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 毫秒
1.
微卫星不稳定性与肺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微卫星(MS)是指以少数几个核苷酸为单位多次串联重复的DNA序列。由于微卫星在肿瘤及相关疾病中表现出的不稳定性(MSI),因而使之成为肿瘤研究的一个热点。本文综述了近年来有关微卫星和肺癌发病的关系以及在肺癌诊治中的作用。大多数学者认为微卫星不稳定性和杂合性丢失在肺癌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选择适当的位点可显著提高MSI检测阳性率,在肺癌的早期诊断及预后判断上具有巨大的潜在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乳腺癌微卫星不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微卫星不稳定性(MSI)在乳腺癌发生中的作用及其意义。方法 收集40例乳腺癌新鲜标本,分离基因组DNA,通过PCR法扩增12个微卫星位点;银染方法显色,采用JEDA801E专业数码凝胶成像分析软件进行片段分析,观察12个位点重复序列长度的变化,确定乳腺癌MSI状态。结果 乳腺癌MSI发生率为35%,良性增生均表现微卫星稳定;乳腺癌MSI发生率与分化程度有关,低分化乳腺癌MSI发生率明显高于高中分化组;乳腺癌中微卫星异常主要分布于D3S1766、D2S2739和TP533个位点。结论 MSI是乳腺癌多步骤发展过程的早期事件;D3S1766、D2S2739和TP533个位点可能是检测乳腺癌MSI较敏感的位点。 相似文献
3.
乳腺癌微卫星不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乳腺癌的微卫星不稳定性及其与临床资料的关系。方法选取6个微卫星位点及40例正常组织和其对应的自身肿瘤对照组织,提取DNA后用PCR扩增,电泳,银染显色后进行微卫星不稳定性分析。用免疫组化观察p53、PR、ER在乳腺癌中表达情况。结果在40例乳腺癌中有9例至少1个位点出现MSI。MSI和病人年龄、肿瘤大小、p53之间没有明显的相关性。但ER、PR阴性和淋巴结转移的病例出现MSI的比例远远高于ER和PR阳性病例。结论在乳腺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出现MSI,并可能和ER、PR的表达降低有关。 相似文献
4.
微卫星标记具有数量多、在基因组中分布广、多态性丰富、呈孟德尔共显性遗性、检测快速方便等特点.本文简述了微卫星技术基本原理、优点和检测方法以及在实验动物科技等领域中的应用,例如遗传连锁图谱、分子标记辅助育种、遗传多样性分析、遗传质量检测等.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人工繁育猕猴所面临的最大问题是繁殖群体过小所导致的近亲交配,为了防止近亲交配带来的不利影响,采用微卫星分子标记建立猕猴人工繁殖种群的准确系谱非常重要.方法 本研究采用荧光标记引物PCR和毛细管电泳分型的方法将筛选出的14个微卫星位点应用于64只猕猴人工繁育种群,并通过个体鉴别、亲子鉴定以及群体遗传结构分析的方法对其进行评价.结果 这些位点在猕猴中均属于高度多态位点,其中7个位点的期望杂合度(He)和多态信息含量(PIC)值均在0.8以上,14个位点的累计个体鉴别率(CPI)为1.21×10-18,单亲已知时累积排除率(CPE2)和双亲未知时累积排除率(CPEl)可达0.9999和0.9985.结论 这些位点能够对猕猴种群进行准确的个体鉴别、亲子鉴定和群体遗传学参数计算,是可靠、高效的分子标记,或可应用于猕猴人工饲养种群的遗传学管理. 相似文献
6.
胃癌微卫星不稳定性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胃癌微卫星不稳定性及其临床意义周晓东房殿春罗元辉鲁荣王东旭为了探讨微卫星不稳定性(microsateliteinstabili-ty,MSI)在胃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我们采用PCR为基础的方法对胃癌组织的MSI进行了研究。一、对象与方法1.标本:50...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鼻咽癌的微卫星不稳定性。材料与方法:22例Ⅱ ̄Ⅳb期鼻咽低分化鳞癌。均为EBVCA-IgA(+)。取鼻咽部癌组织和外周血有核细胞,分离基因组DNA。用PCR方法扩增其染色体3P24和3P14-21的D3S11两上位点的微卫星(CA)n,将扩增的微卫星DNA作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用银染法显带。比较第一对标本(正常-肿瘤)的微卫星DNA带型、泳动速率、强度的差异。结果:22例鼻咽癌中的5 相似文献
8.
胃癌微卫星不稳定性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胃癌是常见恶性肿瘤,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发生机制颇为复杂,涉及多个方面,其发生过程是多因素、多基因作用经多阶段发展的结果.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基因组结构和功能的认识不断加深,人们发现基因不稳在胃癌的发生中起重要作用,这种基因不稳包括核基因组的不稳定和线粒体DNA的不稳定,其中一些非编码DNA(尤其是重复序列微卫星DNA)不稳定在胃癌的发生和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相似文献
9.
胃癌是一种发病率、死亡率均较高的疾病[1-2] ,其发病机制复杂,有研究[3]显示错配修复受损引起的微卫星不稳定可能是胃癌发病的一种机制,并已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微卫星不稳定即基因组中一段称之为微卫星的区域发生基因突变,具有微卫星不稳定的胃癌称为微卫星不稳定型胃癌.相关回顾性研究和有限的前瞻性试验报道了微卫星稳定型胃癌和不稳定型胃癌之间的差异,主要涉及其临床和病理特征、免疫微环境和对治疗的反应[4-7].由于微卫星不稳定型胃癌具有特定的临床特征和临床行为,与微卫星稳定型胃癌不同,因此明确胃癌患者的微卫星状态对不同患者进行针对性的治疗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从微卫星不稳定相关概念、微卫星不稳定型胃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治疗方面的进展加以综述. 相似文献
10.
DNA错配修复(MMR)缺陷与许多癌症的发生有关。细胞MMR缺陷会导致广泛的遗传突变及肿瘤的发生和发展。MMR缺陷肿瘤的一项重要诊断学特征为核苷酸重复区域高突变率的累积,这些突变即微卫星不稳定性(MSI)。现就近年来国内、外关于MSI与胃癌发生、发展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1.
在胃癌的发生和发展中,不同分子分型(EB病毒阳性型、微卫星不稳定型、基因组稳定型、染色体不稳定型)胃癌显示出了不同的预后,新的分子分型可能成为指导胃癌个体化治疗重要指标,笔者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并对其中微卫星不稳定型胃癌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2.
白血病微卫星杂合性缺失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①目的 检测白血病微卫星杂合性缺失(LOH)频率,探讨LOH在白血病发病中的作用。②方法 利用合成的11,12号染色体上的10个微卫星位点引物进行PCR扩增,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检测法分析30例不同类型白血病病人的LOH。③结果 30例白血病病人中,有13例发生了1个以上位点的LOH,约占43.3%,其中18例急性白血病病人中有12例发生LOH,12例慢性白血病病人中仅有1例出现LOH,并于检出后60d发生了急粒变,二者LOH频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9)。④结论 LOH是急性白血病发病过程中的频发事件,检测LOH是寻找与急性白血病发生密切相关的抑癌基因的有效筛选方法。 相似文献
13.
肝细胞癌微卫星变异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探讨肝细胞癌(HCC)微卫星变异的特点及其与临床病理的相关性。方法:采用MegaBACE 500型自动化DNA分析系统,对56例HCC中10个微卫星的杂合性缺失(loss of heterozygosity,LOH)、微卫星不稳定性(microsatillite instability,MSI)和等位基因失衡(allelic imbalance,AI)3种变异特征进行检测。结果:56例HCC中,76.8%(43/56)出现LOH,其中以RIZ[76.7%(23/30)]和D4S426[61.0%(25/41)]最高;EdmondsonⅢ、Ⅳ级肿瘤D4S426的LOH明显高于Edmondson Ⅰ、Ⅱ级[76.7%(23/30)vs 18.2%(2/11),P<0.01];血清HBsAg阳性患者中D8S277的LOH发生率明显高于阴性患者[72.7%(16/22)vs12.5%(2/16),P<0.01]。MSI的发生率为32.1%(18/56),其中以BAT-26[24.3%(9/37)]和D13S170[21.9%(7/32)]最高,HBsAg阳性者MSI发生频率显著高于HBsAg阴性者(P<0.01)。AI的发生率为35.7%(20/56)。结论:HCC存在广泛的微卫星变异,其中以代表肿瘤抑制基因路径的LOH方式在HCC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代表错配修复基因路径的MSI的作用次之。 相似文献
14.
近年研究表明 ,微卫星不稳定性和杂合性缺失与肺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是肺癌发生、发展的又一可能机制 ,微卫星异常的检测也有助于肺癌的早期诊断。1 微卫星DNA概述1.1 微卫星DNA的概念及特点 微卫星DNA(microsatelliteDNA)又称短串联重复序列 (shorttandemrepeats,STRs)、简单重复顺序 (simplesequencesrepeats ,SSRs) ,是广泛分布于原核、真核生物基因组中的短小串联重复的DNA序列 ,这类DNA序列没有编码功能 ,占人类基因组的 5 %~ 10 % ,一般由 2~ 6个核苷酸组成的重复单元串联排列而成 ,如 (CA)n、(TG)n、(CAG)n、… 相似文献
15.
粱红业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2005,37(1):80-80
微卫星(microsatellite,Ms)是指DNA基因组中小于10个核苷酸的简单重复序列,又称短串联重复(short tandem repeat,sm),是一种普遍存在于人类基因组的重复序列,一般为2~6个碱基重复,如(CA)n、(GT)n、(CAG)n等,尤以(CA)n重复序列最为常见。 相似文献
16.
17.
胃癌组织微卫星不稳定性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探讨微卫星不稳定性(MSI)在胃癌中的发生规律及其与胃癌临床病理的关系。方法:对30例胃癌及癌旁正常组织石蜡切片提取DNA,应用银染PCR-SSCP技术检测5个MSI。结果:胃癌组织MSI的发生率为23.3%,其中高频MSI(MSI-H)3例,低频MSI(MSI-L)4例。5个位点中以BAT-26的阳性率最高,为13.3%。胃窦癌MSI的发生率显著高于贲门癌(P<0.05),MSI与性别、年龄、细胞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肿瘤TNM分期无关。结论:MSI的发生率与所选位点有关,MSI更多见于胃窦癌,MSI在胃癌的发生发展中可能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王延召 《中国医学理论与实践》2007,17(2):187-189,180
微卫星是一类新的、多态信息容量的高分子标志。微卫星不稳定性(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MSI)是由于复制错误而产生的微卫星DNA改变,这种改变使微卫星不能正常地发挥调控作用。微卫星不稳定性广泛参与了肿瘤的发生和发展,是肿瘤常见的遗传学改变之一.微卫星不稳定性也为阐述肿瘤的发生机制提供了新证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散发性大肠癌(SCRC)微卫星不稳定性(MSI)与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5个微卫星位点,采用PCR-银染法检测50例散发性大肠癌石蜡组织的微卫星不稳定性.结果根据出现MSI的位点数多少,SCRC分为3型MSl-H肿瘤(n=8.16%);MSI-L肿瘤(n=7,14%)和MSS肿瘤(n=35,70%).SCRC3种表型在临床病理特征方面相互比较时,MSI-H肿瘤与肿瘤部位、年龄、组织类型及肿瘤淋巴细胞浸润有相关(P<0.05),而MSI-L和MSS比较其差别均无显著性(P>0.05).SCRC3种表型与性别、Dukes分期、淋巴结转移、浸润深度、组织学分级和生存率均无相关(P>0.05).结论在临床病理特征方面.MSI-H肿瘤明显不同于MSI-L和MSS肿瘤,而MSI-L和MSS肿瘤没有明显差别.MSI可能不是SCRC的预后指标. 相似文献
20.
小鼠微卫星DNA研究的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微卫星及其分析检测方法
微卫星又称为短串联重复序列(short tandemrepeats,STRs)、简单重复序列(Simple sequence repeat,SSR),常见的有二、三、四核苷酸重复序列,约占真核基因组的5%。其基本构成单位为2-6bp,多位于编码区附近,也可位于基因内的间隔区、外显子、内含子和调控区域,且分布均匀。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