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目的]比较乌拉地尔、尼卡地平预防颈丛阻滞后心血管副反应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将60例择期行甲状腺瘤手术的年龄大于60岁的患者随机分为A,B,C三组,每组20例.在颈丛阻滞完成后立即给予药物静脉注射:A组乌拉地尔0.5 mg/kg,B组尼卡地平15 μg/kg,C组生理盐水2 mL.分别记录颈丛阻滞前、阻滞后即时,5,10,20,30 min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HR),观察麻醉效果.[结果]总有效率:A组95% ,B组90% ,C组95%,三组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SBP:A、B两组给药后5 min、20 min、30 min与麻醉前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DBP:A组麻醉后20 min、30 min 与麻醉前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 ;B组麻醉后20 min较麻醉前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C组麻醉后5 min、10 min、15 min、20 min SBP、DBP较麻醉前明显上升(P〈0.05);在HR方面,阻滞后3组与麻醉前相比均增加,在A组给药后10 min下降至正常水平,而B、C两组持续到给药后20 min;颈丛阻滞后30 min,各组HR趋于稳定.[结论]使用乌拉地尔0.5 mg/kg和尼卡地平15 μg/kg均可有效的预防老年患者颈丛阻滞后心血管副作用,且乌拉地尔效果优于尼卡地平.  相似文献   

2.
超声介导双侧颈丛阻滞在甲状腺手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超声介导双侧颈丛阻滞在甲状腺手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择期行甲状腺手术病人40例,ASAⅠ~Ⅱ级,随机分为超声介导颈丛阻滞麻醉组(A组)和普通颈丛阻滞麻醉组(B组),A组在B超监测下、B组以盲穿法行C4一点法双侧颈深丛阻滞,以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价两组麻醉效果,记录两组患者的麻醉并发症.结果A组患者麻醉效果明显优于B组(P<0.05),且麻醉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降低.结论超声介导应用于颈丛阻滞麻醉可以改善麻醉效果,减少麻醉并发症.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不同剂量的乌拉地尔预防颈丛阻滞麻醉后产生不良心血管反应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6 6例ASAⅠ~Ⅱ级择期在颈丛阻滞麻醉下行甲状腺肿瘤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 3组 :A组 :2 2例。采用颈丛阻滞麻醉同时给予乌拉地尔 0 .6mg/kg静脉注射 ;B组 :2 2例。采用颈丛阻滞麻醉同时给予乌拉地尔 0 .3mg/kg静脉注射 ;C组 (对照组 ) :2 2例。采用颈丛阻滞麻醉同时给予生理盐水 3ml静脉注射。分别记录颈丛阻滞麻醉前 ,麻醉后 5min、10min、15min、2 0min、30min即刻收缩压 (SBP)、舒张压 (DBP)、心率 (HR)的值 ,观察麻醉效果。结果 :总有效率 :A组 95 .4 5 % (2 1/ 2 2 ) ,B组为 90 .91% (2 0 / 2 2 ) ,C组为 95 .4 5 % (2 1/ 2 2 ) ,3组比较 ,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SBP :B组麻醉后 15min、2 0min、30min与麻醉前比较 ,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DBP :B组麻醉后 5min、10min、15min、2 0min、30min与麻醉前比较 ,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A组麻醉后 5min、10minSBP、DBP较麻醉前明显下降 (P <0 .0 5 ) ,无一例低血压危象。C组麻醉后 5min、10min、15min、2 0minSBP、DBP较麻醉前明显上升 (P <0 .0 5 ) ;HR :A组麻醉后 10min、2 0min ,B组麻醉后 10min、15min、2 0min ,C组麻醉后 5min、10min、15  相似文献   

4.
张建荣 《临床医学》2012,32(10):73-74
目的探讨咪达唑仑、丙泊酚预防颈丛阻滞所致高血压的作用。方法选择在颈丛阻滞麻醉下行甲状腺次全手术患者3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5例,A组麻醉前适量应用咪达唑仑,术中应用丙泊酚,而B组不用咪达唑仑及丙泊酚,分别于麻醉前、麻醉后不同时间监测患者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及心率(HR)的变化。结果 A组在颈丛阻滞后10、20 min SBP、DBP轻微升高,30、60 min SBP、DBP趋于正常,而B组在颈丛阻滞后10、20 min SBP、DBP显著升高,30、60 min SBP、DBP仍高于正常,HR增快A组弱于B组。结论预防性应用咪达唑仑、丙泊酚可明显减轻颈丛阻滞所致的血压升高反应,可使患者平稳度过手术期。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对比长托宁和东莨菪碱作为术前用药分别用于颈丛麻醉时对心血管不良反应的影响。方法 60例颈丛麻醉患者随机分为氯化钠溶液组(A组,n=20)、东莨菪碱组(B组,n=20)、长托宁组(C组,n=20),麻醉前15 min A组静脉注射氯化钠溶液1 ml,B组静脉注射东莨菪碱0.3 mg(1 ml),C组静脉注射长托宁0.5mg(1 ml)。以0.447%甲磺酸罗哌卡因+1%利多卡因混合液行双侧颈浅丛和一侧颈深丛神经阻滞,连续监测并记录麻醉前15 min及麻醉后5、10、15、20 min时心率(HR)、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变化。结果 A组麻醉后各时间点HR、SBP、DBP与麻醉前15 min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麻醉后大部分时间点HR、SBP、DBP与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两组麻醉后各时间点HR较麻醉前15 min均有差异(P〈0.05)。C组麻醉后各时间点HR与麻醉前15 min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A组比较麻醉后各时间点HR、SBP、DBP与麻醉前15 min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长托宁能够有效地预防颈丛麻醉导致的心血管不良反应,较东莨菪碱更适合于作为颈丛麻醉的术前用药。  相似文献   

6.
常国祥 《临床医学》2011,31(10):50-51
目的比较三种麻醉方法应用于甲状腺手术的麻醉效果。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A、B、C三组,A组应用颈丛麻醉,B组颈丛联合全身麻醉,C组全身麻醉。观察三组麻醉前后及术中和B、C两组插、拔管即刻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的变化及B、C两组全身麻醉药用量、拔管时间。结果三组之间MAP、HR变化比较:T1、T2、T3和T4时点A、B两组和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组内比较A、B两组T1-4与T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组T2与T0比较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B、C两组拔管即刻的MAP、H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苏醒时间、麻醉药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甲状腺手术麻醉可根据病变程度适当选用颈丛神经阻滞或者气管内全身麻醉,但颈丛联合全身麻醉并不能减少麻醉用药和缩短麻醉苏醒时间,且易导致心血管事件发生,有待改进。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颈丛神经阻滞复合持续泵注丙泊酚瑞芬太尼对甲状腺次全切术患者的麻醉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选择ASA I~II级甲状腺次全切手术患者50例,随机分为两组:A组25例,采用颈丛神经阻滞麻醉;B组25例,颈丛神经阻滞复合持续泵注丙泊酚瑞芬太尼.观察患者在切皮、分离甲状腺上极、峡部、下极时的MAP、SpO2、HR.结果 两组在分离甲状腺上极时MAP都有不同程度的升高,在分离下极和峡部时,A组MAP和HR明显高于B组(P<0.05).A组18例术中用了氟芬合剂,5例用了氯胺酮,两组SpO2均在正常范围内.结论 对甲状腺次全切手术,颈丛神经阻滞复合持续泵注丙泊酚瑞芬太尼同样是安全的.且麻醉效果优于单纯颈丛神经阻滞.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在甲状腺手术颈丛神经阻滞中的疗效.方法:选择ASA Ⅰ-Ⅱ级的甲状腺肿手术患者80例,均行颈丛神经阻滞后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治疗组持续静脉泵注右美托咪定,对照组间断静脉滴注氟芬合剂.比较两组患者在颈丛神经阻滞前(T0)、手术开始切皮时(T1)、游离甲状腺上下极时(T2)和术毕缝皮时(T3)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和血氧饱和度(SpO2)和VRS镇痛评分.结果:治疗组内各时间点MAP、HR、SpO2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内各时间点MAP、HR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SpO2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术中镇痛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在甲状腺手术颈丛神经阻滞中可有效抑制颈丛麻醉下甲状腺手术时的心血管反应,是甲状腺手术安全有效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艾司洛尔、利多卡因预防双腔支气管插管时心血管反应的临床效果。方法:择期开胸手术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A组)20例、艾司洛尔组(B组)20例、利多卡因组(C组)20例。A组全身麻醉诱导后静脉注射生理盐水5mL;B组全身麻醉诱导后静脉注射艾司洛尔1mg/kg;C组于全身麻醉诱导前静脉注射利多卡因1mg/kg。比较3组麻醉诱导前、诱导后2min、插管后即刻、插管后2,5,10min收缩压、舒张压、心率,及各对应时点心率和收缩压的乘积。结果:诱导后2min,3组收缩压、舒张压、心率、各对应时间点心率与收缩压乘积均较麻醉诱导前降低(P<0.05);气管插管后即刻,3组各指标均较诱导前升高,而后随时间推移各组各指标恢复至诱导前水平,但B,C组水平仍然低于A组(P<0.05)。结论:艾司洛尔和利多卡因均能有效抑制双腔支气管插管引起的心血管反应。  相似文献   

10.
长托宁与东莨菪碱用于颈丛阻滞麻醉术前用药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比较长托宁和东莨菪碱分别用于颈丛阻滞麻醉术前用药时不同的临床效果。方法:60例需颈丛阻滞麻醉患者分为A、B两组,每组30例,分别在颈丛阻滞麻醉前30min静注长托宁0.01mg/kg和东莨菪碱0.006mg/kg,记录患者用药前、用药后10min、麻醉前即刻、麻醉后20min的BP、HR和SpO2。结果:A组用药后SBP、DBP、HR有下降趋势,麻醉后虽有增高,但与用药前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B组用药后SBP、DBP、HR有上升趋势,以麻醉后20min最明显(P〈0.05)。用药后两组间各时点的SBP、DBP、HR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长托宁比东莨菪碱更适合用于颈丛阻滞麻醉术前用药。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全麻复合颈丛阻滞对颈椎后-前路手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选择颈椎骨折伴颈髓损伤行颈椎后-前路同期手术患者60例,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标准Ⅰ~Ⅱ级,年龄16~70岁,随机分为单纯全麻组(A组)和全麻复合颈丛阻滞组(B组),每组30例.A组全麻诱导插管后,术中用微泵输注异丙酚2~3 mg/kg,吸入异氟醚,并间断追加芬太尼和维库溴铵维持麻醉;B组在A组全麻的基础上待颈椎后路手术操作完成后,由颈椎前路手术开始前再行右术侧颈深、浅丛阻滞,手术切口超颈正中线者同时阻滞对侧颈浅丛.记录两组患者麻醉维持用药量及术毕自主呼吸恢复、指令反应、拔管和拔管至完全清醒所需时间.结果 两组患者在手术前期颈椎后路手术全麻用药异丙酚、芬太尼、维库溴铵、异氟醚吸入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但B组颈椎前路手术辅助颈丛阻滞镇痛,仅用异丙酚镇静,而A组亦仍需间断追加芬太尼、维库溴铵等全麻药维持.B组术后至自主呼吸恢复、指令睁眼、拔管、拔管后至完全清醒所需时间与A组比较均明显缩短(P均<0.01),且拔管后气道通气良好.结论 颈椎后-前路同期手术在全麻的基础上辅助颈丛阻滞可显著减少颈椎(前路)手术后期全麻用药量,有利于患者术后早期清醒与拔管,并可提高拔管后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艾司洛尔持续静脉输注与单次注射在预防颈丛阻滞后心血管反应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将40例择期行甲状腺瘤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静注组、静注+微泵组两组,每组20例。在颈丛阻滞完成后给予药物静脉注射:静注组艾司洛尔1mg/kg,静注+微泵组先静注0.5mg/kg,随即根据心率(控制心率在:60~90次/min)以50~200ug·kg^-1·min^-1的速度泵注艾司络尔。分别记录颈丛阻滞前、阻滞后即时、5、10、20、30min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HR),并计算心率收缩压乘积(RPP),观察麻醉效果。结果静注+微泵组在各时点的血流动力学状态(SBP、DBP、HR、RPP)保持相对稳定。两组颈丛阻滞即刻的HR、RPP均较阻滞前有不同程度的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11.23、9.42、7.62、6.86,P均〈0.05);两组颈丛阻滞后5min的HR、RPP均比阻滞即刻时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11.56、8.72、10.36、4.59,P均〈0.05)。阻滞后20min,静注组SBP、DBP、HR比静注+微泵组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5-20、10.20、8.65,P均〈0.05)。结论颈丛阻滞前预防性使用艾司洛尔,可以有效的抑制阻滞导致的心血管副作用,微泵持续注射比单次注射艾司洛尔效果更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全麻复合颈丛神经阻滞在颈椎手术中病人血流动力学,全麻药用量以及病人术后苏醒情况的影响。方法:选择ASAⅠ~Ⅱ级颈椎病人60例,随机分为全麻复合颈丛神经阻滞组(A组,n=30)和全麻组(B组,n=30)。分别监测并记录麻醉前(T0)、切皮后1分钟(T1)、术中15分钟(T2)以及术毕时(T3)、无创血压(MAP)、心率(HR)的变化,以及病人术后苏醒情况。结果:B组术中的MAP、FIR明显高于A组。结论:在颈椎手术病人中,全麻复合颈丛神经阻滞麻醉在术中血流动力学稳定,减轻应激反应及术毕清醒拔管时间要比全麻优越。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颈丛阻滞联合静吸复合全麻在甲状腺腔镜手术的麻醉效果.方法 选择甲状腺腺瘤手术患者48例,随机均分成A、B两组.A组行双侧颈浅丛阻滞,15分钟后行静吸全麻;B组行静吸全麻.两组术中均吸入1%七氟醚,静脉泵注丙泊酚和瑞芬.记录术中瑞芬太尼、丙泊酚用量,拔管时间,入手术室和拔管时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值,术后2小时VAS疼痛评分.结果 A组瑞芬、丙泊酚用药量明显减少,拔管时间缩短,拔管时HR、MAP值显著降低,术后镇痛效果明显优于B组.结论 颈丛阻滞联合静吸全麻用于甲状腺腺瘤腔镜手术减少全麻药用量,缩短拔管时间,拔管时生命体征平稳,具有良好的术后镇痛.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异丙酚辅助颈丛阻滞麻醉在甲状腺手术中的应用。方法 :选择ASAⅠ~Ⅱ级甲状腺次全切除术患者 4 0例 ,随机分为两组 :A组 :2 0例。采用单纯颈丛阻滞麻醉 ;B组 2 0例。采用颈丛阻滞麻醉 异丙酚。分别记录麻醉前 (T1)、麻醉后 10min(T2 )、麻醉后 4 5min(T3 )、麻醉后 90min(T4)、麻醉手术结束 (T5)各时间点的MAP、HR、RR、SPO2 值。结果 :①与麻醉前比较 ,HR及MAP在A组各时间点均明显升高 (P均 <0 .0 5 ) ,在B组各时间点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②RR及SPO2 在A组、B组均无显著性差异 (P均 >0 .0 5 ) ;③A组HR、MAP与B组比较 ,均有显著性差异 (P均 <0 .0 5 ) ,而RR及SPO2 在A组、B组均无显著性差异 (P均 >0 .0 5 )。结论 :在甲状腺手术中采用异丙酚辅助颈丛阻滞麻醉患者安静、平稳、无痛苦 ,是一种较好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右美托咪啶复合盐酸氢吗啡酮对颈丛阻滞麻醉下甲状腺手术患者的镇痛及镇静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接受甲状腺手术的患者142例,按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其中观察组在颈丛阻滞前5 min采用0.3 mg氢吗啡酮进行静脉滴注,并在颈丛阻滞后以2μg/(kg·h)的剂量持续进行泵注右美托咪啶10 min,并以0.4μg/(kg·h)泵注速度维持至手术结束。颈丛阻滞前,对照组则采用芬太尼进行静脉滴注,剂量为0.05 mg,并在颈丛阻滞后持续使用丙泊酚进行静脉滴注,剂量为2 mg/kg,最终以3 mg/(kg·h)的速度维持至手术结束。比较两组患者的镇痛以及镇静效果。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时间以及苏醒时间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麻醉起效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镇痛持续时间明显比对照组长;术中可唤醒、经丛穿刺时疼痛不明显患者比例显著多于对照组,神经损伤患者比例显著少于对照组;观察组血压异常、心动过速、心动过缓以及呼吸抑制等不良症状的发生概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右美托咪啶与盐酸氢吗啡酮联合使用在颈丛阻滞麻醉能够安全地应用于甲状腺手术中,且麻醉的镇痛、镇静效果显著,安全性较高,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罗库溴铵麻醉对甲状腺手术患者术中喉返神经监测的影响。方法选择87例行甲状腺手术治疗的患者,分为按照罗库溴铵使用剂量的不同分为三组,其中A组0.3 mg/kg、B组0.6 mg/kg、C组0.9 mg/kg。观察并记录三组患者给药前、给药后90 s以及插管后90 s血压和心率的变化。监测并记录给予肌松药到开始神经检测需要的时间,并观察三组术中神经监测情况。结果三组患者给药后血压、心率均出现明显下降。A组插管后血压明显上升,与给药前相比有统计学差异。B组、C组插管后血压、心率均显著低于A组患者。C组患者未及时检测到喉返神经的病例数(17例)显著高于B组(4例)和A组(0例),C组未及时监测到的病例需等待时间(19.4±2.0 min)显著高于A(0)和B组(5.4±1.1 min),A组术中出现体动的病例数(8例)显著高于B组(0例)和C组(0例)。结论甲状腺手术中应用0.6 mg/kg罗库溴铵既可满足麻醉诱导与手术需要,也不影响术中喉返神经监测,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双侧颈浅丛阻滞对颈前路减压融合术后早期恢复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美国麻醉师协会(ASA)Ⅰ~Ⅱ级择期全身麻醉下行颈前路减压融合术的成年患者50例作为研究对象,在手术开始前随机分组接受双侧颈浅丛阻滞(A组)或单纯采用全身麻醉(B组)。利用回收问卷"40项恢复质量评分量表"(QoR-40)评价术前和术后24h内的恢复质量。结果两组患者术中瑞芬太尼总用量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明显高于A组;术后24h内需要镇痛药物和止吐药物的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QoR-40总分和各项评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h内,A组患者QoR-40总分和各项评分都明显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身麻醉联合双侧颈浅丛阻滞是提高颈前路减压融合术患者早期恢复质量的有效办法。  相似文献   

19.
甲状腺手术一般采用颈丛神经阻滞麻醉,麻醉后易出现血压升高、心率增快等不良反应,严重者可导致心衰、脑血管意外等。我院应用乌拉地尔联合芬太尼预防颈丛神经阻滞麻醉后心血管系统的不良反应,取得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吗啡不同给药方式颈丛神经阻滞在颈前路颈问盘摘除术后镇痛的效果.方法:64例ASAⅠ-Ⅱ级择期实施颈前路颈间盘摘除术的患者,分为A、B两组,每组各32例.A组局麻药内加吗啡4 mg,B组术毕将吗啡4 mg(1/3剂量浅丛、2/3剂量深丛)右侧颈丛神经注入.观察两组术后镇痛效果及副作用.结果:A组综合镇痛质量优于B组,镇痛时间长于B组,术中芬太尼用药量少于B组(P<0.05);A、B两组恶心发生率分别为12.5%和18.8%,皮肤瘙痒发生率分别为21.9%和25.0%,两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将小剂量吗啡术前颈丛神经阻滞用于术后镇痛明显优于术后给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