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骨质疏松可以定义为以低骨量和骨组织的微结构损伤为特征,并最终导致骨脆性增加及容易发生骨折的一种全身性骨疾病.由于脆性骨折是骨质疏松造成的主要公共健康危害,因此诊断指标应该是那些可以预测骨折的指标.  相似文献   

2.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日益加剧,骨质疏松症的患病率越来越高,已成为一个重大的全球公共卫生问题。骨质疏松症及其所致的脆性骨折不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身心健康及预期寿命,而且给患者的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本文综述了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流行病学研究近况,重点介绍了常见骨质疏松性骨折在西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流行特征和趋势。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中老年人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流行病学特点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2012年7月至2015年8月该院收治的中老年骨质疏松患者493例,采用问卷调查方式调查患者基线资料、相关生化指标及骨密度,采用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探究骨质疏松患者发生骨折的影响因素。结果 493例骨质疏松患者中男184例,女309例,发生骨折181例(36.71%),随着年龄的增加骨质疏松患者骨折的发生率越大(χ2=14.694,P=0.002);多因素Logistics回归显示年龄(OR=1.031,P0.05)、腰椎骨密度(OR=11.337,P0.05)、腰椎骨密度T值(OR=3.121,P0.05)、股骨颈骨密度T值(OR=8.913,P0.05)是骨质疏松患者发生骨折的危险因素,男性(OR=0.552,P0.05)、血清维生素D(OR=0.873,P0.05)是骨质疏松患者发生骨折的保护因素。结论随着年龄增长中老年人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发生率逐渐升高,应当对中老年人进行运动、饮食的干预,增加骨密度,以预防骨质疏松及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发生,提高中老年人生命质量。  相似文献   

4.
老年人骨折的流行病学及其对生命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29,自引:0,他引:29  
  相似文献   

5.
骨质疏松性骨折   总被引:34,自引:0,他引:34  
一、骨质疏松症及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流行病学我国60岁以上老龄人口已达1.3亿。在华北、华东、华南、西南及东北五大区,对40岁以上汉族人群5602人的调查结果显示,骨质疏松症患病率为12.4%(男8.5%,女15.7%)。Morgan报道,妇女每10年平均骨量丢失10%,男性每10年骨量丢失5~7%。全球大约有2亿人口罹患骨质疏松症。骨质疏松的后果是导致骨折。美国绝经妇女中预期有1/4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60岁以后,妇女每增龄5岁,骨折发生率将增加一倍。欧洲1999年统计资料显示髋部骨折达48万5千余人。美国因骨质疏松性骨折住院治疗者40万人,另有250万人需接受门…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比分析我国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骨质疏松的流行病学特点。 方法利用万方数据库、中国知网数据库检索2013年1月至2018年12月报道的关于骨质疏松流行病学文献,按照纳入及排除标准选择其中具有区域性代表(以北京市、甘肃省、河南省、山西省和山东省代表北方地区,以广东省、广西省、四川省、贵州省和江西省代表南方地区)的文献。然后人工提取各文献中的相关数据,包括研究对象样本量、性别、年龄、骨质疏松患病人数等。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 结果共筛选出符合标准的文献10篇,从中收集到研究对象38 941例,其中骨质疏松患者8 334例(21.4%)。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骨质疏松患病情况呈现出一致的流行病学特征:无论男性还是女性,骨质疏松患病率均随增龄逐渐增高;除20~29岁外的其他各年龄段,女性骨质疏松患病率均明显高于男性(P<0.05或0.01);老年人骨质疏松患病率普遍较高(其中南方地区80~89岁女性患病率更是高达73.46%),老年男性、女性骨质疏松患病率均显著高于非老年人(北方地区:χ2=960.180、1 315.400,均P<0.01;南方地区:χ2=773.290、1 482.720,均P<0.01)。与南方地区比较,北方地区男性、女性骨质疏松患病率均明显更高(非老年人:χ2=39.740、44.660,P<0.01;老年人:χ2=34.540、16.140)。与南方地区对应年龄段比较,北方地区40~49岁、50~59岁及60~69岁人群骨质疏松患病率更高(男性:χ2=29.300、8.000、3.900,P<0.05或0.01;女性:χ2=15.580、50.590、5.860,P<0.05或0.01),但70~79、80~89岁人群骨质疏松患病率更低(男性:χ2=21.570、90.240,P<0.01;女性:χ2=4.430、97.200,P<0.05或0.01)。 结论南方地区总体发病率高于北方,两个地区均为70~80岁年龄段患者所占比例最高,并且各个年龄段女性患者均多于男性。南北两地区骨质疏松患病率均随年龄增加而升高,且两地区50岁年龄段人口骨质疏松患病率较前明显升高,临床上应在此时间段予以干预,预防骨质丢失及骨质疏松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检测中老年人不同部位骨密度(BMD)、骨碱性磷酸酶(β-ALP)、骨钙素(BGP)、血清Ⅰ型胶原蛋白末端(CTX)等骨代谢生化指标,为骨质疏松骨折提供准确的预警值。方法选取骨质疏松患者85例,其中骨质疏松非骨折患者20例纳入骨质疏松组,骨质疏松性骨折65例纳入骨折组。同期来院体检的健康人27例纳入正常对照组。通过比较各组水平观测指标水平差异确定各检测指标在骨质疏松发生中的特异性。同时将骨折组各项指标值80%中间截断区的中点设定为各部位发生骨折的预警阈值。结果骨质疏松组和骨折组腰椎(L)2~4、股骨颈(NECK)、WARD三角、股骨大转子(TROCH)、桡骨远端(RADIUS)的BMD呈明显下降趋势(P<0.05)。骨质疏松组和骨折组BGP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骨质疏松性骨折发生的BMD预警值:桡骨为(0.267±0.111)g/cm~2;股骨颈为(0.570±0.119)g/cm~2;腰椎为(0.714±0.107)g/cm~2。其他骨生化指标预警值:BGP为(5.75±5.43)ng/ml、CTX为(0.47±0.39)ng/ml、B-ALP为(34.05±13.33)U/L。结论检测中老年人BMD及ALP、BGP、CTX等骨代谢生化指标,能够反映中老年人骨质疏松状况,预警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危险程度。  相似文献   

8.
骨质疏松是以骨矿质含量降低,骨组织显微结构发生退变,致使骨的脆性增加,骨强度下降为特征的一种系统性骨骼疾病,在老年人群中骨矿物量与年龄呈负相关[1].骨脆性增加致使更易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OPF),有报道50%妇女和20%男性在其一生中,至少有一次OPF.  相似文献   

9.
骨质疏松性骨折是骨质疏松的严重并发症,骨折的愈合对骨质疏松患者的功能恢复、术后生活质量有着重要的作用。由于目前对于抗骨质疏松治疗是否对骨折愈合有影响在临床上存在争议,部分学者认为抗骨质疏松治疗有提高骨密度、缓解骨折疼痛、促进骨折愈合等积极作用,但也有学者则认为抗骨质疏松治疗不但对骨折愈合无影响,甚至可能抑制骨折愈合。因此,本文对抗骨质疏松治疗药物对骨质疏松性骨折愈合的影响进行综述,以期指导临床上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的治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索北京市老年人骨质疏松危险因素.方法 从2017年7月至2019年7月航空总医院骨科门诊体检的60岁以上居民中随机抽取2631人,使用超声骨密度仪进行骨密度测定,将其分为骨质疏松999人和非骨质疏松1632人,采取现场问卷调查及现场测量方式对其进行评测.结果 骨质疏松发生率为37.97%,其中男性21.85%(...  相似文献   

11.
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危险因素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骨量减少、骨微细结构破坏是骨质疏松症最重要的病理变化,这种病变最终将导致骨骼脆性增加和骨折的发生。骨密度测定是临床骨质疏松诊断和骨质疏松性骨折危险性评估的重要基础指标。骨质疏松性骨折同样还受到年龄及衰老、脆性骨折史及骨折家族史、皮质激素应用、低体重指数、跌倒、饮食异常、吸烟、过量饮酒和某些疾病等多种危险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可能依赖或独立于骨密度的变化。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临床骨质疏松性骨折老年患者相关知识的知晓情况.方法 采用现场问卷调查和半结构式访谈法,分别对400例60岁及以上的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在入院时及出院时进行一对一问卷调查、对8名临床医务工作者进行个别访谈.结果 临床骨质疏松性骨折老年患者入院时与出院时知识得分无显著性差异.临床医务工作者因不同原因缺乏对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的健康教育;文化程度、年龄及月收入是影响临床骨质疏松性骨折老年患者相关知识的主要因素.结论 重点加强教育程度低、月收入低的老年人及高龄老人骨质疏松相关知识健康教育力度;同时医院相关部门加强对临床骨质疏松性骨折老年患者健康教育工作.  相似文献   

13.
老年骨质疏松主要并发症为骨折,而以髋部骨折最多见.以往此类病人多考虑髋部骨折固定的安全可靠,而未能高度重视骨质疏松的治疗,使骨折延迟愈合、不愈合、股骨头缺血坏死发生率较高,近些年通过对骨质疏松的深入研究及髋部手术技术的成熟,使骨质疏松症伴髋部骨折的治疗有了长足的进展,很大程度降低了其致残率及病死率.  相似文献   

14.
基质金属蛋白酶(MMP)是一种蛋白分解酶家族,其家族成员包括MMP-1~26,分布于骨基质中。大量研究表明基质金属蛋白酶参与骨的重塑和构建且表达骨吸收活性,其中MMP-2、MMP-9、MMP-13等对原发性骨质疏松发病机制的影响已被证实。为更加了解MMP对原发性骨质疏松及骨质疏松骨折发病机制的影响,本文就国际和国内近年对MMP的研究结果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老年髋部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入院后血常规中白细胞(WBC)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NT)、中性粒细胞百分比(N%)及白细胞/血红蛋白(Hb)变化规律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收集275例老年髋部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的血常规、生化常规等临床资料,并按年龄及标本采集时间分组进行统计学分析。随机抽取275例健康查体老年人为对照组。结果 WBC、NT、N%、WBC/Hb水平,骨折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各年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 0~12 h组与其他各组比较,12~24 h组与48~60 h组及60~72 h组比较,上述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老年髋部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由于机体应激反应,WBC、NT、N%、WBC/Hb明显升高,骨折12 h后开始有下降趋势,48 h后下降更明显。此时少数患者上述指标无下降趋势甚至持续升高时,需进一步评估应激反应及合并感染等不良情况的可能性以指导诊疗。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估并分析石河子地区老年人骨质疏松性骨折的风险概率值。方法选择60岁及以上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264例,使用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骨折风险评估工具(FRAX)计算出该患者未来10年主要部位(脊柱、前臂和肱骨近端)发生骨质疏松骨折的概率和髋部骨折(股骨颈和股骨粗隆间)的概率。结果石河子地区老年人主要部位骨折概率值和髋部骨折概率值分别为:5.8±2.7和2.7±1.8;其中,不同年龄组老年人主要部位骨折概率值和髋部骨折概率值整体比较,6个年龄组均存在显著差异(P<0.01),同一年龄组不同性别主要部位骨折概率值比较,女性均大于男性(P<0.05);同一年龄组不同性别髋部骨折概率值比较,7074岁和8074岁和8084岁的女性大于男性(P<0.05);6084岁的女性大于男性(P<0.05);6064岁年龄组平均风险因子个数与主要部位骨折概率值和髋部骨折概率值的相关系数r分别是0.558和0.645,P<0.01,两者存在着正相关,7064岁年龄组平均风险因子个数与主要部位骨折概率值和髋部骨折概率值的相关系数r分别是0.558和0.645,P<0.01,两者存在着正相关,7074岁年龄组体质指数与主要部位骨折概率值和髋部骨折概率值的相关系数r分别是-0.385和-0.597,P<0.01,两者存在负相关。结论骨折风险评估工具能够有效地预测本地区老年人未来10年骨折发生的概率,石河子地区60岁以上老年人骨质疏松性骨折病人风险概率值与国外老年人群相比,主要部位骨折的概率值和髋部骨折的概率值都偏低。风险因子个数与体质指数和骨折概率值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7.
老年性骨质疏松致胸椎畸形的X线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8.
老年人骨质疏松与椎体压缩性骨折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相似文献   

19.
股骨颈骨折是老年人的常见创伤,其病因与随增龄发生的骨质退化及女性绝经后骨质疏松有判".由于髋部骨折使老年患者不能下地负重行走,长期卧床引起很多并发症,为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手术治疗已成为股骨颈骨折的有效治疗方法.已往对骨质疏松性股骨颈骨折的治疗只是单纯切开复位内固定的方法,未考虑患者骨质疏松的药物治疗,骨折延迟愈合、不愈合和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发生率较高.为此,我们进行了前  相似文献   

20.
颜晓东 《中国临床新医学》2018,11(12):1181-1185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原发性骨质疏松已经成为威胁老年人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并已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然而,继发性骨质疏松的发病率、诊断率和筛查、干预治疗却一直未得到应有的重视。继发性骨质疏松在住院患者和门诊患者中多见,一项调查显示,住院患者骨密度异常率为78.51%,门诊患者骨密度异常率为75.00%,然而接受骨密度检测的绝经后女性占同期住院绝经后妇女的比例不足3%,接受骨密度检测70岁以上男性占同期住院70岁以上男性比例不足1%。因此,在临床医务人员中开展防范骨质疏松风险因素的知识教育和提高骨质疏松预防与干预治疗的意识在现阶段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该文阐述住院患者骨质疏松高危人群的疾病因素与相关药物,加强对高危人群的评估、筛查、干预,以期引起临床医务人员的重视,从而降低继发性骨质疏松和骨质疏松骨折发病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