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心律失常的药物治疗近况中国人民解放军37503部队门诊部(350007)姜锦华心律失常在临床上较为常见,抗心律失常药物对其疗效是肯定的。由于某种原因(如药物毒副作m等)常会遇到一些常用抗心律失常药物不能满足临床需要的情况,以致影响治疗,近年来文献报道...  相似文献   

2.
抗心律失常药物致心律失常的临床分析江苏省滨海县八巨镇卫生院(224542)杨正新抗心律失常药物本身也有致心律失常作用,这是临床所面临的一个复杂问题,治疗亦颇为棘手,值此,笔者就近年来在临床上遇到的抗心棒失常药物致心律失常15例分析如下。1.一般资料男...  相似文献   

3.
一百多年以前,已认识到洋地黄中毒可引起心律失常.“奎尼丁晕厥”亦早为众所周知,然而,直到1964年,Selzer和Wray才强调是奎尼丁的促心律失常效应所引起的室速.近十余年来,由于多种抗心律失常药物的研制和应用,发现抗心律失常药物,特别是Ic类,有时不仅不能达到预期的抑制心律失常的效果,反可促进心律失常,后者可很严重甚至致命.1989年CAST(Cardiac Arrythmia Suppression、Trial)的结果公布以后,引起临床医师极大的震惊.应用英卡胺和氟卡胺治疗组的死亡率较之安慰剂组约高3倍,并归之于药物的促心律失常作用.因此抗心律失常药物的促心律失常作用日益受到重视.  相似文献   

4.
循证医学对心律失常治疗有效性的评价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心律失常是中老年人常见的临床病症之一。鉴于多数抗心律失常药物均有不同程度促心律失常(proarrhythmia)的不良反应,甚至可能导致猝死率上升。因此,如何正确合理地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及非药物治疗手段是临床医师感到十分困惑而又棘手的难题。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许多学应用循证医学的模式,对一些常用的抗心律失常药物及非药物治疗措施,进行了前瞻性、多中心、大样本、长时间、随机、双盲对照研究,其观察终点不仅是以控制心律失常效果为标准,更重要的是以急性心血管事件(不稳定型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猝死)发生率、生活质量、致残率、总死亡率及经济/效益比等,进行全面综合评价。因而使临床试验研究结果的科学性及可信度提高到了一个更新、更高的水平。本介绍了近年来以循证医学评价抗心律失常治疗措施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先进成果,供同道们在临床实践中,遵循最新的科学证据,因人制宜地做出抗心改建常治疗最佳的选择,将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61例心力衰竭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治疗观察表明,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虽然降低室性心律失常的发作频数,有一定的有效率,但无论住院期间或出院随访1~27个月间其病死率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别(P>0.05)。用开搏通组的猝死率明显低于抗心律失常药组(P<0.05),可能与开搏通抑制血管紧张素Ⅱ的形成而影响神经激素及其对心脏保护作用等有关。后者则与其负性肌力作用及抗心律失常药物致心律失常作用等有关。  相似文献   

6.
氨茶碱治疗缓慢心律失常13例临床观察辽宁省外贸医院(大连116001)郭阳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116011)王洁缓慢心律失常是临床常见疾病,然临床中治疗药物颇少。近年来国内外有报道用氨茶碱治疗病态窦房结综合征(SSS)等各种心律失常,我院采用此...  相似文献   

7.
胺碘酮与美托洛尔联合治疗心律失常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来,随着循证医学的出现,以前常用的Ⅰ类抗心律失常药物因其易诱发致命性心律失常,增加病死率,对器质性心脏病慎用,更不主张长期运用。临床发现Ⅲ类抗心律失常药胺碘酮单独治疗有时效果不佳,与Ⅱ类抗心律失常药美托洛尔(倍他乐克)联合治疗效果确切,不良反应较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心律失常抑制试验(CAST)研究证明Ic药物虽有抑制室性心律失常的疗效,却明显增加死亡率,因而医生们的医疗思路已转向Ⅲ类药物,尤其是重新评价与研究胺碘酮(Amiodarone)又名可达龙(Cordarone)的抗心律失常疗效,业已证明它是目前普遍公认...  相似文献   

9.
发现心脏药物可以产生心律失常已有上百年历史,但直至1989年的CAST实验结果,人们对抗心律失常药物的致心律失常作用的认识及重视程度才日益提高。实际上几乎所有的抗心律失常药物均在一定程度上有加重原有心律失常或导致新的心律失常的作用。因此,有学者提出抗...  相似文献   

10.
张维君 《药物与人》2005,(11):63-63
心房颤动有哪些治疗方法 房颤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抗心律失常治疗或控制心室率,主要非药物治疗有电转复转复窦性心律.射频消融术等。房颤急性发作心室率快的,应立即到医院急诊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反复发作出现阵发性房颤,或持续房颤发生的时间在6个月内的,可使用治疗控制房颤发生或药物转复房颤。  相似文献   

11.
可卡因致心律失常2例广州中山医科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510120)刘泽生美国新罕布什尔心脏医院BruceHook可卡因是最危险的成瘾药物之一。现报道由鼻部吸入可卡因致心脏骤停及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各1例如下。例1,男,26岁。吸入可卡因...  相似文献   

12.
药物治疗严重缓慢性心律失常9例分析江西省奉新县医院(330700)胡俊1992年5月至1997年1月,我院共收治具有紧急安装起搏器指征〔1〕的严重缓慢性心律失常11例,除2例转院接受起搏治疗外,其余9例因条件限制均在本院接受药物治疗。现分析如下。1资...  相似文献   

13.
抗心律失常药物已广泛应用于临床,给临床医师带来了一个新的课题,即抗心律失常药物虽可治疗心律失常,也会使原有的心律失常加重成诱发新的心律失常,这种现象称为致心律失常的作用.其发生率约在10%以上,个别可达30%。此种新的心律失常,可能比原有的心律失常更加严重与顽固,但尚未引起临床的足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介绍抗心律失常药物新的分类法和几种新型抗心律失常药物的临床应用,对抗心律失常药物的血液动力学效应以及电生理研究方法选择抗心律失常药物疗法进行评论。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分类:临床上通常把降低心肌自律性的药物分为五类。第一类是  相似文献   

15.
心律失常是指心搏的节律或频率的异常 ,与心肌细胞膜对Na+、K+、Ca2 +转运紊乱有关。临床上可分为缓慢型和快速型两类。前者可用阿托品、异丙肾上腺素治疗 ,后者可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在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很多不良反应 ,其中最严重的是原有的心律失常加重或出现新的心律失常 ,这就是抗心律失常药物的致心律失常作用。本文对3例抗心律失常药物致心律失常病例进行临床分析 ,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 1一般资料自2000年11月至2001年12月 ,发现3例抗心律失常药物致心律失常作用的患者。其中 ,男性2…  相似文献   

16.
律伟 《泰山卫生》2005,29(2):27-27
心律失常是指心脏冲动的频率、节律、起源部位,传导速度与激动次序的异常。心律失常的临床表现差异很大,有的心律失常无临床意义,有的则影响健康并危及生命。因而要先考虑此心律失常是否需要药物治疗,如需治疗以何种药物为最佳选择。要熟知所选药物的药代动力学、药效学及其对心脏电生理的影响。几乎所有的抗心律失常药物都不同程度地抑制心脏的自律性,传导性及心脏的收缩功能,也几乎所有的抗心律失常药物都有致心律失常的副作用。到目前为止,这类药物对心肌病变、对有更严重的心脏病理状态的影响还没有足够的临床资料,当心脏功能障碍,心肌缺血,生理生化代谢紊乱时,抗心律失常药物对其的影响要有足够的重视和认识,通过实践,逐步形成医生自己的用药经验,不同病例以不同的方案处理,即贯彻用药的个体化原则。  相似文献   

17.
编者按心律失常是中老年人常见的临床病症之一.鉴于多数抗心律失常药物均有不同程度促心律失常(proarrhythmia)的不良反应,甚至可能导致猝死率上升.因此,如何正确合理地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及非药物治疗手段是临床医师感到十分困惑而又棘手的难题.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许多学者应用循证医学的模式,对一些常用的抗心律失常药物及非药物治疗措施,进行了前瞻性、多中心、大样本、长时间、随机、双盲对照研究,其观察终点不仅是以控制心律失常效果为标准,更重要的是以急性心血管事件(不稳定型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猝死)发生率、生活质量、致残率、总死亡率及经济/效益比等,进行全面综合评价.因而使临床试验研究结果的科学性及可信度提高到了一个更新、更高的水平.本文介绍了近年来以循证医学评价抗心律失常治疗措施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先进成果,供同道们在临床实践中,遵循最新的科学证据,因人制宜地做出抗心律失常治疗最佳的选择,将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8.
临床药理学的研究进展,拓宽了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的范围。近年来发现一些非抗心律失常类药物具有良好的抗心律失常作用,且副作用少,已被临床应用,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9.
马长生 《药物与人》2007,20(6):26-26
抗心律失常药物在治疗房颤的同时会引发各种不良反应,所以在选择抗心律失常药物时,必须考虑到抗心律失常药物有潜在的致命性不良反应,如器官毒性和室性心律失常,做到用药个体化。  相似文献   

20.
几乎所有抗心律失常药物都会抑制心脏的自律性、传导性以及心脏的收缩功能,也几乎所有的抗心律失常药物都有致心律失常的副作用.文章主要探讨了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常见分类及其选用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