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1受体拮抗剂(IL-1Ra)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移植联合治疗肝功能衰竭的协同效应及其机制. 方法 采用静电喷射法制备IL-1Ra壳聚糖纳米颗粒,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IL-1Ra纳米颗粒体外缓释作用,荧光显微镜和流式细胞术观察纳米颗粒肝细胞靶向性.将IL-1Ra纳米颗粒与MSCs联合治疗急性肝衰竭(ALF)幼猪,具体方法为:D-氨基半乳糖诱导建立猪ALF模型,34头中华实验小型猪随机分为5组,造模对照组经门静脉注射等渗盐水;IL-1Ra组经门静脉注射等渗盐水6h前耳背大静脉推注IL-1Ra;MSCs组经门静脉移植MSCs;IL-1Ra联合MSCs组和IL-1Ra纳米颗粒联合MSCs组先由耳背大静脉分别推注IL-1Ra或IL-1Ra纳米缓释颗粒,再经门静脉移植异体MSCs.移植后4周内定期检测肝功能、炎症因子变化和病理改变,并监测移植细胞体内存活、转化和分泌情况.组间数据比较用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 IL-1Ra纳米颗粒在磷酸盐缓冲液中呈现缓慢释放过程;绿色荧光显示乳糖酰基化的纳米颗粒能特异性地靶向到肝细胞.IL-1Ra纳米颗粒联合MSCs组具有显著炎症环境改善作用,与对照组相比,肿瘤坏死因子α在术后1周即明显下降,而IL-6水平在各时间点均明显降低;且IL-1Ra纳米颗粒联合MSCs有促进肝功能恢复和肝脏细胞增殖的作用[术后第3周,每个200倍视野下的细胞数为(68.8±9.1)个,与对照组的(21.2±2.5)个相比,t=5.173,P<0.01];免疫组织化学及荧光显微镜显示该组MSCs存活数量明显增多;Western blot结果显示该组分泌肝细胞生长因子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较其余各组明显增多.结论 IL-1Ra乳糖酰基壳聚糖纳米颗粒具有良好的肝脏靶向和药物缓释作用,联合MSCs移植具有明显协同作用,通过改善炎症环境和分泌多种细胞因子显著改善D-氨基半乳糖诱导的ALF动物的肝功能指标,促进肝组织再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失代偿期肝硬化的疗效.方法:选择58例住院治疗的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分移植组27人和对照组31人.患者治疗前行肝穿刺活检与Fibroscan测肝脏弹性值等基线检查,两组患者均行常规内科治疗,移植组同时行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于2、4、8wk复查肝功能、凝血功能,12、24、48wk增加Fibroscan及肝纤维化指标检查,48wk时部分患者再行肝活检,多角度分析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肝硬化的疗效以及Fibroscan在疗效评价中的作用.结果:27例手术成功率100%.两组各7例患者肝活检均符合肝硬化病理诊断.移植组第8周临床症状、体征改善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肝功能及凝血功能均有所改善,移植组效果优于对照组.移植组肝脏弹性测量值(liver stiffness measurement,LSM)在移植前、治疗后12、24、48wk分别为31.66kPa±6.97kPa、31.98kPa±7.36kPa、31.35kPa±6.73kPa、31.78kPa±7.35kPa,48wk时升高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LSM值逐步升高,由治疗前32.05kPa±9.09kPa升至48wk时36.39kPa±9.39kPa(P<0.05),治疗后48wk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移植组HA较对照组下降明显,24wk时两组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失代偿期肝硬化有明显的改善作用,近期效果安全可靠;Fibroscan可作为评价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疗效的重要手段,还可长期监测患者病情变化.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猪急性肝损伤肝脏内不同程度炎症反应对移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存活率和疗效的影响.8):对照组和移植组.每组均按照低浓度D氨基半乳糖胺(D-gal,0.25 g/kg)、高浓度D氨基半乳糖胺(D-gal,0.35 g/kg)给药,分别建立2种急性肝损伤模型,诱导24 h后,对照组动物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40 mL,移植组动物门静脉移植40 mL PBS(约8×107同种异体GFP-MSCs).2 wk内观察猪肝功能变化、病理变化、血清炎症指标和移植MSCs定植存活情况.结果:低浓度D-gal组血清IL-1、TNF-α水平明显低于高浓度D-gal组,差异有显著性.低浓度D-gal移植组与低浓度D-gal对照组比较,ALT、TB和NH3在早期有显著差异(D2:232.6±57.6 vs 334.4±42.3,12.2±3.3 vs 16.0±1.2,79.7±9.3 vs 127.8±28.2,P<0.05);高浓度D-gal移植组与高浓度D-gal对照组比较,肝功能指标有改善,但无显著意义.低浓度D-gal移植组MSCs定植存活率和肝细胞增殖率显著高于高浓度D-gal移植组.结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肝损伤的疗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肝脏炎症反应的程度,炎症反应越严重,移植细胞越不易存活;相反,较低的体内炎症环境有益于MSCs定植、存活和肝细胞再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脐血干细胞和自体骨髓干细胞共同移植治疗D-半乳糖苷所致急性肝衰竭大鼠的疗效。方法采集大鼠脐血和骨髓中单个核细胞,以促肝细胞生长因子和干细胞因子培养3w,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白蛋白和甲胎蛋白表达情况;以D-半乳糖苷腹腔注射法建立大鼠急性肝衰竭模型,24 h后每日经鼠尾静脉分别注入脐血干细胞,或骨髓干细胞,或混合的脐血干细胞和骨髓干细胞,对照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治疗7d,观察4组大鼠存活率、肝功能和肝组织病理学变化。结果在促肝细胞生长因子及干细胞因子的诱导下,脐血干细胞和骨髓干细胞可以在体外扩增并分化为肝细胞;脐血干细胞移植、骨髓干细胞移植和联合细胞移植组大鼠9d 存活率分别为55.6%、50.0%和77.8%,均明显高于生理盐水对照组(16.7%,P〈0.01);联合移植组存活率高于任何一种单纯干细胞移植(P〈0.01)。结论脐血干细胞和骨髓干细胞移植对大鼠急性肝损伤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两者联合移植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5.
孙艳  迟宝荣  孔德霞  孟祥伟 《胃肠病学》2007,12(12):748-751
背景:近年干细胞的研究为肝脏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契机。研究证实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不仅可分化为与其组织来源一致的细胞.且具有跨系或跨胚层分化为不同组织来源细胞的潜能。目的:探讨骨髓MSCs诱导分化后脾内移植治疗急性肝损伤的可行性。方法:密度梯度离心法联合贴壁培养分离、扩增BALB/c小鼠骨髓MSCs。体外诱导向肝系细胞分化,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肝系细胞的标志。制备BALB/c小鼠ccL急性肝损伤模型.脾内移植DAPI标记的诱导分化21d的MSCs。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的迁徙、定位.行血清肝功能指标、肝脏组织病理学检测移植效果。结果:诱导后7、14d,均检测到甲胎蛋白(AFP)mRNA和蛋白的表达,14、21d检测到白蛋白(ALB)mRNA和蛋白的表达。移植后实验组肝脏和脾脏均发现DAPI标记细胞。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肝功能显著改善(P〈0.05),肝脏病变程度减轻。结论:脾内移植诱导分化的骨髓MSCs对急性肝损伤具有修复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人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联合胸腺肽α1治疗重型肝炎疗效。方法将80例重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三组,20例为对照,20例行单纯骨髓干细胞移植,40例行骨髓干细胞移植联合胸腺肽α1皮下注射治疗,观察其移植后肝功能、凝血功能等指标。结果治疗后4周,联合治疗组较单纯骨髓干细胞移植组及对照组间相比,ALT、TBiL均明显下降(P<0.05),ALB、PTA、CHE均明显上升(P<0.05),均有显著差异。结论人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联合胸腺肽α1皮下注射治疗重型肝炎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心肌注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cells,MSCs)联合应用纤维蛋白封闭剂(FibrinSealant,FS),对细胞滞留量的影响。方法:(1)提取、分离、培养、扩增小型猪骨髓MSCs备用;(2)小型猪随机分为2组,成功建立急性心肌梗塞模型,然后分为单纯MSCs移植组和MSCs联合纤维蛋白封闭剂移植组,对比移植6周后细胞的滞留量及新生血管的密度,超声学评价心脏功能。结果:6周后MSCs FS组荧光标记的MSCs数量、新生血管密度均较MSCs组显著增多(P<0.01),MSCs FS组左室短轴缩短率(FS%)、心肌射血分数(EF%)较MSCs组显著提高(P<0.05,<0.01)。结论:经心外膜心肌注射MSCs联合纤维蛋白封闭剂较单纯心肌注射MSCs能够明显提高移植细胞的滞留存活数量,增加新生血管密度,改善心肌收缩功能。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价经冠状动脉自体骨髓干细胞(MSCs)移植治疗急性前壁心肌梗死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入选我院心内科急性前壁心肌梗死住院患者20例,随机分成两组,每组10例.治疗组PCI后经冠状动脉行骨髓干细胞移植,对照组单纯PCI治疗.出院前及移植后定期复查心脏彩超、心肌核素显像(SPECT)及6 min步行试验.结果 ①心脏彩超检查:治疗组术后心功能逐渐好转,随访6个月左室射血分数(LVEF)由(50.5±6.6)%提高至(63.9±7.9)%(P<0.05),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SPECT:对照组无明显变化,治疗组心肌灌注显像明显改善.③6 min步行试验:随访6个月,两组较出院前均明显改善(P<0.0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冠状动脉自体MSCs移植治疗急性前壁心肌梗死安全、有效,可能与MSCs再生心肌、抑制心室重构、改善心功能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同种异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对急性肝衰竭动物高迁移率族蛋白B1(high mobility group Box1,HMGB1)的影响.方法:D-氨基半乳糖(D-GaIN)和脂多糖(LPS)诱导建立小鼠急性肝衰竭模型;贴壁筛选法培养纯化Balb/c小鼠BMSCs,传至第4代使用.90只健康Balb/c小鼠随机均分为3组:正常组、肝衰竭组、BMSCs治疗组.分别于12、24、48h检测各实验组ALT/AST水平,48h取各组肝脏行病理学检查.Western blot检测动物血清HMGB1含量.结果:急性肝功能衰竭小鼠经BMSCs移植治疗后生存率为83.3%,与肝衰竭组小鼠存活率16.7%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肝衰竭组与BMSCs治疗组12hALT/AST水平显著上升,24h达到高峰,48h开始下降,肝衰竭组与BMSCs治疗组12、24、48hALT/AST水平显著高于正常组(P<0.01),BMSCs治疗组12、24、48hALT/AST水平明显低于肝衰竭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肝脏组织病理学结果显示BMSCs治疗组肝细胞变性及坏死程度以及炎症浸润程度轻于肝衰竭组.免疫印迹显示,正常组血清中测不到HMGB1,肝衰竭组血清中HMGB1的含量显著高于BMSCs移植组血清中HMGB1的含量(P<0.01).结论:BMSCs移植能够抑制肝衰竭中HMGB1水平,BMSCs通过抑制HMGB1减轻肝脏炎症反应治疗急性肝衰竭,降低肝衰竭死亡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索标记细胞肝内移植后磁共振威像技术.方法:获取猪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离、培养.应用菲立磁(Feridex)标记细胞,普鲁士蓝染色鉴定,标记细胞组n=6)和未标记细胞组(n=4)行经门静脉行肝内移植,分别于移植前,移植后6h、3 d、7d行磁共振T1WI,T2WI,T2*WI序列成像,同时行组织切片普鲁士蓝染色结果:普鲁士蓝染色表明MSCs的标记率达接近100%,磁标记MSCs肝内移植后行磁共振T2*WI序列呈明显低信号改变,并持续至细胞移植后7 d,组织切片普鲁士蓝染色显示7 d后肝内仍有移植的磁标记细胞存在于肝实质及肝血窦中.结论:利用Feridex可以在体外成功标记猪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肝脏移植后行磁共振可以对标记细胞进行活体成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