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报告关于一种恶性疟原虫体外培养技术的建立和人的免疫球蛋白(IgG)对恶性疟原虫体外发育的影响。恶性疟原虫系保种于夜猴的东非乌干达Palo Alto株和西非株。人的IgG分别取自非洲冈比亚、尼日利亚和坦桑尼亚3个疟疾流行区的成人和英国从未患过疟疾者。从感染的夜猴静脉抽取血  相似文献   

2.
恶性疟原虫(冈比亚株)红细胞内裂殖子可从培养的感染裂殖体的人体红细胞经CF11纤维素柱分离出来。将此制剂保存于液氮中,然后用福氏完全佐剂(FCA)乳化,对夜猴进行免疫。免疫的猴能抵抗恶性疟原虫的西非株(Lagos)和东非株(乌干达Palo-Alto)的连续攻击。所诱发的免疫力是特异的,因为接种福氏完全佐剂处理的诺氏疟原虫裂殖子疫苗不改变夜猴感染恶性疟原虫的过程。3只夜猴用佛氏完全佐剂处理的恶性疟原虫裂殖子(冈比亚株)免疫接种3次。在注射部位形成坚硬的小结,但无溃疡形成。疫苗接种没有产生可检出的原虫血症,或引起红细胞数的明显改变。用一供体猴感染的恶性疟原虫西非株进行攻击。原虫出现前期从对  相似文献   

3.
目的建立抗氯喹恶性疟原虫体外连续培养株,观察其对氯喹和喹哌的抗性变化. 方法按Trager等常规恶性疟原虫体外培养方法和Reckmann等分别进行体外连续培养和药效测试.结果所解冻培养的3虫株,在培养初期疟原虫生长细弱,且能产生配子体,并以低配子体率维持一定时间,随着配子体消失,疟原虫无性体健壮,繁殖良好;对药敏测定,3株疟原虫对氯喹皆具高程度抗性(分别为32、64和32 pmol/#);对喹哌也具抗性(分别为64、64和32 pmol/#),但连续培养一定时间后,对氯喹抗性程度逐渐下降,最后皆转变为敏感(分别为第1 70、110和第80 d).而对喹哌抗性则无变化.结论3株抗氯喹恶性疟原虫对氯喹抗性不稳定,可能与原抗性程度不高和易逆有关.  相似文献   

4.
在体外培养恶性疟原虫的研究中发现血浆是这种疟原虫生长所必需的,因此在培养时曾补用已知化学物来代替血浆。9年前作者已成功地以硬脂酸代替血浆体外培养诺氏疟原虫,但培养恶性疟原虫未获成功。最近作者以市售人和牛白蛋白代替血浆体外培养恶性疟原虫,结果如下:用于研究的两株恶性疟原虫(FUP株和FVO株)是在实验室内以  相似文献   

5.
作者在泰国中部的3个疟疾流行区采集了10株恶性疟原虫,并用西非的冈比亚G_1株作为对药物敏感的标准株。除2株外,其余均已培养保存至少10个生活环(20天)试验前,原虫形态正常,发育良好。试验时,进一步检查培养条件及药物浓度的作用的复  相似文献   

6.
过去的研究证明感染猴疟原虫的红细胞表膜上存有特异的疟疾抗原,但对人疟的了解尚少。为此,作者以人恶性疟原虫进行了研究。实验使用4种恶性疟原虫虫株,冈比亚的FCR3、泰国的T_2、巴西的IMTM25、乌干达的PLF,均按Trager等方法在体外进行培养,其中一批当原虫血症达到5%时,每3天加入新鲜的红细胞;另一批则连续培养2周以上不加入新鲜红细胞予以对比。试验阳性血清采自西非高疟区的11例冈比亚恶性疟病人,并以从未患疟的美洲人血清作对  相似文献   

7.
目的:体外扩增编码恶性疟原虫传播阻断抗原Pfs和Pfs48/45的基因序列,为进一步对其进行克隆和体外高效表达创造条件。方法:特定寡核苷酸引物的设计、合成与纯化;恶性疟原虫FCC1/HN株体外培养;利用碱裂解法从培养的恶性疟原虫FCC1/HN株提取染色体DNA;PCR扩增和琼脂糖凝胶电泳分析。结果:从恶性疟原虫FCC1/HN株基因组DNA中特异扩增出编码Pfs25和Pfs48/45基因序列,其片段大小分别为657bp和1,359bp。而用间日疟原虫基因组DNA为模板作对照,无扩增条带出现。结论:体外扩增编码恶性疟原虫传播阻断抗原Pfs25和Pfs48/45基因序列与预期长度相符合,从而,为该基因的克隆、测序和表达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8.
体外培养恶性疟原虫常用液氮低温保存,但其保存效果受多种因素影响。为寻找一种既操作简便又可提高原虫存活率的方法,我们对液氮低温保存恶性疟原虫的不同处理方法进行了比较观察。1材料和方法1,.1虫株Fee;/HN系由我室于1987年引自第二军医大学后保种培养的虫株。1.2原虫培养接Trager等[‘]方法,用蜡烛缸进行体外培养,完全培养液合RPMll640(GIBCO)、HePes(西德)、15%的兔血清和5%的碳酸氢钠。1.3冷冻方法按周元昌等【’访法对体外连续培养的恶性疟原虫进行同步处理后,将培养的原虫分成2组,第1组培养至感染率为45%…  相似文献   

9.
体外培养疟原虫,由于不受宿主机能状态的影响,经长期体外培养后是否发生变化,已为研究工作者所关注。本实验基于这种原因,将1979年建株到现在经历了多年反复冻存-复苏-培养的FCC-1/HN株恶性疟原虫,用培养效果明显优于正常成人血液的10%脐带血清进行了体外培养(李传明,苏天成,待发表),90d后用透射电镜(TEM)观察了恶性疟原虫和被寄生的红细胞近期的超微结构。观察结果与以往的报道相  相似文献   

10.
抗氯喹恶性疟原虫体外连续培养及其抗性程度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建立抗氯喹恶性疟原虫体外连续培养株,观察其对氯喹和喹哌的抗性变化。方法 按Trager等常规恶性疟原虫体外培养方法和Reckmann等分别进行体外连续培养和药效测试。结果 所解冻培养的3虫株,在培养初期疟原虫生长细弱,且能产生配子体,并以低配子体率维持一定时间,随着配子体消失,疟原虫无性体健壮,繁殖良好;对药敏测定,3株疟原虫对氯喹皆具高程度抗性(分别为32、64和32pmol/#);对喹哌也具抗性(分别为64、64和32pmol/#),但连续培养一定时间后,对氯喹抗性程度逐渐下降,最后皆转变为敏感(分别为第170、110和第80d)。而对喹哌抗性则无变化。结论 3株抗氧喹恶性疟原虫对氯喹抗性不稳定,可能与原抗性程度不高和易逆有关。  相似文献   

11.
本文用体内体外试验分析了17个9-菲甲醇类化合物对体外培养的恶性疟原虫及小鼠体内伯氏疟原虫的抗疟作用。体外试验:用对氯喹敏感对乙胺嘧啶有抗药性的Camp株和对氯喹、奎宁、乙胺嘧啶均有抗药性的Smith株恶性疟原虫作体外测定。化合物先用70%的酒精溶解到1mg/ml,再用RPMI_(1640)稀释。根据[~3H]次黄嘌呤的摄入量来衡量疟原虫的活性。培养液中[3~H]次黄嘌呤浓度为10μCi/ml。96井的微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6株恶性疟原虫的特征,包括对培养的适应性,在体外产生配子体的能力以及在培养的前后它们对氯喹的敏感性等进行了研究。虫株的分离采取改良的蜡烛缸技术,转种培养后96小时如果原虫血症增加10倍者视为适应体外培养。配子体血症以检查每100个感染红细胞中的配子体数表示。并以体外微量试验法测定这些虫株对氯喹的敏感性。结果,FAN-5株及FRN-1株恶性疟原虫易于适应体外培养。前者对氯喹始终保持敏感,但不产生明显的配子体血症。相反,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体外扩增、克隆和表达恶性疟原虫海南分离株的己糖转运体 (PfHT1)基因 ,为研究其保护性免疫创造条件。 [方法 ]恶性疟原虫FCC1/HN株的体外培养 ;碱裂解法提取基因组DNA ;PfHT1基因的PCR扩增、克隆 ;脂质体介导法转染HEPG2细胞株及真核表达。 [结果 ]从恶性疟原虫海南分离株基因组DNA中扩增出特异性的编码PfHT1的基因序列 ,片段大小为 15 16bp ;成功构建 pN3 HT1真核表达重组质粒并在肝癌细胞HEPG2中稳定表达。 [结论 ]体外成功扩增、克隆恶性疟原虫PfHT1编码序列 ;重组质粒转染成功并获稳定表达融合蛋白的 pN3 HT1/HEPG2细胞株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测定恶性疟原虫氯喹敏感株与抗性株对青蒿素类药物的体外敏感性. 方法 运用体外微量法与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测定青蒿琥酯、蒿甲醚及双氢青蒿素等3种青蒿素类抗疟药物对体外培养的恶性疟原虫氯喹敏感株与氯喹抗性株的体外敏感性,并比较两种方法测定的IC50值. 结果 体外微量法测定的3种药物对恶性疟原虫氯喹敏感株的IC50值依次为3.12 nmol/L、4.30 nmol/L、2.18 nmol/L,对恶性疟原虫氯喹抗性株的IC50值依次为4.31nmol/L、3.90 nmol/L、3.17 nmol/L;同时,将体外微量法与ELISA法所获的结果进行相关性分析,两种方法结果基本一致(r2=0.93,P<0.001). 结论 恶性疟原虫氯喹抗性株对青蒿素类药物无明显的交叉抗性;ELISA法可用于恶性疟原虫对抗疟药物的体外敏感性检测.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3种复苏方法对恶性疟原虫红内期体外培养存活的影响。方法采用恶性疟原虫FCCSM/YN株作为虫源,使用3种复苏液,参照体外培养方法并作改进进行复苏试验,计算红细胞原虫感染率和存活率。结果 3种复苏方法中,方法Ⅰ、Ⅱ和Ⅲ24h疟原虫存活率分别为11.32%、29.17%和40.00%;48h疟原虫存活率分别为16.39%、30.36%和46.70%;72h疟原虫存活率分别为20.59%、37.75%和57.09%;复苏方法Ⅲ恶性疟原虫存活率较高。结论复苏方法Ⅲ的复苏效果较好,适于恶性疟原虫的复苏。  相似文献   

16.
恶性疟原虫对抗疟药多重抗性的出现是疟疾治疗的主要障碍。Peters(1970)报告鼠疟原虫对一种抗叶酸药物产生抗性后对同类药物敏感性降低。本文作者测定了恶性疟原虫的16个分离株和2个系在体外对氯喹、奎宁和甲氟喹的反应,并观察了各种药物反应之间的相互关系。实验使用的全部疟原虫分离株或系均经过体外培养3个月以上。测试前将培养的原  相似文献   

17.
在探索恶性疟原虫配子体的体外培养中,国内外曾用延长培养时间而不添加新鲜红细胞的方法,抑制无性体的快速增殖,诱使无性体转向配子体发育。我们试用经RPMI-1640培养基体外连续培养1周以上的衰老红细胞培养红细胞内期恶性疟原虫,诱导配子体的体外生成。一、材料和方法 (一)虫株、培养液同文献[1]。诱导配子体生成所用的衰老红细胞,系先经RPMI-1640培养基按常规培养红内期恶性疟原虫的方法连续培养1~3周。 (二)培养方法同文献[1]。添加衰老红细胞诱导  相似文献   

18.
本文报道了一种测定恶性疟原虫对氯喹敏感性的改良方法。三株恶性疟原虫中,FCR-7/肯尼亚株是从一名多次氯喹预防服药和治疗表现为1级抗性的白人患者分离出的;FCR-8/西非株系从一名在西非旅游时因预防服用氯喹不足而发疟疾的白人患者分离出的;FCN-1/尼日利亚株是从一位访问尼日利亚时未服用氯喹而感染疟疾的尼日利亚妇女分离出的。  相似文献   

19.
目的:体外扩增编码恶性疟原虫传播阻断抗原pfs和pfs48/45的基因序列,为进一步对其进行克隆和体外高效表达创造条件,方法:特定寡核苷酸引物的设计,合成与纯化;恶性疟原虫FCC1/HN株体外培养,利用碱裂解法从培养的恶性疟原虫FCC1/HN株提取染色体DNA;PCR扩增和琼脂糖凝胶电泳分析。结果:从恶性疟原虫FCC1/HN株基因组DNA中特异扩增出编码pfs25和pfs48/45基因序列,其,中  相似文献   

20.
为了弄清镰状细胞基因的异合子携带者为何对可致死的恶性疟原虫感染有抵抗力,本文使用体外培养系统作了研究。自西非冈比亚感染的病人获取合恶性疟原虫大环状体血5ml(以肝素抗凝),先除去白细胞,再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