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6 毫秒
1.
微循环灌流状态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确切地认识血液微循环灌注方式和影响灌流状态的主要因素,对于阐明微循环调控机理及临床应用是很有意义的。本文介绍采用国内外先进的显微高速动态分析技术研究毛细血管前括约肌的舒缩运动;细胞流变性征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动态耦合关系。测定了毛细血管管径的变化和血细胞流速,分析了毛细血流状态。从而对血液微循环灌注方式和特征提出了新观点,并认为“海涛式灌注”理论是不确切的。  相似文献   

2.
血液是具有微观结构的生命流体,血液中有形成份一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在其生命周期内,流经做血管时,发生碰撞,聚集,分离,旋转,变形等流变性征最为突出,向时由于微血管(微流场)具有舒张与收缩运动,血细胞与微流场相互作用,并形成动态耦合关系。因此体内血液微循环血流呈现出脉动性。不稳定性和随机性,微血管中血流的复杂多变状态是血液对微循环有效灌注的基础。通过动物体内实验,从微观血液流变学角度,来揭示微血管的舒缩运动,微流场中的动态耦合现象,网络流动,微血流的反馈调节机制等,对于深刻认识血液对微循环的灌…  相似文献   

3.
台盼蓝肝脏原位灌流在研究肝微循环变化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探讨台盼蓝肝脏原位灌流在研究肝微循环变化中的应用。方法采用台盼蓝肝脏原位灌流的方法观察硫代乙酰胺(thioacetamide,TAA)所致大鼠肝脏损伤时的微循环状态。结果内毒素血症的严重程度、反映缺血性肝损伤程度的LDH活性、以及表示肝微循环灌注状况的台盼蓝在肝内的分布时间与肝的病理形态学改变,在TAA损伤作用的不同时间,其变化趋势都是一致的。结论1内毒素血症在肝微循环障碍发生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国内微循环研究的若干进展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近年来微循环研究已深入到细胞分子水平,微血管分子医学的研究已广泛开展。本文主要环绕血管内皮细胞功能障碍的细胞分子机制、血管新生、血管平滑肌细胞病变和缺血再灌注损伤四个方面对2001年国内的主要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1血管内皮细胞功能障碍的细胞分子机制 LPS和TNFα引起内皮细胞功能障碍的细胞分子机制是研究的重点。在研究脂多糖(LPS)刺激人血管内皮细胞(HVEC)分泌内皮素-1(ET-1)与肾上腺髓质素(Adm)的机制时发现,LPS刺激HVEC分泌ET-1  相似文献   

5.
舒乳通口服液改善血流变学及微循环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舒乳通口服液对大鼠血液流变学及肠系膜微循环有无影响,以了解其活血化瘀作用。方法:大鼠口服该药(大、中、小剂量组)5天后,分别进行血液流变学检测,及肾上腺素所致肠系膜微循环障碍的改善作用观察。结果:本品能明显改善血流变学和微循环,且呈明显量效关系。结论:舒乳通口服液具有活血化瘀作用。  相似文献   

6.
背景:目前股骨头坏死血运的临床观察多使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通过观察对比剂的进出情况评估股骨头营养血管的通畅与否。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虽然能直观观察到股骨头营养血管,但不能对灌注情况进行量化。另外,股骨头塌陷与否与疾病预后密切相关,但对于围塌陷期股骨头内血运变化的研究较少。目的:比较股骨头坏死不同区域以及不同分期微循环灌注的差异,总结股骨头坏死微循环灌注特征改变,观察动态对比增强核磁在评估股骨头微循环灌注情况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收集2022-02-16/09-01于江苏省中医院就诊的股骨头坏死37例(69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9例,女8例;年龄(35.35±12.19)岁(18-65岁)。采用动态对比增强核磁扫描患者双侧股骨头及股骨近端,扫描过程中静脉注射钆特酸葡胺,扫描完成后使用Geniq软件进行数据后处理得到股骨头微循环灌注参数。在坏死区、修复反应区、大转子处绘制感兴趣区域,获得感兴趣区的时间-信号强度曲线并对其进行分类。使用配对t检验评估坏死区、修复反应区及大转子灌注参数之间的差异以及坏死不同分期股骨头灌注之间的差异;采用χ2检验评估坏死区、修复反应区及大转子时间-强度曲线...  相似文献   

7.
微血管内皮大空泡形成对微循环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鼠肠系膜微血管缺血再灌后内皮细胞出现明显改变,缺血再灌后30min~1h细静脉、集合毛细血管内除有白细胞、血小板的粘附以及红细胞聚集、血管内皮水肿外,还发现血管内皮细胞的胞浆形成圆丘形的空泡。空泡从血管内壁内壁突入管腔,空泡直径10~30μm,多发生在直径20~70μm的细动脉,静脉内也可出现,但不如动脉多。在同一根血管内可同时出现几个空泡,大的空泡几乎堵塞血管腔。严重者几个空泡出现在同一管腔的周围,造成管腔的堵塞,使血细胞不能顺利通过。结果表明血管内皮大空泡的形成将阻碍血液的流动,加重微循环的障碍和血管周围组织细胞的损伤。  相似文献   

8.
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冠状微循环改变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7,他引:6  
目的研究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冠状微循环变化的特点及与影响因素的关系.方法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CIRI)大鼠模型、心肌缺血(MCI)大鼠模型和假手术后大鼠3组的心肌毛细血管墨汁灌流数、大鼠冠状微循环荧光变化时间及心肌组织丙二醛(MDA)、心肌组织一氧化氮(NO)含量、心肌组织钠-钾-ATP酶(Na -K -ATPase)、心肌组织钙-ATP酶(Ca2 -ATPase)、血清肌酸激酶(CK)活性、血浆血栓素B2(TXB2)和血浆6-酮-前列环素F1α(6-K-PGF1α)含量进行检测和相关分析.结果较之MCI模型组和假手术后组,①CIRI模型组大鼠右室前壁外层、左室前壁中内层、室间隔前2/3部位毛细血管灌流数均明显减少;心脏表面荧光出现时间(AT)、密布时间(FT)和饱和时间(ST)均延长(均P<0.05或<0.01).②CIRI模型组大鼠心肌组织MDA含量明显增高,而NO含量减少;血浆6-K-PGF1α含量下降,而TXB2含量显著升高;Na -K -ATPase和Ca2 -ATPase活性均降低,而血清CK水平升高(均P<0.05或<0.01).③CIRI模型组大鼠心脏左室前壁中内层毛细血管墨汁灌流数与MDA、NO、TXB2、6-K-PGF1α、Ca2 -ATPase、CK等6项指标的变化都有相关关系(均P<0.05或<0.01),与这6项指标的阳性率亦相同(均P>0.05).结论冠状微循环障碍是CIRI形成的一个重要病理生理环节,其形成与氧自由基生成增多、钙超载、血管内皮细胞功能明显受损等多种机制有关.  相似文献   

9.
为探讨口腔癌局部高温热疗中,微循环血液动力学因素与热选择性杀伤机制的关系.本实验观察了口腔癌微血管构筑及血液在不同温度下的流变学特性。观察发现肿癌内微血管结构及分布与正常组织问存在明显的差异;不同温度下血液流变学参数的测定则显示随温度的升高红细胞变形能力下降,聚集性增加,血浆粘度下降。观察结果提示,口腔癌微血管结构与正常组织问的差鼻及高温下血液流变学特性的改变,可能会导致在口腔癌局部加温时肿瘤局部血液动力学改变与周围正常组织的不同,这种不同可能是口腔癌局部高温热疗选择性杀伤机制中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顿抑心肌微循环改变及机制。方法 :制备左前降支冠脉(LAD)阻断不同时间 ( 15和 60min)后再灌注 2h犬心肌顿抑模型 ,在不同观察时间点行静脉心肌声学造影 (MCE) ,计算心肌视频密度峰值(PVI)、MCE曲线上升斜率 (α)和曲线早期下降斜率 ( β) ,分别代表心肌血流灌注量、灌注速度和排空速度。测定相应时间点冠状静脉窦血乳酸浓度。结果 :⑴心肌顿抑早期PVI显著增高 ,1h后恢复至结扎前水平 ;⑵再灌注期顿抑区与正常区PVI比值、α比值、β比值显著高于LAD结扎前 ,随着再灌注时间的延长比值逐渐回降 ;⑶再灌注期冠状静脉窦血乳酸浓度明显增高。结论 :心肌顿抑早期心肌微循环处于“高动力”状态 ,血流灌注增加与排空加快并存 ;顿抑心肌缺氧代谢加强 ;心肌内微循环短路可能是心肌顿抑微循环障碍的机制。  相似文献   

11.
系统观察57例健康人口服灵芝(灵芝多糖体55mg/片)前后甲襞微循环的变化。结果显示:服药前后大、小动脉血压无显著变化;口服灵芝3天后输入枝口径及输出枝口径均有明显扩张;管袢密度、红细胞流速增加不显著。口服灵芝7天的动态变化显示,服药8h后输入枝、输出枝口径即有显著扩张,第7天管袢密度开始明显增加。服用不同剂量灵芝(2片、4片、8片,3次/日)3h后,管袢密度、输入枝、输出枝口径、流速均有增加趋向,但P>0.05,其中8片组管袢口径、管袢密度有显著增加(P<0.05),但红细胞流速却有显著下降(P<0.05)。结果提示:连续、适量(2片,3次~4次/日)服用灵芝,可显著改善微循环灌流量,从而改善和保护组织及脏器功能。  相似文献   

12.
通过首次对109例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进行微循环系列检测探讨其发病机理,结果发现:患者甲襞微血管袢呈"等扩型"者78例(71.6%),血色暗红、血细胞浓密、流速减慢者88例(80.7%),袢顶出血者70例(64.8%);球结膜微循环观察41例患者,其中37例(90.2%)呈"密网状",微血管口径扩张以细静脉和毛细血管为著,25例(60.9%)口径粗细不匀,37例血液流态类似甲襞所见,20例(48.8%)可见微池;指腹皮肤血细胞灌流量增加脉动幅度减低。结果提示:RBC升高是上述改变的关键。RBC升高使ηb升高,外周阻力增大,心脏负荷增大、功能受损,三者互为因果、相互促进,形成恶性循环,影响组织供氧和代谢,构成临床表现的病理生理基础。  相似文献   

13.
利用激光多普勒效应非接触式扫描成像的原理,我们用激光多普勒血流量图像仪(LDI)测量失血和再灌注期间大鼠小肠组织灌流量的变化;比较人体皮肤鲜红斑痣在激光治疗前后血流量的变化以及心脏直视手术中心脏在不同状态下心肌灌流量的改变。实验结果表明LDI能够客观反映在不同的功能状态下组织血液灌流量的变比。提示:测量一区域组织表面血流量可反映组织微循环功能,在临床检查中具有重要意义;而作为自动化测量系统,激光多普勒血流量图像仪的性能优于激光多普勒血流量计。  相似文献   

14.
磁场对微循环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了探讨磁场对微循环的作用,利用直径0.7cm、表面磁感强度0.3T的磁片及磁感强度0.1T、转速2500r/min的旋磁机分别作用于受试者左手无名指30min,并记录作用前后微循环改变。结果表明,动、静磁场均可使微血管清晰度、血流速及管径有明显改变,而对管袢数与红细胞聚集没有影响。这一结果提示,微血管扩张、血流速加快是磁场改善微循环的基础。  相似文献   

15.
对于大鼠进行肾缺血再灌注对肾乳头微循环影响的活体观察。结果显示:肾动脉阻断后,肾乳头直血管出现短暂性缺血苍白,继而节律性运动加强,进行性扩张,血液钟摆样倒流,肾乳头呈明显充血现象。再灌流后,部分直血管不能复流,呈持续淤滞状态;复流直血管痉挛性收缩,致乳头血流量明显减少。组织学检查见肾髓质血管内大量RBC聚集,肾浅皮层循环状态良好。提示:肾乳头缺血时的充血反应是对缺血性损害的保护性机制,也是导致缺血后再灌流时髓质血流淤滞的原因之一;前列腺素在这一机制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微栓子在微循环内的变化及其对微循环的影响。方法 :16只雄性Sprague Dawley大鼠制备右侧提睾肌模型 ,吻合髂动脉后 ,采用活体微循环观察技术以及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观察进入提睾肌微循环内的微栓子以及功能毛细血管密度的变化 ,扫描电镜观察微栓子的组成。结果 :血管吻合后产生了微栓子 ;微栓子在微循环内变形、分裂、碰撞聚集、阻断血流 ;吻合灌注后 3h ,功能毛细血管密度降到基础值的 57.6% ;微栓子几乎全部由处于不同激活状态的血小板组成并显著脱颗粒。结论 :微栓子释放的血管活性物质降低微循环的灌注 ,临床医生应提高对微栓子的重视程度  相似文献   

17.
构建一种旋转灌注式生物反应器系统,并设计制造具有相互连通微管道结构的大段支架。生物反应器在旋转的同时实现对大段支架的灌注,系统内外气体的实时交换通过安装在反应器两端的半透膜和可透气的蠕动泵软管实现。容器内的氧气和营养物质在得到充分混合之后,连续不断地输送到支架微管道内。使黏附在微管道内的细胞获得充足营养的同时受到一定流体剪应力的刺激,调节细胞功能的发挥。该系统克服了静态培养中存在的各种缺点,改善了培养环境,增加了培养过程的可控性,有助于促进黏附在微管道内部的细胞增殖、分化和产生大量基质。将成骨细胞/支架结构体在该生物反应器系统中培养14d后,用扫描电镜观察细胞在大段支架微管道内的生长情况,结果表明,支架微管道内有大量细胞长入。  相似文献   

18.
微循环概念的探讨   总被引:19,自引:8,他引:19  
微循环是新兴的边缘学科。微循环概念的认识经历了历史发展过程。分析1929年~1992年间7种有代表性的微循环定义,根据科学技术的最新进展从更高角度全面概括微循环的定义:直接参予组织细胞物质、能量、信息传递的血液、淋巴液,组织液的流动称之为微循环。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Tourmaline纤维的形态特征及Tourmaline纤维对高黏血症家兔皮下微循环血液灌注量的改善作用。方法:对Tourmalinee纤维作扫描电镜观察。用高分子右旋糖酐复制家兔高黏血症模型。用含与不含Tourmaline(对照)纤维的棉絮包裹家兔胸腹部后测6、12及24h时剑突区、左上肢、左下肢固定点皮下血液灌注量变化(用激光多普勒血流仪)。测定反复清洗Tourmaline棉絮对改善血液灌注量的影响。结果:Tourmaline纤维有独特的纵形深沟及微细的环形横向浅沟,纤维表面有大量超微颗粒。与对照组比Tourmaline棉絮包裹的高黏血症家兔剑突区血流量明显增加,其它各区变化不显著。清洗对上述作用无显著影响。结论:Tourmaline纤维具有独特的结构特征,它有改善高黏血症家兔皮下微循环血液灌注量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冻伤微循环活体观察模型及观察指标分级评价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建立冻伤微循环活体观察模型及观察结果的评价方法。方法 :将在体地鼠颊囊冻结后 ,立即复温使冻结融化 ,连续观察颊囊冻前及冻后 2h之内的微循环改变。结果 :通过对冷习服及低氧习服地鼠颊囊冻伤前后微循环的观察发现 ,该模型条件可造成浸冻部位颊囊冻结、所有微循环活动完全停止。但在冻结融化后 ,不仅可见微循环血流恢复 停滞和血管舒张 收缩交替、大量白色血栓、栓塞、RBC聚集及WBC贴壁、翻滚、游出等微循环障碍发生的全过程 ,也可见随着复温时间延长 ,某些改变逐渐减轻甚至完全恢复的过程。各组微循环的改变及其程度轻重的差别经分级定量评价后均得以充分显现。结论 :该动物模型稳定 ,重复性好 ;各观察指标的分级评价能较直观、准确地反映冻伤后微循环的改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