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2 毫秒
1.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C,VEGF-C)在宫颈癌组织和血清中的表达水平,及其与淋巴转移的相关性。方法宫颈癌患者28例为宫颈癌组,其中有淋巴结转移20例,无淋巴结转移8例;颈上皮内瘤变Ⅲ(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Ⅲ,CINⅢ)期患者18例为CINⅢ组;因子宫肌瘤切除子宫患者28例为正常宫颈组。采用ELISA法检测各组血清VEGF-C、VEGF受体-3(VEGF receptor-3,VEGFR-3)水平;免疫组织化学SP法测定组织中VEGF-C、淋巴管内皮透明质酸受体-1(lymphatic endothelial hyaluronic acid receptor-1,LYVE-1)表达情况及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淋巴管密度(lymphatic vessel density,LVD);Western blot法检测组织中VEGFR-3、LYVE-1蛋白表达情况。结果宫颈癌组血清VEGF-C[(62.19±16.67)ng/L]、VEGFR-3[(6.03±1.00)ng/L]高于正常宫颈组[(30.23±8.97)、(1.12±0.47)ng/L)和CINⅢ组[(33.76±9.41)、(1.81±0.33)ng/L](P<0.05),有淋巴结转移者VEGF-C[(76.54±15.62)ng/L]、VEGFR-3[(8.11±1.68)ng/L]高于无淋巴结转移者[(45.88±12.79)、(4.43±1.05)n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宫颈癌组组织中MVD(14.68±2.56)、LVD(13.09±3.01)及VEGF-C、LYVE-1蛋白阳性表达率(67.86%、75.00%)高于正常宫颈组(6.04±1.15、9.58±1.47、28.57%、32.14%)和CINⅢ组(7.15±1.08、10.01±1.34、33.33%、55.56%)(P<0.05),有淋巴结转移者组织中MVD(17.67±2.11)、LVD(15.32±2.07)及VEGF-C、LYVE-1蛋白阳性表达率(87.50%、100.00%)高于无淋巴结转移者(10.83±1.59、11.12±1.98、60.00%、65.00%)(P<0.05);宫颈癌组组织中VEGFR-3(0.732±0.104)、LYVE-1蛋白表达(0.653±0.089)高于正常宫颈组(0.112±0.001、0.395±0.013)和CINⅢ组(0.467±0.045、0.505±0.033)(P<0.01),有淋巴结转移者VEGFR-3、LYVE-1蛋白表达(0.885±0.071、0.756±0.065)高于无淋巴结转移者(0.675±0.064、0.598±0.053)(P<0.05)。结论 VEGF-C在宫颈癌组织及血清中均存在表达升高,与淋巴结转移及淋巴管生成相关,可作为宫颈癌淋巴转移的评估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正常宫颈,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无淋巴结转移,有淋巴结转移组的宫颈鳞癌组织中VEGF-C的表达。方法收集84例正常宫颈组织,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和宫颈鳞癌组织(按有无淋巴转移、分化及临床分期分组)。进行SP免疫组化染色,测定VEGF-C蛋白的表达。结果VEGF-C表达主要位于肿瘤细胞胞浆及胞膜内。它在正常宫颈、CIN及宫颈鳞癌组织中的表达依次增高,有淋巴结转移组较无淋巴结转移组中VEGF-C的表达显著增高。VEGF-C的表达与患者的临床分期无关(P〉0.05),与富颈癌的病理分级呈负相关。结论提示VEGF-C有促进宫颈癌发展、促进淋巴管生成、抑制癌细胞分化的作用。由于VEGF-C与淋巴道转移的密切关系,故可在临床工作中通过检测宫颈癌活检组织中VEGF-C的表达估计其预后,为宫颈癌的治疗提供新策略。  相似文献   

3.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在乳腺癌中表达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乳腺癌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C(VEGF C)蛋白表达和乳腺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ABC法对 6 5例乳腺癌组织中VEGF C蛋白表达进行检测。结果VEGF C只在乳腺癌细胞中表达 ,而在邻近的正常乳腺组织及间质细胞中不表达。VEGF C标记定位于肿瘤细胞浆 ,呈棕褐色颗粒。 6 5例乳腺癌中有 31例VEGF C呈阳性表达 (4 7.8% ) ,VEGF C的阳性率与淋巴结转移有密切关系 (P <0 .0 1)。结论VEGF C在乳腺癌中表达 ,并在肿瘤的淋巴结转移中起一定的作用 ,可作为临床判断肿瘤病人预后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乳腺癌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2,VEGFR2)KDR的表达情况及其与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关系。方法对98例乳腺癌患者的病理标本应用CDM,KDR分别进行免疫组化染色。双盲法计数热点内血管测定MVD,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乳腺癌KDR在血管周围的肿瘤细胞质呈较强阳性表达,在部分血管内皮细胞质内表达呈弱阳性,KDR表达与MVD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KDR在乳腺癌细胞的高度表达可能参与乳腺癌的发病机制,为乳腺癌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在宫颈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选取宫颈鳞癌组织68例、宫颈上皮内瘤样变及原位癌(CIN)组织25例、正常宫颈组织12例,采用SP免疫组化染色方法检测VEGF—C的表达。结果宫颈癌组织VEGF-C表达阳性率明显高于正常宫颈组织及CIN组织,差异有显著性(x^2=4.10、4.53,P〈0.05)。有淋巴结转移宫颈癌组织的VEGF-C表达阳性率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织(x^2=6.11,P〈0.05)。VEGF-C表达与宫颈癌的病理分级有关,低分化宫颈癌组织中VEGF—C表达阳性率高于中高分化癌组织,差异有显著性(x^2=6.01,P〈0.05)。结论VEGF-C表达与宫颈癌的发生发展相关,对宫颈癌的分化及淋巴结转移可能起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及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3(VEGFR-3)的表达与结肠癌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收集经病理证实的结肠癌手术标本45例(研究组,淋巴结转移23例,未转移22例)和同期良性结肠黏膜息肉标本20例(对照组)。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结肠癌组织及良性结肠黏膜息肉组织中VEGF-C及VEGFR-3的表达水平,分析VEGF-C、VEGFR-3表达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结果研究组VEGF-C阳性率及VEGFR-3表达均高于对照组(均P<0.01)。淋巴结转移组的VEGF-C阳性率及VEGFR-3阳性表达(LVD)均明显高于淋巴结未转移组[(91.3%比40.9%),(21.07±5.14比10.56±5.01),均P<0.01]。结论结肠癌存在VEGF-C及VEGFR-3的高表达,可能与促进淋巴结转移有关。  相似文献   

7.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c.VEGF—C)又称淋巴管生成因子,是近年发现的VEGF家族中的新成员,是惟一能使淋巴管增生的因子,在恶性肿瘤的淋巴结转移中起着重要作用。有关VEGF—C在甲状腺癌中研究非常少见.笔通过研究VEGF—C在甲状腺癌中的表达,探讨其与甲状腺癌生物学行为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血管内皮生长因子-D(VEGF-D)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组织中的表达进行研究,探讨VEGF-C、VEGF-D在NSCLC淋巴管生成和淋巴结早期转移中的作用。方法收集NSCLC患者术后肺组织标本52例,应用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法(RT-PCR)检测肺癌组织VEGF-C、VEGF-DmRNA的表达量。结果 (1)VEGF-CmRNA的表达水平在淋巴结转移阳性组的肺癌组织中较淋巴结转移阴性组的肺癌组织中增高(P<0.001),(2)VEGF-DmRNA的表达水平在淋巴结转移阳性组的肺癌组织中与淋巴结转移阴性组的肺癌组织中无差别。(3)VEGF-C/VEGF-D在淋巴结转移阳性组的肺癌组织较淋巴结转移阴性组的肺癌组织的值为高(P<0.05)。结论 VEGF-CmRNA的表达水平,VEGF-C/VEGF-D比值与肺癌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VEGF-C可能成为判断淋巴结转移的一个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与大肠癌转移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45例大肠癌手术切除标本的VEGF蛋白表达水平。结果:大肠癌组织中VEGF蛋白表达水平与肿瘤的浸润程度、淋巴结转移、Dukes分期呈明显的正相关。结论:VEGF在大肠癌转移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AP-1信号转导通路的活化可能通过上调VEGF的表达参与肿瘤新生血管的形成,促进肿瘤的转移。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不同危险程度分组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儿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其受体F lt-1和KDR的表达及与临床表现、疗效的关系。方法采用ELISA、RT-PCR方法检测正常儿童志愿者(20名)及ALL低危组(29例)、难治组(10例)、缓解组(20例)患儿VEGF及其受体表达,同时对不同分组ALL患儿的临床特点和指标进行参照对比分析。结果难治组患儿VEGF表达[(574.37±208.45)ng/L]高于低危组[(387.93±175.86)ng/L],后者又高于缓解组[(135.80±111.28)ng/L]和正常对照组[(91.16±41.34)ng/L],缓解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VEGF受体mRNA的RT-PCR检测结果从高至低依次为难治组、低危组、缓解组、正常对照组;不同分组VEGF及其受体表达结果与临床表现相吻合。结论高表达VEGF及其受体的患儿往往肿瘤负荷增高,尤其是在难治性ALL患儿中尤为明显,因此VEGF及其受体表达检测可能成为疾病预后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结肠癌血清胰岛素生长因子1(IGF-1)水平及肿瘤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3(VEGFR-3)表达与微淋巴管生成以及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方法收集60例结肠癌和60例结肠腺瘤患者血清样本和组织标本,分为结肠癌组和结肠腺瘤组,同一结肠癌组织标本癌旁正常组织作为癌旁正常组。另选取60例体检健康者作为健康组,健康组收集血清作为对照。比较各组血清IGF-1水平,组织中VEGF-C、VEGFR-3表达水平以及微淋巴管密度(LMVD)值,并分析其与结肠癌病理特征关系以及相互间关系。结果结肠癌组血清IGF-1水平显著高于结肠腺瘤组和健康组;结肠癌组中VEGF-C、VEGFR-3表达水平以及LMVD值均显著高于结肠腺瘤组和癌旁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血清IGF-1水平,组织中VEGF-C、VEGFR-3表达水平以及LMVD值均与浸润程度和淋巴结转移有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性别、年龄无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GF-1与VEGF-C、VEGFR-3及LMVD均呈正相关(r=0.68,r=0.66,r=0.55,P<0.05),VEGF-C和VEGFR-3与LMVD均呈正相关(r=0.60,r=0.62,P<0.05)。结论结肠癌血清IGF-1水平与组织VEGF-C、VEGFR-3阳性表达均明显上调,共同参与微淋巴管生成以及淋巴结转移,促进结肠癌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12.
胃癌中COX-2的表达及其与胃癌淋巴结转移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彬  周业江 《实用医学杂志》2011,27(18):3320-3323
目的:探讨环氧化酶-2(COX-2)在胃癌中的表达及与胃癌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44例胃癌原发灶标本COX-2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蛋白表达的情况及淋巴管密度,分析其与胃癌淋巴转移之间的关系。结果:44例胃癌中COX-2、VEGF-C的表达率分别为61.4%、56.8%。COX-2与VEGF-C的表达与胃癌的TNM分期、淋巴管密度、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P<0.05);COX-2与VEGF-C在胃癌中的表达成正相关(P<0.05)。结论:COX-2、VEGF-C在胃癌组织中高表达,与胃癌新生淋巴管的生成、胃癌淋巴结转移、临床TNM分期相关;COX-2表达上调与VEGF-C表达成正相关,提示两者在淋巴管形成中及胃癌发展中可能起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乳腺癌血管生成活性与腋窝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 采用能量多普勒 (PDI)检测80例乳腺癌内血流信号并通过图像分析技术定量测定肿瘤内血管阳性反应总面积 ,同时采用免疫组化技术以FVIII RA检测肿瘤内微血管密度 (MVD) ,分析两者与腋窝淋巴结转移的关系。结果 有腋窝淋巴结转移即LN( )组血流信号较无腋窝淋巴结转移即LN(-)组明显丰富 ,至少可见 1支以上穿入型血管束 ,LN( )组血管阳性反应总面积 (40 0 9± 2 6 8)明显高于LN(-)组 (2 116± 2 0 0 ) ,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1) ,LN ( )组MVD(5 7.14± 30 .98)较LN (-)组MVD(2 3 .96± 12 .96 )亦显著增高 (P <0 .0 1)。结论 乳腺癌血管生成活性与其腋窝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 ,血管生成活跃者 ,腋窝淋巴结转移可能性大。PDI对乳腺癌肿瘤组织内血流的定量检测可能为临床判断乳腺癌预后提供一较为简便的指标。  相似文献   

14.
超声对乳腺癌腋窝淋巴结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乳腺癌原发灶及腋窝淋巴结转移的声像图特征及其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92例乳腺癌患者原发肿块的位置、最大径、内部微钙化、肿块内部血流丰富程度分级(0~Ⅲ级),以及腋窝淋巴结声像图特点,以术后病理及腋窝淋巴结清扫结果为金标准,应用ROC曲线评价肿物大小与腋淋巴结转移的关系。结果92例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阳性率43.5%(40/92),超声诊断符合率为85.0%(34/40);淋巴结阴性率56.5%(52/92),超声诊断符合为96.2%(50/52)。原发肿块的最大径、内部微钙化、肿块内血流分布类型及腋窝淋巴结纵横比与腋窝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结论超声检查可以发现乳腺癌腋窝淋巴结有无转移发生,为临床TNM分期及手术方案的制定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乳腺癌MRI的特征性表现与腋窝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为乳腺癌淋巴结阳性患者治疗方案的选择及预后评估提供理论依据。材料与方法44例经病理证实为乳腺癌且均术前行MR扫描,其中26例患者证实有同侧腋窝淋巴结转移。由2名有经验的影像科医师阅读MRI,分析不同肿块的短径与长径之比、动态增强的特征与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结果(1)MR形态学分析乳腺肿块短径和长径之比与腋窝淋巴结转移呈负相关性(t=5.892, P<0.05);(2)早期边缘强化率与腋窝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性(t=3.966, P<0.01)。结论乳腺癌肿块短径及长径之比越大,其腋窝淋巴结转移可能性越小,肿块早期边缘强化率越大,淋巴结转移可能性越大,且提示预后不良。可见,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与MR的特征具有较好的相关性,MR检查可对判断乳腺癌预后和腋窝淋巴结性质制定有效治疗方案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乳腺癌超声征象与淋巴结转移关系的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乳腺癌原发肿块、腋窝淋巴结超声征象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146例乳腺癌患者151个原发肿块(66个伴淋巴结转移,85个未转移)及腋窝淋巴结声像图特征,与病理结果对照,用单因素(X~2检验)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各声像图特征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对超声征象和病理的吻合度进行k系数检验.对乳腺癌中提示淋巴结转移的超声征象与有转移的腋窝淋巴结征象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显示肿块最大直径、血流分级及淋巴结最大皮质厚度与淋巴结转移关系密切(X~2=37.939、13.153、69.128,OR=6.632、3.714、35.442,P均<0.01),且与病理结果有较好的吻合度(k=0.501、0.690、0.673),能较准确地判断腋窝淋巴结转移.肿块最大直径、血流分级与淋巴结最大皮质厚度有较好相关性(X2=40.132、33.128,P均<0.01).肿块距体表距离以及间质纤维结构改变等征象对判断乳腺癌淋巴结转移有一定提示作用.结论 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乳腺癌超声征象能为术前准确判断腋窝淋巴结转移提供重要的依据.  相似文献   

17.
王晖  赵亚刚 《检验医学与临床》2020,17(5):625-626,629
目的探讨胃癌组织中Runx3表达水平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在九江市第三人民医院经胃镜、病理活检确诊为胃癌并行手术治疗的患者3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淋巴结活检是否存在第2站及以上淋巴结转移分为未转移组(13例)、转移A组(7例,发生第2站淋巴结转移)和转移B组(10例,发生第2站以上淋巴结转移);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30例胃癌患者胃癌组织中Runx3的表达水平,分析Runx3表达水平与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结果未转移组、转移A组、转移B组患者胃癌组织中Runx3表达水平分别为0.787±0.227、0.583±0.135、0.362±0.040,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425,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Runx3表达水平与胃癌淋巴结转移距离呈明显负相关(r=-0.993,P<0.05)。结论Runx3可作为判断胃癌患者是否存在淋巴结转移的检测指标,且其表达水平随着转移距离的增加而下降。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超声检查对乳腺癌前哨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8年1月—2019年1月收治的70例乳腺癌患者临床资料,均进行术前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及前哨淋巴结活检术,以病理学检查结果为金标准,评估超声检查对乳腺癌前哨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结果:彩色多普勒超声的诊断准确度高于前哨淋巴结活检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分级患者淋巴结形态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分级患者血流分布及内部回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检查对乳腺癌前哨淋巴结转移有较高诊断准确度,其超声影像学特征与淋巴结未转移患者差异明显,易于区分。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腋窝淋巴结和乳腺癌原发灶的常规超声及CEUS表现,探讨其与腋窝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41例乳腺癌患者的腋窝淋巴结及其乳腺原发灶的常规超声及CEUS资料,观察腋窝淋巴结及乳腺原发灶的大小、形态、纵横比、淋巴结皮质厚度、血流分级、造影灌注顺序、增强模式、径线扩大、周边放射状血管增强及造影各参数等。经单因素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检验上述指标与腋窝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淋巴结纵横比、淋巴结最大皮质厚度、淋巴结血流分级、淋巴结周边声晕、淋巴结灌注顺序、淋巴结增强方式、淋巴结径线扩大、淋巴结边缘增强及乳腺癌原发灶相对曲线下面积差等与淋巴结转移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淋巴结增强方式、造影后淋巴结径线扩大与淋巴结转移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腋窝淋巴结的CEUS指标可准确预测淋巴结的转移情况,对临床有重要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析乳腺癌MRI影像学特征及其与前哨淋巴结和腋窝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  选择我院2019年5月~2022年5月收治的117例乳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前哨淋巴结结转移41例,腋窝淋巴结转移34例,无转移42例;对患者行乳腺癌MRI扫描检查;绘制ROC曲线分析诊断腋窝淋巴结转移和前哨淋巴结转移的价值。结果  乳腺癌前哨淋巴结转移、腋窝淋巴结转移患者MRI影像学检查的短长径比低于无转移者,相对表观扩散系数(rADC)值高于无转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乳腺癌前哨淋巴结转移、腋窝淋巴结转移和无转移患者环形强化情况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乳腺癌MRI影像学特征联合应用预测前哨淋巴结模型为Log(P)=-0.602×短长径比+0.675×rADC-0.754×环形强化+0.895;乳腺癌MRI影像学特征联合应用预测腋窝淋巴结转移模型为Log(P)=-0.685×短长径比+0.712×rADC-0.695×环形强化+0.794;短长径比、rADC、环形强化三指标联合应用预测乳腺癌前哨淋巴结转移的AUC高于各指标单独应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短长径比、rADC、环形强化三指标联合应用预测腋窝淋巴结转移的AUC高于各指标单独应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乳腺癌MRI影像学特征与前哨淋巴结和腋窝淋巴结转移高度相关,且MRI影像学特征联合应用可显著有效预测前哨淋巴结转移和腋窝淋巴结转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