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牙周炎患者的He和咬合状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咬合调整对牙周病患者正畸治疗前后牙周状况改变的影响。方法选择成人牙周病正畸患者47例,按照正畸治疗中是否进行咬合调整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所有患者正畸治疗前、后及治疗后6个月随访时进行牙周状况的检查评估,并作统计学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在治疗后及随访时的牙周探诊深度(PD)、临床附着丧失(CAL)、出血指数(BI)均较治疗前有明显降低,牙齿松动度(TM)也较治疗前有明显减小,而在随访时与治疗后相比较,PD和CAL的变化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松动度也有明显减小。对照组患者治疗后的PD、BI及随访时的BI均较治疗前有明显降低,随访时的牙齿松动度较治疗前明显减低,与治疗后比较也有明显变化。组间同期比较,观察组在随访时的PD和CAL与对照组有明显差异,在治疗后及随访时的TM也与对照组间存在明显差异。结论在牙周炎错(牙合)患者的正畸治疗中,及时进行咬合调整,能去除病理性(牙合)因素,消除咬合创伤,恢复咬合平衡,有利于牙周组织的改建及修复。  相似文献   

3.
小下颌的患者在型方面有很多的不同。由于无正常的覆盖关系,前牙通常既不能提供保护作用,也不能产生正常的制导作用,全部力只有由牙来承受,后牙则有强大的力。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牙周基础治疗对慢性牙周炎(CP)牙周状况和最大咬合力的影响。方法 重度CP病例27例,每病例双侧磨牙各选择一患牙(初诊患牙牙周袋≥5mm,牙松动度≤Ⅱ度),随机分为龈上洁治组(S组)和根面平整组(P组)。S组患牙给予龈上洁治、碘氧液冲洗疗法;P组患牙予以龈上洁治、根面平整和碘氧液冲洗疗法。分别在治疗前和治疗后1、3、6个月测定息牙的咬合力值、龈炎指数(GI)、牙周袋深度(PD)。结果 ①P组治疗后1、3、6个月,最大咬合力值较治疗前有显著性提高(P<0.05);S组与治疗前无显著性差异(P>0.10)。②治疗后1个月,两组的咬合力值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3、6个月,P组的咬合力显著高于S组(P<0.01);③治疗后3、6个月,P组的GI值、PD值显著低于S组(P<0.001)。结论 洁治、根面平整治疗对于CP患牙的最大咬合力、GI、PD的改善是持续性的,较龈上洁治有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53例少年儿童TMJD患者的和咬合状况进行系统检查及确定,分析了各咬合干扰和早接触牙的牙位分布特点及影响因素,并对各种错与干扰之间作了相关分析,为进一步探讨能因素对少年儿童TMJD的作用以及早期正畸诊治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
《口腔医学》2017,(9):833-836
近年来随着我国口腔医学事业的发展,广大临床医生对学越来越重视,对正常人群咬合接触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入。正常人群的咬合接触是口颌系统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与颞下颌关节、咬合力、身体姿势、脑功能等多因素相关,对研究错畸形和口腔临床工作有较强的指导意义。该文结合文献对正常人群的咬合接触研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咬合板治疗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MD)前后异常因素的变化情况,探讨咬合板治疗TMD的机理。方法:选取34名用咬合板治疗的TMD患者,记录其戴用咬合板后2个月时的咬合特征及临床症状,并与治疗前进行比较。结果:TMD患者治疗后的力中心距中线距离减小,闭合时间与侧方分离时间明显较治疗前缩短,早接触出现率较治疗前降低,但前伸分离时间、非工作侧干扰及前伸干扰的出现率与治疗前相比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咬合板对于纠正力中心位置、减小早接触的发生率、缩短闭合时间及侧方分离时间具有明显的作用,能够使TMD患者的关系向着更加协调、稳定的方向发展,是其有效治疗TMD的重要机理。  相似文献   

8.
应用第四军医大学所建立的咬合接触点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对牙尖交错位(ICP)及肌接触位(MCP)的咬合接触点进行了研究,得出了重要结果。ICP咬合接触点的生物学规律为:前牙不接触,前磨牙约有1~3点接触,磨牙的接触点最多,第一磨牙多于第二磨牙,约有7点,合计上下颌全牙列约计共有72点接触。MCP接触点单颌全牙列平均为16.5个,位于ICP稍前方,可供参考与应用。  相似文献   

9.
10.
徐晖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2012,39(5):624-627,630
对于经牙周治疗消除炎症后的牙周病患者,临床医师应注意正畸力对其牙周组织所产生的效应,并根据此设计牙移动方式。近年来,国内外的相关研究多围绕不同牙移动方式对不同牙周损害类型的作用展开,并对传统观念提供了补充和革新,本文从不同类型牙周损害中的牙移动、不同牙移动方式对剩余牙周组织的影响以及其他需特殊考虑的问题3个方面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1.
调整咬合在牙周炎患者修复前正畸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咬合创伤作为牙周病的一种辅助破坏因子,的情况下,能加重炎症引起骨破坏[1]。我科在周炎错患者的修复前正畸治疗中,对早接扰进行咬合调整,并通过治疗前后的牙周探对比分析进行疗效评价。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29例患者中,男性10例,女年龄16~45岁。均患有轻度或中度局限性炎[2](牙周附着丧失在1~4mm以内),有因、移位、伸长、倾斜甚至脱落的患者;或因邻牙移位、倾斜导致缺失牙间隙异常者;严、上前牙扇形散开、垂直距离过低,需要做复以恢复垂直距离的牙周病患者;牙周炎导、倾斜,出现散在间隙,需通过集中间隙修1.2方法1.2.1牙周常规检查以牙龈探…  相似文献   

12.
现代(牙合)学的研究表明:咬合、牙周组织、颞颌关节(TMJ)、颌面肌肉和中枢神经系统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并相互影响,互为因果,使咀嚼系维持在协调之中,一旦失调,就可能会在某一部分出现病损。 本文就牙周炎患者的咬合、颞颌关节和肌电的检查结果,初步探讨它们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选择我科中、重度牙周炎患者33人。对每一位患者牙周治疗前后及调整咬以后均进行临床牙周指标的测定。对患者先进行基础治疗,包括1.口腔卫生宣教;2.龈上洁治及龈下刮治;3.局部及全身用药。结果表明PLI、GI、PD,AL、M、FM均在不同程度上有所好转,在此基础上对20名咬干扰明显的患者进行咬调整,一个月后发现AL、M、FM进一步得到改善,治疗前后多数患者牙槽骨吸收程度无明显变化,经过临床观察进一步证实:咬调整在牙周病的治疗过程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井对于在临床上怎样以更科学更简捷的方法进行调做了初探,提出了在传统调的同时,注意使调后的切导斜度与颞颌关节的髁导斜度保持一致,这在临床治疗中有着很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大学生咬合状况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调查早期恒牙He中各类咬合接触状况的分布情况,方法:大学新生304人,年龄16-18岁,均取研究模分布,按安氏错He分类法分类。双侧安氏错He类型不同者,记为“不对称性安氏错He”。结果:咬合并系正常者占19.73%;在异常咬合关系中,安氏Ⅰ、Ⅱ、Ⅲ类错He分别占58.05%,8.90%和8.90%,不对称性安氏错He占24.15%,前牙有对刃He关系者12.71%,有反He牙者11.02%,深覆He和深覆者各占5.08%,开He者占2.12%,后牙有反He者19.07%,有锁He者17.37%,兼有反He和锁He者0.85%。结论:不对称性错He以及前、后牙覆He、覆盖关系异常,在自然人群中的分布约占1/4和1/3,应予以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可调式(牙合)架在咬合重建中的应用。方法:选取临床中重度磨耗、牙齿缺失的两名患者,利用可摘一固定联合方式进行咬合重建,病例1:患者采用传统面部观察法联合普通(牙合)架行咬合记录与义齿制作;病例2:借助面弓确定上颌与髁突铰链轴的关系,通过转移台转移到可调式(牙合)架,模拟患者的口内运动,并行义齿制作。2例患者均随访2年。结果:2例患者均恢复了正常咬合,咀嚼功能得到了改善,咀嚼肌群与颞下颌关节无不适,但是病例1临床操作时间长,治疗周期长,治疗后出现因咬合导致的崩瓷、牙冠脱落等并发症。病例2临床操作时间短,治疗周期短,患者适应良好,无并发症出现。结论:通过2例临床病例的对比,利用面弓联合可调式(牙合)架进行咬合重建,可以精确模拟患者口内运动,记录咬合,提高了义齿的精确度,减少了临床调(牙合)时间与患者的就诊次数。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50名成年功能正常者在三种头位下叩齿的咬合音分别作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 (1)咬合音在头直立位与头前倾位之间无显著性差异,而在头直立与头后仰位以及头前倾与头后仰位之间有显著性差异;(2)在三种头位下,左右咬合音均无显著性差异;(3)在三种头位中,影响咬合音的主要因素都是持续时间、最大波峰到达时间、最大波幅以及高频率4个指标。而在头后仰叩齿时,影响咬合音的主要因素还包括低频率这一指标。  相似文献   

17.
牙周炎患者的牙合及咬合关系与正常人相比有着明显的差别,普遍存在各种咬合干扰,而这些干扰因素正是造成咬合创伤的重要因素之一,慢性单纯性牙周炎伴有咬合创伤即可形成复合性牙周炎。复合性牙周炎的病例比较多见,需准确作出诊断并采取有效的综合治疗,本文对14例复...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应用固定咬合导板辅助固定矫治器矫治后牙锁的临床效果。方法应用固定矫治器加固定咬合导板矫治后牙锁患者9例,固定咬合导板的高度以解除后牙锁结为准。将咬合导板焊接于两侧带环的腭侧,随带环粘固于上颌第一磨牙上,同时按常规方法在上下颌粘接固定矫治器。待后牙锁矫治后,去除固定导板或将固定导板改成Nance弓,继续固定矫治。结果经过3.5~5.0个月矫治,患者后牙锁解除;对于需要强支抗的患者,固定咬合导板能获得较好的支抗,使固定矫治得以顺利进行。结论应用固定咬合导板能较快解除后牙锁,简化治疗程序,缩短疗程,取得较好的矫治效果。固定咬合导板是一种有效治疗后牙锁的辅助矫治装置。  相似文献   

19.
患者男,46岁,1990年在某医院被诊断为牙周病晚期.患者无明显自觉症状,有时有口臭感,每日刷牙3次,每次15 min.1991年右上颌中切牙因牙周病而拔除,可摘义齿修复.1992-07月初开始不能咀嚼硬的食物,来我院就诊.检查:菌斑控制较好,上下颌前牙唇侧牙龈组织无明显红肿,后牙附着龈组织明显减少,特别是15,25,已基本无附着龈,46根分叉暴露.34,35连接用嵌体脱落,并且近中颊侧倾斜移位.左下颌磨牙缺失.34,35舌侧和远中面牙龈轻度发红.上下颌前牙明显松动,且重度磨耗.12,13,22,23向前呈斜面磨耗,当侧方运动时上下颌牙合面相一致.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慢性牙周炎伴咬合紊乱的多学科治疗效果。方法:选取10例依从性好的慢性牙周炎伴咬合紊乱病例,采用牙周基础治疗与正畸、修复多学科联合治疗,观察1~7年,所有病例均拍摄口内像及X线牙片,分别于基线、牙周基础治疗后3个月、牙周系统治疗后1年分别记录探诊出血(BOP)、探诊深度(PD)及松动度(TM)。结果:牙周基础治疗后3个月BOP、PD较基线时有统计学差异(P<0.05),TM无明显差异(P>0.05)。基础治疗后3个月BOP、PD、TM与系统治疗后1年相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慢性牙周炎伴咬合紊乱病例多学科治疗有利于牙周炎的控制及疗效的维持,但患者的依从性及适应症的选择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