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探讨骨水泥型人工双极股骨头置换治疗股骨近段转移瘤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9年6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收治的54例行骨水泥型人工双极股骨头置换的股骨近段转移瘤患者的资料。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国际骨肿瘤协会(musculoskeletal tumor society system,MSTS)功能评分、国际保肢学会(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limb salvage,ISOLS)影像评分、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量表(Harris hip score)、Karnofsky功能状态(Karnofsky performance status,KPS)评分和诺丁汉健康调查问卷(Nottingham health profile,NHP)评分评定患者疼痛、肢体功能和生存质量。Kaplan-Meier法分析生存情况。结果:患者随访时间为1099个月,平均42.17个月。患者手术时间(79.68±6.17)min,术中出血量(524.00±39.25)mL...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不稳定骨折的适应证及疗效。方法2004年11月至2008年5月本院收治187例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从中选取伴有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不稳定骨折患者22例(Evans分型Ⅲ型9例、Ⅳ型13N)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对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住院时间、卧床时间、并发症以及患侧髋关节功能5项临床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7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5个月至3年,平均2.2年,提示假体位置良好,无明显下沉松动,股骨粗隆部骨折均愈合,无一例发生关节脱位和假体周围骨折。结论在特定适应证下,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可作为临床治疗高龄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不稳定骨折一种选择。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定制加长柄人工半髋关节置换治疗股骨近端病理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2007年7月至2009年5月,采用骨水泥型加长柄人工半髋关节置换治疗股骨近端病理性骨折10例。其中男6例,女4例;年龄65—88岁,平均76岁;原发肺癌病史5例(4例肺癌患者未行手术治疗),食道癌术后2例,胃癌术后2例,前列腺癌1例。结果术后随访4~24个月,9例患者存活,均获得了较好的生活质量。结论股骨近端病理性骨折采用骨水泥型加长柄人工半髋关节治疗疗效满意,安全有效,生活质量术后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4.
四肢转移性骨肿瘤合并病理性骨折治疗的对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转移性骨肿瘤引起病理性骨折的诊断、治疗与预防.方法:收集34例因各类转移性骨肿瘤引起病理性骨折患者的资料.其中,6例患者因肺癌、肝癌或乳腺癌引起全身多处骨转移和多器官转移,分别行胫骨结节骨牵引和肩关节贴胸位治疗;另28例患者行手术治疗,其中肺癌转移9例、乳腺癌转移6例、肾癌转移5例、甲状腺癌转移4例、肝癌转移2例、胰腺癌和前列腺癌转移各1例,分别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闭合复位、动力髋螺钉(dynamic hip screw, DHS)及股骨和肱骨髓内钉内固定和钢板内固定术.34例患者均获得随访.结果:6例未行手术治疗患者,因多器官转移等其他并发症于2个月至1年内死亡,但骨折部位表现出临床愈合、无疼痛,肢体关节活动良好.28例手术患者中,8例患者在随访期间死于多器官转移等其他并发症,其余患者经化疗、放疗及中西医结合治疗后至今存活,骨折处平均于术后3个月出现临床愈合,肢体功能恢复良好.结论:在诊断转移性肿瘤引起的病理性骨折时,应首先防止漏诊,明确转移肿瘤的来源;同时根据患者的年龄、受伤机制、影像学表现及病理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判断.在处理转移性骨肿瘤的病理性骨折时,应以减轻患者痛苦、提高生活质量为主要目的.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股骨上段骨肿瘤误诊的原因,评价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38例股骨上段恶性骨肿瘤的诊断和治疗经验。结果 38例股骨上段恶性骨肿瘤中,23例原发性肿瘤,15例转移性肿瘤。首诊获得确诊的30例行股骨上段人工假体置换,其中15例系原发性肿瘤,平均生存40.36个月,Enneking功能评分恢复85.78%。原发瘤中8例误诊为良性疾病而行瘤内刮除,误诊率为34.8%(8/23),7例再次手术行髋关节离断术,1例放化疗2年后行全股骨置换术,平均生存23.62个月;另15例系转移性肿瘤,平均生存23个月,Enneking功能评分恢复78.81%。结论 股骨上段的原发性恶性骨肿瘤容易误诊为良性病变而延误治疗,降低了生存期,粗针多点穿刺、抓住诊断线索举行临床、病理和影像学三结合讨论是减少误诊的关键环节。股骨上段的原发性恶性骨肿瘤和单发性转移瘤或并发病理性骨折,在新辅助化疗的配合下,应积极进行瘤段切除+股骨上段假体置换手术,思肢功能满意;部分原发性肿瘤获得长期生存;转移瘤患者改善生活质量,创造了进一步辅助治疗的条件。 相似文献
6.
黄克 《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2007,14(4):351-352
目的介绍采用加长柄人工髋关节置换治疗股骨上段骨巨细胞瘤的术式及其疗效。方法分析自1998年9月至2006年8月11例股骨上段骨巨细胞瘤的临床资料,采用瘤段切除及加长柄人工髋关节置换来修复和替代切除的股骨上段及髋关节。结果经过平均2年4个月随访,11例存活10例,均有较好功能和生活状态。结论对股骨上段骨巨细胞瘤可采用瘤段切除和加长柄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术后疗效满意,迅速恢复功能,达到提高生活质量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一期人工肱骨头置换在高龄肱骨近端粉碎骨折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2010年12月至2014年10月,我院收治的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病例19例,患者年龄63~85岁,平均71.3岁,其中Neer三部分骨折8例,Neer四部分骨折11例,合并肱骨头脱位7例、臂丛神经损伤3例、同侧桡骨远端骨折2例、同侧股骨颈骨折1例;合并高血压病15例、II型糖尿病13例、陈旧性腔隙性脑梗塞6例。手术于伤后3~7天内进行,全部采用Zimmer公司Bigliani/Flatow水泥型人工肱骨头假体。术后根据Neer康复原则进行早期功能锻炼,平均随访16.3个月,记录疼痛等级、关节活动度,以及有无关节脱位、假体松动、关节周围感染等术后并发症,采用Constant-Murley评分进行功能评价。结果 15例无痛,4例轻微疼痛;无关节脱位、假体松动、关节周围感染等术后并发症。Constant-Murley功能评分:平均70.1分;满意程度:主观满意率78.9%。结论在高龄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的治疗中,人工肱骨头置换不失为一种良好的选择,它能够快速缓解疼痛、恢复关节功能,但手术适应证、手术时机的把握、以及手术技巧和功能锻炼等是不可忽视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人工关节在修复肿瘤性骨缺损和保留肢体功能方面日益受到骨科医师的青睐马忠秦[1]指出保肢疗法应能使患者术后尽早应用患肢,人工关节在这方面有其独特之处找院自1991年开始对8例股骨下端骨肿瘤施实特制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现就提高术后肢体功能康复的注意事项阐述如下:临床资料本组男3例,女5例。年龄平均37.9岁(23~60岁)。病变均位于股骨下端,左侧5例,右侧3例。骨巨细胞瘤6例,骨韧带状纤维瘤和转移性腺癌各五例。合并病理骨折3例。瘤段切除最短10cm,最长17cm。所有患者均取膝关节前内侧切口,术中保留胜骨平台软骨下骨,应用骨水… 相似文献
9.
全股骨人工假体置换治疗右股骨骨肉瘤一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病例报告
患者男,15岁。因发现右侧大腿肿块15d于2003年8月5日入昆明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骨科。患者自述右大腿中下段肿痛,活动时加重,夜间疼痛尤为明显。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股骨颈骨囊肿合并病理骨折的手术治疗方法及随访结果。方法自1980年6月至2004年12月有7名患者在我科接受治疗并有完整随访,其中男性4例,女性3例。年龄:13岁到56岁,平均27.8岁。所有病例均按Garden分型后,分别行病灶刮除,自体髂骨、异体骨、髂骨加骨水泥、单纯骨水泥及自体骨加异体骨填充,固定方式有鹅头钉、空心钉及DHS钉内固定。1例仅行病灶刮除,异体骨植骨,未作内固定。结果7例均获得较满意的随访。随访时间为18个月至144个月,平均75个月。有4例于术后12个月至48个月出现股骨头坏死,表现为髋关节疼痛,活动受限,跛行;X线表现为股骨头塌陷,变形,关节间隙变窄。结论股骨颈骨囊肿合并病理骨折,治疗难度大,术中骨折复位及维持位置困难,术后易出现股骨头缺血坏死,特别是采用骨水泥填充加内固定方法治疗更易发生.术中应尽可能减少对股骨头血运的干扰及破坏,避免过早负重。 相似文献
11.
股骨干转移性骨肿瘤并发病理性骨折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股骨干转移性骨肿瘤并发病理性骨折手术治疗的方法及意义.方法:回顾分析我院自1999年1月~2008年6月,经手术治疗股骨干转移性骨肿瘤并发病理性骨折2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治疗方法,术后效果以及生存质量.结果:24 例中,所有患者疼痛明显缓解或消失;20 例(83.3%) 生活质量明显改善,无手术并发症;随访4个月~2年,均存活在3个月以上,术后继续原发肿瘤的治疗.结论:对于股骨干转移性骨肿瘤,在患者身体条件允许情况下宜早期积极手术,采用内固定手术可以缓解疼痛,部分恢复患肢功能,减少并发症,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2.
在大数据的背景下,基于深度学习的人工智能日益影响着病理学的诊断模式。人工智能应用于临床诊断,特别是病理诊断,为进一步实现精准医疗提供了契机。本文从细胞学筛查、组织学诊断、免疫表型预测和基因分型预后判断四个方面来探讨人工智能在病理诊断中的应用进展及现状。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人工肱骨头置换术联合新辅助化疗对青少年肱骨近端骨肿瘤的疗效.方法 选择青少年肱骨近端骨肿瘤52例,根据入院时间,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2001年6月至2008年12月收入院的为对照组,28例,行人工肱骨头置换术;2009年1月至2016年11月收入院的为观察组,24例,行人工肱骨头置换术联合新辅助化疗,对比两组患者术后15个月的平均MSTS评分、肩关节功能及术后15个月的假体松动、断裂、感染、肩关节半脱位、关节面塌陷及肿瘤复发等情况.结果 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疼痛程度、肢体精细活动、肢体活动范围、提举能力、肢体功能情况评分均显著提高,总分也显著提高,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肢体功能、肢体疼痛感及总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随访期间,两组均未出现假体无松动移位,患肢肘关节、手部感觉、血运及运动良好、无切口并发症及深部感染.观察组肿瘤复发转移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 人工肱骨头置换术治疗肱骨近端骨肿瘤有效,结合新辅助化疗可降低肿瘤复发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4.
15.
68例骨肿瘤致病理性骨折的治疗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研究不同的外科治疗方法对骨肿瘤病理性骨折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自1995年6月~2002年10月共收治68例病理性骨折。引起病理性骨折的肿瘤中,转移癌27例(转移至四肢17例,脊柱8例,锁骨2例)。原发恶性肿瘤20例(骨肉瘤13例,尤文氏肉瘤3例,软骨肉瘤2例,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2例)。良性肿瘤21例(骨巨细胞瘤12例,骨囊肿4例,内生软骨瘤及动脉瘤样骨囊肿各2例,纤维异样增殖症1例)。通过回顾性分析研究,对其临床表现、诊断、治疗进行初步临床分析。结果:随访6个月~7.2年,转移癌中7例行局部广泛切除,假体置换,未见局部复发,功能良好。8例行病灶刮除,髓内针内固定,其中4例死亡,3例局部复发。13例骨肉瘤患者,9例对化疗敏感,行保肢手术,术后未见局部复发,预后良好,4例对化疗不敏感,行截肢术,术后均有肺转移。12例骨巨细胞瘤,7例行肿瘤广泛切除,假体置换,术后随访未见局部复发。5例行病灶刮除,骨水泥填充,其中3例复发。结论:对于转移癌、骨巨细胞瘤和一些良性肿瘤所致的病理性骨折,肿瘤的彻底切除和假体置换对于控制局部复发是有效的,并可获得良好的功能。对化疗敏感的骨肉瘤患者,即使骨折,经过化疗和适当处理后,也可行肿瘤的彻底切除和假体置换,也可获得良好的局部控制和降低肺转移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PVP)在多发性骨髓瘤(MM)所致椎体病理性骨折治疗中的价值.方法 21例MM患者的35个病变椎体接受PVP治疗,比较患者不同时段的疼痛VAS评分及日常生活自理能力(ADL)评分.结果 所有椎体均穿刺成功,术中未出现肺栓塞、肋骨骨折、神经症状等并发症.术中发生骨水泥沿椎体静脉丛渗漏2例.所有患者在接受手术后3 d内疼痛情况均得到良好缓解,术前疼痛VAS评分为(6.9±0.8)分,术后3个月为(1.5±1.0)分,术后6个月为(1.3±1.0)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ADL评分为(45.0±11.0)分,较术前的(78.0±10.0)分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至今患者疼痛无加重,手术椎体均未再发骨折.结论 对于脊柱MM所致椎体病理性骨折患者,PVP治疗临床疗效好,能够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缓解疼痛,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18.
应用吻合器治疗上段食管癌13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3例上段食管癌切除后经食管床上提胃到颈部,用CDH-25型吻合器完成食管胃吻合术.13例病人使用吻合器行颈部吻合均获成功,全组上切线均未见癌残留,无吻合口瘘,吻合口狭窄1例,喉返神经损伤1例,反流性食管炎2例,无手术死亡,手术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旋转成形术治疗股骨上下端恶性肿瘤的远期疗效与患肢功能。[方法] 回顾分析股骨恶性肿瘤15例,术式按Winkelmann分型:AⅠ型13例,BⅠ型2例,结合手术前后化疗6例,放疗2例。患肢功能按国际保肢学会(ISOLS)评估标准。[结果] 存活最短时间12个月,最长12年。5年内因肺转移死亡7例,局部复发l例.5年生存率53.3%。另l例肺转移于7年死亡。7年局部复发l例,7年生存率46.6%,复发率13.3%(2/15)。所有存活病人患肢足部感觉与运动功能良好,优良率87.5%。[结论] 旋转成形术治疗股骨下端恶性肿瘤远期疗效较满意,局部复发率较低,且能最大限度保留患肢功能。 相似文献
20.
人工补片在恶性肿瘤人工关节置换修补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对恶性肿瘤假体置换后的患者应用人工补片修复关节囊,探讨其方法和临床应用的价值。方法:回顾总结2003年8月~2005年4月肩、髋和膝关节周围恶性肿瘤病例10例,男7例,女3例;年龄43-65岁,平均52岁。病程3个月~2年,平均1年2个月。肿瘤生长在肱骨上段4例,股骨上段5例,胫骨上段1例。术前、术后10例患者患病关节功能按M1卵关节功能评价系统评定。手术方法:所有患者均实施肿瘤广泛切除加入工关节假体置换术后用人工补片修复关节囊.并进行随访观察。对患者术前和术后的临床结果进行分析评价。结果:全部患者平均随访7个月.10例患者术后伤口引流管平均于术后5天拔除,伤口均Ⅰ期愈合,无术后感染并发症,未发生假体脱位。术前关节功能按MTST关节功能评价系统测定6例为良、4例为可;而术后8为良、2例为可。所有患者最后随访时对治疗结果满意。结论:应用人工补片修复肿瘤关节假体置换后的关节囊,对于其稳定性和动力重建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