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温病气分证应注重活血化瘀陈杨荣,戴春福,江明福建中医学院叶天士创立的“在卫汗之,到气清气,入营透热转气,入血凉血散血”的治则,对温病有着重要的作用,但从临床实践体会,活血化瘀是气分证不可忽视的一个洽法。为此,我们制作温病气分证动物模型[1],揭示温病...  相似文献   

2.
自拟清气化瘀复方对家兔温病气分证体温的降低作用较白虎汤明显为强(P〈0.01),提示治疗气分证应用活血化瘀之法。  相似文献   

3.
清代著名温病学家叶天士在《温热论》中提出了“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对叶氏这个温病治疗法则(以下简称叶氏法则)的精神实质如何理解,在临床上怎样运用,本人就此作一个初步讨论。按照温病学理论,认为如见发热微恶寒、头痛、口微渴、舌边尖红、苔薄白等证候,为卫分证,治疗当“汗之”;壮热不恶寒、汗多、渴喜凉饮、溺赤、舌红苔黄等证候,为气分证,治疗当“清气”;身热夜甚、口干不甚渴饮、心烦谵语、舌红绛等证候,为营分证,治疗当“透热转气”;身热斑疹、吐血、衄血、便血、溲血、舌深绛等证候,为血分证,治疗当“凉血散血”。这种认识并不能说是叶氏法则的精神实质。叶氏法则的精神实质,是根据温病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针对温邪侵入卫分、气分、营分、血  相似文献   

4.
要振兴中医急症医学,必须遵循中医理论和辨证论治的原则,在应用中求发展,在继承的基础上有所创新。现就我们在热病治疗中的体会介绍如下: 1、到气就可气营两清一般而言,对温热病气分证的治疗,必须遵循“到气才可清气”的原则,不可早投清营之品,以免凉遏,导致邪热内陷入里。但是,流行性出血热为主的一类外感热病,由于卫气营血传变过程极为迅速,在气分阶段甚至卫分阶段,邪热多已波及营分。部分重症病  相似文献   

5.
温病卫气营血辨证,尤其重视气分证。除了卫分证以外,在邪气还没有进入营血的这一漫长过程,皆属气分证。气分证的范畴最广。气分证的治疗最突出的有两点,一是透邪外出;二是存津液。全国名老中医黄文政教授在此基础上,把此思想进一步拓展到内科杂病领域,从而在临床上形成了自己鲜明的临证思辨特点,在临床上善于应用透邪存津法辨证治疗糖尿病肾病、紫癜性肾炎、泌尿系感染、丹毒等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6.
清代医家叶天士,在确立温病卫、气、营、血辨证体系的同时,也相应地提出了诸证期的治疗治则。他在《外感温热篇》中说:“大凡看法,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寥寥数言,概括了温病辨证施治的总体规则。在这里,“透热转气”显然是作为营分证的基本治法提出来的。这里的“透”,是指透泄营分邪热,使营分邪热转出气分而言,既指病邪的由里达外,又象征病证的由深转浅。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登革热的中医病因病机及辨证治疗规律。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调查研究设计,对2013年收治的257例登革热病例的发病特征、中医证候、治疗方案等情况进行收集、整理与分析。结果病例中有6种常见的证型,包括卫气同病、气分热盛、暑湿中阻(袭表)、气血两燔、邪伏膜原、瘀毒交结,相对应的常见的选方有银翘散、柴葛解肌汤、新加香薷饮、清瘟败毒饮、达原饮、犀角地黄汤等。结论广州地区登革热病例的中医卫气营血辨证多为气分热盛,兼有营血分证,且大多夹湿,治则上宜用寒凉之品以清解气分热毒,兼以凉血透气和祛湿。  相似文献   

8.
本文就气机升降与气分证的两者关系,初步探讨了气机升降失调对气分证病理变化、证候的影响以及宣畅气机在气分证治疗中的作用。明确两者关系,对气分证本质的认识、岭南温病气分证的治疗都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求急性白血病卫分证与气分证、营分证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10(IL-10)变化规律,为急性白血病卫气营血辨证提供客观的试验指标。方法:将104例患者按不同病种分为急性白血病、非急性白血病2类。根据中医辨证急性白血病分为卫分证组(白卫组)10例,气分证组(白气组)12例,营分证组(白营组)20例。非急性白血病分为卫分证组(非白卫组)20例,气分证组(非白气组)24例,营分证组(非白营组)18例。另选择体检健康者15例为健康对照组。主要观察急性白血病卫分证阶段与不同阶段气分证、营分证患者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10(IL-10)水平的变化,以及急性白血病与其它感染性疾病不同阶段TNF—α、IL-10水平变化对比。结果:急性白血病各组中TNF-α呈连续上升,各组间差异显著,且与健康对照组有显著差异性(P〈0.01)。对IL-10来说,急性白血病在卫分证与健康对照组无差别(P〉0.05),在气分证阶段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1),到营分证阶段显著下降,甚至低于健康对照组(P〈0.01)。急性白血病卫分证组与非急性白血病卫分证组比较、急性白血病气分证组与非急性白血病气分证组比较、急性白血病营分证组与非急性白血病营分证组比较,TNF-α表达水平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对IL-10来说,在卫分证,急性白血病组与非急性白血病组无显著差异(P〉0.05),但在气分证和营分证,急性白血病组IL-10的表达明显低于非急性白血病组(P〈0.01),但TNF-α、IL-10升高或降低的趋势是一致的。结论:急性白血痛从卫分证到气分证再到营分证与其他感染性疾病TNF-α、IL-10的表达趋势具有一致性,说明急性白血病的病理过程与其他感染性疾病的病理过程同样具有一致性。同时说明?  相似文献   

10.
第二讲、气分证与少阳病、 阳明病和太阴病 伤寒以太阳病论述最多最详,我前面说过,它象一条龙一样,龙头最大,依次下去,龙尾最小,学习一部伤寒论首当其冲学好太阳篇。而温病以气分证范围最广,气分证的概念是无卫分证无营分证者均属气分证。所以气分证就最多,它犹如鱼一样一个大肚子,学习温症弄清气分证那就十分重要了。虽然气分证内容较多,根据气分证特点分为温热和湿热两类,分清病变部位、疾病性质,那就比较容易掌握  相似文献   

11.
气分证是温病发展过程中的重要阶段,除传统气分证病机之外,认为血瘀也是气分证重要病机变化之一,活血化瘀法是治疗气分证的重要治法,并对气分证合理应用活血化瘀法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卫分证、气分证、营分证Th1/Th2漂移变化规律,为卫气营血辨证提供客观的实验指标.方法 将50例患者按中医辨证分为卫分证组20例,气分证组15例,营分证组15例.另选择体检健康者16例为健康对照组.用ELISA法检测不同阶段患者血清Th1和Th2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IL-2)、肿瘤坏死因子(TNF-β)、γ-干扰素(IFN-γ)、IL-4、IL-5、IL-6水平的变化.结果 与正常组比较,卫分证组、气分证组、营分证组IL-2、IFN-γ水平明显升高(P<0.05,P<0.01),气分证组、营分证组TNF-β、IL-4、IL-5、IL-6、IL-10水平显著上升(P<0.01);与卫分证组比较,气分证组IL-2、TNF-β、IFN-γ、IL-4、IL-5、IL-6、IL-10水平显著上升(P<0.05,P<0.01),营分证组TNF-β、IL-4、IL-5、IL-6、IL-10水平显著上升(P<0.01);与气分证组比较,营分证组IL-2、TNF-β、IFN-γ均有下降趋势,IFN-γ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IL-4、IL-6、IL-10继续上升(P<0.05,P<0.01).结论 从卫分证到气分证再到营分证病理发展与Th1/Th2漂移密切相关,IL-2、TNF-β、IFN-γ、IL-4、IL-5、IL-6、IL-10的动态变化可作为卫气营血辨证的客观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3.
中医认为,在热证范围内,有气分热、血分热、气血两热、热毒、虚热,或某一脏腑发热等。其中气分热是指阳明胃热。阳明胃热又分两种。一为阳明经证,即热在气分;一为阳明腑证,即里热结实。热在气分主要表现为大热、大渴、大汗出、脉洪大,这时就要用一个古今著名的方剂——白虎汤。  相似文献   

14.
清代医家叶天士曾说:“大凡看法,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说明了温邪顺传由浅入深,由轻到重的发展过程。而卫气同病,是卫分证未罢,又出现气分证的病证。此时,若单用银翘散或单用白虎汤治疗,往往效果不佳,必须采用表里双解法。吴仪洛在《成方切用》中说:“病在表者,宜汗宜散,病在里者,宜攻宜清。至于表证来除,里证又急者,仲景复立大柴胡、葛根备连汤等法,合表里而兼治之,后人师其意,则有防风通圣、香苏、五积诸剂。”由此可见,卫分当汗,气分当清,卫气同病则当卫气同治。在临床上选用银翘白虎汤,使热既可在气分得…  相似文献   

15.
清气养阴治疗温病气分证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应用清气养阴法治疗家兔温病气分证模型,与清气组(白虎汤组)相比,对改善动物体温、PT、KPTT、3P试验等实验指标,前者比后者疗效明显提高,提示温病气分证应注意加强养阴疗法。  相似文献   

16.
正在《伤寒论》中,有一名方"白虎汤",专治气分热盛的方剂。方由生石膏60克,知母30克,甘草10克,粳米30克组成,用于治疗气分热盛、高热、汗出、烦渴饮冷等症。此为热在气分、津液耗伤之证,治宜采用撤热保津之法。纯热无积,自然不宜攻下;津液已伤,亦忌苦寒,虑其苦极化燥,更损阴津;惟宜辛寒清热,甘寒生津,方能对证治疗。方用辛寒的石膏为主药,清气分之热,辅以知母增强清  相似文献   

17.
透热转气 ,最早见于《吴医汇讲》 ,书中收集了叶天士《温证论治》 :“乍入营分 ,犹可透热 ,仍转气分而解”。王孟英将其辑载入《温热经纬》后 ,篇名为《叶香岩外感温热篇》 ,其文改为“入营犹可透热转气”。《温病学》教材多以此为准。至于“透热转气”的内涵是什么 ,叶天士在论中并未明确提出 ,那么如何理解“入营犹可透热转气” ?  “入营犹可透热转气” ,《温病学》解释为 :“邪热入营 ,当以清营为主 ,尚可加入透泄之品 ,仍立足透热外达 ,使营分邪热转出气分而解 .....配合银花、连翘、竹叶等清泄之品 ,方可达到透热转气的目的”。透热…  相似文献   

18.
在建立温病气分证动物模型的基础上,以血小板计数和血小板集聚率为指标,观察了气分证动物模型与正常实验动物上述指标的差异,观察了清气化瘀复方对气分证动物模型上述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未使用清气化瘀复方的两组气分证模型之血小板计数下降,血小板凝集率升高(P<0.01)。提示温病气分证已有瘀血病变的存在。同时指示清气化瘀复方具有使血小板计数升高和血小板聚集率降低的作用(P<0.01),而白虎汤则无此作用(P>0.05)。  相似文献   

19.
笔者结合《金匮要略·水气病》篇论“气分”的30、31、32条原文,依据历代注家观点,对其疑难点进行了相关分析与评述。提出“气分”为一病证名,并对其形成的病机、证候、治方及相关病证鉴别等进行了深入探讨,认为掌握“气分”病证对指导临床辨证论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白虎汤为治疗阳明热盛的主方,属辛凉重剂[1]。后世医家经过大量的临床及理论总结,将白虎汤广泛应用到多种热性疾病中。叶天士所创“卫气营血辨证”是温病中特有的辨证体系,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均有极高的指导与应用价值[2]。而白虎汤有清热生津、除烦止渴,透邪外达之功,符合叶天士“到气才可清气”的气分证治疗原则,故白虎汤也可作用于现代多种感染性、传染性疾病的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