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探讨核素心肌显像对自体骨髓干细胞原位移植(BMCT)治疗心肌梗死后心功能不全患者临床效果的评价。方法选择54例陈旧性心肌梗死伴心功能不全患者,BMCT使用集落细胞刺激因子150~300μg皮下注射,每日一次,注射3—5d,使白细胞总数达到2.3×10^10-3.0×10^10。选择同期住院符合入选标准的54例接受常规治疗的陈旧性心肌梗死伴心功能不全患者作为对照组。仪器为Siemens e.Cam双探头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仪,显像剂为99^Tc^m-甲氧基异丁基异腈(MIBI)心肌灌注显像,采用低能高分辨准直器,矩阵64×64。Hann滤波后行图像重建,以极坐标靶心图半定量分析法,对治疗前后显像极坐标靶心图行归一化处理。〉40%者为存活心肌,≤40%为梗死区,勾画出放射性缺损区。心肌梗死面积=心肌放射性缺损区面积/靶心图总面积×100%。结果治疗组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平均灌注缺损面积减少,纽约心功能分级降低,6分钟步行距离明显延长,左室射血分数明显提高,室壁运动积分指数明显下降,左室舒张末容积明显缩小,血清脑利钠肽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而对照组治疗后各项指标虽有改善,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组治疗后与对照组治疗后各项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死亡8例中6例年龄超过70岁。结论99^Tc^m-MIBI心脏核素显像评价BMCT术后近期疗效较有价值。BMCT治疗心肌梗死后心功能不全可改善患者的心功能,增加运动积分,生活质量改善。同时也提示骨髓干细胞原位移植对高龄老年心肌梗死后心功能不全患者疗效差。 相似文献
2.
目的应用99Tcm-MIBI心肌灌注显像评价猪急性心梗恢复期自体骨髓细胞移植的治疗效果.方法结扎小型猪冠状动脉前降支创建心肌梗死动物模型,分两组,分别于结扎后2周经前降支注入自身骨髓干细胞和磷酸缓冲液(PBS).结扎后2周及第5周,同时对两组动物行99Tcm-MIBI心肌灌注显像.结果骨髓细胞移植组,移植后3周心肌灌注显像血流灌注较PBS组明显改善,两组显像评分结果有显著性差异[(42.4±5.0)和(29.8±9.5)(P<0.05)].并与冠造及免疫组化结果一致.结论心肌灌注显像是评价骨髓干细胞移植后,心梗心肌血流灌注和心肌细胞活性的较好方法.骨髓干细胞移植可明显改善心肌血运供应及心肌活力. 相似文献
3.
探讨含服硝酸甘油介入^99mTc-甲氧基异丁基异晴心肌断层显像在评价心梗患者心肌存活中的价值。方法:37例心梗患者中病程≤4周的急性心梗者18例,病程〉4周的陈旧心梗者19例。 相似文献
4.
心肌梗塞;放射性核素显像;放射摄影术,介入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 用99Tcm-MIBI门控心肌灌注显像评价经冠状动脉内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后高海拔地区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功能及心肌灌注的变化.方法 33例前壁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两组.18例(对照组)仅行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余14例(移植组)在此基础上行干细胞移植术.均于术前及术后6和12个月行静息心肌灌注显像.结果 干细胞移植术后6个月,移植组患者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较术前提高8%~9%,而对照组患者术后6个月随访LVEF改善程度均低于移植组.结论 骨髓干细胞移植可明显改善心肌收缩功能和心肌灌注. 相似文献
6.
冠心病(CAD)为常见病,冠脉血流减少导致心肌细胞功能代谢发生变化,心功能受损.随着冠脉介入术的临床应用,人们发现部分受损心肌功能在术后能恢复,从而认识到存在可逆性心肌损伤,提出了存活心肌的概念.对于CAD心肌缺血或心肌梗死的区域内,有存活心肌的患者,再血管化术后局部心肌功能恢复或改善;而无存活心肌(坏死、瘢痕)引起的左心室收缩功能障碍,再血管化术后功能不能恢复,有较高的围手术期病死率.因此,治疗前正确鉴别心肌梗死区活性与非活性的区段十分关键,直接影响到再通术的疗效及患者的预后,存活心肌的检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2]. 相似文献
7.
目的 核素显像观察经冠状动脉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治疗后心肌梗死心力衰竭患者的心肌血流灌注及心功能的变化,研究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对于心肌修复和心功能的影响.方法 24例前壁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的患者,非随机法(患者意愿)分为两组.细胞移植组(BM-MNCs组)10例,经冠状动脉骨髓细胞注射+介入治疗+标准药物治疗;对照组14人,介入治疗+标准药物治疗.所有患者分别于移植术前、术后12个月行超声心动、心肌灌注静息显像及平衡法门控心室显像.结果 术后12个月BM-MNCs组心肌血流灌注评分明显改善(46.67±3.44 vs 29.00±4.50,P=0.0015),对照组较术前无明显改变(46.33±2.80 vs 47.00±4.12,P>0.05),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9.00±4.50 vs 47.00±4.12,P=0.0157).BM-MNCs组心肌梗死区面积明显减少[(38.00±3.86)% vs (29.44±4.73)%,P=0.0009],对照组术后无显著变化[(32.70±5.02)% vs (30.30±4.92)%],两组间的变化无统计学意义.门控心血池显像结果示:移植组术后12个月LVEF值可见轻度升高,但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果与超声心动图一致.结论 核素心肌显像对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患者BM-MNCs移植后的疗效判断有重要价值,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后,心肌梗死区域血流灌注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心功能得到一定的提高. 相似文献
8.
核素心肌显像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肌显像对于探测心肌梗塞、一过性心肌缺血及其它心肌疾病的诊断是一种无创性简便、灵敏的方法。特别是继201TI之后99mTC—MIBI已被广泛用于心肌断层显像,一些新的显像剂也不断进入临床研究。心肌SPECT显像已不只是被用于诊断冠心病,它在冬眠心肌的检测,冠状动脉再血管化的应用已得到临床公认。定量分析心肌灌注SPECT显像是将来方法学上的重点研究方向。心肌代谢、123I—MIBG等显像对预后估价、疗效判定、合理选择冠状动脉再血管化的适应症等是心肌StECT的临床应用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9.
核素心肌显像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心肌显像对于探测心肌梗塞、一过性心肌缺血及其它心肌疾病的诊断是一种无创性简便、灵敏的方法。特别是继^201T1之后^99mTC-MIBI已被广泛用于心肌断层显像,一些新的显像剂也不断进入临床研究。 相似文献
10.
骨髓基质干细胞移植与心肌重建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骨髓基质干细胞是来源于骨髓的多能干细胞,在体、内外能分化成多种起源于中胚层的组织。其分化与其周围环境变化有关,可能需要一系列调控因子的参与。哺乳动物心肌从中胚层发育而来。在出生后早期,心肌细胞的增殖能力丧失,又没有相应的干细胞,损伤后心肌细胞不能再生。因而,心肌损伤后(如心肌梗死),常导致心肌细胞的不可逆性丢失和永久的功能丧失。植入外源性细胞是一个修复损伤心肌的、具有潜在临床应用价值的方法。骨髓基质干细胞在体、内外可诱导分化为肌源性细胞或心肌细胞。骨髓基质干细胞移植可以重建心肌,逆转左室重构,改善心功能,为心肌梗死提供一种新的治疗选择,有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经冠状动脉途径移植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 NYHA心功能Ⅱ~Ⅳ级且心肌存在灌注缺损、拟择期行介入治疗术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3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17例和对照组19例,2组介入治疗术后分别通过大腔导管于梗死相关血管内注入等量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和生理盐水;于介入治疗术前、术后1,3个月行24h动态心电图、静息心脏超声心动图及99mTeSPECT检查进行疗效及风险评价。结果观察组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术后3个月时较术前和术后1个月时均明显减小(P〈0.05),对照组手术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左心室射血分数术后1,3个月时均较术前和同期对照组明显增加(P〈0.05),对照组术后3个月较术前明显增大(P〈0.05);观察组灌注缺损面积百分比术后3个月时较术前和术后1个月时均明显减小(P〈0.05),对照组术后3个月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2组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心室射血分数及灌注缺损面积百分比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恶性临床事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是相对有效安全的。 相似文献
12.
同种异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观察同种异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移植对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efion AMI)后心肌修复和心功能的影响.方法 结扎大鼠的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制做急性心肌梗死模型,共90只大白鼠随机分为相同数量的细胞移植组和对照组,细胞移植组45只分别为:注射后2周组、4周组及12周组,对照组再次分组同细胞移植组.细胞移植组大白鼠以前壁部分心肌颜色变暗,心电图前壁ST段抬高为制模成功.用离心的方法分离出大鼠的股骨骨髓,淋巴细胞分离液分离单个核细胞,经冲洗后,培养、传代,得到第三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用4,6二乙酰基-2-苯基吲哚(4,6-diamidino-2-phenylindole DAPI)标记.一周后将动物模型再次开胸,把干细胞悬液以点注射的方式局部注射入梗死灶的周边区,对照组注射培养基.术前、移植后2周、移植后4周及移植后12周行超声检测心功能,HE常规染色观察心肌切片,免疫荧光检查干细胞向心肌细胞的分化.数据用SPSS 10.0统计软件统计分析(成组t检验和γ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标记的骨髓干细胞在梗死心肌内存留并且分化为心肌样细胞.MSCs移植后12周超声检查发现左窒内径为(0.58±0.09)mm(P<0.05),梗死区心肌厚度为(0.25±0.01)mm(P<0.05),射血分数为(67.52±0.61)(P<0.05),左室短轴缩短率为(39.86±3.00)(P<0.05).细胞移植组梗死区心肌组织标本中均可见DAPI标记的蓝色荧光供体细胞核,心肌细胞胞浆呈绿色荧光.HE常规染色显示细胞移植组瘢痕组织较少,出现核浆比例较大、类似胎心或新生心窒细胞的细胞.结论 同种异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可修复梗死心肌并改善梗死后心脏功能.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心肌梗死病人的护理。[方法]对16例确诊为心肌梗死病人,经冠状动脉植入从自体骨髓液中分离出的单个核细胞。在手术不同时期实施针对性的护理。[结果]16例病人均安全度过围手术期,术后复查心脏超声均提示左室射血分数较术前明显提高。[结论]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心肌梗死安全、有效。术前充分准备,术中、术后并发症的早期发现和及时处理是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心肌梗死病人的护理。方法对16例确诊为心肌梗死病人,经冠状动脉植入从自体骨髓液中分离出的单个核细胞。在手术不同时期实施针对性的护理。结果16例病人均安全度过围手术期,术后复查心脏超声均提示左室射血分数较术前明显提高。结论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心肌梗死安全、有效。术前充分准备,术中、术后并发症的早期发现和及时处理是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统计,冠心病是世界上最常见的死亡原因之一。在我国,本病约占心脏病死亡数10%~20%,且近年有增多趋势。目前临床上传统的治疗方案多局限于对患者的对症治疗,不能拯救濒死的心肌组织。最近的研究重点集中在骨髓干细胞,它是可以自我更新和分化为心肌的未分 相似文献
16.
组织追踪法评价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后左心室节段功能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应用组织追踪法评价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后受损心肌的功能恢复情况,探讨该技术对评价左心室节段收缩功能的应用价值。方法入选的1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均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为前降支病变,通过随机双盲法分为干细胞移植组(A组,8例)和常规治疗组(B组,8例),治疗后随访1周和3个月的组织多普勒超声心动图,用组织追踪法测量心尖四腔、二腔及心尖长轴观基底段、中间段与心尖段共18个节段的位移,并根据位移曲线计算长轴方向延迟收缩节段数占总节段数比例,与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心肌核素显像随访结果相对照。结果①A组移植后3个月缺血心肌节段位移较移植1周后明显增大(P<0.05),而B组3个月和1周节段位移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②A组移植后3个月延迟收缩节段比例较移植1周后明显减少(25%对9%,P<0.05),B组3个月延迟收缩节段比例亦减少,但差别无显著性意义(29%对14%,P>0.05);③A组移植后3个月LVEF值与移植后1周比较呈升高趋势[(53±9)%对(57±12)%,P>0.05],B组移植后3个月LVEF值与1周比较呈下降趋势[(54±5)%对(52±7)%,P>0.05];④A组移植后3个月梗死区即刻和延迟相心肌核素摄取均较1周增强,SPECT心肌灌注图像评分较1周时显著下降(21.75±9.60对18.75±11.80,P<0.05)。B组移植后3个月梗死区 相似文献
17.
背景:多项研究表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可在梗死心肌存活,改善心功能。目的:观察同种异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大鼠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的效果。方法:经Percol 密度梯度离心培养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将39只雌性Wistar大鼠采用结扎左前降支的方法复制急性心肌梗死模型,随机分为DMEM对照组(n=12)、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组(n=15)和骨髓单个核细胞治疗组(n=12)。8周后行血流动力学、组织病理学及免疫组化等检测。结果与结论:两个治疗组左室舒张末压显著降低,左室内压最大上升和下降速率、左室内压最大下降速率与左室收缩压的比值显著升高;术后体质量显著增加,左室相对质量显著减轻;梗死区Ⅰ、Ⅲ型胶原容积分数显著降低;梗死区血管数目显著增加。两个治疗组之间比较,除骨髓单个核细胞治疗组室间隔厚度减小、梗死边缘区血管数目增加外,其余指标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免疫组化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组梗死区内有BrdU阳性细胞,而在骨髓单个核细胞治疗组梗死区内则基本没有BrdU阳性细胞;两个治疗组在心肌梗死区可见较多desmin阳性和cTnT阳性细胞或细胞团存在。结果提示骨髓单个核细胞、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均能促进梗死区血管新生,降低局部胶原沉积,改善心肌梗死后心室重构,显著改善心脏功能。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比较不同类型自体骨髓干细胞(BMCs)经冠状动脉内移植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临床疗效.方法 65例急性期拟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AMI患者随机分成单个核细胞(MNCs)移植组(n=19)、间充质干细胞(MSCs)移植组(n=21)和对照组(n=25),MNCs移植组、MSCs移植组和对照组在PCI术后均通过大腔导管冠状动脉内分别注入等量MNCs、MSCs和生理盐水.随访3个月观察不同类型BMCs移植对心肌灌注缺损面积、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和左室射血分数(LVEF)的影响,并记录恶性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结果 ①术后3个月时仅MSCs移植组LVEDd较术前和对照组均明显减小(P<0.05),而移植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术后1个月时仅MSCs移植组LVEF较术前和对照组均明显增加(P<0.05),而移植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移植组较术前和对照组均明显增大(P<0.05),且移植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术后3个月时移植组心肌灌注缺损面积较术前和对照组均明显减小(P<0.05),但移植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④恶性心血管事件在移植组和对照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SCs移植对AMI患者心功能的改善和心室重构的抑制作用优于MNCs,且随访过程中未见明显的副作用. 相似文献
19.
自动功能成像评价经冠状动脉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应用自动功能成像(AFI)评价经冠状动脉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MBMC)移植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的治疗效果.方法 收集临床诊断为AMI患者22例,行冠状动脉介入检查及MBMC移植治疗.观察移植的安全性,临床状况,心肌缺血区域的改变及细胞移植术前、后左心室心功能变化.结果 移植后3例于MB MC细胞注入后出现发冷反应,予以地塞米松治疗后好转;3例细胞注入时出现短暂自限性室性期前收缩,术后24 h持续ECG监测未再出现心律失常;手术前、后实验室指标无明显差异.移植3个月后心肌显像示11例原梗死区缩小、活性区增大;超声心动图随访检查发现,MBMC移植后3~6个月内,左心室射血分数增加7.73%,左心室每搏输出量增加10.81%,AFI显示患者左心室室壁纵向应变术后有明显改善,牛眼图可见缺血节段减小,与PET的靶心图改变一致.结论 经冠状动脉自体MBMC移植修复梗死心肌安全有效;AFI及常规超声心动图可为观察其疗效提供影像学基础. 相似文献
20.
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心肌梗死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目的研究自体骨髓干细胞经冠脉移植对心肌梗死患者心功能的影响及其安全性。方法24例冠心病伴心肌梗死患者,男20例,女4例,平均60岁(27~79岁),体外分离培养自体骨髓干细胞2~3周,开通梗死相关罪犯血管,通过冠脉转运将骨髓干细胞植入患者的心肌梗死区,移植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数为(0.9~3.5)×106,骨髓单个核细胞数为(1.6~8.3)×106。术前和术后6个月分别行99mTcMIBI心肌灌注显像、二维超声心动图和动态心电图检查。结果2例患者因罪犯血管狭窄小于50%未行PCI,仅移植干细胞,1例患者因严重的冠状动脉三支血管病变未能行PCI而仅行干细胞移植,另l例患者行PCI术后,心功能仍无明显改善,半年后移植干细胞。其余20例患者在梗死相关动脉开通后注入细胞。24例患者二维超声心动图检查示LVEF较术前明显增加[51.13±9.68)vs.(42.58±12.49),P<0.05],LVDd较术前稍减少[(58.21±7.75)vs。(58.25±8.31),P>0.05],但未达统计学意义;16例99mTcMIBI检查显示梗死部位心肌灌流明显改善。术中及术后随访6~23个月无心律失常和其他合并症发生。结论进行自体骨髓干细胞经冠脉移植治疗冠心病、心肌梗死具有抑制左室重构,改善心脏功能的作用。随访6~23个月未见心律失常。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