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李东垣论述阴火的病因病机、治则方药及用药宜忌探析,提出东垣所说的阴火即气虚之火,它的形成是体内气不足的结果。阴火用“阴”字表述的用义实是指至阴脾脏而言,脾虚则元气亦虚,气虚则火盛。  相似文献   

2.
甘温除热的临床运用黑龙江中医药大学李秀珍范东明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王波金元名医李东垣本着:“元气不足,心火独盛……脾胃气虚则下流于肾,阴火得以乘其土位”的发热机理,在《内经》“虚者补之,劳者温之,陷者升之”的理论指导下,提出:“内伤脾胃乃伤其气...  相似文献   

3.
阴火理论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为金代名家李东垣所创,对后世具有深远的影响,至今仍指导着临床诊疗。阴火的产生乃因内伤导致脾胃之气不足,中轴失转,气机升降不利,阳气不升,伏留化火;清气不得升举,荣气趋下而挤占相火之位,相火便亢旺而炎上;心阴受相火煎熬,且肺胃不降,心火不得衰于下,而致心火独亢。癌性发热病机有虚实两端,若患者兼有脾胃气虚、阴火上冲诸证,即应四诊合参,详细辨证,适时运用甘温益气合升散疏泄或苦寒坚阴泻火之品,以补脾胃、升清阳、泻阴火,拓展癌性发热治疗思路。  相似文献   

4.
李东垣"阴火理论"浅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金元四大家中的李东垣,突破性创见颇多,其中以阴火理论素受争议.本文联系前人对阴火理论的理解,试从概念、病机及治法方面探讨李东垣的阴火理论.认为阴火乃是由于饮食劳倦、情志内伤,脾胃虚损所产生的内生虚火.其病机在于脾胃虚损,不能滋养元气,元气虚衰而心火独亢,心火为君火,心不主令;相火代之,致肝火亦亢盛,肝火又可横逆犯脾胃,使元气愈虚,火愈旺,火愈旺,而元气愈虚的恶果,深究其根在于脾胃虚损.治法方面除甘温除热外,尚有甘寒泻火,以补李东垣脾胃理论之不足.  相似文献   

5.
李杲在其著作中,经常提到“心火炽盛”等内容,而所谓“心火炽盛”者,是说机体发热由阴血不足、心神失养而生火。而阴血不足、心神失养又归咎于脾胃气虚、元气不足、清气不升、浊阴不降,以致气血生化失常。持此论者是以东垣的“脾胃气虚、元气不足,而心火炽盛,心火者,阴火也……盖阴火上冲则气高喘而烦热,为头痛,为渴而脉洪”作为立论根据的。这一论点虽然比较符合东垣立论制方意旨。但从脾胃气虚到“心火炽盛”而  相似文献   

6.
在李东垣之前已有关于阴火的名词,阴火论是李东垣对脾胃内伤学说的延伸,故专论其阴火论理论之涵。阴火的病因与六淫外感以及饮食、起居、劳役、七情内伤有关,病机要点在于元气不足,气火失调,由此而致脾胃气虚,阴火以乘;谷气下流,肾之阴火上冲;营气虚少,心之阴火炽盛以及肝、肺阴火内生。阴火之证乃内伤热中证,其治法以"益气升阳,甘温除热"为主,兼以泻火、散火,代表方剂为补中益气汤、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和升阳散火汤。李东垣阴火论对后世有较大影响,至今仍有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李杲"阴火说"探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关于“阴火”理论历来有不同解释,经反复分析原文,认为“阴火”是指下焦离位之邪火,乃为病理之火,与元气不两立,又称“心火”。对“阴火”诊治之法,认为病因是脾胃元气,病机是气火失调,治疗特点是甘温益气、升阳泻火。  相似文献   

8.
“阴火”到底是不是火?自李东垣始,历代医家众说纷纭,见仁见智,莫衷一是。笔者认为:阴火者,非火也。古今医家释阴火李东垣创脾胃内伤学说,德泽后世。其将脾虚气陷发热之证,称为阴火。而何谓阴火,却不但语焉不详,含糊其词,且概念混乱,理无一贯。如说“心火者,阴火也”,接着却又说阴火是“相火、下焦包络之火”。君相不分,已属不稽。还说阴火是肝火、肾火、胃火、  相似文献   

9.
当今社会,郁病患者越来越多,尤其郁病气虚者更多。气虚为郁病的一个症状或一种证型,因郁病有其特殊性和复杂性,断不可见气虚即补气,犯“虚虚实实”之戒。翻阅大量古籍的同时结合临床实践,提出郁病的病因和治疗均可从火来论,应区分壮火、阴火、相火、少火、虚火。郁病初期气结化火,治疗宜顺宜清,在上清降壮火,火清则气益;病程进展损及中气,阴火内生,治疗宜修宜补,健运脾胃以消阴火而补气;后期阴阳虚衰,治疗在下要补,温补少火或滋阴降火,以少火补气。然不可一概而论,在诊治过程中清上健中补下要根据虚实来调整药物比例,避免虚实之祸。从火论治郁病气虚,切中病机,经临床反复验证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0.
李东垣创用“阴火”一词,以解释内伤病“火与元气不两立”之病机。因原著对“阴火”释义欠明,导致古今医家争论不休,其关键在于对“阴火”概念的判断各有不同。“阴火”的概念应由它的特有属性所决定。试从原著对“阴火”的病机、症状以及治疗的论述,看它的特有属性。《脾胃论》说:“脾胃气衰,元气不足,而心火独盛,心火者,阴火也,起于下焦,其系系于心,心不主令,相火代之,相火、下焦包络之火,元气之贼也。火与元气不两立,一胜则一负。脾胃气虚,则下流于肾,阴火得以乘其土位。”这里阐明  相似文献   

11.
“阴火”是最能体现李东垣学术思想的重要理法概念之一,李东垣既然抛开《黄帝内经》众多“火”的概念,在火字前冠以“阴”字,则说明经典中已有“火”的概念不足以表达其本质内涵。通过探讨《黄帝内经》与“阴火”理论的立论关系,可以得出“阴火”概念的指向为“病起于阴者”。“阴火”理论重要的病理机制是:“少阳春生之气”升发不及,导致“脾胃之气下流,湿气闷塞其下”,其核心病机正是《素问·四气调神大论》“阳气者闭塞,地气者冒明”在中焦脾胃的具体体现。李东垣论治“阴火”的理法思维与“甘温除大热”不同,当加以区分,组方之法为“辛甘温为主,佐助用苦”,代表方为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通过探讨《伤寒论》六经体系与“阴火”理论的关系,笔者认为,“阴火上冲”的病理状态符合厥阴病的病理机制,李东垣治疗“阴火”之方药与麻黄升麻汤和奔豚汤在理法思维上具有相同的方证规律。  相似文献   

12.
后世对东垣内伤热中证即气虚发热证之发病机理及证候归结众说纷法,笔者认为,其气虚是本,发热是标,其证候归结是气虚兼热毒证。试述如下。观东垣之内伤热中证,乃为饮食、劳逸、六惜损伤脾胃之气后所产生的内伤发热证,即气虚发热证。然气虚何能发热?气者,阳也,阳虚则寒;脾胃者,后天之本,五脏六腑之气皆由此而生。今脾胃之气既虚.则诸脏阳气亦随之而虚。东垣日:“此阳气下陷阴中,‘阴火’上越所得。”然此阴火又为何物?脾胃乃气机升降之枢,脾胃之气既虚,则枢机不利,清阳不升,浊阴不降,气机郁滞,久则发热。此东坦“阴火”…  相似文献   

13.
“阴火证”之说出于脾胃内伤学说创始人李东垣。然阴火究属什么性质之火?阴火究竟是怎样产生的?后世医家多所争论。笔者近年来研读原著,对此问题有一些浅薄认识,今不揣浅陋,试述如下,谬误处恳请同道就正。一、阴火证的产生和含义东垣对阴火证的解释较为复杂,综合起来有如下几种:(一)认为是心火。东垣说:“既脾胃虚衰,元气不足,而心火独盛。心火者,阴火也,起于下焦,其系系于心,心不主令,相火代之。相火,下焦胞络之火,元气之贼也。”(二)气郁之火。东垣指出:“凡怒忿悲思恐惧皆损元气,夫阴火炽盛,由心生凝滞,七情不安故也。”(三)营血亏虚,所产生的虚火。东垣说:“若饮食不节,损其胃气,不能克化,散于肝,归于心……由精气不  相似文献   

14.
“阴火”理论首见于李东垣代表作《内外伤辨惑论》,现从本书中可对其理论进行辨析,是为正确理解和运用“阴火”理论治疗疾病。文章对阴火病因病机、临床表现、治法治则等进行了梳理总结。阴火产生病因为脾胃气虚;病机为气虚下流,清阳不升,郁而生火;病位为下焦。故根据病因、病机、病位的不同而有虚火、郁火、下焦包络之火的不同表述。但并非虚火、郁火、下焦之火就是阴火,而是同时具备上述病因、病机、病位三者,才是李东垣所谓阴火。  相似文献   

15.
泰县中医院章文赓老中医,临证崇尚东垣脾胃学说,博采诸贤之长,重视调理脾胃。笔者有幸随其实习,得益匪浅。兹将其调理脾胃治疗老年病的经验,简介如次。“眩”平阴火李东垣创“阴火”学说,认为“脾胃乃元气之本,元气之充足,皆由脾胃之气无所伤,而后能滋养元气,若胃气之本弱,饮食自倍,则脾胃之气既伤,而元气亦不能充,  相似文献   

16.
甘温除热法病机研究概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甘温除热是以甘温之药治疗饮食劳倦伤及脾胃,由于中气不足,气血亏虚,而致发热的方法。此种发热,后世称之为脾虚发热或气虚发热。甘温除热法由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李东垣创立,是中医的重要治疗方法之一,历代医家对之非常重视。本文对甘温除热法病因病机的历代研究概况及现代研究进展浅探如次。1 历代研究概况李东垣指出:“若饮食失节,寒温不适,则脾胃乃伤;喜怒忧恐,损耗元气。既脾胃气衰,元气不足,而心火独盛,心火者,阴火也,起于下焦,其系于心,心不主令,相火代之;相火,下焦包络之火,元气之贼也。火与元气不两立,一胜则一负。脾胃气虚,则下流于…  相似文献   

17.
阴火论     
"阴火"一词出自李东垣的《脾胃论》,正如张景岳云:"其以阴火名者自东垣始",而且贯穿全书,是其核心内容也。其指的"阴火"系由饮食劳倦,失于调节,而伤脾胃,脾胃中气下陷所致的肝肾相火离位,上乘脾土,干扰心包,所以谓之"阴火"。既非火热烦渴的实火,也非阴虚发热的虚火,更非阴盛格阳的假火。《脾胃病·脾胃胜衰论》云:"脾病则下流乘肾,……是阴气重迭,此阴盛阳虚之症。此所谓阴盛于下,逼阳于上,井水寒,而雷电合也。  相似文献   

18.
“气虚发热”之我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气虚发热机理的认识 ,历代医家见仁见智 ,众说纷纭 ,有鉴于此 ,笔者查阅了有关资料 ,现结合临证体会就其病机、证治作一粗浅探讨。1 历代医家对“气虚发热”的不同认识蒲辅周认为是脾虚气陷 ,中焦虚寒 ,虚阳外越而呈热象 ;明代赵献可、汪昂以及清代王孟英认为是气虚卫外不固 ,外感邪气 ,正邪相争而发热 ;明代龚廷贤、近代秦伯未认为是脾胃虚弱 ,化源不足 ,阴血亏虚而形成阴虚或血虚发热 ;4版《中医学基础》教材认为是气虚下陷 ,阳气内郁而不能外达所致。李东垣则在创脾胃内伤学说的基础上 ,提出了脾胃气陷发热说 ,并释为“阴火”。但阴火…  相似文献   

19.
阴火的概念首见于李东垣的《内外伤辨惑论》,详实于《脾胃论》,但其中并没有对阴火的本质做出详细解释,因此后世医家对其有很多不同见解。主要包括:气虚发热、阴虚发热、相火离位、阴火非火四种观点,但是以上观点仍不能较全面解释阴火。现通过复习李东垣对于阴火的论述,并结合个人对气机循环的理解,同时应用以方测证的方法,得出阴火的本质是脾胃之气在受劳倦,饥饱失宜或七情内伤的情况下,脾胃的运化和受纳腐熟的功能受损,产生的一种病理产物。补中益气汤治疗阴火的原理为健运中焦,恢复脾胃运化谷食的正常功能,使阴火所生乏源,再以风药泻之,则元气复,阴火散。  相似文献   

20.
从李东垣阴火理论出发,认为脾胃虚弱,元气不足,清阳下陷,阴火上乘是疳证等内伤杂病的主要病因病机,治当以益气、升阳、泻火为法,并根据脾虚气陷、阴火上乘所产生的热毒、湿浊、痰瘀等病邪而作随证加减,方选李氏"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从李东垣阴火理论出发,准确判断气虚、阳陷、火郁或者其它病邪的轻重缓急,从而采取标本兼顾的诊治之法,可为临床诊治疳证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