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联系有关原文全面论述了《内经》发病观5个方面的基本内容,即邪气入侵与发病,正气强弱与发病,机能过用与发病,体质差异与发病,机体状态与发病。并强调指出,《内经》发病学思想有两个鲜明特点,即整体综合的病因观和内外相应的发病观。  相似文献   

2.
孟庆云 《山西中医》2000,16(6):44-46
医学观是对人体健康和疾病的总体看法 ,包括健康和疾病的概念、生命的本质、养生和治疗的出发点及价值等 ,它是自然观、科学观、伦理观、哲学观等的总和 ,其内容主要体现于中医学的基本理论之中。《内经》的医学观主要内容有以下 4方面。1 以气为本的人体观以气为本的人体观导源于先秦各家的气论。无论是《管子》的精气论 ,还是《曷鸟冠子》的元气论 (《曷鸟冠子》过去被许多人判为伪书。近年来随着《黄老帛书》的出土 ,学者们认为是先秦古籍 ,并认为此书是成于战国时代的吴国 ) ,乃至《庄子》的“一气”说都认为人生命的本质是气。例如《…  相似文献   

3.
中医体质学说强调不同体质的形成与先天、情志、饮食及外感疫疠具有很大的相关性,较为准确地解释了《黄帝内经》所阐述的体质发病观、"因加而发"发病观、"两虚相得"发病观及伏邪发病观的内涵。通过对中医体质学说与诸发病观联系的探究,可以指导临床体质相关疾病的诊治分析,同时"过用致病"之说对中医体质养生亦有重大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黄帝内经》是中国科学史和哲学史上里程碑式的典籍,也是中医学最早的经典著作。《黄帝内经》的治疗观包括七大方面:贵乎防变、治病求本、知常达变、因异制宜、因势利导、整体调治、以平为期。对《黄帝内经》治疗观的研究除了能有效指导临床外,更重要的是会给未来中医学的发展提供一个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5.
《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古典医学论著,已认识到外邪致病,并注意到外邪有正邪和虚邪之分.《八正神明论》曰:“虚邪者,八正之虚邪也,无邪者,身形若用力汗出,腠理开,逢虚风,其中人也微,故莫知其情,莫见其形.”从原文看,虚邪当包含有致病因子在内(即现今的细菌、病毒之类)的一类邪气;而正邪是指正常的气候中,正气较虚而偶受风寒之类,不包含有致病因子,故“其中人亦微”,这一发病观在内经中是很重要的,对我们今天的临床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中蕴含丰富的时间医学思想和发病学观点,其是在中医“时序”观以及“天人合一”思想的指导下,从整体层面上研究宇宙与人体生命活动的周期性及其关联性。文章整理总结《内经》中时序发病观的相关内容,从时序的概念与内涵、失于时序与发病的关系、时序与《内经》不同发病观之间的联系、时序发病观的临床应用4个方面论述《内经》“天人合一”思想下的时序发病观,以期能够更好地理解中医经典中的理论内涵,探索生命现象的节律性,为临床诊疗以及养生防病提供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8个方面探讨《黄帝内经》寒热理论。《黄帝内经》寒热概念涉及病、证、症和病因层面,寒热病性则是基于五行属性,创立了阳盛则热,阴盛则寒等著名的病机学说。寒热致病特点包括影响体温、影响腠理开阖、影响精血津液等液态物质运行、影响经脉功能和影响脏腑功能。可通过触扪皮肤寒温、审查皮肤及血络颜色和审切脉象变化来诊察寒热。《黄帝内经》辨寒热包括内伤热病和外感热病,为后世外感病诊治构筑了基本理论框架,所立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等治则至今仍是中医临床之准绳,在针灸治疗方面还具有审证用针、明确腧穴、辨证施术、补泻有法和刺有宜忌等特点。用寒热理论指导养生,则强调顺四时而适寒暑。  相似文献   

8.
在《黄帝内经》运气七篇大论中,非常详尽的论述了天象、气候、物候和病候之间的关系,从发病学角度,总结了运气七篇大论关于人体发病的情况,病症特点等,并结合古今案例加以阐释,以期为临床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9.
《黄帝内经》用黄帝的身体建构了中医学身体观范式,即以气为根本、以阴阳命名、以五行生胜、以经脉贯通的身体。这一身体观在近代西学东渐的背景下,受到了来自西医身体观的挑战,面临着如何解释和如何发展自身的现实困境。  相似文献   

10.
自春秋战国始,“圣人”逐渐成为中华核心文化的承载者和宣扬者,在中国历史的各个时期有着独特的政治意义、文化功用。文章运用语言学和文献学研究方法界定辨析《黄帝内经》中“圣人”概念的内涵,试梳理“圣人”的含义与职能在巫史时期至诸子百家时期的繁衍脉络。通观“圣人”一词的阐释在古典医学文献中的特殊性,可见《黄帝内经》医学圣人观内涵深刻,圣人既是身心健康与养生实践的绝对标准,又是医学道德伦理观念下完美人格的寄托。同时,圣人作为医道文化的缔造者,体现出了医道的具体标准与要求。  相似文献   

11.
浅析《黄帝内经》时间养生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内经》的养生观 ,是在中医学整体观指导下建立起来的独特理论 ,它探讨的内容包括了人体衰老及寿天的原因、保养生命的基本原则等诸多方面 ,是《内经》学术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受到了历代医家的高度重视。而且在“天人相应”理论的指导下 ,进一步明确了人与自然是统一整体的对立双方 ,要在不断地求得统一中维持人的生命 ,也就必然观察探索了自然的阴阳时间节律对人体生命的影响。因此 ,通过长期的医疗实践 ,中医学在千余年前率先提出了顺时而动、调整阴阳 ,才能延年益寿的理论 ,并形成了独特的《内经》时间养生观。《内经》的时间养生观是…  相似文献   

12.
痿证含义 痿证,今又称痿病.<内经>开历代之先河,对痿证进行了专篇讨论.但由于<内经>时期证的概念尚未成熟,书中并未提出"痿证"这一名词,而是将该证统称为痿或痿疾.如:"治痿者,独取阳明何也?"(<素问·痿论>),是以"痿"统称所有痿证;"故痿疾者,取之阳明"(<灵枢·根结>),则是以"痿疾"称之.具体而言,<内经>中的痿证又有着狭义和广义之分.  相似文献   

13.
所谓人体观 ,就是对人体的总认识。《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吸收了古代精气学说和阴阳五行学说等先进哲学思想 ,继承了气一元论的唯物主义观点 ,认为宇宙间一切事物有它共同的物质根源 ,都是由具有两种不同属性的精气所构成。作为宇宙万物之一的人亦不例外 ,也是物质的 ,是由阴阳二气相媾而生成的 ,不是上帝 (中国古代或称“天”或称“天帝”或称“帝”)意志的体现。《内经》将人体看成是以肝心脾肺肾五脏为中心的五大功能活动系统相互制约、密切联系的统一整体 ,又是多层次的阴阳对立统一体 ,而且是高度统一的活的机体。人体的表里…  相似文献   

14.
重视“和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也是中医学养生的特点。《内经》中有丰富的和合养生思想,概而有四:一是天人和合养生观,二是形神和合养生观,三是阴阳和合养生观,四是脏腑和合养生观。  相似文献   

15.
1养生遵道观《黄帝内经》在总结前人养生强体经验时,将获得不同结果的人分成四类,一曰:“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二曰:“至人者,淳德全道,和于阴阳,调于四时,去世离俗,积精全神,游行天地之间,视听八达之外,此盖益其寿命而强者也,亦归于真人”。三曰:“有圣人者,处天地之和,从八理之风,适嗜欲于世俗之间,无恚嗔之心,行不欲离于世”,“举不欲观于俗,外无劳形于事,内无思想之患,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形体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数”。四曰:“贤人者,法天则地,象似日月,辩列…  相似文献   

16.
鲁召欣 《国医论坛》2008,23(3):12-13
《素问.刺法论》所载“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一语,既阐发了正气在疾病预防中的重要作用,同时又从侧面反映了正气虚在发病中的主导地位。也就是说,即使有“风雨寒热”之邪,如果“不得虚”,则“邪不能独伤人”,必须是“两虚相得”,方“乃客其形”。然而,何谓正气?《黄帝内经》中正  相似文献   

17.
本论文是作者2006年7月受香港大学邀请在国际中医药发展大会上做的演讲,演讲受到了香港医药界朋友的热烈欢迎。香港大学中医药学院童瑶长称赞论文是对中医药的很好发展与继承。  相似文献   

18.
至道在微—《黄帝内经》的全息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至道在微──《黄帝内经》的全息观孟庆云(中国中医研究院基础理论研究所北京100700)关键词《黄帝内经》,全息观全息观是《内经》揭示的一个重要科学思想。全息一词,是借用现代全息摄影的概念以说明人体的局部有整体信息的现象。全息摄影显示出的全息图像有两个...  相似文献   

19.
《黄帝内经》中的人体观考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陶广正 《中医药学刊》2003,21(6):943-943,946
  相似文献   

20.
贾会欣  陈利国 《辽宁中医杂志》2007,34(11):1542-1543
《黄帝内经》中"人与天地相参"说的实质是指人体的生理过程、病理变化是以时间的形式,按照一定的方向和顺序而发生发展变化的,实际就是中医时空观的观点。《黄帝内经》在阐述人的病理变化时也充分体现了时空观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