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 毫秒
1.
病窦综合征(SSS)并发持续性心房颤动(Af)或心房扑动(AF)合并房室传导阻滞(AVB)时药物治疗很棘手,同时涉及到起搏治疗,起搏器的选择。本文对38例老年人SSS并发持续Af或AF合并Ⅱ°AVB患者的动态心电图(DCG)进行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38例均为我院住院及门诊病人,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房室传导功能正常的病态窦房结综合征(SSS)AAI起搏治疗的远期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67例房室传导功能正常的SSS患者行AAI(AAIR)起搏治疗,术后进行临床、心电图和动态心电图的定期随访,平均随访46±4.2月。结果所有患者生活质量明显改善,33例阵发性心房颤动、心房扑动的发作频率及发作持续时间较术前显著减少,3例出现一度房室传导阻滞,但无1例出现二或三度房室传导阻滞。结论房室传导功能正常的SSS患者经AAI(AAIR)起搏治疗的临床疗效可靠和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3.
AAI起搏是治疗房室传导正常的病态窦房结综合征(SSS)的理想方法,它可保持正常的房室收缩顺序及防止VVI起搏时心房压力上升,对预防心房纤颤(Af)有一定作用。本组17例AAI起搏主要用于房室传导正常的SSS,其中4例合并间断发作的Af,1例合并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在随诊观察1~15个月之间,Af未再发作,PSVT也得到控制。本组17例全都采用螺旋形主动电极。我们体会其优点为电极可固定在心房之任何部位,操作简单,不易移位,采用可程控多参数的SSI型起搏器,便于定期进行心房调搏,观察房室传导功能的变化及处理可能发生的感知障碍及输出阻滞。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心房感知起搏器(AAI)的临床应用状况和对病态窦房结综合征(SSS)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调查1998-2002年在长征医院进行起搏治疗的175例SSS患者的病例资料。将其中132例患者分成AAI、双腔感知起搏器(DDD)、心室感知起搏器(VVI)三组,定期门诊随访,观察房颤、中风、心力衰竭、起搏器综合征、手术并发症、起搏电极脱位、生活质量改善以及Ⅱ度以上房室传导阻滞(AVB)发生率等临床情况。结果:175例SSS患者中共有AAI适应证42%(73例),但仅有13%(22例)置入AAI起搏器。AAI组的房颤、中风、心力衰竭发生率显著低于VVI组。AAI组中未发现新发生的AVB。结论:AAI起搏较其他起搏方式更有利于SSS的预后。应该注意纠正临床上AAI起搏器应用率偏低的不合理情况。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心房感知起搏器(AAI)的临床应用状况和对病态窦房结综合征(SSS)患者预后的影响. 方法回顾性调查1998-2002年在长征医院进行起搏治疗的175例SSS患者的病例资料.将其中132例患者分成AAI、双腔感知起搏器(DDD)、心室感知起搏器(VVI)三组,定期门诊随访,观察房颤、中风、心力衰竭、起搏器综合征、手术并发症、起搏电极脱位、生活质量改善以及Ⅱ度以上房室传导阻滞(AVB)发生率等临床情况. 结果175例SSS患者中共有AAI适应证42%(73例),但仅有13%(22例)置入AAI起搏器.AAI组的房颤、中风、心力衰竭发生率显著低于VVI组.AAI组中未发现新发生的AVB. 结论AAI起搏较其他起搏方式更有利于SSS的预后.应该注意纠正临床上AAI起搏器应用率偏低的不合理情况.  相似文献   

6.
心房按需起搏(AAI)具有维持房室收缩顺序和避免起搏综合征的优点。但 SSS 患者有发生房室传导阻滞(A-VB)的可能性,以致对其采用有所争议。作者报告了7年中100例 AAI 的经验。方法 1981至1988年,爱丁堡医院安置AAI 100例,占安置起搏器总例数的10%。平  相似文献   

7.
心房感知起搏器的临床应用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AAI起搏器在临床上的使用率偏低,为2.33%~4%。AAI起搏对病窦综合征(SSS)的影响优于VVI、DDD起搏,并且术后高度房室阻滞、心房颤动的发生率低。AAI起搏是房室传导功能正常的SSS患者的有益、经济、简便的选择。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对43例单纯心房起搏病例的研究,探讨单纯心房起搏(AAI)的长期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和结果选择43例病窦综合征(SSS)患者,其中9例是在心脏直视手术前或术中发现有窦房结功能障碍。所有病人均符合下列心房起搏的指征:①以前无明确的房室传导阻滞(AVB),ECG 示 PR 间期正常;②QRS 间期正常,无室内传导阻滞;③心房快速起搏时(130次/min)房室传导功能正常。随访1~71(平均27±18)个月。起搏器植入时和植入后随访  相似文献   

9.
本文报告10例病窦综合征(SSS)病人心房按需起搏(AAI)的临床和血流动力学观察资料。病人置入AAI起搏器后,在3~14(平均8)月的随访期中,晕厥等症状消失,心功能良好,无电极脱位和起搏综合征发生。对6例AAI起搏病人,进行了右房、右室和房室结区相同起搏频率的血流动力学观察,结果表明AAI比VVI心排血量(CO)增加18%,结区起搏AAI比VVI CO增加13%。提示AAI不仅保持了房室同步功能,且对维持心室肌的正常收缩顺序也有重要价值。作者认为对有适应症的病人,AAI是一种适用而有效的生理性起搏。  相似文献   

10.
选择 5例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SSS)伴心房颤动(Af)的患者 ,发生Af的时间平均为 8.8± 7 9个月 ,房颤持续时间 1小时~ 5个月。心脏电生理检查均有严重的窦房结功能障碍 ,房室传导功能未见明显异常。 5例患者均采用锁骨下静脉穿刺法安装了AAI型心脏起搏器 ,其中 1例术前电复律成功后置入起搏装置。 5例患者均一次置入成功 ,心脏起搏器状态良好。随访 5~ 7年 (平均 5 .8± 1.7年 ) ,4例未发生Af,1例起搏器安装半年后心房颤动再发 ,奎尼丁转复后服用胺碘酮未复发 ,1例房早较多需要长期应用钙拮抗剂。因此 ,对某些SSS患者 ,如果Af发生系由窦性心动过缓触发 ,房室传导功能正常 ,我们初步认为可作为安装AAI型人工心脏起搏器的适应证 ,它既可以缓解SSS引起的症状 ,又可以防止Af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病窦综合征患者AAI和VVI起搏的远期随访分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分析并比较病窦综合征 (SSS)患者AAI和VVI起搏的远期效果。对 1 4 0例AAI起搏、4 3例VVI起搏的SSS患者进行定期随访并行临床、心电图和Holter检查。结果 :随访 5 2± 4 .3(6~ 1 4 4 )个月 ,AAI组发生间歇性文氏型房室阻滞 (AVB) 1例。VVI起搏组阵发性房性心律失常、持续性心房颤动、脑栓塞、心源性死亡的发生率明显较AAI组高(分别为 39.5 3%vs 5 .71 %、1 8.6 0 %vs 1 .4 3%、9.3%vs 0 .71 %、1 1 .6 3%vs 0 .71 % ,P均 <0 .0 1 )。快速房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VVI组明显增加 (39.5 3%vs 1 8.6 0 % ,P <0 .0 1 ) ,AAI组明显减少 (5 .71 %vs 1 8.5 7% ,P <0 .0 1 )。无 1例近期和远期电极脱位。结论 :AAI起搏时远期AVB和电极脱位发生率很低 ,并且快速性房性心律失常、脑栓塞、心源性死亡事件的发生率低于VVI起搏  相似文献   

12.
生理性与非生理性起搏对术后房性心律失常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探讨病窦综合征 (SSS)、房室阻滞 (AVB)患者安置生理性起搏器 (AAI/DDD)与非生理性起搏器 (VVI)对术后房性心律失常的影响 ,分别对 4 6例AAI/DDD与 6 1例VVI起搏患者进行术前及术后近 1年的心电图、动态心电图、心脏超声心动图检查随访。结果 :AAI/DDD组房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由术前的 5 0 %降至术后的 32 % ,VVI组发生率由术前的 4 4 .2 %上升至术后的 6 5 .5 %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AAI/DDD组术后左室射血分数和心输出量改善 (P <0 .0 5 ) ,房室大小无明显变化 (P >0 .0 5 ) ;VVI组术后左室射血分数和心输出血下降 ,心房、心室扩大 (P <0 .0 1)。结论 :生理性起搏优于非生理起搏 ,前者有利于消除心律失常、改善心功能。  相似文献   

13.
1991~1994年,我院共安置生理性心脏起搏52例(男32例,女20例;年龄33~69岁)。其中双腔心脏起搏(DDD)36例,双腔频率应答起搏(DDDR)2例,心房起搏(AAI)13例,心房频率应答起搏(AAIR)1例。诊断为病窦综合征30例、心肌炎Ⅲ°房室传导阻滞15例、双结病变4例、冠心病合并Ⅱ°Ⅱ型房室传导阻滞2例、风湿性心脏病合并三束支阻滞1例。术前对30例病窦综合征作经食管心房调搏检查,文氏阻滞点>120次/min者14例安装了AAI起搏器,文氏阻滞点<120次/min者安装了  相似文献   

14.
文摘     
035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患者随机心房和双腔起搏后房颤和血栓栓塞的发生率[英]/Kristens enL…//Heart.—2004,90(6).—661~666该研究目的是比较房室传导功能正常的病态窦房结综合征(SSS)患者频率适应性心房起搏(AAIR)和频率适应性双腔起搏(DDDR)后房颤(Af)和血栓栓塞的发生率。方法入选177例SSS患者,男性73例,女性104例,年龄44~93岁,平均(74±9)岁。入选标准:症状性心动过缓,心率<40次/分或窦性停搏>2s以上但无房室传导障碍和束支传导阻滞(QRS<120ms)。慢快综合征定义为心动过缓并至少有一次室上性快速型心律失常。将患者随机分为3…  相似文献   

15.
将153例植入起搏器的病态窦房结综合征(SSS)病人按照我院对SSS的分型标准分为A(单纯窦性心动过缓)、B(慢-快综合征)、C(混合型)三型。平均随访6.4(1~17)年。结果表明SSS具有病程长(1~44.5年)、病情发展缓慢、远期随访死亡率(3.9%)低、预后相对良好等特点。三型中A型无1例发生心力衰竭与死亡,预后较好。C型中心力衰竭与死亡的发生率均明显高于B型(P<0.05),预后相对较差。新发生心房颤动者8例占5.2%、发生房室传导阻滞者1例占0.65%。提示初诊时房室传导功能正常者远期随访发生阻滞者极低。故A型SSS的房室传功能正常、无明显快速心律失常者,是AAI起搏方式理想的适应证。本分型法不仅反映了临床和电生理特征,对提示预后和选择起搏方式等均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6.
长期心房与心室起搏对心房颤动发生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为比较长期心房与心室起博心房颤动(Af)发生率的影响.方法 选择国内较大的三家医院1992年至1994年期间内安装人工心脏起搏器的病人,随访观察心房起搏(安装了AAI、AAIR、DDD及DDDR起博器)和心室起搏(植入了VVI或VVIR起搏器)Af的发生情况.结果 发现心室搏Af发生有逐年增加的趋势,Af4年发生率为33%,5年为41%,6年为52%.单纯心房起搏或房室顺序起搏Af发生率3%,而单纯心室起搏的病人中约40%出现Af,明显高于心房起搏组,P<0.01.结论 研究证明心房起搏可以减少Af的发生,为起搏方式的选择提供了一个客观根据,提示在临床实践中应该尽量选择AAI和DDD等生理性起搏方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在病态窦房结综合征(SSS)患者起搏治疗中各种起搏模式的比例及对患者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对我院130例行起搏器安装术SSS患者的资料,进行起搏模式及临床预后分析。结果:130例患者中生理性起搏(AAI/DDD)占27.6%,其中AAI起搏占11.2%,DDD起搏占16.4%;心室按需型起搏(VVI)占72.4%。植入起搏器能明显改善SSS患者的临床症状,在生理性起搏组中永久性房颤、心衰的发生率以及患者死亡率均明显低于非生理性起搏组(P<0.05~<0.01),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为10.8%,主要并发症为电极脱位和感知障碍。结论:生理性起搏是治疗SSS较理想的起搏方式,但目前应用的比例仍偏低。  相似文献   

18.
老年人中,心房颤动(AF)很常见,其中多数伴有传导系统疾病;这类患者常呈慢室率AF,临床表现疲劳、头晕、昏厥或心力衰竭。起搏器对此有效。起搏指征 AF永久性起搏指征一般是心跳间歇或心动过缓伴有脑症状、药物(如β阻滞剂、某些钙拮抗剂、胺碘酮等)诱发的症状性心动过缓又不能停药、直流电房室结消融术(能有效控制抗药的AF,但可能损害房室结而导致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之后,AF伴窦房结疾病及/或晚期房室传导阻滞作电复律之前,快一慢综合征在阵发性AF发作后呈症状性心动过缓(抗心律失常药不能足够控制阵发性  相似文献   

19.
近些年来,人工心脏起搏器的发展已逐渐向更符合人体生理的生理性起搏过渡。主要热点集中在双心腔起搏器和频率反应性起搏器的研制和应用。许多作者都报道了这两类起搏器在血流动力学和增加运动耐量方面的益处。尽管人们较少注意单心腔的心房起搏(AAI),然而,AAI起搏因为保持了正常的房室收缩顺序,对于病态窦房结综合征(SSS)不伴有房室传  相似文献   

20.
<正> 心房按需(AAI)起搏应用于临床已有20余年的历史。80年代以来,由于心房导管电极的改进、高灵敏度程控起搏器的出现和选择适应症的合理,AAI作为一种初级的生理性起搏,在病窦综合征(SSS)患者中的应用,已日渐增多,尤以欧洲的瑞典、民主德国、意大利等国为然。1988年,民主德国学者Witte在北京曾就AAI起搏的研究和临床应用作了介绍,从而引起了国内心内科医师对于AAI起搏的重视。目前,在西安、北京、上海等地已先后将AAI起搏成功地应用于临床。我们于1990年初采用秦明医学仪器有限公司的Pinnacle8619型起搏器和J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