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①目的 探讨既往或(和)梗死前心绞痛对急性心肌梗死(AMI)病人左心室(左室)功能的影响。②方法 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和左室造影252例首次急性心肌梗死病人中,兼有既往和梗死前心绞痛者46例(A组),单纯既往心绞痛者112例(B组),单纯梗死前心绞痛者43例(C组),梗死前无心绞痛者51例(D组),比较既往或(和)梗死前心绞痛对肌酸激酶(CK)峰值浓度、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峰值浓度、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和左室功能等的影响。③结果 A组CK峰值浓度显著低于D组(F=8.17,q=4.13,P〈0.05);A组CK-MB峰值浓度显著低于B、D组(F=6.52,q=9.14、3.27,P〈0.05),B、C组CK-MB峰值浓度显著低于D组(q=4.02、2.95,P〈0.05)。A组非Q波心肌梗死发生率显著高于D组(X^2=4.74,P〈0.05)。A、B组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分级明显好于C、D组(u=2.284,P〈0.05)。A组左室排血分数(LVEF)显著高于其他各组,B组和C组LVEF均显著高于D组(F=13.85,g=3.52~12.86,P〈0.05)。而A组Critina记分则明显低于其他各组,B组和C组均显著低于D组(F=9.36,q=4.15~15.32,P〈0.05)。④结论 既往心绞痛促进冠状动脉侧支循环的建立,梗死前心绞痛可能导致缺血预适应的产生,二者协同对急性心肌梗死后的心脏功能起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前心绞痛对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疗效的影响。方法将255例直接PCI术后的AMI患者根据有、无梗死前心绞痛分为梗死前心绞痛组(A组,124例)和无梗死前心绞痛组(B组,131例),比较两组一般临床特征、心功能及随访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结果①A组磷酸肌酸激酶 (CPK)峰值、再灌注性心律失常及无复流(NF)发生率显著低于B组(P<0.05),而自溶现象发生率显著高于B 组(P<0.05)。②A组随访时期的左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及左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显著低于住院期间(P<0.05),左室射血分数(LVEF)增加(P<0.05);而B组的差异均无显著性。③A组在住院期间和随访期间的心力衰竭(8.06%)和复合终点事件发生率(20.16%)显著低于B组(分别为16.79%和35.11%,P< 0.05),两组在死亡率及不稳定性心绞痛、缺血性靶血管重建、再次心肌梗死发生率方面的差异无显著性。结论直接PCI对所有AMI均有一定疗效,但存在梗死前心绞痛可促进AMI患者梗死相关动脉自溶现象的产生,减少再灌注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并有利于减少直接PCI术后心肌微循环损害,改善左心室重构,减少心脏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许洁 《医学综述》2015,(2):327-328
目的探讨心肌梗死前心绞痛发作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东营市胜利油田胜南社区现河卫生院收治的诊断为心肌梗死的患者220例,根据患者在心肌梗死前72 h内是否出现心绞痛分为梗死前心绞痛组(126例)和梗死前非心绞痛组(94例),比较两组患者心肌酶谱、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并发症发生情况及病死率。结果治疗前梗死前心绞痛组患者的肌磷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的峰值显著低于梗死前非心绞痛组(P<0.05),但LVEF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CK、CK-MB的峰值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LVEF显著升高(P<0.05),且梗死前心绞痛组患者的CK、CK-MB的峰值显著低于梗死前非心绞痛组,LVEF显著高于梗死前非心绞痛组(P<0.05)。梗死前心绞痛组并发症的总发生率显著低于梗死前非心绞痛组(70.6%比94.7%)(χ2=6.998,P<0.05),病死率显著低于梗死前非心绞痛组(χ2=2.918,P<0.05)。结论心肌梗死前出现心绞痛的患者可能因为缺血预适应而对心肌有良好的保护作用,从而显著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4.
心绞痛对急性心肌梗死预后的有益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沈钧乐  岳瑞华  张红  史若飞  徐幸 《重庆医学》2004,33(9):1358-1359
目的探讨梗死前有无心绞痛对急性心肌梗死(AMI)预后的影响.方法对123例首次穿壁性AMI住院患者进行临床回顾性分析,阐明梗死之前心绞痛引起的缺血预适应效应对AMI的面积、心脏事件(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严重心律失常)发生率和心肌保护等方面所起的作用.结果梗死前48h有心绞痛的94例AMI患者(A组)、血清肌酸磷酸激酶(CPK)峰值、心肌肌酸激酶同功酶(CK-MB)、心脏事件(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严重心律失常)发生率与梗死前无心绞痛的39例患者(B组)相比较均明显降低(P<0.05);超声心动图检查左心室射学分数(LVEF),梗死后4周两组无显著差别(P<0.05);24周后LVEF,A组有提高,B组则降低(P<0.05);住院病死率A组显著低于B组(P<0.05).结论 AMI前有心绞痛的患者,心梗后梗死面积缩小,左室功能和临床预后的改善,与心肌缺血预适应(IP)对心脏的保护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前驱心绞痛对冠状动脉侧支循环的形成 ,及对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的 CK峰值时间、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将 1 1 8例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 ,分为有前驱心绞痛组 84例 (A组 ) ,无前驱心绞痛组 34例 (B组 ) ,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A组形成充分侧支循环的比率明显高于 B组 (P<0 .0 5 ) ,A组室速、室颤及泵衰竭的发生率低于 B组 (P<0 .0 5 ) ,B组 CK峰值时间明显延长 (P<0 .0 1 ) ,A组左室射血分数 (L VEF)显著高于 B组 (P<0 .0 5 )。结论 :前驱心绞痛可使心肌产生缺血预适应 ,促进冠状动脉侧支循环的形成 ,对急性心肌梗死后的心肌起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既往心绞痛史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临床状况及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择我院214例初发AMI患者,按既往有无心绞病史分为A组(有心绞病史)、B组(无心绞痛史)2组,对2组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1)A组小面积心肌梗死发生率高于B组(P<0.05)。2)A组肌酸磷酸激酶(CK)和肌酸磷酸激酶同工酶(CK—MB)峰值、Killip Ⅱ级以上泵衰竭和梗死后心绞痛发生率、住院病死率均明显低于B组(P<0.05)但两组恶性心律失常率无明显差异。3)心功能情况:A组左室射血分数(LVEF)显著高于B组(P<0.01)。结论 既往有心绞痛史的AMI患者近期预后较好,原因可能与既往心绞痛促进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形成及缺血预适应(IP)机制有关,既往心绞痛对AMI具有重要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万爽力对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患者的心肌保护作用。方法:47例因急性心肌梗死(AMI)而行急诊PCI的患者随机分为曲美他嗪组(A组)和对照组(B组),A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于急诊PCI前后给予曲美他嗪口服,B组不用曲美他嗪。比较两组患者间血肌钙蛋白I(cTnI)、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峰值浓度、CK-MB恢复正常的时间、再灌注心律失常及2周后的左室功能。结果:CK-MB、cTnI峰值浓度,A组均显著低于B组(P<0.05);发病至CK-MB峰值时间和恢复正常的时间,A组均显著短于B组(P<0.05或0.01)。发生再灌注心律失常,A组显著少于B组(P<0.05)。2周后超声心动图检测的左室射血分数A组显著高于B组(P<0.05)。结论:对急诊PCI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曲美他嗪可缩小梗死面积,减轻再灌注损伤,保护心脏功能。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冠脉造影正常的急性心肌梗死病例的临床特点。方法:比较冠脉造影正常(A组,10例)与异常(B组,45例)两组急性心肌梗死病人间性别、年龄、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既往心绞痛、梗死前驱症状、心肌梗死诱因、心肌梗死部位、心肌梗死并发症及预后等临床特点的差异。结果:A组平均年龄41.80±7.08岁,B组平均年龄56.84±11.17岁,两组间有统计学显著性差异。性别比例在两组间无差异。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脂血症、吸烟史在A、B两组所占比例分别为20%:58%、20%:56%、50%:36%、80%:42%,(除高脂血症外P值均小于0.05)。既往心绞痛史及前驱症状史A组均少于B组(0%:31%,0%:33%,P值均<0.05)。梗死部位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A组多有大量吸烟、酗酒、情绪激动、过度疲劳等诱因,与B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平均LVEF值A组61.10%±7.11%,B组56.75%±5.69%(P<0.05)。有室壁运动异常者占A组40%,B组73.3%(P<0.05)。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30%vs 6.7%),差异有显著性,P<0.05,心功能Killip分级>2级者为(10%vs 11.1%),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冠状动脉造影正常的急性心肌梗死多见于较年轻的男性,有大量吸烟史。少有既往心绞痛史及心梗前驱症状。心梗发生后LVEF下降不明显,室壁运动异常相对少见。梗死部位见于下壁者相对较多,并发症少见,预后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曲美他嗪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患者的心肌保护作用.方法 47例因急性心肌梗死(AMI)而行急诊PCI的患者随机分为曲美他嗪组(A组)和对照组(B组),A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于急诊PCI前后给予曲美他嗪口服,B组不用曲美他嗪.比较两组患者问血肌钙蛋白I(cTnI)、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峰值浓度、CK-MB恢复正常的时间、再灌注心律失常及2W后的左室功能.结果 (1)A组和B组患者分别为24例和23例,两组临床基线资料无统计学差异.(2)A组cTnI峰值浓度和CK-MB峰值浓度分别为(1.23±0.98)ng/mL和(114±67)U/L,显著低于B组的(2.36±1.28)ng/mL和(159±72)U/L(P<0.05);A组CK-MB峰值时间和恢复正常的时间均显著短于B组(P<0.05或0.01).(3)A组33%(8例)发生再灌注心律失常,显著低于B组的65%(15例)(P<0.05).(4)2W后超声心动图检测的左室射血分数A组为(58±10)%,显著高于B组的(51±10)%(P<0.05).结论 对急诊PCI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曲美他嗪可能缩小梗死面积.减轻再灌注损伤.保护心脏功能.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糖尿病合并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左室舒张功能与缺血预适应的关系.方法:选择188例首次AMI患者分为4组:A组,非糖尿病缺血预适应组(37例);B组,非糖尿病无缺血预适应组(44例);C组,糖尿病缺血预适应组(51例);D组,糖尿病无缺血预适应组(56例).比较缺血预适应对肌酸激酶(CK)峰值浓度和左室舒张功能的影响.结果:A组的CK、CK-MB峰值浓度和二尖瓣口舒张早期血流峰值流速/舒张晚期血流峰值流速比值(E/A比值)<1的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1),而E/A比值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P<0.01),其余各组间这些指标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缺血预适应对无糖尿病的AMI患者能够限制梗死面积,保护左室舒张功能;而对合并糖尿病的AMI患者,这种心脏保护作用不明显.  相似文献   

11.
为探讨缺血预适应对合并糖尿病的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左室舒张功能的影响 ,将 2 2 2例首次AMI患者分为 4组 :A组 :非糖尿病缺血预适应组 (4 3例 ) ,B组 :非糖尿病无缺血预适应组 (5 2例 ) ,C组 :糖尿病缺血预适应组 (60例 ) ,D组 :糖尿病无缺血预适应组 (67例 ) ;比较缺血预适应对肌酸激酶 (CK)峰值浓度和左室舒张功能的影响。结果 :CK、CK MB峰值浓度A组均显著低于其他各组 (P均 <0 .0 1 ) ,二尖瓣口舒张早期血流峰值流速 /舒张晚期血流峰值流速比值 (E/A比值 )A组均显著高于其他各组 (P <0 .0 5或P <0 .0 1 ) ,E/A比值 <1的发生率A组显著低于其他各组 (P均 <0 .0 1 ) ,而其余各组间这些指标均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提示 :缺血预适应对无糖尿病的AMI患者能够限制梗死面积 ,保护左室舒张功能 ,而对合并糖尿病的AMI患者 ,对心脏的保护作用不明显  相似文献   

12.
心绞痛史对心肌梗塞临床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探讨心绞痛史对心肌梗塞临床的影响,该文对388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了研究,并按梗塞前有、无心绞痛史分为A、B两组。结果表明:A组,C肌梗塞时心肌坏死范围小,心肌酶峰值低,严重并发症及病死率均明显低于B组,同时还对其发生机制及临床意义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3.
梗死前心绞痛有益作用影响因素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影响急性心肌梗死(AMI)前发生先兆性心绞痛(AP)患者近期预后的因素。方法:① 在489例住院的首次AMI患者中,分析伴有AP(A组,n=234)及不伴有AP(B组,n=255)的临床资料及院内终点事件(心原性死亡,左室功能减退、心律失常、再梗死);② 分析A组经静脉溶栓(A1组,n=147)、冠脉介入(A2组,n=87)及B组经静脉溶栓(B1组,n=70)、冠脉介入(B2组,n=185)的临床资料及院内终点事件。结果:① A、 B两组的临床资料及院内终点事件无差异;② A1组肌酸激酶(CK)及其同工酶(CK-MB)峰值均降低 [(2386±1271)IU/L vs(3060±1241)IU/L,P<0.001;(166±94)IU/L vs(198±127 )IU/L, P<0.05];左室功能减退、再梗死及复合终点事件发生率均低于B1组(10.9% vs 25.7%, P<0.01;6.8% vs 18.6%,44.9% vs 60.0%, P均<0.05)。A1组患者心原性死亡、心律失常、再梗死与糖尿病、入院时高血糖 有关(P<0.01、 P<0.05、P<0.05)。心律失常与高龄、冠心病史有关(P<0.05、P<0.01)。多元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左室功能减退增加与心律失常、再梗死独立相关(OR值:14.9, CI:4.39-50.39, P<0.001;OR值:26.4,CI:15.73-121.64, P<0.01);心原性死亡增加与左室功能减退独立相关(OR值:84.0,CI:9.20-767.31,P<0.01);心律失常增加与左室功能减退、血糖浓度独立相关(OR值:14.71,CI:4.57-47.62,P<0.001;P<0.001);③ A2、B2两组院内终点事件无差异。结论:梗死前心绞痛可减少经静脉溶栓的AMI患者院内终点事件,而对介入治疗患者的院内终点事件无影响。糖尿病及入院后高血糖可抵消,而高龄、冠心病史、左室功能减退可减弱经静脉溶栓的AMI前心绞痛的有益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缺血预适应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溶栓治疗后冠脉血管再通及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对86例AMI并进行尿激酶溶栓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按梗死前有无心绞痛分为心绞痛组(IP)与非心绞痛组(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心肌酶浓度、冠脉再通率、左室功能及心脏事件发生率的差异。结果:(1)IP组尿激酶溶栓血管再通率及再通速率高于对照组(P〈0.05);(2)IP组AMI后血清心肌酶峰值、梗死面积及心脏主要并发症及住院病死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3)IP组AMI后EF恢复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缺血预处理对梗死前心绞痛的缺血心肌起明显的保护作用;可提高AMI溶栓后血管再通率。从而减少梗死面积和心肌损害程度。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心肌缺血预适应(IPC)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溶栓治疗患者近期及远期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152例进行静脉溶栓治疗的首次ST段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住院患者,根据是否有IPC分为有IPC组(A组,n=80)和无IPC组(B组,n=72),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评估心肌梗死面积、左心室功能改变,分析院内(3~4周)及随访(12~36个月)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CE)及复合终点事件发生率,进而比较心肌缺血预适应对近期和远期预后的影响。结果①A组CK峰值、CK-MB峰值、CK到达峰值的时间、QRS积分、白细胞计数、超敏C反应蛋白、LVEF值、室壁运动异常节段数显著高于B组,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②A组住院期间左室功能减退、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CE)及复合终点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B组,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③IPC对远期主要MACE事件及复合终点事件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心肌缺血预适应可以减少静脉溶栓治疗的AMI患者院内终点事件,改善近期预后,而对远期无影响。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重组人组织型纤溶酶原激酶衍生物瑞替普酶(rPA)联合磷酸肌酸钠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70例符合溶栓治疗指征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溶栓组和磷酸肌酸钠组,每组各35例;磷酸肌酸钠组于溶栓治疗同时给予磷酸肌酸钠治疗。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24h检测两组患者血浆肌钙蛋白I(cTnI)、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以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所有入选患者2周时行心脏彩超检查,采用Simpson法测定和计算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左心室射血分数;观察两组治疗后2周内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率。结果磷酸肌酸钠组血管再通率高于常规溶栓组(65.7%vs 62.8%),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溶栓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血浆CK-MB、cTnI、SOD较治疗前显著升高,且SOD活性的升高低于CK-MB、cTnI升高的幅度(P<0.05),磷酸肌酸钠组治疗后血浆CK-MB、cTnI升高的幅度显著低于常规溶栓组,SOD活性显著高于常规溶栓组(P<0.05)。常规溶栓组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均高于磷酸肌酸钠组,左心室射血分数低于磷酸肌酸钠组。磷酸肌酸钠组较常规溶栓组梗死后心绞痛发生率、再发心肌梗死率、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显著下降(P<0.05);而心源性休克及病死率和出血发生率的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磷酸肌酸钠对心肌梗死的缺血/再灌注损伤心肌有保护作用,rPA溶栓联合磷酸肌酸钠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能较好的降低冠状动脉再通后近期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钙联合尼可地尔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的心脏保护作用。方法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将2010年6月~2012年6月在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内科收治的96例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分为A组和B组,A组患者给予常规抗心绞痛药物治疗,而B组患者则加用阿托伐他汀钙联合尼可地尔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术中心绞痛发作、心电图变化、肌酸激酶同工酶值和左心室射血分数情况。结果B组患者术中心绞痛和心电图改变明显少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肌酸激酶同工酶值在术后24h内有升高趋势,术后各时段B组肌酸激酶同工酶值要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各时段B组左心室射血分数要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围术期应用阿托伐他汀钙联合尼可地尔能够明显减少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术中心绞痛发作和心电图变化,减轻患者心肌损伤。明显改善患者术后心脏功能。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侧支循环形成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取行冠状动脉造影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30例,根据造影结果按照Rentrop分级方法将其分为侧支良好组(n=43)和侧支不良组(n=87)。对比分析两组的临床资料、左心室功能、肌酸激酶及肌酸激酶同工酶峰值浓度和临床预后等。结果 两组年龄、性别及既往史等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非Q波心肌梗死和梗死前心绞痛在侧支良好组较为多见,并且多支病变的发生率较侧支不良组升高;而侧支良好组左心室射血分数优于侧支不良组(P<0.01),左室舒张末期压则低于侧支不良组(P<0.01);Cortina室壁运动评分侧支良好组低于侧支不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侧支良好组肌酸激酶和肌酸激酶同工酶峰值浓度低于侧支不良组(P<0.01);院内并发症及临床心脏事件的发生率侧支良好组优于侧支不良组。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前心绞痛提示侧支循环丰富,急性心肌梗死后心绞痛提示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高。急性心肌梗死前侧支循环的形成对急性缺血心肌具有保护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减小急性心肌梗死范围,减少和预防恶性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