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上海市杨浦区常见风湿性疾病的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调查上海地区强直性脊柱炎(AS)、类风湿关节炎(RA)和痛风等风湿性疾病的流行情况。方法按照统一制定的表格,对上海市杨浦区6584例成人(≥16岁)进行问卷调查,对回答阳性者进行体检和相应的辅助检查。结果一般风湿性症状以膝、腰、肩、颈4处常见。女性各部位的症状频率均显著高于男性。有风湿病症状的总共为13.3%。AS患者8例,RA患者31例,痛风患者22例。还发现系统性红斑狼疮2例、皮肌炎1例和硬皮病1例。结论上海市杨浦区AS的患病率低于汕头、北京,与黑龙江地区相近;RA的患病率与汕头、北京、山东的调查结果相近;痛风的患病率略高于汕头地区。  相似文献   

2.
上海市浦区常见风湿性疾病的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戴生明  韩星海 《现代康复》2001,5(1):42-43,51
目的 调查上海地区强直性脊柱炎(AS)、类风湿关节炎(RA)和痛风等风湿性疾病的流行情况。方法 按照统一制定的表格,对上海市浦区6584例成人(≥16岁)进行问卷调查,对回答阳性者进行体检和相应的辅助检查。结果 一般风湿性症状以膝、腰、肩、颈4处常见。女性各部位的症状频率均显著高于男性。有风湿病症状的总共为13.3%。AS患者8例,RA患者31例,痛风8患者22例。还发现系统性红斑狼疮2例、皮肌炎1例和硬皮病1例。结论 上海市浦区AS的患病率低于汕头、北京,与黑龙江地区相近;RA的患病率与汕头、北京、山东的调查结果相近;痛风的患病率略高于汕头地区。  相似文献   

3.
深圳市风湿病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促进风湿病学在深圳地区更大规模的普及和提高,更全面了解风湿病在深圳市流行的情况,为有关部门制订卫生规划提供依据,为风湿病的防治提供对策,我们于2001—12-2004—06随机整群抽取了深圳市3个地区(本地水乡点、本地山区点和城区外来人口聚居点)汉族自然人群,对类风湿关节炎(RA)、干燥综合征(SS)、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强直性脊柱炎(AS)、骨关节炎(OA)和痛风(Gout)等风湿性疾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背景:强直性脊柱炎等风湿性疾病的流行病学调查在深圳市缺如。全面了解强直性脊柱炎在深圳市流行的情况可为有关部门制订卫生规划提供依据。目的:了解深圳市强直性脊柱炎等风湿性疾病的流行情况。设计:随机整群抽取,横断面调查。单位:广东医学院深圳风湿病研究所。对象:于2001-12/2004-06从深圳市3个地区(水乡点、山区点和外来人口聚居点)中各随机整群抽取一个居民点(村民点),经年龄标准化后16岁以上为调查对象,共计6684名,实际调查了5922名,受检率为88.6%,其中男性为2659名,女性为3263名,分别为44.9%与55.1%,男女比例为1∶1.23。方法:第1,2期询问过筛,由调查人员挨家挨户上门调查,对调查对象逐人按调查表内容进行询问、记录。第3期由风湿病专科医师对1、2期询问阳性者进行体格检查。第4期对疑似强直性脊柱炎病例,行人类白细胞抗原-B27抗原检测和X射线摄片,其中包括骨盆平片、腰椎正侧位片;必要时加照脊柱其他部位及周围关节。主要观察指标:风湿病症状频率;强直性脊柱炎患病率;人类白细胞抗原B27抗原阳性频率;并与国内外部分城市相关数据做比较。结果:①一般风湿病症状频率为21.6%,风湿病症状频率以膝关节为最高,依次为腰、肩、颈和手。女性各部位的症状频率显著高于男性(P<0.05)。因风湿病不得不停止工作的,共13例,占4.7%。②强直性脊柱炎患病率为0.37%,男女性患病率之比约为4.5∶1,多数患者是在青年起病。③人类白细胞抗原B27抗原阳性频率为5.0%。④强直性脊柱炎误诊率、早期诊断率和长期不合理用药率分别为64%,27%和73%。结论:深圳市强直性脊柱炎(0.37%)患病率高于国内北京(0.26%)、汕头地区(0.26%)和美国(0.20%)、希腊西方白种人(0.24%),可能与深圳市人口结构青壮年比例较多有关。  相似文献   

5.
背景:强直性脊柱炎等风湿性疾病的流行病学调查在深圳市缺如。全面了解强直性脊柱炎在深圳市流行的情况可为有关部门制订卫生规划提供依据。 目的:了解深圳市强直性脊柱炎等风湿性疾病的流行情况。 设计:随机整群抽取,横断面调查。 单位:广东医学院深圳风湿病研究所。 对象:于200l—12/2004—06从深圳市3个地区(水乡点、山区点和外来人口聚居点)中各随机整群抽取一个居民点(村民点),经年龄标准化后16岁以上为调查对象,共计6684名,实际调查了5922名,受检率为88.6%。其中男性为2659名,女性为3263名,分别为44.9%与55.1%,男女比例为1:1.23。 方法:第l,2期询问过筛,由调查人员挨家挨户上门调查,对调查对象逐人按调查表内容进行询问、记录。第3期由风湿病专科医师对l、2期询问阳性者进行体格检查。第4期对疑似强直性脊柱炎病例,行人类白细胞抗原-B27抗原检测和X射线摄片,其中包括骨盆平片、腰椎正侧位片;必要时加照脊柱其他部位及周围关节。 主要观察指标:风湿病症状频率;强直性脊柱炎患病率;人类白细胞抗原B27抗原阳性频率;并与国内外部分城市相关数据做比较。 结果:①一般风湿病症状频率为21.6%,风湿病症状频率以膝关节为最高,依次为腰、肩、颈和手。女性各部位的症状频率显著高于男性(P〈0.05)。因风湿病不得不停止工作的,共13例,占4.7%。②强直性脊柱炎患病率为0.37%,男女性患病率之比约为4.5:1,多数患者是在青年起病。③人类白细胞抗原B27抗原阳性频率为5.0%。④强直性脊柱炎误诊率、早期诊断率和长期不合理用药率分别为64%,27%和73%。 结论:深圳市强直性脊柱炎(0.37%)患病率高于国内北京(0.26%)、汕头地区(0.26%)和美国(0.20%)、希腊西方白种人(0.24%),可能与深圳市人口结构青壮年比例较多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广西南宁市肠易激综合征(IBS)的发病情况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随机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对广西南宁市1 000人进行流行病学问卷调查.用罗马Ⅲ诊断标准诊断肠易激综合征,对IBS患者的性别、精神因素、胃肠动力改变情况、家族遗传、饮食情况及感染史等进行问卷自我评估.结果 南宁市人群中符合罗马Ⅲ诊断标准的IBS患病率为10.70%,男女患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BS与长期焦虑、抑郁、失眠等精神因素及饮食、肠道感染史、家族遗传、服非甾体抗炎药(NSAID)史、服用抗生素史有关.  相似文献   

7.
8.
目的:本文分析了39例风湿性骨关节显像结果,显示39例患者骨显像均有不同程度的放射性浓集;18例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骨显像总分与关节压痛指数,关节肿胀指数,ESR,CRP呈正相关;4例临床疑诊强直性脊柱炎(AS)而X线和/或CT表现正常者骨显像骶髂关节阳性。提示骨显像可反映RA病情活动性,同时对AS的早期诊断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9.
幼年强直性脊柱炎(JAS)是指儿童时期的一种结缔组织病,病因至今不甚明了,并常以幼年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表现起病,经过一段时间本病症状才明显.现将本院2002年1月至2005年10月诊治的30例JAS患儿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背景:未分化脊柱关节病命名的提出为强直性脊柱炎和其他脊柱关节病的早期诊断提供了线索,并避免了错误的治疗.目的:了解北京市区某工厂某厂16岁以上职工及家属脊柱关节病患病情况、人类组织相容性复合体B27及骶髂关节X射线平片检查结果.设计:整群抽样调查.单位:汕头市澄海区人民医院内科和汕头大学医学院风湿病学研究室及北京朝阳医院内科.对象:于1999-05/10对北京市区某厂16岁以上职工及家属1 982名进行调查,其中男1 025名,女957名.均对调查项目知情同意,并积极配合.方法:用修订的中国-国际抗风湿联盟风湿病调查表,对调查对象挨户逐人询问,阳性者进行体检,疑似者行类风湿因子、人类组织相容性复合体B27和X射线平片检查.主要观察指标:被调查人群16岁以上职工及家属脊柱关节病患病情况、人类组织相容性复合体B27及骶髂关节X射线平片检查结果.结果:纳入对象1 982名均进入结果分析.脊柱关节病构成比1.61%(32/1 982),其中强直性脊柱炎构成比0.31%(6/1982),未分化脊柱关节病构成比1.21%(24/1982),银屑病性关节炎构成比0.10%(2/1982),未发现其他脊柱关节病.未分化脊柱关节病主要症状为炎症性腰痛和非对称性关节炎[83%(20/24),62%(15/24)],类风湿因子均为阴性,25%(6/24)人类组织相容性复合体B27阳性,男女比例1.2:1.结论:脊柱关节病在北京地区发病构成比为1.61%,其主要构成为强直性脊柱炎和未分化脊柱关节病.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广西黑衣壮族人群脂蛋白脂酶(LPL)基因PvuⅡ多态性及其与血脂水平的关系。方法采用整群抽样方法对325名20~80岁黑衣壮族人群的血压、身高、体重、体重指数、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载脂蛋白(apo)A1、apoB及apoA1/apoB比值进行测定;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和直接测序法检测LPL-PvuⅡ位点基因型及等位基因分布频率,分析LPL-P、ruⅡ基因型与血脂和apo水平的关系。并将其结果与当地的331名汉族人群作比较。结果黑衣壮族人群TC、TG、LDL-C和apo B水平显著低于汉族人群[分别为(4.57.4±0.97)mmol/L比(4.79.4±0.99)mmol/L,P〈0.01;(1.16.4±0.95)mmol/L比(1.31.4±0.97)mmol/L,P〈0.05;(2.30.4±0.68)mmol/L比(2.52.4±0.77)mmol/L,P〈0.01;(0.87.4±0.21)g/L比(0.95.4±0.22)g/L,P〈0.01],而HDL-C水平和apoA1/apoB比值则显著高于汉族人群[分别为(2.17.4±0.51)mmol/L比(2.01.4±0.47)mmol/L,P〈0.01和(1.88.4±1.03)比(1.67.4±0.78),P〈0.01],apoA1水平与汉族人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47.4±0.14)g/L比(1.45.4±0.15)g/L,P〉0.05]。黑衣壮族人群含LPL-PvuⅡ酶切位点(P+)和不含该位点(P-)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52.92%和47.08%,汉族人群P+和P-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58.46%和41.54%(P〈0.05)。黑衣壮族人群P+P+、P+P-和P-P-基因型的分布频率分别为23.08%、59.69%和17.23%,汉族人群P+P+、P+P-和P-P-基因型的分布频率分别为29.31%、58.31%和12.38%(P〉0.05)。黑衣壮族和汉族人群LPL-PvuⅡ不同基因型亚组间的血脂及apo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广西黑衣壮族人群LPL-PvuⅡ等位基因频率与汉族人群比较有显著差异,但P+P+、P+P-和P-P-基因型频率与汉族人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民族人群LPL-PvuⅡ多态性对血脂水平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胱抑素C(Cys C)水平及其基因位点+148G/A、+73A/G和-82G/C的多态性与广西壮族人群代谢综合征(MS)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免疫比浊法检测壮族、汉族MS患者和壮族、汉族健康人(各100例)血清中Cys C水平,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技术检测Cys C基因位点+148、+73和-82的多态性。结果 (1)4组间Cys C水平和临床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个民族MS组临床指标和血清中Cys C水平较两组健康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4组中外周血Cys C水平与肌酐(Cr)水平呈正相关(r=0.551,P=0.000);(3)4组间Cys C+73、Cys C+148、Cys C-82位点的等位基因分布频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3.139,P=0.791;χ~2=4.841,P=0.564;χ~2=3.207,P=0.782);(4)Cys C+73位点GG基因型MS患者Cys C水平显著低于AG和AA型,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而AG型与AA型之间Cys C水平差异无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肾功能受损引起的高水平Cys C可能是广西地区壮族、汉族MS患者的一个危险因素;Cys C+73位点基因多态性与广西壮族人群MS患者的关系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3.
杨兰  梁秀云  曾江辉 《检验医学与临床》2013,(20):2644-2645,2647
目的研究广西地区壮族、瑶族人群人类血小板抗原(HPA)1~17bw基因的表达差异。方法采用序列特异引物-聚合酶链反应(PCR-SSP)方法对广西地区100例壮族和100例瑶族健康个体进行HPA 1~17bw系统基因分型,比较壮族和瑶族的HPA基因频率。结果等位基因a是广西地区壮族、瑶族健康个体主要的HPA1~17bw基因型别。在H-W平衡检验中,瑶族健康人群HPA1~17bw基因多态性中除HPA1、2、6外,其他均符合H-W群体遗传平衡法则(P>0.05);壮族健康个体中,所有HPA各系统符合H-W群体遗传平衡法则(P>0.05)。瑶族和壮族HPA系统抗原不配合率分析中,HPA3和HPA15不配合率最高,皆超过30%。比较两个民族的基因频率,发现瑶族的HPA-3和HPA-15的基因多态性明显低于壮族(χ2=12.242,P=0.002;χ2=6.209,P=0.045)。结论广西地区壮族和瑶族HPA基因多态性分布存在明显的种族差异,特别是HPA-3和HPA-15系统杂合度最高,抗原分布不配合比例相对高,在临床配合性血小板输注中必须加以重视。  相似文献   

14.
15.
广西壮族人群HIV协同受体CCR5基因突变的检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广西壮族人群中HIV协同受体CCR5△32等位基因突变频率和多态性的特点,为评估广西壮族人群对HIV的遗传易感性和艾滋病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152例壮族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应用PCR和DNA直接测序等方法检测CCR5及CCR5△32突变体。结果未发现CCR5△32等位基因。结论由于未发现CCR5△32,推测广西壮族人群对HIV-1病毒感染可能具有较大的遗传易感性。  相似文献   

16.
BackgroundHyperuricemia has an increasing incidence in various regions year by year, in this study, we evaluated the prevalence of hyperuricemia in a routine physical examination in Nanning, Guangxi Province, and analyzed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hyperuricemia, aiming to provide evidence for th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hyperuricemia and related diseases.MethodsData were collected from 1957 patients who underwent physical examinations at 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Guangxi Medical University in China since 2017. Questionnaires were structured, including subjects’ demographics, lifestyle, personal history, chronic disease history, medication history, etc. UA (uricase method), TC (cholesterol oxidase method), TG (glycerol phosphate oxidase method), HDL‐C (direct method), LDL‐C (direct method), BUN (rate method), creatinine (sarine oxidase method), and GLU (oxidase‐peroxidase method) were detected. Independent risk factors for hyperuricemia were determined by bivariate non‐conditional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ResultsThe overall prevalence of hyperuricemia was 16.6% (19.5% in males and 14.9% in females). Gender, waist circumference, BMI, the proportion of drinking, hypertension, high education, serum concentrations of TC, TG, LDL‐C, BUN, and creatinine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and the serum concentration of HDL‐C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in patients with and without hyperuricemia (all p < 0.05). Waist circumference, BMI, BUN, and creatinine were independent risk factors for hyperuricemia.ConclusionThe prevalence of hyperuricemia is very high in Guangxi. Public health lectures should be conducted to encourage people to establish a healthy lifestyle and strengthen early intervention for hyperuricemia to reduce the risk of cardio‐cerebrovascular and other related diseases.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C(Cys C)水平及其基因位点+148和+73的多态性与广西壮族及汉族代谢综合征(MS)的相关性。方法用免疫比浊法检测壮族、汉族MS患者和壮族、汉族健康人(各100例)血清中Cys C水平,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技术检测Cys C+148和+73基因位点的多态性,分析血清Cys C水平及Cys C的基因多态性与壮族及汉族MS的相关性。结果壮族及汉族MS患者血清中Cys C水平分别与健康人对照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壮族、汉族MS患者组及壮族、汉族健康人对照组Cys C+73、Cys C+148位点不同基因型分布频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3.139,P=0.791;χ~2=4.841,P=0.564)。壮族、汉族MS组Cys C+73位点为GG基因型的患者Cys C水平低于AG和AA型,差异均有统计意义(P均0.05)。MS组外周血Cys C水平与肌酐水平相关(P0.01),与Cys C+73基因位点多态性亦有相关性(P0.01)。结论广西地区壮族、汉族MS患者Cys C+73位点不同基因型Cys C水平存在差异,且与肌酐有关。  相似文献   

18.
广东壮族瑶族和汉族人群G6PD缺乏症的基因频率调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郑咏梅  张琴 《新医学》2003,34(3):144-145
目的:了解广东壮族、瑶族和汉族人群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lucose-6-phosphatedehydrogenase,G6PD)缺乏症的基因频率。方法:先进行G6PD定性筛查,再取阳性者进行基因突变检查。结果:(1)3524人受检者中,G6PD缺乏症362例(缺乏率10.3%),其中壮族295例,瑶族42例,汉族25例;(2)3个民族人群均具有G6PD基因突奕型G1388A(C2)、G1376T(C1)、A95G(C6)、C1024T(C5)及C592T(C7),瑶族的G1376T发生率高于G1388A,而壮族中G1388A发生率高于G1376T;(3)基因cSNPs C1311T壮族6.6%、瑶族7.9%,与汉族(16%)比较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广东壮族、瑶族人群中具有共同的G6PD基因突变型。壮族、瑶族中的C1311T发生率明显高于汉族。两种民族的cSNPs C1311T均不符合其它突变。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百色地区壮族健康青年、老年人群外周血细胞各项参数的差异。方法对2012年9月至2013年10月于右江民族医学院附属医院体检的1712例壮族健康青年和老年人外周血细胞参数检测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老年男性和青年男性之间,红细胞计数(RBC)、血红蛋白(Hb)、红细胞平均体积(MCV)、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含量(MCH)、血细胞比容(HCT)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老年女性与青年女女性之间, RBC、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老年男性与老年女性之间,RBC、Hb、MCV、MCH、MCHC、血小板比容(PCT)、HCT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青年男性与青年女性之间, RBC、Hb、MCV、MCH、血小板(PLT)、PCT、HCT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性别和年龄的百色地区壮族健康者外周血细胞部分参数存在明显差异,有必要根据年龄和性别建立适合本地群人群的血细胞参数参考区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