疗第7天脑血流指标动态阻力(DR)、脉搏波速(Wv)、脑部平均血流量(Qmean)、平均血流速度(Vmean)和脑氧代谢指标脑氧摄取率(CE-RO2)、颈内静脉血氧饱和度(SjvO2)、CjvO2、CaO2.结果:随着时间的延长,两组患者ICP呈逐渐下降的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7.982、6.324,P<0.05);第2天开始,观察组ICP显著低于对照组,持续至第7天,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入院时比较,两组第7天DR、Wv、CaO2均显著降低,Qmean、Vmean、CjvO2、CERO2、SjvO2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第7天比较,观察组DR、Wv、CaO2显著低于对照组,Qmean、Vmean、CjvO2、CERO2、SjvO2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亚低温治疗可以显著降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颅内压,改善脑血流和脑氧代谢,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脑局部亚低温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中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S-100蛋白浓度的影响和临床疗效,探讨其对脑缺血的保护机制.方法 随机将6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3例,治疗组在药物治疗脑梗死的同时加用局部亚低温治疗技术,在发病后1、3、7、14 d进行NSE、S-100蛋白含量的测定,在治疗前和治疗后7、14、30 d根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所脑卒中量表>(NIHSS)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治疗14、30 d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降低(P<0.01),发病后3、7、14 d血清NSE含量明显降低(P<0.01),治疗7、14 d S-100蛋白含量降低(P<0.05).结论 局部亚低温治疗技术对神经细胞有较好的保护作用,可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及预后.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亚低温治疗对于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疗效及对颅脑损伤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研究重型颅脑外伤患者62例,分为亚低温组和对照组,亚低温组32例,伤后24h内采用亚低温治疗,直肠温度控制在32℃~35℃,持续2~7d,平均74h,同时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颅内压、血电解质、血气分析等。对照组30例,传统的物理及化学方法降温使直肠体温控制在37.8℃~38.5℃,余治疗方法同亚低温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和预后。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后T淋巴细胞转化功能、NK细胞活性并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动态变化。结果亚低温组较对照组患者,伤后早期颅内压有明显下降,血电解质及酸碱平衡未出现明显紊乱,并发症发生率及死亡率明显下降,优良率提高,预后显著改善。与对照组比较,亚低温组的T淋巴细胞转化率、NK细胞活性及CD4~+CD8~+T淋巴细胞均升高。结论亚低温治疗对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安全有效,可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及死亡率,明显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低温对颅脑伤患者免疫功能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亚低温对急性重型颅脑损伤病人治疗作用及临床效果。方法共78例病人(GCS昏迷≤8分)随机分为亚低温治疗组和对照组。亚低温治疗组40例,均于伤后24小时内行亚低温治疗。直肠温度控制在33~35℃,持续1-7天,平均65.3±28.2小时。同时监测病人的生命体征、颅内压(ICP)、血气、血电解质及动脉血氧饱和度。对照组38例,直肠温度控制在36.5~37.5℃,其他治疗同亚低温组。两组病人均于伤后三个月时根据GOS评估法判定疗效。结果与对照组相比,亚低温治疗组病人伤后早期的高颅内压显著下降(P<0.05);生命体征、血气、血糖、血电解质、动脉血氧饱和度无显著差异;无严重并发症,死亡率降低,恢复良好率提高,预后显著改善。结论亚低温具有肯定的脑保护作用,用于治疗急性重型颅脑损伤病人,可降低死亡率,提高生存质量,无严重并发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