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通过临床调查分析他汀类药物(阿托伐他汀)在血脂正常患者心律失常临床治疗中的疗效,观察他汀类药物是否会产生副作用,从而指导临床应用他汀类药物。方法:选取120例血脂正常的心律失常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只接受常规药物(阿司匹林、硝酸酯类药)配合稳心颗粒治疗;观察组则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每天加用阿托伐他汀10mg·d-1,对比两组患者的血脂变化情况与心律失常治疗情况。结果:经过治疗,观察组的血脂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心律失常得到有效控制,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能够有效控制心律失常患者的血脂变化,并且改善动脉粥样硬化,降低心血管事件的风险改善患者的心功能。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血脂和血小板活化因子的影响。方法选择60例ACS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阿托伐他汀组。阿托伐他汀组给予口服阿托伐他汀20mg·d^-1,每晚睡前口服,连用12周。对照组除了不口服阿托伐他汀外.其他治疗同阿托伐他汀组。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患者血脂和血小板活化因子的变化。结果阿托伐他汀组治疗12周后,患者血清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较治疗前明显下降,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较治疗前明显上升.而对照组治疗前后比较均无明显变化。阿托伐他汀组治疗12周后。患者血小板活化因子CD62p、CD63水平较治疗前明显下降.而对照组治疗前后比较无明显变化。结论阿托伐他汀对ACS患者具有降脂。抑制血小板活化.减少血小板的粘附和聚集作用。促进粥样斑块稳定作用.我们推测阿托伐他汀在一定程度上可阻断和逆转冠状动脉粥样斑块作用。 相似文献
3.
阿托伐他汀对冠心病伴高脂血症患者血脂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阿托伐他汀10mg/d口服在冠心病降脂治疗的效果,观察不良反应及对临床心脏事件的影响。方法冠心病患者伴高脂血症30例口服阿托伐他汀10mg后,在治疗前和治疗后4、8周测定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三酰甘油(TG)水平的变化,同时观察冠心病患者6个月随访期间主要心脑血管事件发生情况。结果阿托伐他汀治疗4周后TC、TG、LDL-C水平显著降低(P〈0.05)。结论短期阿托伐他汀可有效降低冠心病患者血清中Tc、TG、LDL-C水平,而且随访期间复发性心绞痛、心衰、心律失常等发生率均较平时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4.
阿托伐他汀对冠心病患者介入治疗后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阿托伐他汀对冠心病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后血脂、炎症因子水平及临床心脏事件的影响.方法 140例接受PCI的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A组(n=70)和B组(n=70),A组接受阿托伐他汀一日1次10 mg,B组接受阿托伐他汀一日1次20 mg治疗.测定术前、术后4、12和24周血脂和C反应蛋白(CRP)水平,观察心脏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 患者术后服用阿托伐他汀24周,两组血脂和CRP水平及心脏事件的发生情况较术前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且随治疗时间的延长下降幅度更显著(P<0.05).B组血脂和CRP水平较A组下降幅度更为显著(P<0.05),但两组心脏事件发生未见显著差异.结论 阿托伐他汀对冠心病患者PCI术后再狭窄具有预防作用,强化剂量作用更明显,且安伞性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对老年冠心病患者降低血脂幅度的比较.方法 连续入选127例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A组(10mg/d)65例,B组(30mg/d)62例,比较各组间及各组治疗前后血脂水平.结果 两组冠心病患者治疗4周后血清总胆固醇(TC)、载脂蛋白B(ApoB)、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显著下降(P均<0.01),阿托伐他汀30mg/d组和10mg/d组相比,4周后血清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下降有更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均<0.05);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无明显差异.结论 较大剂量阿托伐他汀能显著降低血脂水平,而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等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对血脂正常高血压患者的影响。方法 140例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70例,对照组给予钙拮抗剂、利尿剂和β-受体阻滞剂等药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治疗后血压比较20mg,1次/d,共用6个月,观察治疗前后血压变化和心绞痛、心肌梗死和微量白蛋白尿的发生率。结果治疗组血压低于对照组,心绞痛、治疗组心肌梗死和微量白蛋白尿的发生率明显下降(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有降压、保护心血管和肾脏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评价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对血脂正常冠心病患者的疗效.方法 根据阿托伐他汀剂量不同,将收治的血脂正常冠心病患者378例分为10 mg组、20 mg组和40 mg组,每组126例.比较3组治疗前后炎性反应指标、心功能指标、颈动脉斑块面积、内膜中层厚度、心血管事件及不良反应等.结果 3组患者治疗后炎性指标、LDL-C、心... 相似文献
8.
梁翠玲 《中国现代医药杂志》2006,8(4):4-6
目的 研究阿托伐他汀对老年冠心病患者血脂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观察75例老年冠心病患者服用阿托伐他汀治疗前后血脂及血液流变学变化。结果冠心病患者服用阿托伐他汀血脂下降、血液流变学指标有明显改善,治疗前后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能降低冠心病血脂水平,改善异常的血液流变学指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环氧化酶2(COX-2)、血小板活化因子乙酰水解酶(PAF—AH)与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的变化及阿托伐他汀对它们的影响与意义。方法测定健康对照组(40例)、ACS组(45例)治疗前后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COX-2、PAF—AH及hsCRP水平,并作比较。结果健康对照组COX-2[(33.8±4.6)ng/ml]、PAF-AH[(30.2±1.5)μmol·min^-1·L^-1]、hsCRP[(1.1±0.8)g/L],与ACS组治疗前COX-2[(50.4±5.8)ng/ml]、PAF-AH[(18.7±3.1)μmol·min^-1·L^-1]、hsCRP[(19.3±5.6)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CS组治疗后COX-2[(38.1±3.2)ng/ml]、PAF-AH[(28.0±2.1)μmol·min^-1·L^-1]、hsCRP[(7.4±1.8)g/L]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炎性因子COX-2、PAF.AH、hsCRP与ACS的发病明显相关,阿托伐他汀可降低ACS患者的COX-2、hsCRP,升高PAF-AH,对减轻炎症反应、稳定斑块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冠心病患者服用阿托伐他汀治疗后,对其心功能及血脂的影响.方法 收集2013年2月至2014年8月间我院心内科收治的156例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取常规内科治疗,实验组在此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对比两组病人治疗前后心功能及血脂变化情况.结果 实验组患者的血清TC、TG、LDL-C与对照组相比,均显著偏低,而HDL-C与对照组相比,显著偏高,两组间以上对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的CO、SV、LVEF均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冠心病患者在常规内科治疗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不但能显著改善其体内血脂水平,还能明显改善其心功能,值得在临床治疗中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1.
郑微微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4,(12):114-114
目的:观察分析阿托伐他汀对冠心病患者血管内皮及血脂的影响情况。方法将68例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辛伐他汀组)34例和观察组(阿托伐他汀组)34例,然后将两组治疗前后的血清血管内皮功能相关指标及血脂水平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治疗后的血清血管内皮功能相关指标水平均低于对照组,血脂指标也好于对照组, P均〈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阿托伐他汀对冠心病患者血管内皮及血脂的影响较大,因此认为其更为适用于冠心病的治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对血脂正常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ET-1和NO水平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神经内科收入院的缺血性脑卒中且血脂正常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他汀组,每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综合治疗方法;他汀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阿托伐他汀40 mg,1次/d,疗程1个月。另选健康体检者3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 ELISA)检测血清ET-1和NO水平,采用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 NIHSS)评估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采用修订的Barthel指数( modified barthellndex,MBI)评定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果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ET-1水平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NO水平较正常对照组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对照组和他汀组治疗后NIHS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BI评分较治疗前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与对照组治疗后相比,他汀组NIHSS评分下降明显,BI评分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2组治疗后血清ET-1水平较治疗前明显下降,血清NO水平较治疗前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与对照组治疗后相比,他汀组血清ET-1水平明显下降,血清NO水平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阿托伐他汀可以改善血脂正常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血管内皮功能,改善患者的预后,且并不依赖于其降脂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正常血脂水平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早期白介素-6(IL-6)和高效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变化及阿托伐他汀早期治疗对其干预效果。方法:将血脂水平正常的ACS患者随机分为阿托伐他汀治疗组(20 mg/d×4周)和常规治疗对照组(各40例),另选择同期健康对照者40例作为健康对照组。分析比较组间及两组ACS患者治疗前后血清IL-6和hs-CRP水平变化。结果:两组ACS患者血脂水平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但其IL-6和hs-CRP水平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阿托伐他汀治疗2周时血脂水平无显著变化,但IL-6和hs-CRP水平显著降低(P<0.01),治疗4周时血清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及IL-6、hs-CRP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P<0.01),且显著低于常规对照组(P<0.05)。结论:血脂水平正常的ACS患者同样存在明显的炎症反应,阿托伐他汀具有独立于调脂的抗炎作用,其快速抗炎作用在ACS患者早期治疗中可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阿托伐他汀对老年冠状动脉严重病变患者左心室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对老年冠脉严重病变且未进行血运重建患者左心室功能的影响。方法连续入选40例冠状动脉造影证实血管严重病变但不适于血运重建术或不愿行血运重建术的老年患者,完全随机分为小剂量组(10mg/d)20例、大剂量组(40mg/d)20例,随访1年,检测基础条件下、治疗6个月、治疗12个月时脑利钠肽前体(Pro—BNP)水平,超声心动图测定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等参数变化,并测定血脂水平、炎症因子(hs-CRP)、ALT、AST、CPK等指标。结果治疗6个月时,2组Pro—BNP水平下降[小剂量组(1204.44±1117.72)pg/ml,大剂量组(727.07±720.26)pg/m1],LVEF水平升高[小剂量组(59.634-5.59)%,大剂量组(62.08±5.77)%](均P〈0.05);治疗1年时,2组心功能均显著改善,包括血浆Pro—BNP水平下降[小剂量组(778.55±1316.33)pg/ml,大剂量组(344.89±303.52)pg/ml]、LVEF升高[小剂量组(61.56±6.60)%,大剂量组(63.49±8.17)%]、左心室内径缩小(P〈0.01),但2组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个月后2组患者血浆hs—CRP水平明显下降[小剂量组(4.68±2.19)mg/L,大剂量组(4.63±1.91)mg/L](P〈0.05),治疗6个月和1年时总胆固醇水平、低密度脂蛋白水平、hs—CRP水平显著下降6个月[小剂量组分别为(2.08±0.41)mmol/L、(3.40±2.10)mg/L;大剂量组分别为(3.50±0.53)mmol/L、(1.88±0.49)mmo]/L、(2.31±1.55)mg/L。1年时小剂量组分别为(3.50±0.40)mmol/L、(1.97±0.45)mmol/L、(2.34±1.61)mg/L,大剂量组分别为(3.42±0.54)mmol/L、(1.77±0.44)mmol/L、(1.58±1.17)mg/L](P〈0.01)。治疗1年,所有患者无肝功能异常,肌酸激酶无明显增高。结论在冠脉严重病变患者中无论应用大剂量、小剂量阿托伐他汀均可以显著降低血浆hs—CRP、Pro—BNP水平,改善左心室功能,并且未见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阿托伐他汀对心肌梗死患者血脂水平的影响.方法 58例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采用阿托伐他汀治疗,29例)及对照组(采用烟酸缓释片治疗,29例),比较分析两组患者血脂水平变化.结果 两组治疗前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两组TC、TG、LDL-C水平均有显著降低(t=8.56、7.98、9.12、9.95、8.02、7.64,均P<0.05),且观察组TC、LDL-C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7.78、9.15,均P<0.05).结论 阿托伐他汀对心肌梗死患者降脂疗效显著,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对冠心病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后血脂、炎症因子水平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选择134例接受PCI成功术后患者并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67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阿托伐他汀20mg/d,观察组67例则在患者则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阿托伐他汀80能mg/d,观察两组患者用药前后血脂、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的水平(hs-CRP)及心脏事件发生情况等。结果治疗12周后,观察组血脂水平及hs-CRP水平降低均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再狭窄率为5.97%明显低于对照组19.40%(P〈0.05),观察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的心脏缺血事件发生率为14.93%,观察组为4.48%,两组相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均无严重的不良反应发生。结论阿托伐他汀对冠心病患者PCI术后再狭窄具有预防作用,大剂量疗效更显著,安全性好,无严重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对老年冠心病患者血脂达标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09年10月至2010年5月在我院治疗的67例老年冠心病患者使用阿托伐他汀,监测用药前后血清脂质TC、TG、LDL-C、HDL-C水平,及记录不良反应及临床表现。结果治疗后患者TC,TG,LDL-C明显下降,HDL-C升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显效47例,占70.15%,有效13例,占19.4%,无效7例,占10.45%,总有效率89.55%,阿托伐他汀治疗的不良反应主要是口干。结论阿托伐他汀对老年冠心病患者血脂调节临床疗效好,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8.
19.
目的 观察阿托伐他汀强化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的临床效果.方法 60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按随机数字表分为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剂量的阿托伐他汀治疗,10 mg/d,1次/d;观察组给予阿托伐他汀强化剂量治疗,40 mg/d,1次/d.30 d为1个疗程,均治疗2个疗程,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血脂指标、血清炎性因子、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水平变化情况,并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 观察组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70.0%比4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927,P<0.05);治疗后,对照组与观察组的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C-反应蛋白水平、SOD、MDA水平分别为[(5.49±0.53) mmol/L比(4.81±0.42) mmol/L],[(1.9 ±0.7) mmol/L比(1.2-±0.8)mmol/L],[(2.44±0.35) mmol/L比(1.74±0.28) mmol/L],[(16.54±6.56) mg/L比(10.37 ±5.72)mg/L],[(107.2±10.4) U/L比(119.9±13.5) U/L],[(4.84 ±0.29) nmol/L比(4.18 ±0.26) nmol/L],两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654、3.235、3.540、3.892、3.206、3.089,均P<0.05).结论 阿托伐他汀强化疗法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具有良好调节血脂、抗炎及抗氧化作用,可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20.
《数理医药学杂志》2016,(9)
目的:研究分析阿托伐他汀对患者血脂的影响及临床药理。方法:随机抽取2015年1月~2015年12月在某院治疗的冠心病高脂血症患者338例,根据患者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两个组各169例,对照组患者予以常规治疗,对研究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及血脂变化情况。结果:研究组患者治疗后TC、TG、LDL-C水平明显降低,HDLC水平显著增加,且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4.7%低于对照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1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能够降低高脂血症患者的血脂含量,预防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临床应用价值高。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