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胃癌中医证型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胃癌辨证分型文献研究、胃癌证型与病理及TNM分期关系、胃癌证型与内环境之间关系、胃癌证型蛋白基因水平探索、胃癌特定证型研究等5个方面概述了近年来的研究成果,并对今后的发展思路和目前所存在的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2.
胃癌中医证型与临床相关因素的单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探索胃癌中医证型与临床因素的相互关系及证的动态性演变规律,以期指导临床和提示预后。方法:采用临床流行病学调查方法收集325例胃癌患者的病历简况和四诊资料,并分为脾虚、肝胃不和、瘀阻胃络、胃热阴虚、痰湿凝滞和气血两虚6个证型。应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卡方检验与秩和检验分析证型和临床相关因素(年龄、性别、Karnofsky评分和临床分期等)的关系。结果:脾虚证型在胃癌证型中占主导地位。肝胃不和证型多出现在早期胃癌,行根治术的较多,少转移,且多见于女性患者。痰湿凝滞证型和瘀阻胃络证型多见于中晚期胃癌,Karnofsky评分低。气血两虚证型为晚期胃癌证型,生存质量差,多存在复发和转移。胃热阴虚证型在胃癌证型中所占比例不大,临床相关因素对其影响较小。结论:胃癌中医证型与临床因素呈现相关性。胃癌的中医证型存在动态性演变规律。  相似文献   

3.
胃癌是我国高发的恶性肿瘤之一,近年来胃癌中医证型的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层次。现回顾了胃癌中医证型的相关研究,分子基因水平的研究深入地认识了胃癌中医证的本质,为辨证分型的客观化提供了一个新途径,也为胃癌的筛查及治疗了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胃癌术后中医证型分布规律,为进一步研究胃癌术后病机规律及中医药防治胃癌术后复发转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设计《胃癌术后患者中医症状调查表》对2013年10月至2015年6月符合纳入标准的胃癌术后患者进行前瞻性调查,采集数据,应用聚类分析方法得出结论。结果胃癌术后症状及舌脉象条目共55条,得出胃癌术后最常见证型:脾胃虚寒证、脾虚湿毒证、胃阴亏虚证、瘀阻胃络证、肝胃不和证、胃肠气滞证及脾气虚证。结论运用前瞻性调查,采用聚类分析方法,得出胃癌术后最常见证型:脾胃虚寒证、脾虚湿毒证、胃阴亏虚证、瘀阻胃络证、肝胃不和证、胃肠气滞证及脾气虚证。  相似文献   

5.
通过文献研究与临床实践提取对胃癌基本证素认识,并结合古今临证经验,应用证候要素概念分析胃癌中医发病特点,总结胃癌基本证候要素与疾病的动态演变规律,提出了"胃内寒、脾气虚为胃癌本虚证素;食、痰、瘀、毒、气滞、内湿、内火为胃癌标实证素;胃阴亏虚、气血俱虚、脾肾阳虚为胃癌病理结局证素"的学术观点。  相似文献   

6.
胃癌中医证型与临床相关因素的多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索胃癌中医证型与临床因素的相互关系及证的动态性演变规律,以期指导临床和提示预后。方法:采用临床流行病学调查方法收集325例胃癌患者的病历简况和四诊资料,并分为脾虚、肝胃不和、瘀阻胃络、胃热阴虚、痰湿凝滞和气血两虚6个证型。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证型和临床相关因素(年龄、性别、Karnofsky评分和临床分期等)的关系。结果:脾虚证型在胃癌证型中占主导地应。肝胃不和证型多出现在早期胃癌,多见于女性患者。痰湿凝滞证型和气血两虚证型的Karnofsky评分低,生存质量差。胃热阴虚证型和瘀阻胃络证型未显示出与所研究临床因素的相关性。结论:胃癌中医证型与临床因素呈现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7.
中医药是我国恶性肿瘤综合防治领域的特色与优势。海军军医大学(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中医科在长期临床实践中提出"痰"是贯穿胃癌全过程的核心病机,并结合实验和临床研究,构建了阐释胃癌病机的"胃癌痰证"理论,创制了以消痰为主的系列治法与方药。在"胃癌痰证"理论指导下,消痰方药可明显提高胃癌患者的生活质量,改善其免疫功能,延长生存期。本文介绍了"胃癌痰证"理论及消痰方药的治疗效果,并从肿瘤细胞增殖、凋亡、表观遗传学异常、侵袭转移、肿瘤微环境等角度阐释了消痰方药治疗胃癌的可能分子机制,深化了中医药防治胃癌的科学内涵。  相似文献   

8.
胃癌是来源于胃黏膜上皮细胞的恶性肿瘤,具有起病隐匿,进展迅速,预后差等特点。笔者基于胃癌病理分型、胃癌中医证型及两者之间存在的相关性三方面研究的相关文献,分别从理论和临床角度,对胃癌病理分型及与中医证型之间的相关性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霍介格教授运用甘味药治疗胃癌的经验。[方法]通过临证抄方、病案整理,记录霍教授对胃癌病因病机的分析,整理出霍教授治疗胃癌的辨证思路以及临证施治中选用甘味药的理论来源,并具体阐述甘味药的选择及临床用药经验,最后归纳总结霍教授运用甘味药治疗胃癌各个证型的独到见解,并列举案例一例予以佐证。[结果]霍介格教授认为胃癌以"脾胃虚弱"为本,"热毒、血瘀、痰结、气滞"为标。治疗应以健脾养胃、补土和中为基本治法,在此基础上或清泄、或温通、或消散、或渗利,随证出入。甘味药入脾胃经,能补能缓能和,药性较为平和,甘温益气补血、甘凉濡润、酸甘化阴、辛甘扶阳、甘淡渗湿,可应用于胃癌各种证型,临床取得较好的效果。验案中患者胃癌术后,加之化疗药物攻伐,以致脾胃气血两虚,以健脾和胃、益气养血为主要治法,疗效确切。验案辨治精确,充分体现了霍介格教授运用甘味药治疗胃癌的临床经验。[结论]霍介格教授运用甘味药治疗胃癌经验独到,疗效显著,值得学习与临床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心理因素对胃癌患者中医证型的影响。方法运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对295例胃癌患者进行心理测评。观察脾虚证、气血亏虚证、气阴两虚证、脾胃阴虚证及肝胃不和证5种中医证型中焦虑、抑郁情绪的发生情况。结果(1)气血亏虚证、脾虚证胃癌患者焦虑、抑郁情绪的发生率较高(57.6%、40.7%);(2)胃癌患者各证型的HAMA和HAMD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1.51、12.46,P〈0.01)。2种评分均以气阴两虚证最高,HAMA评分以肝胃不和证次之,HAMD则以气血亏虚证次之。结论焦虑、抑郁等心理因素对胃癌中医证型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研究不同证型胃癌组织中CDX2、MMP-9和LMR的表达差异,探索不同证型胃癌中CDX2、MMP-9和LM—R的表达规律。方法收集2002年~2005年经我院手术治疗的53例胃癌患者组织蜡块。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EnVision法)检测癌组织及癌旁正常黏膜中CDX2、MMP-9和LM—R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OPX2在三种不同的中医证型中的表达无明显差异性(P〉0.05);MMP9和LM—R的表达情况有显著统计学差异。结论不同证型胃癌中CDX2、MMP9和LM—R蛋白表达的差异说明它们可能作为胃癌证型客观化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2.
E-钙粘蛋白与胃癌中医证型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检测E-钙粘蛋白(E-Cadherin,E-Cad)在不同胃癌中医证型之间的表达情况,探讨E-Cad 与胃癌证型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肝胃不和、脾胃虚寒、胃热伤阴、痰湿凝结、瘀毒内阻和气血双亏6型胃癌组织E-Cad mRNA的表达情况,并对各证型的E-Cad表达进行分析.结果不同证型之间E- Cad 的表达有很大差异,其中以肝胃不和型最高,胃热伤阴、痰湿凝结和气血双亏3型表达较低,肝胃不和型与痰湿凝结型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在不同证型的转移过程中E-Cad 所起的作用不同,E-Cad 的表达差异可能是形成不同证型的物质基础之一.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一种构建胃癌模糊辨证模型的方法。方法:对收集的769例胃癌病例进行分析,确立论域U、证型集合V和症状-证型模糊关系,建立证型模糊集合,采用模糊集合贴近度的运算和最大隶属原则,构建胃癌的模糊辨证模型。结果:该模型对6种证型的符合率分别为肝胃不和型65.00%、胃热伤阴型72.22%、脾胃虚寒型70.00%、瘀毒内阻型57.14%、痰湿凝结型53.33%和气血双亏型72.22%,总体符合率为65.71%。结论:该辨证模型为辨证的客观化研究提供了一个思路,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胃癌的中医辨证分型的客观规律。方法统计分析近10年来的在国内公开发表的有关胃癌中医辨证分型的文献,进行多组间两两比较的卡方检验,同时对其中明确术前术后的病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6970例胃癌最常见的证型分别为脾胃虚弱型、肝胃不和型、气血双亏型、痰湿凝结型、瘀毒内结(湿热)型。肝胃不和型为胃癌术前最常见的证型,脾胃虚弱型为胃癌手术后最常见的证型。结论胃癌证候的分布具有一定特点,且手术前后证型分布有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15.
陈皓  贾永森 《中医学报》2019,34(1):149-153
目的:探讨中医诊治胃癌的证候分型和用药特点。方法:收集整理2006年1月至2016年12月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收录的相关中医诊治胃癌文献,建立辨证方药数据库和证型数据库,运用SPSS 18. 0统计软件对所选文献中的证型和方药进行频数分布分析和聚类分析,总结出胃癌的证候和证候群、辨证方药规律。结果:215篇文献共得证型79个,肝胃不和证频次明显高于其他证型,胃癌的实证总频次高于虚证。胃癌发病在胃,但与肝、脾关系极为密切。聚类分析形成6个聚类方,结果与中医的八纲辨证基本吻合。结论:胃癌的诊治应把握气机失调和痰食湿热毒为患的病理特征和以实为主、虚实夹杂的病机特点,做到在理、法、方、药上的整体把握和内在统一。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胃癌患者化疗前后中医证候的变化规律,为中医药干预提供证候学依据。方法?对53例胃癌化疗患者进行临床调查,观察化疗前后临床症状、中医单证和证型兼夹的变化情况。结果?53例胃癌患者化疗后疲乏、纳呆、腰膝酸软、恶心呕吐以及手足麻木等症状比化疗前发生频率增加(P<0.05)。通过证候分析发现明显增多的单证有气虚证、阴虚证和痰湿证(P<0.05),并且胃癌患者化疗前后均以复合证候为主(P>0.05)。结论?胃癌化疗前后证候发生变化,主要是化疗药物伤阴耗气,损精灼液,导致脏腑功能失调所致,为胃癌化疗后应用益气养阴、化痰祛瘀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7.
脾胃虚弱是胃癌基本病因病机之一,脾虚证型与患者性别、Karnofsky评分、胃癌病理类型、TNM分期、癌胚抗原(CEA)及某些基因具有相关性,并通过实验及临床研究验证了脾虚证及健脾法在胃癌诊断及治疗中的作用。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胃癌的病本在“脾”,脾胃虚弱是胃癌发生与发展的基本因素之一,并形成了健脾法为基础的治疗法则。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胃癌前疾病不同中医证型中IL-1、IL-8、IL-10基因多态性的分布情况。方法:招募85例慢性萎缩性胃炎、胃溃疡或胃息肉患者及20名健康志愿者,抽取外周血作为检测样本,采用等位基因专一性实时荧光PCR技术检测IL-1B-31 C/T及IL-1B-511 T/C、IL-8-251 T/A、IL-10-592 C/A及IL-10-1082 A/G基因位点SNP并进行基因分型;分析基因分型在不同中医证型及健康对照组中的分布差异,并评价各基因型与胃癌发病风险的关系。结果:IL-1B-31 TT基因型和IL-10-1082 AG基因型在脾胃湿热组中较健康对照组明显增多(P0.05),IL-8-251 AA基因型在肝胃不和证和脾胃虚弱证中较对照组显著增高(P0.05),而IL-1B-511 T/C、IL-10-592 C/A各基因型在各组及证型中的分布无显著性差异。结论:不同胃癌前疾病中医证型IL-1、IL-8、IL-10基因型分布不尽相同,提示不同中医证型与基因多态性可能有一定的相关性;携带有IL-1B-31 TT和(或)IL-10-1082 AG型基因的脾胃湿热证,或携带有IL-8-25 AA型基因的肝胃不和及脾胃虚弱证胃癌前疾病患者可能患胃癌的风险增大。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胃癌中医证型与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ER)及孕激素受体(progesterone receptor,PR)表达的关系。方法:72例胃癌患者术前按中医辨证分为6型,术后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法检测胃癌组织ER与PR蛋白表达,观察不同证型预后因素与ER、PR蛋白表达的差异。结果:6种证型性别构成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女性患者多见肝胃不和、胃热伤阴、气血双亏,而男性多见瘀毒内阻、痰湿凝结、脾胃虚寒。6种证型病理类型构成(P〈0.01)、分化程度(P〈0.05)、浸润深度(P〈0.01)、淋巴结转移(P〈0.05)、远处转移(P〈0.05)、发生部位(P〈0.01)、TNM分期(P〈0.01)均不同。女性虚证比例较男性高,虚证恶性程度较高,虚实两证病变部位也不同。ER与PR的总阳性率分别为8.33%(6/72)和37.5%(27/72)。6种证型的PR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以胃热伤阴表达最高,瘀毒内阻表达最低,虚证表达高于实证表达(P〈0.01)。6种证型间ER表达差异则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胃癌各证型间存在PR表达差异,且与预后有关。PR可能是胃癌证型差异的物质基础之一。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检测真核细胞起始因子4E(eIF4E)在胃癌中的表达,探讨其表达与胃癌,临床病理及中医证型的关系。方法术前确定胃癌患者的中医证型,术后胃癌组织标本石蜡块常规保存,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法检测eIF4E的表达,分析其表达与胃癌临床病理特征及中医证型的关系。结果1)胃癌组织eIF4E蛋白阳性表达率为85.3%(29/34),显著高于癌旁组织58.8%(20/34)(P〈0.05)。2)eIF4E的表达与肿瘤发生部位、肿瘤大小、癌组织浸润深度、组织分化程度及Lauren分型均无明显关系(P〉0.05),而与胃癌患者的淋巴结转移状态及病理分期呈正相关(P〈0.05)。3)eIF4E蛋白在胃癌不同中医证型中存在着差异表达,痰瘀毒结〉肝胃不和〉脾胃虚寒,其中痰瘀毒结与脾胃虚寒两组间表达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结论eIF4E可作为胃癌进展和预后较差的指标;eIF4E的表达差异可能为胃癌不同中医证型的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