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目的 观察伊贝沙坦治疗重症充血性心力衰竭 (CHF)的临床疗效及其对血管紧张素Ⅱ (AngⅡ )和脑钠素(BNP)的影响。方法  76例重症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 ,随机分为伊贝沙坦组 ( 4 0例 )和对照组 ( 36例 ) ,对照组予以常规治疗 ,伊贝沙坦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口服伊贝沙坦 75~30 0mg/d ,治疗 6月 ,观察治疗前后心胸比、左室舒张末期内径 (LVDd)和左室射血分数 (LVEF)的变化 ,评价心功能分级 ,并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浆AngⅡ和BNP在治疗前后的改变。结果 治疗后伊贝沙坦组显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心率、心胸比及LVDd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 ,且明显低于对照组(P分别为 <0 0 5、<0 0 1) ,LVEF明显增加 (P <0 0 1)。血浆AngⅡ和BNP水平明显降低 ,并明显低于对照组 (P <0 0 1)。心功能改善 1~ 2级 ,药物副反应少 ,患者耐受性好。结论 伊贝沙坦治疗重症CHF疗效较好 ,并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心衰患者的神经内分泌机制失调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究替米沙坦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CHF)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清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和B型脑钠肽(BNP)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广西南宁市第一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2011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CHF患者6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34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治疗,研究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替米沙坦治疗,两组患者均治疗6个月。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治疗前后血清AngⅡ、BNP水平及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观察治疗期间研究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患者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血清AngⅡ、BNP水平及LVDd、LVEF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血清AngⅡ、BNP水平低于对照组,LVDd大于对照组,LVEF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期间研究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9%。结论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替米沙坦治疗CHF的疗效确切,能有效降低患者血清AngⅡ和BNP水平,从而改善患者心功能,且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普伐他汀对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血浆脑钠素(BNP)水平和心功能的影响.方法将56例CHF患者随机分为普伐他汀组(30例)和对照组(26例),2组均给予常规治疗,普伐他汀组另加普伐他汀10 mg,qn,疗程8周.测定治疗前、后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VD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血浆BNP浓度的变化.结果普伐他汀治疗8周后,血浆BNP浓度由(218.6±64.2)ng/L降至(149.4±50.1)ng/L(P<0.01);LVEF由(34.4±3.4)%升至(45.4±4.9)%(P<0.05),LVDd由(65.5±5.1)mm降至(45.4±4.9)mm(P<0.05),与对照组比较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患者血浆BNP降低值与LVEF增加存在负相关(r=-0.71,P<0.01),而与LVDd减少呈正相关(r=0.79,P<0.05).结论普伐他汀能明显改善心功能,抑制血浆BNP增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替米沙坦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CFIF)的临床疗效及其对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和脑钠素(BNP)的影响。方法将60例CFIF病人随机分为替米沙坦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治疗,替米沙坦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口服替米沙坦(80~160)mg/d,治疗6个月,观察治疗前后两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和左室射血分数(LVEF)的变化,评价心功能分级,并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浆AngⅡ和BNP含量。结果治疗后替米沙坦组显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心率及LVDd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且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LVEF明显升高(P〈0.01)。血浆AngⅡ和BNP水平明显降低,并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心功能改善1级~2级,药物副反应少。结论替米沙坦能改善CFIF病人心功能和神经内分泌机制失调。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内皮素(ET-1)、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及一氧化氮(NO)的变化及盐酸苯那普利对其影响。方法采用随机双盲法对60例心力衰竭患者口服盐酸苯那普利(苯那普利组30例)和安慰剂组(安慰剂组30例)治疗12周。观察治疗前、后的血浆ET-1、AngⅡ、NO水平及心功能的变化。结果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浆ET-1、AngⅡ及NO水平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1),经盐酸苯那普利治疗后血浆ET-1、AngⅡ及NO水平明显降低(P<0.01),而安慰剂组无明显变化,左室射血分数(LVEF)显著增加(P<0.01)。结论血浆ET-1、AngⅡ及NO水平升高是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重要的病理特征之一。经盐酸苯那普利治疗后,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明显改善,其机制可能与保护内皮细胞功能有关。  相似文献   

6.
阎爱国  荣芳  李丽 《心脏杂志》2005,17(2):145-146
目的探讨伊贝沙坦联合培哚普利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CHF)的临床疗效及其对神经内分泌激素的作用。方法CHF患者60例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0例给予伊贝沙坦(Irb)150mg/d,培哚普利(Pe)4mg/d;对照组给予培哚普利4mg/d及安慰剂治疗。两组基础治疗类同,疗程6个月。观察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超声心动图记录心功能指标,测定血管紧张素Ⅱ(AngⅡ),醛固酮(ALD),血浆肾素活性(PRA)和心房钠尿肽(ANP)水平及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治疗前后相比,左室射血分数(LVEF),每搏量(SV),心脏指数(CI)均有显著改善(P<0.01)。AngⅡ、ALD、ANP显著降低(P<0.01),PRA显著升高(P<0.01)。治疗组LVEF、CI及ANP的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伊贝沙坦联合培哚普利治疗CHF可以增强疗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氯沙坦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CHF)的临床疗效.方法30例CHF病人规律服用氯沙坦16周,观察治疗前后的心胸比例、左室舒张末内径(LVDd)、左室射血分数(LVEF)及6min步行距离变化.结果治疗后CHF病人的LVEF显著提高(0.32±0.02 vs 0.51±0.02,P<0.01),LVDd显著缩短(67.1 mm±3.5 mm vs 60.4 mm±4.5 mm,P<0.05),心胸比降低(0.67±0.06 vs 0.57±0.04,P<0.01),活动耐量增加.结论氯沙坦是治疗心力衰竭的有效药物,必要时可作为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的替代药物.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价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不同剂量厄贝沙坦治疗老年慢性心力衰竭(CHF)的疗效.方法 将133例CHF患者(男80例,女53例)随机分为四组,按剂量从小至大排序,给予不同剂量厄贝沙坦维持治疗10w.治疗后观察症状改善情况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心脏指数(CI)、左室短轴缩短分数(FS)、左室舒张末内径(LVDd)、B型钠尿肽(BNP)、肌酐(Cr)水平的变化.结果 四组均能有效改善患者症状及心功能指标.随着剂量逐渐增高其疗效明显,但达到较高剂量组后总有效率无差别.患者LVEF、CI、FS随着剂量增加而提高(P<0.05),但较高剂量四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VDd、BNP降低明显(P<0.05).然而,Cr水平升高也更显著(P<0.05).结论 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适当剂量厄贝沙坦能有效治疗CHF,抑制心肌重构,改善患者预后.随着厄贝沙坦剂量的增大,在一定范围内各项指标可明显改善,但剂量继续加大则效果不再显著提高,故不应盲目加大厄贝沙坦剂量,否则易导致副作用的增加及Cr的升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伊贝沙坦对高血压左室肥厚的逆转作用.方法 80例轻、中度高血压伴左室肥厚的患者随机等分为两组伊贝沙坦组(口服伊贝沙坦150~300 mg/d,24周);依那普利组(口服依那普利10~40 mg/d,24周).测量两组患者服药前、后血压的变化.通过超声心动图测量两组患者服药前后舒张末期室间隔厚度(LVST)、舒张末期左室后壁厚度(LVPWT)、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左心室质量指数(LVMI).检测两组患者服药前、后血清Ⅲ型前胶原(PC Ⅲ)、透明质酸(HA)、血管紧张素Ⅱ(Ang Ⅱ)变化.结果 伊贝沙坦组在治疗后较治疗前①血压明显降低[(128.3±8.6)mm Hg比(158.9±11.2)mm Hg,P<0.01],与依那普利组相似(P>0.05).②心脏彩超指标LVDd有所降低(46.6±3.9比48.9±4.1,P<0.05),LVST、LVPWT、LVMI明显降低(分别为10.8±1.1比13.2±1.3,P<0.01,10.2±0.8比11.9±0.9,P<0.01,118.5±20.1比144.8±16.2,P<0.01),与依那普利组相似(P>0.05).③血清学指标PC Ⅲ、HA明显降低(分别为103.2±14.6比135.1±17.3,P<0.01,46.7±6.9比77.6±9.4,P<<0.01).伊贝沙坦组治疗后Ang Ⅱ无明显变化(114.5±20.2比109.8±19.6,P>0.05),依那普利组Ang Ⅱ较治疗前显著降低(56.4±13.5比111.5±20.4,P<0.01).④用药过程中,伊贝沙坦组1例出现面部丘疹退出试验,其余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依那普利组7例出现干咳,其中4例较剧烈不能耐受退出试验.结论 ①伊贝沙坦可有效地控制血压及逆转左室肥厚,其疗效与依那普利相似.②伊贝沙坦因无明显干咳的不良反应在临床治疗中比依那普利具有更好的耐受性和依从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伊贝沙坦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CHF)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8例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患者随机分为伊贝沙坦治疗组和常规治疗组,治疗组在常规抗心衰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口服伊贝沙坦75~150mg/d,治疗4~6周。观察治疗前后心率、血压、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室射血分数以及心功能的变化。结果治疗后心率、血压、左室舒张末期内径与治疗前比较均明显下降(P<0.05或<0.01)。左室射血分数增加(P<0.01),心功能改善1~2级;药物副作用少,患者耐受性好。结论伊贝沙坦治疗CHF疗效好,副作用较少,将是慢性心力衰竭新的治疗药物。  相似文献   

11.
孙静  钱安斌 《心脏杂志》2005,17(2):140-141,144
目的观察小剂量倍他乐克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CHF)后,患者血浆脑钠尿肽(BNP)水平的改变。方法选择心功能Ⅲ~Ⅳ级心衰患者31例,在常规抗心衰基础上加用小剂量倍他乐克,观察治疗前后血浆BNP水平的变化。结果心率明显减慢,心胸比和血压均较治疗前降低,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缩短,左室射血分数(LVEF)则较治疗前提高,BNP值显著降低,总有效率达81%。结论小剂量倍他乐克治疗CHF可使BNP值显著下降,动态监测患者血浆BNP水平有助于了解CHF治疗效果及预后。  相似文献   

12.
伊贝沙坦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观察伊贝沙坦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 (CHF)的临床疗效。方法  4 2例经常规洋地黄、利尿剂、血管扩张药等治疗效果欠佳的CHF患者 ,给予口服伊贝沙坦 75~ 30 0mg/d ,治疗 4~ 6周。观察治疗前后心率、心胸比、血压、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室射血分数以及心功能的变化。结果 治疗后心率、血压、心胸比以及左室舒张末期内径与治疗前比较均明显下降 (P <0 0 5、<0 0 1)。左室射血分数增加 (P <0 0 1) ,心功能改善 1~ 2级。药物副作用少 ,患者耐受性好。结论 伊贝沙坦治疗CHF疗效好 ,副作用较少 ,将是慢性心力衰竭新的治疗药物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充血性心力衰竭(CHF)贫血患者细胞因子、神经内分泌激素、心功能的变化及其关系.方法 测定入选121例CHF患者的血红蛋白(Hb)水平、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白细胞介素-6(IL-6)和血管紧张素Ⅱ(Ang Ⅱ)的变化;超声心动图测量左室射血分数(LVEF),评价心功能;按Hb水平分为CHF贫血组和非贫血组,同时选择27例正常人作为对照组.结果 CHF贫血组TNF-α、sICAM-1 、IL-6和Ang Ⅱ水平明显高于非贫血组,而LVEF显著低于非贫血组(P<0.01);随着TNF-α、sICAM-1、IL-6和Ang Ⅱ水平升高,Hb和LVEF明显降低(P<0.01);CHF患者Hb水平和LVEF与TNF-α、sICAM-1、IL-6和Ang Ⅱ水平呈负相关,Hb水平与LVEF呈正相关(P<0.01).结论 CHF患者神经内分泌激素和细胞因子的激活参与了CHF贫血发生发展的病理生理过程,而贫血的出现加重了CHF病情.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厄贝沙坦对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血清脑利钠肽(BNP)水平及心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CHF患者(NYHA心功能Ⅱ~Ⅳ级)76例,随机分为两组:常规治疗对照组(36例),给予常规的利尿、强心、扩血管治疗;试验组(40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厄贝沙坦,75~150mg,每日1次口服,连用12周。对比分析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血清BNP水平、NYHA分级、心率、心胸比例、超声心动图等指标的变化。结果:试验组较常规治疗对照组心胸比例、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显著下降[(0.58±0.05):(0.62±0.09),(56.1±9.4)mm:(60.0±8.7)mm,P均0.05]。左室射血分数(LVEF)显著升高[(0.50±0.09):(0.42±0.12),P0.05],血清BNP水平显著降低[(676.8±226.3)mg/L:(878.6±119.8)mg/L,P0.05]。且血清BNP的降低程度与LVEF呈负相关(r=-0.920,P0.01)。结论:厄贝沙坦结合常规抗心衰治疗能够有效抑制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神经内分泌的过度激活,逆转心室重构,改善心功能,疗效优于单纯常规药物治疗。而BNP水平与心功能密切相关,可作为治疗CHF的监测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环磷酸腺苷葡胺(MCA)治疗老年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HF)的临床效果。方法将46例CHF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抗心力衰竭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抗心力衰竭治疗的基础上加用MCA120mg,加入5%葡萄糖250mL中静脉输注,每日1次,14d为1个疗程。观察治疗前后两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左室射血分数(LVEF)、心输出量(CO)、外周血心钠肽(BNP)和C反应蛋白(CRP)水平及临床效果。结果两组病人治疗14d后,LVEF、CO均有所上升,LVDd和外周血BNP、CRP水平明显下降(P0.05),而治疗组较对照组改善更为明显(P0.05);两组心功能较治疗前均有所改善,而治疗组总有效率可达96.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5.7%(P0.05)。结论 MCA治疗CHF安全、有效,可有效改善心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6.
血浆和肽素、B型利钠肽水平与慢性心力衰竭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血浆和肽素(copeptin)、B型利钠肽(BNP)水平与慢性心力衰竭(CHF)及其严重程度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CHF患者78例,入院后均经心脏超声检查,32例非CHF患者作为对照组.按NYHA分级,将78例CHF患者分为NYHAI-Ⅱ级组30例,Ⅲ级组25例,Ⅳ级组23例.使用放射免疫测定法测定血浆copeptin水平,使用美国Biosite公司产品Triage干式快速定量心肌梗死/心力衰竭诊断检测仪来测定血浆BNP水平.结果:CHF患者血浆copeptin、BNP水平与对照组相比明显升高(P<0.01),并随NYHA分级的增加而升高.copeptin分别与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值、肌酐、NYHA分级、BNP呈显著正相关(P<0.01),与左室射血分数(LVEF)呈负相关(P<0.01).结论:血浆copeptin和BNP水平在CHF中明显升高,copeptin和BNP水平对CHF患者的诊断、病情评估、危险分层具有一定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雷米普利(ramipril)、地高辛、利尿剂合用与地高辛、利尿剂合用对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患者心功能、心率、心胸比率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的影响。方法60例CHF患者随机分配至两个组,分别接受雷米普利、地高辛、利尿剂(简称雷米普利组)及地高辛加利尿剂(简称对照组),治疗12周。结果两组患者治疗1周后、心率减慢与治疗前相比有显著差异(P<0.01),雷米普利组治疗12周与治疗1周相比、心率减慢仍有显著差异(P<0.01),而对照组则改善不显著(P>0.05);雷米普利组治疗12周后心胸比率缩小,LVEF提高较治疗前有非常显著差异(P<0.01),而对照组治疗后LVEF提高较治疗前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雷米普利、地高辛、利尿剂联用对CHF患者心率减慢、心胸比率缩小、LVEF提高的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鹿红颗粒对心肌梗死(MI)后阳虚血瘀证心功能不全患者的心功能及心室重构的影响。方法 60例确诊为MI后心功能不全且中医辨证为阳虚血瘀证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干预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标准西药治疗,干预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鹿红颗粒,观察周期3个月。观察用药前后两组患者的中医临床症状,检测指标:血浆B型脑钠肽(BNP)、血浆血管紧张素Ⅱ(AngⅡ)、血浆去甲肾上腺素(NE)、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左室收缩末内径(LVESD)、左室射血分数(LVEF)、室间隔厚度(IVST)、左室后壁厚度(LVPWT)。结果两组用药前后NE和BNP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用药前后BNP差值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治疗前后AngⅡ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治疗前后LVESD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用药前后LVESD差值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指标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用药后中医临床症状有效率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在标准西药治疗基础上加载鹿红颗粒治疗能够改善MI后心功能不全患者BNP、LVEF、LVESD及中医临床症状,疗效优于单纯标准西药治疗。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了解心力衰竭患者血浆内皮索-1(ET-1)、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的变化,并观察福辛普利对其的影响.方法 测定40名健康者(正常对照组)和90例心力衰竭患者血浆ET-1、AngⅡ和CGRP浓度,随后90例心力衰竭患者被随机分成常规治疗组和福辛普利组(常规治疗+福辛普利10 mg,1次/d),每组45例.治疗14 d后复测血浆ET-1、AngⅡ和CGRP浓度,同时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显像仪测量正常对照组和心力衰竭患者治疗前后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较,心力衰竭患者血浆ET-1、Ang Ⅱ明显升高(P<0.01),ET-1和AngⅡ与LVEF呈负相关(r=-0.71,r=0.62,P<0.01),ET-1和AngⅡ呈正相关(r=0.69,P<0.01).治疗14 d后,福辛普利组血浆ET-1和AngⅡ明显下降(P<0.01),CGRP显著升高,(P<0.01),LVEF得到改善(P<0.05),而常规治疗组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 心力衰竭患者血浆ET-1、AngⅡ浓度明显升高,且与LVEF呈负相关,血浆CGRP显著下降.福辛普利具有降低ET-1和Ang I、升高CGRP并改善LVEF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伊贝沙坦联合培哚普利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疗效观察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探讨伊贝沙坦联合培哚普利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 (CHF)的临床疗效。方法 :6 4例CHF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 34例给予伊贝沙坦 15 0mg/d ,培哚普利 4mg/d ;对照组给予培哚普利 4mg/d及安慰剂治疗。两组基础治疗类同 ,疗程 6个月。观察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 ,超声心动图心功能指标 ,6min步行距离的变化及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后 ,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为 88.2 4 % ,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0 .0 0 % ;两组治疗前后相比左室射血分数 (LVEF)、每搏量、心脏指数 (CI)、6min步行距离均有显著改善 (P <0 .0 1) ,治疗组LVEF、CI及 6min步行距离的改善优于对照组。结论 :伊贝沙坦联合培哚普利治疗CHF可以增强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