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 毫秒
1.
目的探讨超短波治疗颈性眩晕的效果。方法37例颈性眩晕超短波治疗。结果超短波治疗颈性眩晕总有效率为97.2%。结论超短波治疗颈性眩晕能使局部水肿、炎症吸收,缓解脊髓、神经根或椎动脉受压的症状。超短波治疗颈性眩晕是比较有效的疗法之一。  相似文献   

2.
眩晕宁对颈性眩晕患者血浆内皮素水平的影响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眩晕宁对颈性眩晕患者血浆内皮素水平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将93例颈性眩晕患者分为眩晕宁治疗组52例和非眩晕宁治疗组(对照组)41例,分别检测两组研究对象治疗前后血浆内皮素值,并对其眩晕症状改善程度进行评价。结果眩晕宁治疗组治疗后血浆内皮素水平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且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眩晕宁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0.4%,高于对照组的73.2%(P<0.05)。结论眩晕宁可明显降低颈性眩晕患者的血浆内皮素水平,改善其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3.
目的明确眩晕门诊中,引起眩晕症状的各类疾病所占的比例。方法以1000例眩晕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病史,查体和辅助检查明确临床诊断,统计各类疾病所占的比例。结果 1000例患者中,43.7%诊断为精神因素诱发眩晕,后循环缺血性眩晕占28.8%,不明原因的前庭周围性眩晕12.1%,良性位置性眩晕10.8%,其他原因占4.6%,其中包括美尼尔病、多系统萎缩,颈性眩晕,前庭神经元炎,晕厥和癫痫。结论在我们眩晕门诊患者中,精神因素诱发眩晕所占比例最高,其次是后循环缺血性眩晕,再次是不明原因的周围性眩晕和良性位置性眩晕。  相似文献   

4.
颈性眩晕是指椎动脉颅外段受颈部病变的影响导致血流障碍导致以眩晕为主的临床综合征,以眩晕、头痛、耳鸣等为主要表现,其特点是眩晕主要发生于头颈部活动时,该病病因及发病机制复杂,目前尚无共识.根据"脑心同治"理论,临床应用冠心Ⅱ号治疗颈性眩晕.本文对作者临床应用冠心Ⅱ号加减治疗颈性眩晕的观察结果进行报道.  相似文献   

5.
目的 对确诊的颈性眩晕病人,采用综合治疗及单纯一般药物治疗,对比其疗效,以寻找更好的治疗方法。方法 颈性眩晕病人85例,随机分成治疗组与对照组,对其治愈率与治疗时间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治疗组的治愈率高于对照组,而治疗时间短于对照组,两者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对颈性眩晕病人采用综合治疗方法,其疗效好于一般药物治疗,且治疗时间缩短。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颈性眩晕患者椎动脉磁共振血管成像(MRA)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MRA对78例颈性眩晕患者和45例后循环缺血(PCI)患者椎动脉进行检查,并对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颈性眩晕组患者椎动脉迂曲率(65.4%)显著高于PCI组(48.9%)(P<0.01);椎-基底动脉狭窄率(3.8%)显著低于PCI组(66.7%)(P<0.01);椎动脉发育不良率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椎动脉迂曲可能与颈性眩晕发病有关;椎动脉MRA检查有助于颈性眩晕的诊断.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测定颈性眩晕患者血浆内皮素(endothelin,ET)、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alcitonin gene-related peptide,CGRP)水平,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用放射免疫法检测48例颈性眩晕患者血浆ET、CGRP含量,并与对照组比较.结果颈性眩晕患者血浆ET含量为(92.30±28.90)pg/ml,ET/CGRP比值为2.81±0.45,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而血浆CGRP含量为(33.26±8.58)pg/ml,显著低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血浆ET、CGRP可能是颈性眩晕发病的重要物质基础,其两者失衡对颈性眩晕的发生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椎动脉扭曲与颈源性眩晕的关系.方法 对31例拟诊为颈源性眩晕(眩晕组)及80例无眩晕(对照组)的患者进行颅颈动态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DCE-MRA)检查,测量其颈段直线距离及颈段椎动脉长度,计算其延长值,评价椎动脉扭曲程度.结果 经DCE-MRA检查排除椎-基底动脉有明显狭窄闭塞性改变的患者27例,其中眩晕组9例,对照组18例.眩晕组两侧椎动脉延长值均显著长于对照组(P<0.05 ~0.01).相关分析显示,左右两侧椎动脉延长值与颈源性眩晕相关(r=0.275,r=0.255;均P<0.05),左侧椎动脉延长值与年龄呈正相关(r=0.216,P=0.027),颈段直线距离与年龄呈负相关(r=-0.219,P=0.025).结论 椎动脉扭曲源于其颈段缩短,与颈源性眩晕发作有关.  相似文献   

9.
起源于颈椎的、以头晕为主诉的综合征统称为颈性眩晕。它通常与颈椎病有关,但不一定完全由颈椎病所致。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轻、中型颅脑外伤患者颈性眩晕的发生情况及其机制.方法 全部患者早期分别行颈椎X线和TCD检查.部分患者行计算机断层螺旋扫描(SET)检查.结果先行单因素分析,然后对单因素分析有意义的自变量进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了解检查异常的自变量与发生颈性眩晕的关系.结果 312例轻、中型颅脑外伤患者中并发颈性眩晕84例.单因素分析颈椎X线异常、SCT异常、TCD巾度以上异常组颈性眩晕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通过回归分析发现,SCT表现异常及TCD中度以上异常是颈性眩晕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发现单项异常者有可能并发颈性眩晕,若二者以上同时异常,就应高度重视可能并发颈性眩晕.结论 颈椎SCT异常和TCD中度以上异常的轻、中型颅脑外伤患者极有可能并发颈性眩晕.颈椎SCT和TCD检查可预测是否发生颈性眩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