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分析手术室血源性职业暴露与职业防护策略,降低手术室医务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的发生。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7月-2013年7月两所三甲医院手术室103名医务人员发生血源性职业暴露资料,选取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血源性职业暴露源病原体构成和发生血源性职业暴露后处理措施,并提出相应的职业防护策略。结果 2 057名手术室医务人员中发生血源性职业暴露103人,发生率为5.01%;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40岁、无血源性职业暴露相关认知、医院防护管理较差以及学历是导致血源性职业暴露的主要危险因素。结论分析血源性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并采取针对性的职业防护措施,可以有效降低手术室医务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医务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提出防护措施。方法 对登记的83例血源性职业暴露医务人员的职业、暴露地点、暴露方式及操作环节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血源性职业暴露护士发生率最高;暴露地点主要是手术室,其次是病房;暴露源病种以乙型病毒性肝炎最为常见;暴露方式以锐器伤占首位,而输液器针头是造成锐器伤的主要锐器。结论 加强培训,规范操作流程,落实标准预防各项措施,完善登记、报告流程,强化职业防护,是降低血源性职业暴露发生率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3.
防护措施减少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程度的研究   总被引:86,自引:1,他引:86  
目的 研究各类职业防护措施与减少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程度的关系。方法 选择皮肤粘膜接触病人血液、手套破损及皮肤粘膜被医疗器械损伤作为职业暴露指标,以单因素和多因素的分析方法分别评价各类职业防护措施的作用。结果 采取经常穿戴手套、多次的职业培训、有严格的规章制度、事先知悉病人感染状况等措施与减少皮肤粘膜接触血液次数和皮肤损伤的关系有统计学上意义。结论 穿戴手套、加强职业培训、制定规章制度等对减少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程度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掌握某院医务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的流行病学特征。方法采用随机偶遇的方法对该院374名临床医务人员进行回顾性问卷调查。结果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后处理内容和处理流程正确率分别为54.81%(205/374)、89.84%(336/374)。 共发生血源性职业暴露174例、533例次,暴露率为46.52%(174/374)。不同科室、岗位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外科、儿科和内科的医务人员暴露率较高,分别为64.46%(78/121)、60.00%(18/30)和40.00%(50/125);护士和医生暴露率较高,分别为51.52%(102/198)、47.27%(52/110)。医务人员血源性暴露时间主要集中在上午和晚上,穿刺、采血或处理物品为主要的暴露环节,暴露地点主要是病房和手术或换药室。结论该院医务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率较高,应加强医院高危科室、人员和操作的血源性职业暴露防控措施的落实。  相似文献   

5.
医务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监测分析与防护对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了解血源性职业暴露状况,建立医务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报告流程和监测管理系统,为制定职业暴露防护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监测了2005年11月-2008年11月,95名血源性职业暴露的医务人员,对其职业、高危因素、致锐器伤操作环节、暴露后的风险评估以及预防用药等进行了分析.结果 血源性职业暴露护士发生率最高(75.79%),其次是医师(16.84%);职业暴露类型主要是锐器伤造成,锐器类型以输液器针头占首位;致锐器伤操作环节以输液结束拔针与回套或徒手拔针帽时发生率最高;经风险评估,3名HIV职业暴露者,给予预防用药,无1名因职业暴露而发生血源性病原体感染.结论 加强医务人员培训教育,规范操作流程,实施标准预防,建立监测系统、完善报告流程及暴露后正确有效处理和干预,是降低职业暴露风险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产房医务人员在产妇分娩手术过程中发生针刺伤和其他锐器伤害概率比较高,发生职业暴露感染的概率也比较高,为了解本院产房医务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情况,采取安全防护措施.1 资料与方法调查对象为产房所有医务人员,共180名,包括医师(含麻醉师、进修、实习医师、助产士)120人,护士(含护生、护工)60人次.采用回顾性调查和问卷调查方式,现场发卷,每人填写自2007-2009年发生职业暴露次数、处理、感染情况、随访情况.共发问卷180份,回收180份,回收率100%.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医务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情况及职业风险,为制定预防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某医院161例血源性职业暴露医务人员个案进行回顾性调查.结果 2015-2019年,该医院共上报161例医务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主要为护士(占48.5%),其次依次为保洁员(占20.5%)、医生(占13.6%)、实习护士(占13.0%)...  相似文献   

8.
护理人员采血环节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监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护士采血过程发生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的具体环节,以及源患者感染状况,为制定职业暴露预防策略提供依据。方法对某院2011年8月-2013年9月护士采血环节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共发生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89例次,包括静脉采血75例次,动脉采血14例次。采血操作环节职业暴露居前3位的是拔针后管塞穿刺针回弹(25例次,28.09%)、操作结束集中二次清理垃圾(18例次,20.22%)、血液体液皮肤黏膜接触(13例次,14.61%)。经检测,源患者确定感染43例次(48.31%),感染包括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戊型肝炎病毒(HEV)、梅毒螺旋体(TP)、人免疫缺陷病毒(HIV)等血液接触感染病原体中的一项或多项;源患者未感染46例次(51.69%)。经科学处理,发生采血环节职业暴露的护士均未发生感染。结论开发安全型采血针,锐器使用后第一时间放入锐器盒,采血操作戴手套等防护用品,以及实施标准预防和加强职业防护知识培训是降低临床护理人员采血环节发生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的重要策略。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某院医务人员职业暴露与防护知识、态度和行为现状,并调查影响戴手套及穿隔离衣的原因。方法对2012年10月16日该院在岗的部分临床医务人员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共调查医务人员374名,全院平均每人参加培训(1.47±1.54)次,内科医务人员参加培训次数为(2.00±2.12)次,高于其他科室 (均P<0.001)。硕士以上学历和医生的知识水平得分分别为(88.43±11.09)分、(88.14±11.48)分,均较高。在态度、行为方面,不同组别医务人员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影响医务人员戴手套和穿隔离衣的主要原因分别是影响操作和配备不足。结论该院医务人员职业暴露与防控知识水平、态度和行为均不理想;医院应采取措施,提高医务人员职业暴露防护水平。  相似文献   

10.
江涛 《健康大视野》2006,14(8):58-59
妇产科是医院这一特定环境中为特殊人群服务的群体,妇产科医务人员每天不可避免地接触各种有害的生物、理化等因素。当前经血源传播疾病的流行趋势日益严重,随着现代医学科学的发展和对医院感染认识的提高,医务人员的自我防护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随着艾滋病在全球的蔓延,乙肝病毒感染的高发,卖淫、嫖娼和吸毒等社会丑恶现象引起性病患者的增加,威胁医务人员健康的潜在因素日益增多。特别是产科护士在接生、观察及护理产妇的过程中,难免接触到产妇的羊水、血液、恶露等污染物,产科医务人员往往在未完全明确诊断前即投入对孕妇的接生和抢救,产科医务人员在工作中一切接触血液或体液的操作,如人工破膜、接生、导尿、采血、输血、输液及各类标本的采集、传递、保存等过程均是造成接触感染的环节。有统计显示,医务人员因针刺伤接触受污染血液而感染乙型肝炎的风险为2%.4%,感染丙型肝炎的风险为3%-10%,感染AIDS的风险为0.2%.0.5%,而产科医务人员的HBV的总感染竞高达76%,由此可见产科医务人员特别是助产士是职业危害的高危群体。因此加强产科医务人员对血源性传播疾病的自我防护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11.
感染科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防护对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随着医学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医疗模式的不断转变,原有的一些关于职业暴露防护的有关规章制度及其防护的方式方法已不能更好地适应当前医疗服务的需要,加之大剂量抗生素的滥用,所致的细菌、病毒变异而带来的危害不断加大,医务人员的职业暴露问题越来越得到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12.
护理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防护现状调查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医院护理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防护现状,有针对性采取防范措施.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法,调查85名护理人员职业防护现状.结果 血源性职业暴露防护现状不容乐观,在进行抽血注射等操作时正确防护率2.4%,接触患者前洗手为64.7%,正确洗手率17.7%,单手回套针帽40.0%,用工具分离针头29.4%,接触污物时戴手套94.1%,护士职业暴露后处理流程正确92.9%.结论 护理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的防护意识欠缺,加强职业防护教育,规范操作行为,配备防护用品,合理调配护理人力资源,建立健康档案,可有效地避免或减少护理人员被血源性疾病感染.  相似文献   

13.
医务人员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分析与防护对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了解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状况,探寻职业暴露发生规律,促进医务人员树立正确的职业防护观念;建立完善的职业暴露报告流程和监测管理系统,为制定职业暴露防护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医院所有临床工作人员进行为期1年的监测,对发生职业暴露的分布特征和相关因素进行分析评价。结果监测周期内发生血源性职业暴露63人次;护士发生率最高占61.9%,其次为医师占30.16%;职业暴露类型主要以锐器伤为主;锐器伤以操作后未及时正确处置锐器导致的损伤、手术操作中的锐器伤和治疗过程中患者躁动发生率最高;经追踪随访,无血源性病原体感染的发生。结论广泛地执行标准预防措施、职业安全教育培训、规范操作流程、建立监测系统、暴露后及时规范处理和干预,不失为减少医务人员职业暴露风险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4.
医务人员血源性传染病职业暴露后心理调查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了解医务人员血源性传染病职业暴露的认知、心理状态,探讨其有效的预防模式及心理干预对策。方法采用回顾性问卷调查2009年1-12月医院30名血源性传染疾病针刺伤后医务人员及实习生的认知、心理状态,并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 100.00%医务人员知晓处理针刺伤的正确措施,10.00%实习生不知晓正确的处理措施;69.80%暴露者担心传染上艾滋病,20.20%担心感染乙型肝炎或丙型肝炎,30.00%惧怕感染其他传染病;50.00%被调查者在血液传播性疾病针刺伤时表现为惧怕,16.67%表现为恐惧,10.00%为悲伤心理;针刺伤后再次进行类似操作时36.67%被调查者表现为紧张焦虑但能正常工作心理,16.67%为无法正常工作。结论医务人员血源性传染病针刺伤职业暴露后存在心理障碍,尚缺乏有效的支持体系,因此采取及时有效的心理干预和防护措施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快速筛查在感染状态不明的血源性职业暴露中的实施效果。方法 对某院2011年1-12月在感染管理科登记的45例感染状态不明的血源性职业暴露案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5例次感染状态不明的血源性职业暴露中,快速筛查前暴露源明确10例,明确率为22.22%,暴露者乙型肝炎表面抗体明确3例,明确率为6.67%;快速筛查后,暴露源明确35例,明确率为77.78%,提高了55.56%,暴露者乙型肝炎表面抗体明确23例,无需检测22例,明确率为51.11%,提高了44.44%。根据快速筛查结果实施暴露后预防措施方案,未发生医务人员因职业暴露而感染血源传播性疾病。结论 结合快速筛查结果选择暴露后预防措施方案,可有效降低血源性职业暴露后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调查医务人员发生血源性职业暴露的高危人群、科室及操作环节,并探讨发生血源性职业暴露高危险因素的防护策略。方法 建立血源性职业暴露监测报告系统,医务人员发生职业暴露后填写“职业暴露个案登记表”,调查分析2012年6月-2013年5月所上报61名医务人员发生血源性职业暴露情况,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处理。结果 在上报的61名职业暴露人员中,以护士和护生人数最多,占80.33%;发生职业暴露较多的科室为普通病房、手术室和急诊室,分别占54.1%、19.67%和9.84%;发生较多的操作环节为输液完毕拔针及各种注射、穿刺、抽血拔针,手术缝合和集中分离针头,分别占39.34%及13.11%,11.48%和9.48%;暴露者未戴手套操作占86.89%,以接触不明源患者或病原体的后续预防最为棘手,暴露源中以携带乙型肝炎病毒最多,占54.10%。结论 血源性职业暴露多发生于护士和护生,病房、手术室和急诊室是主要场所,某些不规范的临床操作为高发因素,对标准预防知识的掌握和应用态度、使用安全锐器或针具进行安全操作、及时接种乙型肝炎病毒疫苗以及发生职业暴露后主动上报,是医务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的最佳防护策略。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现状,分析发生原因及危险因素,为采取有效防护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某院2013年1月1日—2016年12月31日发生的职业暴露事件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该院共发生职业暴露632例次。职业暴露发生以护士为主,共392例次,占62.02%;主要发生于工作年限不满2年的医务人员,共387例次,占61.23%。医务人员发生职业暴露的时机居前三位的分别是在输液完毕拔针、集中处置使用过的锐器物及针头以及手术缝合时,分别占15.19%、14.71%和12.18%。导致锐器伤发生的器械中,头皮钢针所占比例最大,共137例次,占23.42%;其次是缝合针,96例次,占16.41%。职业暴露血源性病原体以乙型肝炎病毒为主,占58.86%,其次是未知暴露源导致的职业暴露,占18.04%;职业暴露地点主要发生在普通病房(38.61%)。结论应加强职业安全防护教育,提高医务人员预防职业危害的能力,规范具有潜在危险的操作行为,加强医疗废物分类与管理,从而降低医务人员职业暴露所带来的危害。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口腔科医护人员职业暴露与职业防护现状。方法于2018年1月-12月对本院口腔科及本院附近7所综合医院口腔科医护人员的职业暴露情况进行问卷调査,收集锐器伤暴露次数、黏膜暴露次数、锐器伤构成情况(注射器针头、钻针、缝合针、刀片、扩大针、探针、玻璃、结扎丝、其他锐器),自动免疫情况(疫苗注射时间、注射后抗体情况)及职业防护实施情况(洗手、锐器处理、防护用具、暴露后处理)。结果1年内口腔科医生与护士锐器伤暴露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748,P>0.05);医生黏膜暴露次数明显高于护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831,P<0.05)。锐器伤构成在口腔科医生中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0.372,P<0.01);锐器伤构成在口腔科护士中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2.981,P<0.01)。医生钻针、结扎丝引发的锐器伤比例明显高于护士,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10.184,4.708,均P<0.05);玻璃伤比例明显低于护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842,P<0.05)。结论口腔科医护人员职业暴露发生率偏高,职业防护措施实施不到位,其中医生职业防护实施水平明显低于护士。应加强职业安全教育,提升口腔医护人员的职业防护水平。  相似文献   

19.
目的:回顾分析苏州市传染病医院血源性疾病职业暴露原因,为及时采取有效应对措施、避免医务人员感染提供参考。方法对市传染病医院医务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后的应急处置资料进行统计。结果2009-2014年,共发生医务人员血源性传染病职业暴露62人次。其中,医务人员针刺伤38人次(占61.29%),实习医生锐器伤11人次(占17.74%),实习护生锐器伤 8人次(占12.90%),护工被排泄物污染皮肤黏膜3人次(占4.84%),医技人员被患者的呕吐物喷脸或眼内2人次(占3.23%)。血源性职业暴露后经正确及时的应对处理及预防性治疗,无人感染血源性疾病。结论加强自我防护意识,一旦发生职业暴露准确及时评估,有效的局部处理及合理预防性用药,是避免感染血源性疾病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创伤骨科医护人员发生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与预防措施,降低职业暴露发生率.方法 对医院2010年1月-2011年12月医院感染管理科登记在案的创伤骨科医护人员职业暴露原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共发生职业暴露50人次,其中因患者的血液、分泌物污染皮肤或黏膜高达26.0%,针头刺伤占22.0%,安瓿割伤占20.0%.结论 创伤骨科医护人员在临床工作中易发生职业暴露,存在较大的职业安全风险,医院应重视创伤骨科医护人员的职业安全工作,建立职业暴露报告制度及处理流程,发生职业暴露后及时妥善处理;更新观念,提倡使用安全医疗、护理器具,严格做好标准预防,切实保证创伤骨科医护人员的职业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