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为了解子宫腺肌病患者体内血栓前状态和分子标志物的变化情况.方法 采用ELISA双抗夹心法进行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140(GMP-140)、血管性血友病因子抗原(vWF:Ag)检测,活化部分用美国太平洋有限公司生产的试剂检测.结果 各组子宫腺肌病患者血栓前状态分子标志物的变化实验组比对照组高;血浆凝血时间(TT)和纤维蛋白原(Fib)值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凝血酶时间(APTT)值实验组比对照组高,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DD、GMP-140和vWF:Ag;PT、TT和Fib的监测,对于手术治疗子宫腺肌病,防止术前、术中、术后出血,更具有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急性白血病(Acute leukemia,AL)患者血浆血栓前状态分子标志物的变化,为早期发现并积极治疗AL合并血栓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52例AL患者血浆D-二聚体(D-D)、血管性血友病因子∶抗原(vWF∶Ag)、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140(GMP-140);采用自动血液凝血分析仪检测凝血4项,即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凝血时间(TT)和纤维蛋白原(Fib),并与43例健康对照组比较。结果:与对照组比较,AL患者血浆D-D、vWF∶Ag、GMP-140含量明显增高(P〈0.01),凝血时间延长(P〈0.05)。结论:AL患者存在血栓前状态。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肝硬化患者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浆纤维蛋白原(FIB)、血浆凝血酶时间(TT)及D-二聚体(D-D)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全自动血凝仪和全自动生化仪检测各组血浆中PT、APTT、FIB、TT及D-D值.结果 肝硬化患者与对照组比较PT、APTT、TT及D-D均明显延长而FIB则明显下降,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 肝硬化患者血浆凝血及纤溶实验(PT、APTT、FIB、TT及D-D)各参数均有变化,可从多方面客观准确地评价肝硬化患者凝血功能状况及其病情预后.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血栓通治疗2型糖尿病患者血栓状态的变化.方法将86例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成两组,A组:血栓通组,B组:对照组,采用酶免法及显色法测定血小板α颗粒膜糖蛋白质-140(GMP-140)、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t-PA)、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PAI)、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四项标志物变化.结果血栓通组患者治疗后GMP-140、PAI、vWF明显降低,而t-PA活性升高,与治疗前对比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B组治疗前后无差异(P>0.05);A组治疗后各标志物变化与B组对比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血栓通能显著降低GMP-140、PAI、vWF,而且还能升高t-PA活性,具有调节纤溶系统功能及抗凝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观察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患者凝血、抗凝和纤溶系统各项指标的变化,探讨高凝状态在DVT发病机制中的重要作用,指导临床采用合理的预防及治疗措施。方法:以60例健康查体者作为对照组,测定60例DVT患者的血小板数量(BPC)、血小板聚集率(PAgT)、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GMP-140)含量;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TPP)、纤维蛋白原(Fg)、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含量;抗凝血酶Ⅲ(AT-Ⅲ)、蛋白C(PC)活性、蛋白S(PS)含量;纤溶酶原(PIg)、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活性(tPA)及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PAI-1)活性。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DVT患者PAgT、GMP-140、Fg、vWF含量及PAI-1活性明显升高:PT、TT、APTT、AT-Ⅲ、PC、PS、PIg及tPA活性水平均明显降低(均P<0.01)。结论:血液凝血、抗凝和纤溶活性异常所致的高凝状态在DVT发病机制中占有重要地位,临床应采用凝血、抗凝和纤溶联合指标指导DVT的防治,以取得最佳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内皮细胞功能、血小板活化、凝血因子活性、纤溶活性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134例冠心病患者,其中急性心肌梗死(AMI)组49例、不稳定心绞痛(UA)19例、稳定性心绞痛(SA)组66例,应用ELISA法检测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Ag)、P-选择素(P-selectin)、组织因子(TF)、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FPI)及D-二聚体(D-D),应用Clauss法检测纤维蛋白原含量(Fg),并比较各指标在冠心病患者与正常对照者(n=40)的差别.结果所有冠心病患者的各项止凝血和纤溶指标均高于正常对照组.AMI组和UA组各项指标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SA组除D-D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外,各项指标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AMI组与UA组比较,Fg、vWF:Ag、TFPI、TF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P-selectin二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UA组与SA组比较,P-selectin、D-D二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vWF:Ag、TFPI、TF二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冠心病患者存在着内皮细胞损伤、血小板活化、凝血激活和继发性纤溶活性增高,且各项指标异常程度与冠心病严重程度相一致(AMI>UA>SA)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PNH患者凝血、纤溶及血小板功能变化,从而对PNH患者有关的血栓前状态进行评估。方法:vWF:Ag、GMP-140采用酶联免疫法;t-PA:A、PAI:A采用发色底物法;PAgT采用TYXN-91凝血仪,ADP为诱导剂。结果:PNH组 vWF:Ag、GMP-140、t-PA:A与PAgT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P<0.05),PAI:A无显著性变化(P>0.05)。结论:PNH患者存在血管内皮细胞损伤与血小板活化,从而有利于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8.
邵亚望  张熊  张孟孝 《海南医学》2013,24(23):3499-3501
目的探讨血浆血管性血友病因子抗原(vWF:Ag)、抗凝血酶活性(AT:A)和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水平与小儿过敏性紫癜疾病(HSP)凝血纤溶活性的关系。方法选择HSP患者94例,按照D-二聚体(D-D)是否阳性分为D-D阳性组(49例)和D-D阴性组(45例);另选同期的健康就医者50例为健康对照组。利用全自动血凝仪,测定各组血浆vWF:Ag、AT:A、t-PA水平。结果 HSP两组与健康对照组比较,AT:A和t-PA水平降低,vWF:Ag水平显著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D-D阳性组vWF:Ag水平显著高于D-D阴性组,而AT:A和t-PA水平显著低于后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试验组的AT:A和t-PA水平呈正相关(r=0.917,P〈0.01;r=0.893,P〈0.01)。结论血浆vWF:Ag水平与HSP疾病发展过程中的血管内皮细胞变化有关,AT:A和t-PA水平与HSP疾病发展过程中的凝血和纤溶活性有关,三项生物指标对HSP疾病的诊断、预防和疗效观察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冠脉病变程度与血栓前状态分子标志物水平的相关性.方法:选择ACS患者32例(ACS组)和对照组21例进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对冠脉造影结果采用累计积分法进行冠状动脉狭窄评分;使用血凝分析仪测定受试者血浆纤维蛋白原(Fig)水平,使用酶联免疫法测定外周静脉血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D-二聚体(D-D)、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PAI)、血小板膜糖蛋白140(GMP-140)的含量.对2组结果进行比较,对冠状动脉狭窄评分与血栓前状态分子标志物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ACS组Fig、vWF、D-D、PAI、GMP-140的含量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Fig、vWF、D-D、PAI、GMp-140的水平与ACS冠脉病变分数、支数之间呈线性相关关系(r介于0.519~0.728之间).结论: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外周血存在血栓前状态,且血栓前状态分子标志物水平与冠脉狭窄程度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0.
王芳  刘征雁  牛保华 《医学争鸣》2006,27(7):637-638
目的: 观察2型糖尿病患者内皮细胞损伤、血小板活化及功能状态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方法: 利用双抗体夹心 ELISA法测定血浆血管性血友病因子抗原vWF∶ Ag,血小板膜表面α-颗粒膜蛋白GMP-140水平;采用玻珠柱法测定血小板黏附率PAdT. 结果: 糖尿病组血浆vWF∶ Ag(145.6±25.6)%,GMP-140(16.8±3.5)μg/L,PAdT(80.3±5.3)%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有血管病变的患者血浆vWF∶ Ag(160.8±35.6)%,GMP-140(18.9±5.5)μg/L,PAdT(89.5±7.8)%水平显著高于无血管病变组(P<0.05);相关分析显示,GMP-140,PAdT水平与血浆vWF∶ Ag水平显著正相关(r=0.446,0.413,P均<0.05). 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均存在血管内皮损伤,并由此引起血小板活化及血小板功能状态的改变;血浆vWF:Ag,GMP-140及PAdT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映2型糖尿病患者血管病变的情况.  相似文献   

11.
白血病病人血栓前状态分子标志物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观察白血病病人凝血、抗凝及纤溶指标的变化.以探讨凝血系统的变化与白血病并发出血的关系。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了86例初发白血病病人的血浆D-二聚体(D-D)、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140(GMP-140)、血管性血友病因子:抗原(vWF:Ag)的含量.发色底物法检测抗凝血酶Ⅲ(AT-Ⅲ)活性,并与45例健康人比较。结果 白血病病人血浆D-D、GMP-140、vWF:Ag含量明显升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t=9.208~10.782.P〈0.001).且急性非淋巴细胞性白血病(ANLL)病人各指标变化明显高于急性淋巴细胞性自血病(ALL)及慢性白血病病人(t=5.237~31.598.t〈0.001).而ANLL病人AT-Ⅲ活性明显低于ALL、慢性白血病病人及对照组(t=9.857~19.963.P〈0.001).慢性白血病病人除了vWF:Ag含量高于对照组外(t=2.534,P〈0.05).其余各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t=0.301~1.889.P〉0.05)。白血病病人血浆GMP140、vWF:Ag、D-D、AT-Ⅲ活性水平之间呈明显的相关性(r=0.759~0.915,P〈0.05、0.01)。结论 白血病病人存在明显的高凝状态.表现为血小扳活性增加及血管内皮细胞损伤,抗凝活性降低及继发纤溶功能亢进。  相似文献   

12.
司力  黄颖  卢文 《血栓与止血学》2006,12(3):114-115
目的探讨狼疮性肾炎(LN)患者血浆凝血分子标志物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法国STAGO- STA型全自动凝血仪检测50例LN患者血浆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抗凝血酶(AT)、D-二聚体(D-D)、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bg)及凝血酶时间(TT)。另外选择健康人群50例作为对照组(NC)。结果LN患者vWF、D-D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AT活性显著减低(P<0.01);PT、aPTT与健康对照组比较显著缩短(P<0.01),Fbg含量显著增高(P<0.01),TT延长(P<0.01)。结论LN患者存在血管内皮细胞损伤、高凝状态及纤溶改变。监测LN患者血浆vWF、AT、D-D等.可及时了解狼疮性肾炎患者有无血栓形成倾向。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胃肠道恶性肿瘤患者在有无肿瘤复发转移不同时期的止凝血功能的变化,以探索其在胃肠道恶性肿瘤患者中的诊断、预后判断中的意义。方法对48例胃肠道恶性肿瘤患者止凝血功能进行检测,并对36例正常对照组人群进行比较。检测项目包括PLT、PT、aP TT、TT、Fbg、D-D等常规止凝血指标,及GMP-140、TF、AT、TAT、PAP、tP A、PAI-1等反映血小板活化、凝血、抗凝血和纤溶指标的分子标志物指标。结果在胃肠道恶性肿瘤患者中均有Fbg和D-D的升高(P0.05),但在疾病复发转移组中升高更加明显(P0.01),同时在复发转移组中又出现了PT、aP TT的缩短(P0.05);在胃肠道恶性肿瘤组中均存在着GMP-140、TF、和TAT的升高(P0.05)、且在肿瘤复发转移组中升高得更明显(P0.05或P0.01),同时在这组患者中又有AT活性的降低(P0.05);在胃肠道恶性肿瘤组中存在着纤溶指标PAP和tP A含量的升高(P0.05),在肿瘤复发转移组中这些指标升高得更明显(P0.05或P0.01),而在这组患者中又出现了纤溶酶原抑制物PAI-1含量的升高(P0.05)。结论胃肠道恶性肿瘤患者体内同时存在着血小板活化、凝血激活、抗凝血抑制和纤溶系统的常规止凝血指标和分子标志物指标的改变。这些改变可作为胃肠道恶性肿瘤的预测、肿瘤复发转移以及判断预后的参考。  相似文献   

14.
目的测定凝血、纤溶系统的部分项目以期探讨在肾病综合征(NS)病人中的结果及意义.方法采用发色底物法测定纤溶酶原(PLG)的活性、凝血酶原(FⅡ)、凝血酶(FⅡa)、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PAI-1);采用ELISA法测定血小板a-颗粒膜蛋白-140(GMP-140)、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采用免疫浊度法测定PLG含量、抗凝血酶Ⅲ(AT-Ⅲ)等项目;结果肾病综合征病人的PLG活性、t-PA较正常组低,有显著性差异(P<0.01),FⅡ、FDP、PLG含量、PAI-1较正常组高,有显著差异(P<0.01),而GMP-140与正常组相比无差异(P>0.05),同期观察了肾病综合征病人治疗好转前后的结果,显示治疗好转后PLG活性上升,FDP上升,PLG含量及AT-Ⅲ下降.结论肾病综合征病人存在凝血亢进的同时纤溶也亢进,测定凝血和纤溶系统的一些项目可了解病情并利于治疗.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脑梗塞九项凝血纤溶指标变化,为临床诊断和溶栓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对97例脑梗塞病人的血标本,用ACL—9000全自动血凝分析仪测定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和纤维蛋白原(Fib)。ELISA定量分析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P-选择素(GMP-140)、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D-二聚体(D-dimer)和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结果除PT、GMP-140与正常对照组无差异外(P>0.05),其余七项指标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对脑梗塞病人应常规进行APTT、Fib、TT、vWF、FDP、D-dimer、TAT检测,可作为脑梗塞的辅助诊断和溶栓疗效的判断依据。  相似文献   

16.
潘耀新  蒙兰青 《中国全科医学》2010,13(5):537-537,540
目的探讨偏头痛患者是否存在血栓前状态。方法使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182例偏头痛患者和158例健康体检正常者(对照组)的血浆血栓前状态分子标志物D-二聚体(D-D)、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140(GMP-140)、血管性血友病因子∶抗原(vWF∶Ag)的水平变化。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偏头痛组患者血浆D-D、vWF∶Ag、GMP-140水平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偏头痛患者存在血栓前状态;治疗偏头痛的同时给予抗血小板聚集、抗凝治疗,可能会降低脑梗死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7.
深静脉血栓患者溶栓前后血栓分子标志物的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深静脉血栓(DVT)患者溶栓前后血栓分子标志物水平的变化,以探讨凝血、纤溶活性改变与DVT患者溶栓后高血栓复发率及疗效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发色底物法、免疫比浊法和酶联免疫法分别测定55例DVT患者溶栓前后血浆标本的抗凝血酶活性(AT:A)、纤溶酶原活性(PLG:A)、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抗原性(t-PA:Ag)、纤溶酶原活性抑制剂-1抗原性(PAI:Ag)、血浆D-二聚体(D-D)、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血浆血栓调节蛋白(TM:Ag)、VIII促凝活性(Ⅷ:c);35例健康体检者作对照。结果AT:A、PLG:A、t-PA:Ag在溶栓前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溶栓后升高(P〈0.05或P〈0.01),其中AT:A、PLG:A仍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而t-PA:Ag无显著性差异(P〉0.05);PAI:A、D-D、VIII:C、vWF、TM:Ag在溶栓前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溶栓后下降(P〈0.05或P〈0.01),其中PAl:A、D-D、VIII:C、vWF、TM:Ag仍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痊愈组AT:A、PLG:A、TM:Ag水平与正常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D-D下降幅度最大。结论血栓分子标志物水平可反映患者疗效,凝血系统机能紊乱、纤溶-抗纤溶系统失衡与DVT患者溶栓后血栓的复发可能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肺血栓栓塞症(PTE)急性发作时及抗凝治疗后凝血纤溶系统与肺血管内皮功能的变化.方法 分别检测PTE组(n=53)和正常对照组(n=60)患者的抗凝血酶活性(AT∶ A)、抗凝血酶抗原(AT∶ Ag)、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1(PAI-1)、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和纤溶酶原(PIG)的变化.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PTE组治疗前AT∶ A活性及AT∶ Ag含量显著降低(P<0.01);抗凝治疗后有所增高,但仍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PTE组的t-PA、PAI-1、vWF和PIG的含量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增高(P<0.01);抗凝治疗后有所下降,但仍较正常对照组高(P<0.01).结论 综合测定PTE患者肺血管内皮功能及抗凝纤溶指标,可监测病情的变化,指导临床取得更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子宫肌瘤患者内源性雌激素水平对凝血纤溶功能的影响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分别采用一期凝固法、免疫比浊法及发色底物法检测142例子宫肌瘤患者及80例正常对照组血清雌二醇(E2)、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血浆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凝血因子Ⅷ活性(FⅧ:C)及血管性血友病因子抗原(VWF:Ag)等各项指标,并通过四分位数法将子宫肌瘤患者按雌激素水平进行分组比较分析。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子宫肌瘤患者的血清E2水平、FⅧ:C及VWF:Ag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T和APTT明显缩短,D-D含量升高,FIB含量降低(均P<0.05)。按内源性雌激素水平分组,子宫肌瘤患者的Q4组PT及APTT明显短于其他3组,且Q4组D-D含量明显升高(均P<0.05),而其他指标各组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子宫肌瘤患者存在相对的凝血与继发性纤溶功能增强,虽然其总体E2无明显变化,但E2水平明显升高的个体其凝血与继发性纤溶功能相对增强。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凝血象在宫颈癌患者中的变化。方法分别采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及凝血仪对宫颈癌患者凝血象包括血小板(PLT)、血小板平均体积(MPV)、血小板比积(PCT)和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DW)以及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TT)和D-二聚体(D-D)予以检测。结果与正常对照组、子宫肌瘤组比较,宫颈癌患者PLT、PCT、FIB和D-二聚体显著增高(p<0.01);MPV显著降低(p<0.01);而PDW、PT-INR、PT、APTT和TT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宫颈癌患者凝血功能增强,抗凝及纤溶活性降低,机体处于高凝状态,有血栓形成的倾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