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
糖尿病视网膜新生血管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糖尿病视网膜新生血管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常见的严重病理改变。它是国内外关注的疑难病症和糖尿病眼科边缘学科领域里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有关视网膜内、视网膜上新生血管的病因病机,防治原则,区别联系,国内少有论述和报道。笔者依据祝谌予老师治疗糖网病的经验、... 相似文献
3.
依据祝谌予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经验及李振中、尹翠梅对糖尿病视网膜新生血管的论述,提出瘀血长久闭阻视衣脉络,视衣失养,眼络另辟通道,变生赤丝缕纹(视网膜内新生血管)以自救,新生血管穿过内界膜,形成视网膜上新生血管.故活血化瘀是防治糖尿病视网膜新生血管的基本法则. 相似文献
4.
5.
目的研究血管抑素对视网膜新生血管的抑制作用及可能的机制。方法选用Wistar大鼠21只,随机分为3组:A组:IL-1α组,B组:血管抑素组,C组:正常对照组,每组各7只大鼠。A、B两组通过玻璃体腔注入重组鼠IL-1α建立视网膜新生血管模型。通过组织切片及免疫组化方法观察血管抑素对视网膜新生血管的抑制作用。并检测血清中一氧化氮、一氧化氮合酶及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的含量,初步探讨血管抑素抑制视网膜新生血管的机制。结果玻璃体腔注入重组鼠IL-1α可以建立视网膜新生血管模型;B组突破内界膜的血管内皮细胞核数较A组少,分别为7.85±0.58及24.49±2.70,两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视网膜组织切片经用CD34抗体检测,证明这些细胞为血管内皮细胞。A、B两组血清N0含量分别为30.69±3.62及21.47±3.23,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诱导型一氧化氮含量分别为18.44±2.41及14.37±1.98,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血管抑素具有抑制视网膜新生血管的作用,其作用可能与抑制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的表达及降低一氧化氮的浓度有关。 相似文献
6.
视网膜静脉阻塞是常见致盲眼病,黄斑囊样水肿、视网膜新生血管和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是其预后差的主要原因,缺血、缺氧是形成视网膜新生血管的主要原因。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色素上皮衍生因子、内皮抑素在新生血管的形成中起重要作用。Bevacizumab(avastin)是重组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单克隆抗体.在抑制新生血管、减轻黄斑水肿有显著效果,有望应用于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的常见并发症之一——视网膜新生血管。 相似文献
7.
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反义寡聚脱氧核苷酸对视网膜新生血管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反义寡聚脱氧核苷酸(antisense oligodeoxynucleotides,ASODNs)对增生性视网膜病变视网膜血管发育及新生血管形成的影响.方法注射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反义寡聚脱氧核苷酸干预高浓度氧诱导SD幼鼠建立的增殖性视网膜病变动物模型,取眼球作病理切片,计数视网膜新生血管芽、测量视网膜内血管横断面积并比较.结果球后注药组和静脉注药组视网膜新生血管芽细胞核数均明显低于未用药组(P<0.01);球后注药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静脉注药组则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球后注药组(P<0.01)和静脉注药组(P<0.05)视网膜内血管横断面积均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球后注药组亦明显低于未用药组(P<0.05).结论VEGF ASODNs能在明显抑制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的同时,影响新生幼鼠视网膜血管的正常发育,且局部用药作用明显优于全身给药. 相似文献
8.
和厚朴酚抑制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和厚朴酚对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的抑制作用。方法:氧诱导幼鼠建立视网膜NV模型。治疗组分别腹腔注射和厚朴酚100 mg/kg和50 mg/kg,每日2次共5 d;对照组注射等量BSS。视网膜铺片了解血管改变;组织切片计数突破视网膜内界膜血管内皮细胞核;免疫组化检测视网膜VEGF和MMP-2表达。结果:治疗组视网膜血管密度降低,新生血管数减少。治疗组突破内界膜胞核数较对照组明显减少;大剂量组减少更显著。治疗组视网膜VEGF和MMP-2表达较对照组明显减少;大剂量组更少,两者差异显著。结论:和厚朴酚可以有效抑制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呈剂量依赖关系。 相似文献
9.
病理性近视的眼底损害与屈光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度近视是一种严重进行性视功损害的多发病,它是以巩膜延伸,眼视轴增长,近视度数增高而引发的眼底视网膜组织损害为特征的眼底病.本文通过病理性近视的屈光度与眼底病变观察,了解近视程度与眼底损害的关系,进一步提高和了解高度近视早期治疗及早期预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相似文献
10.
综述了近年来有关中西医治疗脉络膜新生血管的文献,为临床治疗本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高度近视眼的豹纹状眼底改变及其与近视度数和年龄相关因素的关系。方法对近10年354例不同年龄、不同近视度数的高度近视眼患者按年龄、近视度数、超声及眼底形态进行观察,并分组记录。结果①眼底变化:13.6%无眼底变化,8.8%局部改变,33.3%和44.4%分别为豹纹改变和弥漫性病理改变;不同年龄组分析,20岁组眼底无改变占44.8%,20~40岁组豹纹状眼底占46.1%,40岁以上的弥漫性病理改变超出50%;不同近视度数组分析,-6~-10D组眼底改变呈多样化,阴性改变占28.1%,弥漫性病理改变占33.3%,-10~-15D组眼底主要为豹纹状眼底39.1%和弥漫性病理改变48.3%,-15D以上组混合改变占70.8%。②从A超结果分析,眼轴在25mm时眼底无改变40.5%和豹纹状眼底18.9%,弥漫性病理改变27%,27mm时豹纹状眼底占51.9%,>27mm时弥漫性病理改变比例逐渐增加从53.4%到73.9%;从B超结果分析,阴性改变(61.10%)与25mm组基本相同,均匀扩张改变(58.90%)与25~27mm组对应,葡萄肿改变(70.20%)与27mm以上眼轴组对应。结论高度近视视网膜退行性病变早期(20岁后青春期、眼球扩张初期、豹纹状眼底改变)阶段介入医源性干预可能作为高度近视黄斑病变的预防策略。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中药辅助治疗视网膜脱离术后视网膜下积液的临床疗效。方法:将视网膜脱离术后证实存在视网膜下积液的109例(109眼)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48例常规静滴抗感染药物,局部点复方托吡酰胺滴眼液、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滴眼液(典必舒)治疗。治疗组61例在此基础上加服中药,1剂/d,水煎分服。2组均于术后第1天开始药物治疗,连续治疗10天,个别10天后视网膜下积液仍未吸收者继续药物治疗。2周后视网膜下积液未能全部吸收、视网膜复位不佳者二次手术治疗。结果:视网膜下积液吸收总有效率治疗组为85.25%,明显高于对照组(66.67%);总体疗效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1.80%,明显好于对照组(75.00%);结论:中药辅助治疗能促进视网膜脱离术后视网膜下积液吸收,术后视力明显改善,可提高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LASIK)治疗高度近视的临床疗效。方法应用LASIK治疗高度近视381例(635眼),按术前屈光度分成2组,A组-6.00~9.75 D285例(467眼),B组-10.0~20.0 D 96例(168眼)。观察术后视力、角膜厚度、屈光度、角膜地形图及并发症等。结果术后3个月,2组的裸眼视力达0.5以上者分别为459眼(98.3%)和145眼(86.3%);1.0以上者分别为318眼(68.1%)和18眼(10.7%)。结论应用LASIK方式矫治高度近视效果良好,但仍有并发症发生,值得注意。 相似文献
14.
近视眼角膜中央厚度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与近视眼患者角膜中央厚度有关的因素。方法用超声角膜测厚仪检测510例(1003眼)近视及近视散光眼患者的中央角膜厚度,统计分析检测结果。结果角膜中央厚度与眼内压呈正相关(r=0.456,P=0.000),斜率为0.042mmHg/μm。角膜中央厚度大约每增加23.8μm,眼内压上升1mmHg。角膜中央厚度与屈光度呈正相关(r=0.122,P=0.000)。角膜中央厚度与是否戴角膜接触镜有关。长期持续配戴软性角膜接触镜者平均中央角膜厚度为540.26±31.71(μm),无角膜接触镜配戴史者平均中央角膜厚度为548.89±27.69(μm),二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00)。结论近视角膜中央厚度与眼内压、屈光度及是否配戴软性角膜接触镜等因素有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15.
16.
目的 观察中医治脊疗示配合眼周穴位按摩对青少年近视的治疗作用。方法 根据青少年近视与颈部损伤有密切关系的特点,运用治脊疗法,配合眼周穴位按摩治疗青少年近视96例。结果 总有效率达91.67%,远期有效率68.18%。结论 中医治脊疗法配合眼周穴位按摩治疗青少年近视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7.
腹针治疗儿童近视眼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比较腹针与耳穴贴压治疗儿童近视眼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将90例儿童近视眼患儿随机分为腹针组(45例,90只患眼)和耳穴组(45例,90只患眼).腹针组取中脘、商曲、下脘、天枢、气海、关元,采用腧穴点刺,由中脘开始,顺序向下,以关元结束,不留针,每次均叩刺5 min,以皮肤潮红不出血为度;耳穴组取肝、肾、脾、胃、眼区、屏间前、屏间后、枕,予王不留行籽粘贴在选定穴位上,每次选单耳,第二次更换对侧耳,每日自行按压5 min.两组均每周治疗2次,治疗10次为一疗程.比较两组治疗前与第一次治疗后20 min以及治疗5周和3个月后的视力表所测得视力水平变化情况,并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①视力表所测得视力水平:腹针组与耳穴组较治疗前均有所改善,腹针组在治疗20 min、5周和3个月后均优于耳穴组(4.78±0.16vs 4.69±0.22,P<0.01;4.85±0.16 vs4.79士0.21,P<0.05;4.89±0.13 vs4.71±0.25,P<0.01);②有效率:腹针组在治疗20 min、5周和3个月后均优于耳穴组[31.4%%(27/86) vs 0%(0/82);81.4%(70/86) vs 60.0%(49/82);88.4%(76/86) vs 51.2%(42/82),均P<0.01].结论:腹针治疗儿童近视眼在改善患者视力水平方面临床疗效优于耳穴贴压.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离焦诱导豚鼠近视眼的生物学参数变化特征。方法将28只2-3周龄豚鼠随机分为离焦组和对照组。两组右眼分别配戴-10D和0D的硬性角膜接触镜(RGP),左眼不戴镜。于戴镜前和戴镜后3d、7d、10d、14d、21d分别测量豚鼠眼球屈光度、玻璃体腔深度和眼轴长度。结果随戴镜时间延长,离焦组戴镜眼屈光度逐渐降低(向近视漂移),眼轴和玻璃体腔深度逐渐延长。与不戴镜眼和对照组的戴镜眼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戴镜3周后,离焦组戴镜眼玻璃体腔深度变化值与眼轴变化值之比(0.59±0.11)与不戴镜眼(0.48±0.09)及对照组的戴镜眼(0.47±0.08)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8;P=0.003);离焦组戴镜眼在戴镜后14d屈光度(1.34±0.18)和21d屈光度(1.29±0.21)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10D透镜可以成功诱导豚鼠近视眼发生,诱导眼眼轴延长主要以玻璃体腔延长为主。在诱导后14d内屈光度进展较快,之后变慢。 相似文献
19.
肿瘤属新生血管依赖性疾病,肿瘤微环境中不完整新生血管,具有升高肿瘤间质液压,加快肿瘤细胞侵袭及转移速度,加重肿瘤细胞恶化程度,抑制免疫细胞免疫应答等多重损害作用。肿瘤微环境新生血管生成及增殖,形态结构病理改变,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异常,与络病学说中的病络过程十分相似,即“络虚”引起“毒损络脉”,络脉生长亢进无度;“结络”“盛络”“横络”“络弛”等病络改变,使新生血管形态结构异常;“络破”引起新生血管功能失常,导致血管高通透性和淋巴管液体滞留。文章通过探讨肿瘤微环境新生血管的中医病络机制,对于明确中药干预肿瘤新生血管的药效方向及机制,提高活血化瘀中药抑制血管生成疗效,具有重要理论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