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中医证候与应激反应的关系(续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5 应激反应与中医内伤病证候阶段性研究概述 根据观察,中医内伤病气病为病多在初期发生。中医所谓“初病在气”而初期气病又多为实证,所谓暴病多实,久病多虚,故气的实证多在初期发生,即气滞,多为第一阶段证候,又有“初病在气,久病入血”,故气血阴阳又在中期交织出现。  相似文献   

2.
李伟 《河南中医》2009,29(4):319-320
张仲景在创立辨证论治理论的同时,深深体会到《内经》“治未病”思想的重要性,他在-临床实践中创造性地从以下四个方面发挥《内经》“治未病”的学术思想:未发病时要“养慎”;病已发生要防传变;施治之中要谨防误治;疾病初愈教病家多调养。  相似文献   

3.
病后调护是指大病初愈 ,虽症状好转 ,病趋痊愈 ,但真元大虚 ,气血未复 ,精神倦怠 ,余邪未消 ,脏腑功能尚未完全恢复者的调养和护理。1 动静结合 ,劳逸结合 ,防劳复疾病的过程是正邪相搏的过程 ,病后若治疗及时护理得当 ,可使之胜邪祛病痊愈。但在大病初愈之际 ,若动静不宜 ,妄自作劳 ,不但达不到完全康复的目的 ,反可导致劳复。劳复 ,又称病后劳复 ,是指大病初愈 ,因劳而复。如劳累过度 ,七情所伤或房劳等均可成为劳复的诱因。因此 ,病后要注意动静结合 ,劳逸适度。病人应以安养为主 ,可在室内绕床缓行 ,时间不宜过长。若病人不感到疲劳 ,…  相似文献   

4.
经方煎服法是指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所载方剂的炮制、煎煮方法、服药方法及服药后调养护理方法的总称。《医学源流论》曰:“煎药之法,最宜深讲,药之效与不效,全在乎此”;“病之愈与不愈,不但方必中病,方虽中病,而服之不得其法,则非殊无功,而反有害,此不可不知也”。《神农本草经》中就有:“病在胸膈以上者,先食后服药;病在心腹以下者,先服药而服食;病在四肢血脉者,宜空腹而在旦;病在骨髓者,宜饱而在夜”。  相似文献   

5.
王静 《河南中医》2004,24(2):15-16
“久病入络”说为清代名医叶桂首倡。《中医各家学说》在论述“久病入络”时指出,叶氏所说的“络”是指血络而言,“久病入络”是指某些慢性疾患迁延日久,病邪深入,血络受病。他说:“初病湿热在经,久则瘀热入血”;“其初在经在气,其久在络在血。”疾病传变的一般规律是由气及血,由经至络^[1]。可见叶氏所说的,既是久病,必是病邪深入脏腑,病情  相似文献   

6.
对《素问·痹论》关于营卫之气与痹病关系的论述中“逆其气则病,从其气则愈,不与风寒湿气合,故不为痹”的解释,后世注家存在着诸多分歧,主要观点有二:其一认为,营卫之气均不会令人痹,“其气”乃统指营卫二气,“病”是指痹以外的病;其二认为,痹病与营气相关而与卫气无关,“其气”专指卫气言,“病”亦指痹以外的其他疾病。本文认为,营卫之气均与痹病相关,“其气”乃指营卫之气,“病”则包括痹病在内的疾病  相似文献   

7.
候气来复之义出自《素问·五常政大论》篇。原文为:“帝曰:其久病者,有气从不康,病去而瘠,奈何?岐伯曰:昭乎哉圣人之问也!化不可代,时不可违。夫经络以通,血气以从,复其不足,与从齐同,养之和之,静以待时,谨守其气,无使倾移,其形乃彰,生气以长,命曰圣王。故《大要》曰:无代化,无违时,必养必和,待其来复。”文中明确指出,天地对万物的化生,人力是不可替代的,不要以人力来代替天地的气化。久病不复者,要善于调养,静心等待,等待正气的恢复。  相似文献   

8.
气阴两虚证多见于内科杂病之中,人至老年,身体脏器功能退化,人过四十阴气自半,人体的气阴在中年后开始走衰,气为血帅,血为气母,气虚无以行血,以致血脉郁闭,阴虚无以生气,迁延不愈,久病伤其气阴,气血运行不畅而发病。气阴两虚证是主要病机之一,王师临证中习用加味生脉饮加减治疗内科杂病,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9.
小儿久病病情虚实夹杂,其病因多为失治误治病邪久留或久病正虚难以驱邪外出,以致出现正虚邪恋或正虚邪实的虚实夹杂症。小儿“脾常不足”、“肺气常虚”,当病情反复、缠绵、经久不愈时,更易损伤肺脾,脾失健运,水湿内生,湿聚为痰,肺失宣肃,水津不布,聚而成痰,痰湿阻滞,气机不畅;气虚运行无力,气行停滞;气滞血瘀,痰瘀胶结,故常常虚、痰、瘀症并见。笔者在临床辨治久病患儿时,结合“久病多虚”、“久病多瘀”、“久病多痰”…等理论,从虚、痰、瘀综合论治获得比较好的效果,现举例如下。  相似文献   

10.
罗艳超  蔡超产  陈喆  徐峰 《天津中医药》2023,40(12):1543-1546
焦虑性失眠归属于中医“不寐”“惊悸”范畴,其病机为“木郁”所致三阴三阳枢机不利,阴阳失衡。初病在气,因气机失调,五脏升降失常,气血逆乱而见不寐。久病入络,营血瘀滞;脏腑气机不调,营血瘀滞不解,则营卫无所化生,由实转虚,遂成本虚标实之不寐证。“达之”以斡旋厥阴少阳枢机,转运三阴三阳为大法,初期开达气机,调和脏腑,久病入于营血,以化瘀养血,调和营卫。枢机得利,阴阳相交,气机调畅,营卫和合,则不寐可愈。附验案1则。  相似文献   

11.
慢性咽炎属中医的“喉庳”及“梅咳气”之类,临床以咽干而燥,灼热疼痛,多言益甚,呛咳多痰,甚则声哑,咽部梗塞,咳之不出,咽之不下,时轻时重,缠绕不愈为特征。论治多以滋阴清热利咽立法,效常不显,笔者根据热盛伤阴,“怪病多痰”、“久病多瘀”之说,自拟“滋阴化痰散瘀汤”,论治本病,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2.
人参和西洋参虽然都有一个“参”字,但其用途是不一样的。人参性温,既能补脾肺之气,又能大补元气,对于那些大病初愈、久病体虚而偏于气虚者,不失为一味良药。这类人群常表现为怕冷,活动后心慌气短、头晕眼花、爱出汗、大便稀溏、血压偏低、脉搏无力等。作为一种温性的大补之品,人参在使用上应该严格把握适应症。  相似文献   

13.
论病后调护     
病后调护是指大病初愈 ,虽症状好转 ,病趋痊愈 ,但真元大虚 ,气血未复 ,精神倦怠 ,余邪未清 ,脏腑功能尚未完全恢复者的调养和护理。此期调护不当 ,如劳作太早 ,不避风节食 ,可致劳复、风复和食复。中医十分重视病后的调护 ,概括起来可归纳为以下 3个方面。1 动静结合劳逸相宜  相似文献   

14.
浅谈疾病恢复期的调护邬玉英,王桂荣疾病恢复期正气渐复,邪气已衰,脏腑功能逐渐恢复,疾病已趋于痊愈。在这个时期如果注意合理的调养和护理,可以使病邪彻底清除,脏腑功能完全恢复。然而,据我们临床观察,多数病人在疾病初愈时,自觉症状减轻,比较容易忽视调护,致...  相似文献   

15.
清代有一位巡按大人,患有精神抑郁症,终日愁眉不展,闷闷不乐,几经治疗,终不见效,病情一天天严重起来。经人举荐,一位老中医前往诊治。老中医望闻问切后,对巡按大人说:"你得的是月经不调症,调养调养就好了。"巡按听了捧腹大笑,感到这是个糊涂医生怎么连男女都分不清。此后,每想起此事,仍不禁暗自发笑,久而久之,抑郁症竟好了。一年之后,老中医又与巡按大人相遇,这才对他说:“君昔Et所患之病是‘郁则气结’,并无良药,但如果心情愉快,笑口常开,气则疏结通达,便能不治而愈。你的病就是在一次次开怀欢笑中不药而治的。”巡按这才恍然大悟,连忙道谢。  相似文献   

16.
“气为血帅,血为气母”,二者相互依存、相互资生、相互影响。往往既见气病,又兼见血病,乃气血同病,临床证型表现不一,治法各异,当辨证论治。1 气血两虚型 是指气血两虚并存的证候。多因久病不愈、气虚不能生血,或血虚无以化气所致。临床症见,体质消瘦,倦怠乏力,食欲不振,自汗,心悸怔忡,健忘失眠,气短懒言,大便稀溏,舌淡而嫩,脉细弱。治宜  相似文献   

17.
“治未病”即采取相应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发展。旴江医家喻昌临证见微知著,整体审察,不但主张“先议病后用药”,同时善于“治未病”。挖堀、分析喻昌“治未病”思想,认为未病之时,应当重视预防养生;既病防变之时,早治疗及时顾护可能受影响的脏腑组织;愈后防复,则以调养为主,防止疾病复发。  相似文献   

18.
谢强教授认为,脾胃居中焦,升清降浊,充养五官七窍。脾胃旺则五官得以护养,不及则疾病丛生。因此临证论治耳鼻咽喉疾病,始终应该注重调理脾胃。文章从实证攻邪须护中、重症初愈调气阴、久病窍虚重升阳、釜底添薪旺中阳、调理中州济肾元、木强金衰先扶土等六个方面介绍其临床经验,强调顾护脾胃、调养后天,脾胃功能健旺,使气血生化有源,气机得以正常运行,对于促进耳鼻咽喉疾病的预后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9.
养生学历来为医家们所重视,《内经》在首篇(《上古天真论》)及其它篇章中精辟阐述了其基本思想,提出了养生之大法,后世无不遵其大旨。养生学实则包括了无病的摄生和既病的调养,情志及饮食的调养是其主要内容之一。经曰“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者气下……’(《素问·举痛论》),此乃情志失调之为病.其情志调养之重要性不言而  相似文献   

20.
辨证要约: 1.胃痛即上腹部疼痛,古代有心痛及胃脘痛名称,其实同是指胃痛,并非二症,前人早有辨正。 2.内经有五脉心痛,汉晋间有九种心痛等名称,其实均无严格之症候辨别,临床时不必在此中过分拘泥。 3.明以后论胃痛有“食痰”“血”之别,又有七情致病之说,乃较前人进步之学说。 4.临床诊断胃痛,发须从八纲辨证,并首分新病久病,再从症候特征,别其所因,据因定法,依法求方。 5.新病多实,久病多虚,实症则拒按,虚症则喜按,实症痛剧而坚,一处不移,虚症多痛徐而缓,莫得其所。痛卒然而起,多是实症,逐渐增加,绵绵不绝,多是虚症。 6.卒然而起之新病,多在气分,时发时愈之久病多在血分,所谓“初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