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中华眼镜蛇毒致局部组织损伤模型血小板参数的变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中华眼镜蛇毒致局部组织损伤后对凝血系统的影响。方法:用中华眼镜蛇毒制作家兔局部组织损伤模型。于家兔耳缘静脉采血,于血球仪进行血小板计数(BPC)、血小板比积(PC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和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DW)检测。结果:与注射蛇毒前相比,注毒后家免有DIC及微血栓形成表现,且BPC和PCT显著减少(均为P<0.001),MPV和PDW明显增大(均为P<0.001)。结论:中华眼镜蛇毒在导致家兔局部组织损伤后可产生急性DIC_o血小板参数检测可用来初步判断DIC及血栓形成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大剂量糖皮质激素联合抗蛇毒血清在治疗竹叶青蛇伤致 DIC 中的疗效。方法 57例竹叶青蛇伤致DIC 患者按单盲随机法分为两组,对照组28例,治疗组29例。对照组:常规综合治疗 抗蝮蛇血清;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甲基泼尼松龙1000mg/d,观察两组疗效及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g)和血小板(PLT)的恢复时间。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6.6%,对照组75.0%,两者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组 PT、Fg、PLT 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大剂量糖皮质激素联合抗蛇毒血清治疗竹叶青蛇伤致 DIC 可明显缩短凝血指标恢复时间及提高疗效。可以对竹叶青蛇毒起较好的中和作用,取得满意的临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眼镜蛇毒对大鼠丘脑腹后外侧核(VPL)c-fos、c-jun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将24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生理盐水组和眼镜蛇毒组,每组8只。眼镜蛇毒按0.5μl/kg注入大鼠左后肢外侧复制蛇伤模型,观察30min后处死,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 ,检测VPL的c-fos、c-jun的表达。结果眼镜蛇毒组大鼠VPL区c-fos、c-jun免疫阳性细胞数量及表达强度与正常对照组和生理盐水组比较均显著增高(P<0.05)。结论眼镜蛇毒组大鼠VPL区的c-fos和c-jun表达显著增加,可能参与了眼镜蛇毒神经毒性的病理过程。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竹叶青蛇蛇毒模型中血清蛋白的表达,阐明竹叶青蛇蛇毒在染毒过程中标志蛋白的表达情况.方法:将12只雌雄不限日本大耳兔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和模型组,每组6只.模型组家兔给予20 mg·kg-1竹叶青蛇毒肌肉注射,假手术组家兔给予等量生理盐水注射;4 h后,2组日本大耳兔用戊巴比妥钠麻醉后心脏采血,分离血清,采用绝对定...  相似文献   

5.
钟伟明 《中外医疗》2009,28(3):169-169
目的根据被眼镜王蛇咬伤病例,探讨其治疗方法。方法对确认为眼镜王蛇咬伤的73例病实施局部封闭、应用抗眼镜蛇毒血清和抗银环蛇毒血清等多种治疗手段。结果73例病人全部治愈,治疗天数最长6d,最短1~d,平均2~3d。结论蛇伤早期采取正确有效急救措施,清除蛇毒,阻止蛇毒进一步扩散,减轻和缓解中毒反应,是治疗蛇伤过程中重要的环节。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葛根素对失血性休克家兔凝血与纤溶功能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将32只家兔随机分为假手术组、休克组、生理盐水组及葛根素组,每组8只.颈总动脉快速放血建立失血性休克模型,检测休克后0.5h、2h、4h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血浆纤维蛋白原(FIB)与D-二聚体(DD)含量、红细胞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及血浆丙二醛(MDA)含量,观察葛根素对失血性休克凝血及纤溶功能的调节作用.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休克组PT、APTT时间缩短;FIB含量先升高后逐渐降低,D-二聚体含量逐渐增加;SOD的活性降低,MDA的含量增高;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休克后生理盐水复苏,PT、APTT 2h、4h略有延长(P<0.01);FIB无明显改变,D-二聚体含量略有下降(P<0.01或P<0.05);血浆MDA水平无明显影响,红细胞SOD活性在复苏4h后降低(P<0.05).与休克组相比,用葛稂索联合生理盐水治疗后PT、APTT时间延长,FIB含量和SOD活性均显著增高,D-二聚体含量与MDA含量显著降低(P<0.01),且作用效果强于单纯生理盐水组(P<0.01或P<0.05).结论:葛根素能明显改善失血性休克时的凝血与纤溶功能紊乱,机制可能与抗氧自由基、改善内皮细胞功能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改进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模型。方法采用凝血酶(100U/kg×1h)和氨基己酸(50mg/kg×1h)静脉滴注造成家兔急性DIC模型,以凝血酶原时间(PT)、血小板计数(PLT)、纤维蛋白原(FIB)含量和血浆鱼精蛋白副凝固(3P)试验以及肺、肾微血栓形成为观察指标。结果模型组PT进行性延长、PLT进行性下降、FIB进行性降低、3P试验由阴性转为阳性,且肺、肾病理切片有微血栓形成。结论采用凝血酶和氨基己酸静脉滴注能够成功地诱发DIC。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蛇伤胶囊治疗竹叶青蛇伤兔凝血障碍的机制。方法将50只新西兰大白兔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5组,每组10只。正常对照组经右后腿皮下注射0.75 m L/kg生理盐水,6 h后灌胃10 m L/kg生理盐水。模型组和蛇伤胶囊低、中、高剂量组均右后腿皮下注射0.75 m L/kg竹叶青蛇毒液,6 h后分别予10 m L/kg生理盐水和低、中、高剂量蛇伤胶囊药液灌胃,均每日灌胃1次,连续灌胃1周后测定P-选择素(CD62p)、溶酶体颗粒膜糖蛋白(CD63)、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GPⅡb/Ⅲa)的含量。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CD62p、CD63、GPⅡb/Ⅲa含量均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蛇伤胶囊中剂量组CD62p、CD63、GPⅡb/Ⅲa含量均升高(P0.05)。结论蛇伤胶囊可以通过促进血小板活化治疗竹叶青蛇伤的凝血障碍。  相似文献   

9.
眼镜蛇毒与蝮蛇毒均有抗凝作用。本文采用其粗毒对正常人血浆进行体外凝血功能的抑制实验,结果表明:两种蛇的粗毒均能显著延长PT,KPTT,Rvv-CT,TT,AT,且加速血浆凝块在尿素中溶解。提示这两种蛇毒对外、内源性凝血系统的多种凝血因子活性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为临床应用提供了实验室依据。 1 材料和方法  相似文献   

10.
皖南医学院蛇毒蛇伤研究室,自承担了省蛇伤防治课题中“某些毒蛇咬伤是否可并发DIC”的分题研究后,经过二年实验室研究证明了五步蛇蛇毒对动物可引起典型的急性DIC,而采用特异的抗蛇毒血清治疗又可迅速解除,同时实验动物伴有的其它中毒症状如出血、血压下降等也随之逐渐消失。 1984年经与有关部门协作,直接将实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分子标志物早期诊断产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意义.方法将172个检测对象分为正常非孕组、早孕组、中孕组、晚孕早期组、足月组及DIC组,分别测定其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血小板(PLT)计数、纤维蛋白原(Pbg)、凝血酶-抗凝血酶Ⅲ复合物(TAT)、D-二聚体(D-dimer)含量.结果各组间PT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IC组与其他五组比较,PLT计数明显降低(P<001);非孕组Fbg与各孕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早孕组与中、晚孕及DI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各组间TAT和D-dimer含量随孕周增加而显著升高,DIC组升高尤为明显,其中早、中孕组,中、晚孕组及晚孕与DIC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止凝血分子标志物TAT和D-dimer较常规检测项目PT,PLT和Fbg等在产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早期诊断中更有意义,可作为早期诊断产科DIC的良好指标.  相似文献   

12.
【摘要】 目的 探讨超声联合靶向微泡治疗急性血栓的效果,以及对纤溶系统的影响。方法 采用脑血管造影后将大白兔自体血栓通过导管注入颈动脉制备脑血栓动物模型。6 h后造影确定血栓未自溶。49只大白兔分为4组。A组(n=13):经导管注射新型结合血小板Ⅱb /Ⅲa受体的靶向微泡(TMB);B组(n=12):经导管直接注射非靶向微泡(NTMB);C组(n=12):注射艾通立(重组纤溶酶原激活物r-TPA):D组(n=12):经导管注射生理盐水。A、B、D组均在治疗时应用低频超声(1 MHz,2.0 W/cm2)30 min。分别在治疗后立刻、1 h和2 h造影观察血栓溶解、血流再通情况,并在栓塞前和治疗后2 h取静脉血,检测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和D-二聚体。结果 A组6只(46.15%),B组1只(8.33%),C组4只(33.33%),D组1只(8.33%)血栓溶解,A、C组血栓溶解率高于B、D组(P0.05),组间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C组中D-二聚体高于其他组(P<0.05),Fib低于其他组(P<0.05)。结论 超声联合靶向微泡可快速溶解血栓使血管再通,其作用与 r-TPA相似而出血等副作用小。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内皮素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在实验性孕兔肺栓塞模型血清中含量的变化。方法 实验组17只孕兔采用自体血凝块经股静脉注入右心房内,造成肺栓塞模型,对照组10只孕兔注入生理盐水。分别于注栓前、注栓后0、2、4、8h测定血清中内皮素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含量。结果 实验组全部有肺栓塞的病理改变,发生率为100%,实验组的血120浆中内皮素于栓塞后即刻增高至栓塞后6h,降钙素基因相关肽注栓后即刻降低,注栓后4h增高并持续至栓塞后8h,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内皮素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在实验性孕兔肺栓塞时血清含量会发生显著变化。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成分输血对产科急性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患者凝血功能及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66例采取综合治疗措施救治的产科急性DIC者的临床资料,根据输血方式的不同分为成分输血的观察组(34例)和全血输血的对照组(32例),比较两组凝血功能指标、治疗效果、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PLT、Fbg明显高于对照组,PT、a PTT明显低于对照组(t=2.843~27.343,P0.01,P0.05);观察组抢救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χ~2=4.128,P0.05),子宫全切率明显低于对照组(χ~2=4.686,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8.82%)明显低于对照组(28.13%)(χ~2=4.128,P0.05)。结论成分输血有助于改善产科急性DIC患者的凝血功能,提高抢救成功率,降低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5.
川芎嗪对兔失血性休克再灌注中脑的保护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川芎嗪对休克过程脑保护作用的效应及机制。方法:建立兔失血性休克模型,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对照组)、失血性休克组(休克组)、休克 回输血 等量NS组(灌注组)和休克 回输血 等量NS 川芎嗪(80 mg/kg)组(灌注 川芎嗪组)4组,每组8只。失血休克组于休克2 h时,灌注组、灌注 川芎嗪组在干预2 h时分别检测脑组织中琥珀酸脱氢酶(SDH)活性、血清和脑组织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及丙二醛(MDA)含量,分别进行组间比较。结果:休克组、灌注组脑组织中SDH活性与对照组比较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灌注 川芎嗪组比较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休克组、灌注组脑组织和血浆中MDA含量、MPO活性与对照组比较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灌注 川芎嗪组比较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川芎嗪对失血性休克代谢障碍及脑组织细胞具有显著的保护作用,可能与通过清除氧自由基、改善线粒体功能,减轻组织休克再灌注损伤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电针不同经穴对急性心肌缺血家兔模型外周血血浆中自主神经递质去甲肾上腺素与乙酰胆碱的影响有无差异性,探讨不同经穴间作用的相对特异性。方法:青紫蓝家兔90只,随机选择10只作为正常对照组,余80只以股静脉静滴垂体后叶素造成急性心肌缺血模型,将复制成功的模型家兔随机分为模型组、电针“神门”组、电针“内关”组、电针“支正”组、电针“太渊”组、电针“三阴交”组,每组10只。ELISA法检测电针后血浆中去甲肾上腺素与乙酰胆碱的含量。结果:造模后外周血中去甲肾上腺素释放减少(P〈0.01),乙酰胆碱释放增加(P〈0.01);电针“内关”、“神门”、“支正”穴10 min后可增加去甲肾上腺素的释放,并减少乙酰胆碱释放(P〈0.01或P〈0.05),其中“内关”效果优于“神门”,“神门”效果优于“支正”;而电针“太渊”、“三阴交”对去甲肾上腺素与乙酰胆碱外周血释放的影响不显著(P〉0.05)。结论:电针“内关”、“神门”对提高外周血中交感神经递质去甲肾上腺素释放、抑制乙酰胆碱释放的效果最为显著,电针“支正”的效果次之,而电针“太渊”、“三阴交”对上述指标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柴芍乳癖颗粒对乳腺增生病兔模型乳腺组织B超声像及组织形态学的影响。方法56只健康未孕新西兰雌兔,随机挑出10只为正常对照组,肌注生理盐水;46只为模型制备组,序贯肌注雌孕激素造模。2组均随机处死1只雌兔,观察病理切片确定造模成功后,将模型制备组剩下的45只兔再随机分为5组:模型对照组、乳癖散结颗粒组、柴芍乳癖颗粒低、中、高剂量组。6组兔每天分别予以生理盐水、乳癖散结颗粒(0.56 g/kg)、柴芍乳癖颗粒(0.47、0.94、1.88 g/kg)水溶液灌胃1次,连续3月。末次灌胃24 h后麻醉,用B超机采集第2对乳房的声像图,处死后取第2对乳腺组织,HE染色观察组织形态学表现,计数乳腺小叶腺泡数、导管上皮细胞层数、腺泡腔直径。结果柴芍乳癖颗粒能使模型兔乳腺组织低回声区缩小,内部回声强度减低,其中高剂量组最明显;与模型组相比,柴芍乳癖颗粒低、中、高剂量跟乳癖散结颗粒均可明显缩小腺泡腔直径(P<0.01),中、高剂量可以减少乳腺导管上皮细胞层数,低剂量还可减少乳腺小叶腺泡数(P<0.05)。结论柴芍乳癖颗粒可以改善乳腺增生兔模型B超声像,减轻雌兔乳腺增生程度,治疗乳腺增生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8.
急性颅脑损伤病人凝血功能的改变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急性颅脑损伤病人凝血功能异常对病情严重程度和预后的判断价值。方法测定64例急性颅脑损伤病人入住ICU6小时内的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激酶时间(APTT)、D-二聚体(D-dimer)及血小板。分析比较各研究分组间上述凝血指标异常与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关系。结果PT、APTT及D-dimer异常在各型急性颅脑损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与病情严重程度有显著相关性(P<0.01)。而血小板异常与急性颅脑损伤病人病情严重程度无关。死亡组PT、APTT较生存组明显延长(P<0.01),D-dimer较生存组明显增高(P<0.01),两组间血小板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T、APTT及D-dimer异常与急性颅脑损伤病人预后存在显著的正相关(P<0.01)。结论急性颅脑损伤病人凝血功能异常较为常见,其中PT、APTT、D-Dimer异常对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有重要的判断价值。  相似文献   

19.
急性脑卒中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凝血功能紊乱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急性脑卒中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凝血功能的变化及其临床指导意义。方法选取符合SIRS诊断标准的急性脑卒中252例,入院后24h内进行修订的Rankin量表评分,并采血测定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部分活化凝血活酶时间(APTT)、D-二聚体(DD)和血小板(PLT)计数等涉及到与凝血功能有关的实验室指标。分别以SIRS符合项数、预后及疾病严重程度分组,观察SIRS符合项目数与凝血功能紊乱间的关系,以及凝血功能在存活组与死亡组、危重症组与非危重症组之间的变化。结果随着SIRS符合项数的增加,危重病例所占百分比及病死率也明显增高,PT、TT、APTT、DD亦增高,具有明显的相关性,但PLT与SIRS符合项数间无明显相关性。存活组与死亡组之间PT、TT、APTT差异无显著性(P>0.05),死亡组DD显著高于存活组(P<0.01)。危重组的PT、TT、APTT、DD高于非危重组(P<0.01)。结论急性脑卒中SIRS存在明显的凝血机制的变化,形成复杂的全身性炎症/凝血反应。符合SIRS诊断标准项数越多,病情越重,凝血功能紊乱就越显著,预后愈差,病死率也越高。SIRS应早期干预,阻断SIRS的发展,防止DIC的发生,可降低危重急性脑卒中病死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