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癫痫发作后大鼠脑组织中Fas的表达及细胞凋亡的情况以及神经生长因子(NGF)的干预性作用.方法采用LiCL-Pilocarpin致痫的Wister大鼠模型,通过TUNEL和免疫组化方法对各组Fas的表达、细胞凋亡情况进行观察.结果癫痫后1hFas表达开始增加,12h达高峰,持续1周.Fas的高表达与细胞凋亡的分布一致.NGF组Fas表达和细胞凋亡情况均较致痫组有显著的减少(P<0.01).结论癫痫发作可引起Fas表达和细胞凋亡增加.NGF有抑制Fas表达和细胞凋亡增加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caspase-3在戊四氮(pentylenetetrazole,PTZ)急性致痫大鼠脑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方法 免疫组织化学SP法显示海马及皮层caspase-3阳性细胞,CMIAS图像分析系统半定量分析caspase-3蛋白的含量。结果 癫痫发作后海马及皮层caspase-3蛋白的表达水平均增加,且海马组织较皮层组织增加更为明显。结论 Caspas-3参与了癫痫后脑组织神经元的凋亡过程;在癫痫发作所致的神经元损伤中,海马较皮层可能更为敏感。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红藻氨酸(KA)致痫大鼠海马caspase一3表达情况。探讨神经生长因子(NGF)和托吡酯(TPM)对KA致痫大鼠脑神经细胞的保护作用。方法:60只日龄25—35天健康大鼠随机分成4组(n=15只):A组(正常NS对照组),B组(KA致痫模型对照组),C组(TPM治疗组),D组(TPM和NGF联合治疗组)。分别于KA注射后第1d.3d,7d将各组动物处死5只,常规方法灌注固定,制作冰冻切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大鼠海马caspase-3的表达情况,HPIAS-2000显微图像定量分析系统进行定量分析。结果:TPM和NGF联合治疗组(D组)大鼠海马caspase-3阳性神经元计数和平均光密度值与B组相同时间点相比表达明显减少,有显著性差异(P〈0.05)。与TPM治疗组(C组)相同时间点相比表达亦均有明显减少,并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TPM能抑制癫痫大鼠海马caspase-3的表达,与NGF联用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4.
Fas及Fas—L在膀胱肿瘤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膀胱肿瘤中免疫逃避作用引起的细胞凋亡机制。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33例移行细胞癌,8例膀胱腺癌及11例膀胱炎组织石蜡切片中的Fas的表达。结果:Fas在膀胱炎及肿瘤中的表达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在膀胱腺癌与移行细胞癌中,Fas的表达的差异无显著性(P>0.05),G1与G3级中Fas的表达差异显著(P<0.05)。结论:P53可能通过免疫逃避作用使肿瘤细胞凋亡功能下降,但不是唯一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电针治疗对新生鼠缺氧缺血脑神经细胞凋亡及神经生长因子蛋白表达,肢体功能的影响,分析该种影响是否与针刺时间有关。 方法:实验于2005—08/10在广州中医药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清洁级实验室及针灸推拿学院实验室完成。①选用7d龄新生SD幼鼠109只。将大鼠结扎左侧颈总动脉后恢复2h,置于透明密闭容器中,并人37℃恒温水中以1L/min的速度通人低氧气体(体积分数0.08氧气和0.92氮气),2.5h后将动物取出,将存活者继续保温1h时后作行为测定,翻身不能、平衡异常或左旋者视为成功的模型(72只)。②将其余24只大鼠设为假手术组:只分离左颈总动脉后不结扎,亦不作低氧处理。将造模成功的大鼠72只按随机抽签法分为3组:缺氧缺血+针刺Ⅰ组、缺氧缺血+针刺Ⅱ组、模型组,每组24只。选用大鼠百会、患侧颞Ⅰ针、内关、曲池、足三里、涌泉。缺氧缺血+针刺Ⅰ组于造模后24h开始针刺,前7d仅针四肢部穴位,第8天开始加针头部穴位。缺氧缺血+针刺Ⅱ组造模后第8天开始针刺,头、体针同步。两组均以针灸针先在内关、涌泉速刺微出血,不留针,然后针头部及曲池、足三里。百会、颞Ⅰ针及曲池、足三里接G6805-Ⅱ电针仪,连续波,频率5-10 Hz,持续10 min,1次/d,缺氧缺血+针刺Ⅰ组连续针刺20 d,缺氧缺血+针刺Ⅱ组连续针刺13 d。假手术组针刺方法与缺氧缺血+针刺Ⅰ组相同;模型组只造模,不予以任何治疗。⑧于术后第7,14,21天,将胶布粘于大鼠两前爪腹侧面后,记录其撕去胶布所用时间。④术后第21天各组随机选取10只大鼠作以下检测:分别采用原位末端标记法及免疫组化方法测定大鼠额页皮质与海马区神经元凋亡及海马区神经生长因子表达,用图像分析仪在光镜下(&;#215;400)计数神经细胞凋亡数目及神经生长因子免疫阳性细胞表达数目。⑤率的比较采用X^2检验,组间多均数比较采用方差分析(F-q检验)。 结果:纳入大鼠109只,因造模失败脱失13只,假手术组动物无死亡。造模后7 d,缺氧缺血+针刺≈组、缺氧缺血+针刺Ⅱ组、模型组分别死亡2,5,3只;造模后7-14 d,上述3组分别死亡2,2,4只;造模后14—21 d,上述3组分别死亡0,0,2只。①大鼠海马和大脑额叶皮质神经元凋亡情况:2个电针治疗组大鼠海马和大脑额叶皮质内原位末端标记法染色阳性细胞显著减少,与模型组相比,差异明显(P〈0.05)。且缺氧缺血十电针Ⅰ组神经细胞凋亡计数明显低于缺氧缺血十电针Ⅱ组(P〈0.05)。②大鼠海马神经元神经生长因子蛋白表达:2个电针治疗组大鼠神经生长因子蛋白表达明显增强,在数量和强度方面均明显多于或高于假手术组和模型组(P〈0.01),缺氧缺血+针刺Ⅰ组明显多于或高于缺氧缺血+针刺Ⅱ组(P〈0.01)。⑧术后第7天,缺氧缺血+针刺Ⅰ组鼠撕去胶布所用时间明显短于模型组(P〈0.01);术后第14天,模型组明显长于其他3组(P〈0.05-0.01);术后第21天,2个针刺组和模型组鼠前肢功能均显著改善,缺氧缺血+针刺Ⅰ组基本接近正常水平(与假手术组比较,差异不明显,P〉0.05),但模型组仍明显长于缺氧缺血+针刺Ⅰ组和假手术组(P〈0.01)。 结论:电针可抑制脑缺氧缺血后脑内神经细胞的凋亡,增强缺氧缺血损伤大鼠脑组织的神经生长因子的表达,改善肢体功能,对缺氧缺血脑损伤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且越早干预效果越好。  相似文献   

6.
神经生长因子对新生的大鼠小脑皮质神经细胞凋亡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目的:探讨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NGF)对小脑皮质神经元凋亡的影响,为临床治疗小脑变性疾病的提供新的措施。方法:实验于2001-12/2003-03在锦州医学院科技楼实验室完成。以原代培养的新生SD乳鼠小脑皮质细胞建立谷氨酸诱导的神经细胞凋亡模型。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神经细胞凋亡率;利用光学显微镜技术观察细胞凋亡的形态学改变。结果:谷氨酸(500μmol/L)作用5min可诱导小脑神经细胞凋亡。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发现受损细胞在G1峰前出现一个G1亚峰,凋亡细胞所占比例为50.2%及45.7%,通过荧光染色观察发现模型组细胞核出现染色体聚集,凋亡小体形成等形态学变化。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显示模型组与正常对照组亦有明显差异,光学和荧光显微镜观察发现受损细胞的形态学变化也得到明显改善。结论:外源性NGF能够减轻大鼠小脑皮质神经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胃癌组织中Fas抗原表达与细胞凋亡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及脱氧核糖核酸末端转移酶介导的缺口末端标记 (TUNEL)技术对 40例胃癌组织中Fas抗原表达与细胞凋亡进行了观察和比较。结果 胃癌组织中Fas抗原表达阳性率为 5 2 .5 % ,Fas表达阳性的胃癌细胞凋亡指数显著高于Fas抗原阴性组 (t =3 .3 5 ,P <0 .0 1)。结论 胃癌细胞调亡与Fas抗原表达密切相关 ,细胞凋亡调控的异常在胃癌发病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检测Fas,Bcl-2在肾癌中的表达,分析其在肾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结果:1.肾癌Fas比正常肾组织阳性表达率低,Bcl-2比正常肾组织高(P<0.05),2.Fas,Bcl-2表达在肾癌的细胞学分类,病理分级,临床分期无显著性差异(P>0.05),3.肾癌Fas表达与Bcl-2负相关(P<0.05,r=-0.322),4.单因素生存分析Fas,Bcl-2表达及肾癌的各细胞学分类生存率无差异(P>0.05),肾癌病理分级G1+G2组比G3+G4组生存率高(P<0.05),临床分期S1+S2组比S3+S4组高(P<0.05),Cox回归多因素生存分析只发现肾癌病理分级能单儿作为反映肾癌预后因素的指标(P<0.05)。结论:Fas,Bcl-2在肾癌的发生中并不能单独起主导作用。不能独立作为反映肾癌预后的指标,它们可能只是参与肾癌发生多种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9.
刘宏  卢中秋  李萌芳 《疾病监测》2009,24(11):869-871
目的探讨大鼠创伤弧菌(VV) 脓毒症时肝细胞Fas mRNA表达量的动态变化情况。 方法制作大鼠VV 脓毒症模型(VV 组), RT-PCR法测定染菌后各时间点大鼠肝细胞Fas mRNA表达量。结果VV模型组感染创伤弧菌后大鼠肝细胞Fas mRNA其表达量明显增加 (P﹤0.05),染菌后2 h、6 h的表达量最高,9 h后开始降低,但在染菌16 h的表达量仍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结论VV脓毒症可致肝组织中Fas mRNA表达量增加,早期明显增高,并持续维持在高水平。  相似文献   

10.
胃癌发生中细胞凋亡与Fas蛋白的表达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1.
早期干预促进大鼠神经生长因子表达与脑功能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研究早期干预对宫内缺氧缺血性脑损伤 (HIBD)大鼠脑内神经生长因子 (NGF)表达及脑功能状态的影响。方法 制备宫内 HIBD大鼠模型 33只 ,随机选择 18只通过早期触摸和丰富环境刺激进行早期干预 ,其余为非干预组 ,同时设正常对照组 18只。干预 2 8d后 ,进行感觉运动功能 (行走试验 )测试 ,并采用 EL ISA法检测各组大鼠海马与额皮质区 NGF的含量。结果  HIBD非干预组大鼠感觉运动功能 (10 .47± 3.46 ) s较正常对照组 (8.17± 2 .48) s减退(P<0 .0 5 ) ,HIBD干预组的感觉运动功能 (8.11± 2 .89) s好于 HIBD非干预组 (P<0 .0 5 ) ,与正常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 .0 5 ) ;HIBD干预组大鼠海马与额皮质区 NGF含量 (2 0 5 2 .0 3± 133.2 5 ;1481.0 9± 80 .95 ) pg/ g高于非干预组(1919.5 5± 137.5 1;1370 .89± 12 8.86 ) pg/ g(P<0 .0 5 ) ,略低于正常对照组海马区 NGF(2 174.18± 172 .14) pg/ g(P<0 .0 5 ) ;而与正常额皮质区 NGF (15 19.90± 83.2 8) pg/ g无显著性差异 (P>0 .0 5 ) ,而且大鼠行走试验结果与其海马、额皮质 NGF的含量成正相关 (r海 =0 .32 3,r皮 =0 .317,P<0 .0 5 )。结论 早期干预可促进缺氧缺血脑损伤大鼠脑内神经生长因子表达与脑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电针治疗对新生鼠缺氧缺血脑神经细胞凋亡及神经生长因子蛋白表达,肢体功能的影响,分析该种影响是否与针刺时间有关。方法:实验于2005-08/10在广州中医药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清洁级实验室及针灸推拿学院实验室完成。①选用7d龄新生SD幼鼠109只。将大鼠结扎左侧颈总动脉后恢复2h,置于透明密闭容器中,并入37℃恒温水中以1L/min的速度通入低氧气体(体积分数0.08氧气和0.92氮气),2.5h后将动物取出,将存活者继续保温1h时后作行为测定,翻身不能、平衡异常或左旋者视为成功的模型(72只)。②将其余24只大鼠设为假手术组:只分离左颈总动脉后不结扎,亦不作低氧处理。将造模成功的大鼠72只按随机抽签法分为3组:缺氧缺血 针刺Ⅰ组、缺氧缺血 针刺Ⅱ组、模型组,每组24只。选用大鼠百会、患侧颞Ⅰ针、内关、曲池、足三里、涌泉。缺氧缺血 针刺Ⅰ组于造模后24h开始针刺,前7d仅针四肢部(位,第8天开始加针头部(位。缺氧缺血 针刺Ⅱ组造模后第8天开始针刺,头、体针同步。两组均以针灸针先在内关、涌泉速刺微出血,不留针,然后针头部及曲池、足三里。百会、颞Ⅰ针及曲池、足三里接G6805-Ⅱ电针仪,连续波,频率5~10Hz,持续10min。1次/d,缺氧缺血 针刺Ⅰ组连续针刺20d,缺氧缺血 针刺Ⅱ组连续针刺13d。假手术组针刺方法与缺氧缺血 针刺Ⅰ组相同;模型组只造模,不予以任何治疗。③于术后第7,14,21天,将胶布粘于大鼠两前爪腹侧面后,记录其撕去胶布所用时间。④术后第21天各组随机选取10只大鼠作以下检测:分别采用原位末端标记法及免疫组化方法测定大鼠额页皮质与海马区神经元凋亡及海马区神经生长因子表达,用图像分析仪在光镜下(×400)计数神经细胞凋亡数目及神经生长因子免疫阳性细胞表达数目。⑤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组间多均数比较采用方差分析(F-q检验)。结果:纳入大鼠109只,因造模失败脱失13只,假手术组动物无死亡。造模后7d,缺氧缺血 针刺Ⅰ组、缺氧缺血 针刺Ⅱ组、模型组分别死亡2,5,3只;造模后7~14d,上述3组分别死亡2,2,4只;造模后14~21d,上述3组分别死亡0,0,2只。①大鼠海马和大脑额叶皮质神经元凋亡情况:2个电针治疗组大鼠海马和大脑额叶皮质内原位末端标记法染色阳性细胞显著减少,与模型组相比,差异明显(P<0.05)。且缺氧缺血十电针Ⅰ组神经细胞凋亡计数明显低于缺氧缺血十电针Ⅱ组(P<0.05)。②大鼠海马神经元神经生长因子蛋白表达:2个电针治疗组大鼠神经生长因子蛋白表达明显增强,在数量和强度方面均明显多于或高于假手术组和模型组(P<0.01),缺氧缺血 针刺Ⅰ组明显多于或高于缺氧缺血 针刺Ⅱ组(P<0.01)。③术后第7天,缺氧缺血 针刺Ⅰ组鼠撕去胶布所用时间明显短于模型组(P<0.01);术后第14天,模型组明显长于其他3组(P<0.05~0.01);术后第21天,2个针刺组和模型组鼠前肢功能均显著改善,缺氧缺血 针刺Ⅰ组基本接近正常水平(与假手术组比较,差异不明显,P>0.05),但模型组仍明显长于缺氧缺血 针刺Ⅰ组和假手术组(P<0.01)。结论:电针可抑制脑缺氧缺血后脑内神经细胞的凋亡,增强缺氧缺血损伤大鼠脑组织的神经生长因子的表达,改善肢体功能,对缺氧缺血脑损伤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且越早干预效果越好。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脑室灌注神经生长因子对创伤性脑损伤大鼠脑海马、隔区细胞凋亡和学习与记忆功能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3-03/12在南通大学基础医学院神经生物学研究室完成。24只成年sD大鼠随机分成损伤给药组和损伤对照组,每组12只,采用Feenev法制备大鼠脑损伤模型,损伤给药组和损伤对照组于创伤后即时及第2和第4天从侧脑室分别灌注5μL神经生长因子和人工脑脊液,各组的一半动物于伤后第5天取脑切片,行Nissl染色、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介导的脱氧三磷酸尿苷缺口末端标记法进行细胞凋亡检测,并用尼克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黄递酶组化染色及乙酰胆碱转移酶免疫组化染色观察海马、隔区一氧化氮合酶和乙酰胆碱转移酶阳性细胞的变化。另一半动物于伤后30d时行避暗回避试验和跳台试验,分别记录两组大鼠探索次数、滞留时间以及跳台试验的主动和总回避阳性率。结果:各组大鼠均进入结果分析。与损伤对照组(11.33&;#177;1.97)比较,损伤给药组损伤侧时海马凋亡细胞(0.83&;#177;0.75)减少(t=16.9590,P&;lt;0.05),脑隔区未观察到凋亡细胞,脑海马及隔区一氧化氮合酶阳性细胞(分别为80.83&;#177;3.19和50.50&;#177;3.62)数量较损伤对照组(分别为126.00&;#177;3.37和58.25&;#177;5.38)明显减少(t=23.860,2.927;P均&;lt;0.05),脑隔区乙酰胆碱转移酶阳性神经元(63.50&;#177;1.06)较损伤对照组(53.83&;#177;1.87)丢失不明显(t=3.73l,P&;lt;0.05);损伤给药组避暗回避试验探索次数(2.67&;#177;1.22)较损伤对照组(11.50&;#177;2.07)减少(t=12.562,P&;lt;0.05)、滞留时间[(95.67&;#177;14.92)s]较损伤对照组[(14.83&;#177;7.86)s]延长(t=13.790,P&;lt;0.05),跳台试验主动回避阳性率(76.42%)较损伤对照组(13.9l%)增高(r=40.601,P&;lt;0.05)。结论:对创伤性脑损伤大鼠脑室灌注神经生长因子治疗后,损伤大鼠脑隔区细胞凋亡明显减少,隔区乙酰胆碱转移酶免疫组化染色推测凋亡的细胞可能是胆碱能神经元。给创伤性脑损伤大鼠脑室灌注神经生长因子后减少了脑海马区细胞凋亡,从而对与学习记忆相关的脑隔区及海马神经元起到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神经生长因子(nervegrowthfactor,NGF)对小脑皮质神经元凋亡的影响,为临床治疗小脑变性疾病的提供新的措施。方法:实验于2001-12/2003-03在锦州医学院科技楼实验室完成。以原代培养的新生SD乳鼠小脑皮质细胞建立谷氨酸诱导的神经细胞凋亡模型。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神经细胞凋亡率;利用光学显微镜技术观察细胞凋亡的形态学改变。结果:谷氨酸(500μmol/L)作用5min可诱导小脑神经细胞凋亡。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发现受损细胞在G1峰前出现一个G1亚峰,凋亡细胞所占比例为50.2%及45.7%,通过荧光染色观察发现模型组细胞核出现染色体聚集,凋亡小体形成等形态学变化。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显示模型组与正常对照组亦有明显差异,光学和荧光显微镜观察发现受损细胞的形态学变化也得到明显改善。结论:外源性NGF能够减轻大鼠小脑皮质神经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15.
急性肝损伤大鼠肝脏Fas和FasL的表达及其意义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研究急性肝损伤大鼠肝脏Fas和FasL的表达情况,探讨细胞凋亡在中毒性肝损伤发病中的地位及其意义。方法 健康雄性Wistar大鼠35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和实验组,实验组再分为3、9、16、24、36和48h6个亚组,每组5只。制备四氯化碳中毒性肝损伤动物模型,采用苏木素-伊红(HE)染色,光镜下观察肝组织损伤情况,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测定不同时间点肝组织Fas和FasL的表达,采用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介导的dUTP缺口末端标记法(TUNEL)观察肝细胞凋亡情况。同时测定各时间点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和肝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肝组织丙二醛(MDA)含量变化。结果 Fas和FasL在正常大鼠肝细胞中未见表达,实验组3h后即开始有明显表达,并随时间延长表达相应增强;病理学和TUNEL检测结果均显示肝脏有严重损伤,大量肝细胞发生凋亡。大鼠染毒后血清ALT、AST活性和肝组织MDA含量明显升高,肝组织SOD活性显著降低,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十分显著(P〈O.05或P〈O.01)。结论 大鼠急性肝损伤时Fas和FasL表达显著增加,和肝细胞凋亡变化相一致,提示Fas/Fasl。系统及介导的细胞凋亡反应在中毒性肝损伤的发病机制中可能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6.
诊断超声对不同年龄大鼠睾丸组织Fas/FasL蛋白表达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诊断超声对不同年龄组大鼠睾丸组织生精细胞 Fas/ Fas L 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 :36只 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 6组 : 组 (出生后 30天组 )、 组 (出生后 30天对照组 )、 组 (出生后 45天组 )、 组 (出生后 45天对照组 )、 组 (出生后 6 0天组 ,即性成熟组 )、 组 (出生后 6 0天对照组 )。应用 HP 85 0 0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对大鼠睾丸组织统一进行 30分钟的持续照射 ,2 4小时后处死动物取睾丸进行免疫组化分析 ,观察标本中Fas/ Fas L表达情况。结果 :不同年龄组大鼠睾丸组织生精细胞同时表达 Fas和 Fas L,其表达率随年龄增长有所增加 ,性成熟组两组基因的表达率明显高于其它两个年龄段 (P<0 .0 0 1)。超声照射后各组 Fas和 Fas L的表达率均明显增高 (P<0 .0 0 1) ;但 组和 组之间无差异 (P>0 .0 5 ) ,而 组两种基因的表达率均明显高于其它实验组 (P<0 .0 0 1) ,Fas表达率达 (81.5 6± 16 .2 4) % ,Fas L表达率达 (87.91± 17.36 ) % ,尤其是强阳性细胞增加更为明显。结论 :诊断超声照射不同年龄组大鼠睾丸组织 30分钟可引起 Fas和 Fas L 高表达 ,从而导致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尖锐湿疣 (CA)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 (PBLC)凋亡及Fas、FasL的表达情况 ,探讨CA免疫发病机制。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仪 (FCM)的直接免疫荧光标记法检测CA患者PBLC表面Fas、FasL的表达与细胞凋亡率。结果 :CA患者PBLC凋亡率及Fas、FasL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P <0 0 1 ) ,PBLC凋亡率与Fas、FasL表达水平呈正相关 (r =0 6781 ,P <0 0 1 ;r <0 72 82 ,P <0 0 1 )。结论 :CA患者体内免疫功能异常与淋巴细胞凋亡过度有关 ,Fas/FasL在介导凋亡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Fas配体在髓系白血病细胞中的表达及功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Fas配体 (FasL)在髓系白血病细胞中的表达水平及其诱导Fas+敏感细胞发生凋亡的功能 ,用流式细胞术检测 38例髓系白血病患者 (外周血白细胞 >10 0× 10 9/L)的白血病细胞在新鲜分离及IL 2和IFN γ刺激后表面膜FasL的表达水平 ,将白血病细胞 ( 1× 10 6/ml)与Jurkat细胞 ( 1× 10 5/ml)混合培养 2 4小时后 ,用DNA电泳和流式细胞术双标法检测Jurkat细胞发生凋亡的情况。结果表明 :白血病细胞表面FasL表达量 ( 3.5 9± 1.0 5 ) %高于正常人 ( 0 .36± 0 .16 ) % ,P <0 .0 0 1,经IL 2和IFN γ刺激后其表达量明显增加 ( 7.78± 3.4 0 ) % ,P <0 .0 1;白血病细胞刺激前后诱导Jurkat细胞发生的凋亡率分别为 ( 8.2 8± 1.6 1) % ,( 10 .73± 2 .16 ) % ,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结论 :FasL在髓系白血病细胞表面高表达且对Fas+的敏感细胞具有杀伤功能 ,推测Fas/FasL途径可能在白血病的“免疫逃逸”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9.
李强  赵宝东  王冬阳 《中国临床康复》2005,9(33):61-63,F0003
目的:观察神经生长因子对缺氧缺糖诱导的原代培养的大鼠乳鼠小脑皮质神经细胞凋亡的保护作用。方法:实验于2003—03/10在锦州医学院科技实验中心细胞培养实验室进行。将原代培养7d的大鼠乳鼠小脑皮质细胞分为5组:①正常对照组:不干预。②模型组:换含0.5mmol/L连二亚硫酸钠的无糖Earle’s液继续培养48h,建立了缺氧缺糖诱导的神经细胞凋亡模型。⑧神经生长因子5,50,100μg/L组:提前24h加入5,50,100μg/L的神经生长因子,同前造模。通过光学显微镜观察各组细胞损害情况,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率。结果:①细胞凋亡率:模型组和神经生长因子5μg/L组高于正常对照组[(47.08&;#177;13.27)%,(39.01&;#177;11.08)%。(4.08&;#177;2.45)%,P〈0.01]。神经生长因子50,100μg/L组低于模型组和神经生长因子5μg/L组[(15.09&;#177;5.68)%,(10.56&;#177;4.72)%,P〈0.01]。②细胞形态:模型组TUNEL染色发现大量阳性细胞,细胞形态亦有明显损伤变化。神经生长因子50,100μg/L组细胞形态结构损伤减轻或基本恢复正常。结论:给予外源性神经生长因子,能够抑制缺氧缺糖造成的小脑皮质神经细胞凋亡,对缺氧缺糖引起的小脑皮质神经细胞损伤有明显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0.
吴斗  陈君长  刘强  肖虹  卢向东 《中国临床康复》2005,9(45):57-59,i0005
目的:观察周围神经损伤后外源性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对脊髓运动神经元的保护作用。 方法:成年SD大鼠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手术+等渗盐水组)和实验组(手术+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组)。采用切断大鼠坐骨神经近端套接单盲管的实验模型。术后3d,1,2,4,8和12周处死动物并取材,对L4-6节段脊髓前角标本冰冻切片,行苏木精-伊红染色,内氏体染色、胆碱酯酶染色、原位末端标记法染色、电镜观察。 结果:①两组大鼠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的存活率变化:1,2,4,8,12周实验组较对照组显著提高(对照组86.5%,64.4%,60.9%,58.8%,58.5%,53.5%;实验组88.7%,71.5%,79.9%,79.3%,72.4%。69.9%.P〈0.05)。②神经元酶学功能评价:实验组胆碱酯酶阳性颗粒面积均比对照组有提高约20%(P〈0.05)③原位末端标记法染色凋亡细胞计数(每张切片凋亡细胞个数):对照组为10.24&;#177;3.82;实验组为4.53&;#177;2.16。④神经元超微结构:实验组电镜观察神经元胞体形态改变,没有发现典型凋亡小体。 结论:外源性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能防止成年大鼠神经损伤后运动神经元的退行性变死亡,对脊髓运动神经元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